五灰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外科大成》卷二方之五灰散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制备方法 34 功效主治 35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 4 《医宗金鉴》卷六十九方之五灰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普济方》卷二九五引《肘后方》之五灰散 51 方名 52 五灰散的别名 53 组成 54 主治 55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57 各家论述 6 《普济方》卷三三一方之五灰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五灰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附注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灰散 1 拼音
wǔ huī sǎn
2 概述五灰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3 《外科大成》卷二方之五灰散 31 方名五灰散
32 组成血管鹅毛、血余、蜈蚣、穿山甲、生鹿角(各烧灰存性)各等分[1]。
蜈蚣、穿山甲、生鹿角、血管鹅毛、血余等分(各煅存性)。
33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1]。
34 功效主治《外科大成》卷二方之五灰散主治脏毒阴虚,湿热下注 ,内结壅肿,刺痛如锥,大便虚闭,小便淋沥,寒热往来,至夜尤甚,脉数微细者[1]。
功在托毒排脓。主治阴虚湿热下注,脏毒肿痛,生于 内者。
35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五钱,空腹温黄酒调下[1]。
4 《医宗金鉴》卷六十九方之五灰散 41 处方血管鹅毛 血余 蜈蚣 穿山甲 生鹿角(各烧存性)各等分
42 制法上药研细合匀。
43 功能主治《医宗金鉴》卷六十九方之五灰散主治阴虚,湿热下注,致患脏毒, 内肿痛,大便虚秘,小便淋沥,寒热往来,遇夜尤甚,脉数微细者。
44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5克,空腹时用温黄酒调下。
45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5 《普济方》卷二九五引《肘后方》之五灰散 51 方名五灰散
52 五灰散的别名鳖甲散
53 组成鳖甲、猬皮、猪左悬蹄甲、蜂房、蛇蜕各等分(一方有麝香,无猬皮)。
54 主治《普济方》卷二九五引《肘后方》之五灰散主治五痔,不问内外、牝牡、寒温、劳湿,悉主之。
55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并花水调2钱,空心、临卧各1服,粥饮调下。5剂不愈,更服。1方亦以敷疮上。
56 制备方法上烧存性,为末。
57 各家论述鳖甲治牡痔,猬皮治牝痔,猪左悬蹄甲治肠痔,蜂房治脉痔,蛇蜕治气痔,上药用量各随所治之痔而加倍。
6 《普济方》卷三三一方之五灰散 61 方名五灰散
62 组成艾灰、矾灰、莲蓬灰、牡蛎灰、海螵蛸(烧焦)。
63 主治《普济方》卷三三一方之五灰散主治崩中带下。或因月候未止,而有触伤;或产后早起,久悬厕上,为风所伤,各随五脏而为五色:白如涕,赤如血,黄如烂瓜,青如蓝汁,黑如杯血。
64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糯米饮调下。
65 制备方法上为末。
7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五灰散 71 方名五灰散
72 组成莲蓬壳、黄绢、血余、百草霜、棕皮(各烧灰)、山栀(炒黑)、蒲黄(炒黑)、墨、血竭。
73 主治《万病回春》卷三方之五灰散主治血不止成崩。一切失血。
74 五灰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清米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调入煎药服之。或炼蜜为丸。
76 附注目录 1 拼音 2 《寒温条辨》卷四:参归养荣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回春》卷五:参归养荣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回春》卷三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参归养荣汤 1 拼音
shēn guī yǎng róng tāng
2 《寒温条辨》卷四:参归养荣汤21 处方
人参1钱,半夏3钱,生姜(炮)3钱,甘草(炙)1钱,白芍(酒炒)1钱半,当归2钱,生地2钱,熟地3钱,大枣2钱。
22 功能主治禀赋娇怯,或素病亏损,邪留心下,令人痞满,因下益虚,失其健运,愈令痞满。
23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24 摘录
《寒温条辨》卷四
3 《回春》卷五:参归养荣汤31 处方
人参、当归、熟地黄、白术(去芦)、茯苓(去皮)、白芍(酒炒),陈皮、黄柏(酒炒)、知母(洒炒)、牛膝(去芦,酒洗)、杜仲(姜,酒炒)、破故纸(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32 制法上锉。
33 功能主治痿症气血虚损,属虚热者。
34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肥人气虚有痰,加半夏,去白芍:瘦人血虚有火,倍加当归、熟地黄。
35 摘录《回春》卷五
4 《回春》卷三 41 方名
参归养荣汤
42 组成人参、当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陈皮、砂仁、厚朴(姜汁炒)、山药(炒)、莲肉(炒)、芍药(酒炒)、熟地黄、甘草(炙)各等分。
43 功效疟疾截住后调养血气。
44 参归养荣汤的用法用量加大枣2个,水煎,温服。
45 加减疟热虚汗,加黄耆,去砂仁。
46 制备方法上锉1剂。
古籍中的参归养荣汤 《万病回春》:[卷之五]痿下虚,能食不能行也。痿主内伤,血气虚损。治用参归养荣汤加减、虎潜丸消痰降火。不可误作风治,且风为外
《万病回春》:[卷之五]病,若是眼牵嘴扯,手足战摇伸缩者,是风痰。俱宜参归养荣汤加减。若发热喘嗽生痰,脉滑数者,名痰火。用栝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杂证部]破伤风则牙紧项软下视,不宜发汗,误汗令人成痉,当以参归养荣汤,加僵蚕主之,先固根本,风邪自定,若手足战掉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五杂证部]破伤风紧,项软,下视,不宜发汗,误汗令人成痉,当以参归养荣汤加僵蚕主之,先固根本,风邪自定。若手足战掉不
《杂病广要》:[外因类]疟目录 1 拼音 2 《鲁府禁方》卷二:坎离既济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坎离既济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回春》卷四:坎离既济丸 31 坎离既济丸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坎离既济丸的用法用量 36 注意 37 摘录 4 《饲鹤亭集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坎离既济丸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5 《症因脉治》卷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坎离既济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坎离既济丸 1 拼音
kǎn lí jì jì wán
2 《鲁府禁方》卷二:坎离既济丸21 处方
熟地黄(酒蒸,姜汁浸,焙)120克 生地黄(酒浸)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山茱萸(酒蒸,去核)山药 甘枸杞 肉苁蓉(酒洗,蒸)黄柏(去皮,酒炒)知母(酒炒)当归(酒洗)白芍药(酒炒)各60克 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各45克 泽泻 五味子 拣参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各30克
22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虚损证属肾阴不足,心火亢盛者。
24 坎离既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腹时用盐汤或黄酒送下。
25 摘录《鲁府禁方》卷二
3 《回春》卷四:坎离既济丸31 坎离既济丸的别名
坎离丸
32 处方当归(酒洗)6两,南川芎1两,白芍(酒炒)3两,熟地黄(酒蒸)4两,生地黄(酒洗)4两,天门冬(去心)4两,麦门冬(去心)4两,五味子3两,山药2两,山茱萸(酒蒸,去核)4两,牛膝(去芦,酒洗)4两,黄柏(去粗皮)9两(酒炒3两,蜜水炒3两,盐水炒3两),知母(去毛)4两(酒浸2两,盐水浸2两),龟版(去边,酥炙脆,微**)3两。
33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4 功能主治阴虚火动,劳瘵之疾。
35 坎离既济丸的用法用量坎离丸(《类证治裁》卷三)。
36 注意忌铁器。
37 摘录《回春》卷四
4 《饲鹤亭集方》 41 方名
坎离既济丸
42 组成人参4两,生地4两,熟地4两,天冬4两,麦冬4两,萸肉4两,白芍4两,知母3两,川柏3两,肉桂3两,苁蓉3两,枸杞子3两,五味子3两,山药3两,茯苓3两,茯神3两,丹皮3两,泽泻3两,枣仁3两,远志3两,
43 功效常服养精神,和血脉,宁神益肾。
44 主治五劳七伤,心肾不交,虚火上炎,口燥舌干,骨蒸发热,五心烦躁,虚痰咳嗽,自汗盗汗,夜梦遗精,五淋白浊。
45 坎离既济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46 制备方法炼蜜为丸。
5 《症因脉治》卷三 51 方名坎离既济丸
52 组成熟地4两,当归3两,白芍药3两,牡丹皮3两,知母2两,天门冬4两,黄柏2两,麦门冬4两。
53 主治肾热痿软,腰骨不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足不任地,骨痿不能起床,尺脉大而虚者。
54 坎离既济丸的用法用量口服。
5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玄武胶、鹿角胶等分为丸。
古籍中的坎离既济丸 《万病回春》:[卷之四]虚劳坎汤,后服滋阴清化膏、六味地黄丸之类;愈后用坎离既济丸,乃收功保后之药也。劳症者,元是虚损之极,痰
《症因脉治》:[卷三痹证论]内伤痹症料,溶鹿龟二胶为丸。真阴不足者,家秘天地煎。坎离既济丸见前肾痿。河车封髓丹天门冬熟地黄人参河车(一
《类证治裁》:[卷之一]火症论治,秦艽鳖甲散。治阴火,气从脐下起,大补阴丸、坎离既济丸。气从足下起入腹,为虚极难治,七味地黄丸,外
《类证治裁》:[卷之一火症论治]附方(酒炒。各六两)猪脊髓(蒸熟)蜜丸。〔阴火〕坎离既济丸生地熟地山萸牛膝天冬麦冬(各四两)白芍五味山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病有十不治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 41 理中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46 备注 47 出处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4 出处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65 出处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出处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84 出处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95 出处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05 出处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14 出处 12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25 出处 13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汤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与主治 1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法 136 制备方法 137 附注 14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41 处方 142 功能主治 14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44 加减法 145 出处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51 处方 152 制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55 出处 16 《点点经》卷一方之理中汤 161 处方 162 功能主治 16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64 出处 1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171 处方 172 功能主治 1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74 出处 18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理中汤 181 处方 182 功能主治 183 出处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汤 191 处方 192 功能主治 19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94 出处 20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汤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05 各家论述 21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汤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2 《普济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汤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25 加减 226 制备方法 23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理中汤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4 《痘疹一贯》卷二方之理中汤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5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理中汤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6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理中汤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65 各家论述 2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8 《诚书》卷八方之理中汤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9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汤 291 方名 292 理中汤的别名 293 组成 294 主治 29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96 制备方法 297 附注 3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汤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理中汤 1 拼音
lǐ zhōng tāng
2 英文参考lizhong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inseng Decoction for Regulation the Midd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理中汤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28首。其中《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方为常用方,组成为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即理中丸作汤剂[1]。
41 理中汤的别名
人参汤(《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42 处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2]。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
43 制法上药切碎。
44 功能主治理中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2]。一日三次[2]。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2]。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46 备注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47 出处《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51 处方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二钱。
52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4 出处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61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
62 制法上为粗末,加木香(煨)、肉豆蔻。
63 功能主治产后虚证,下痢纯白,腹痛,里急后重,手足冷。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陈米、盐、乌梅煎,空心服。
65 出处《普济方》卷三五五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71 处方人参1钱,炙甘草1钱,绿升麻1钱,漂白术2钱。
72 功能主治痘已现形,而吐泻不止。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煨姜3片,大枣3个,水煎服。
74 出处《幼幼集成》卷五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81 处方人参2钱,黑姜1钱5分,甘草(炙)2钱,白术(陈土炒)3钱,附子(姜汁、甘草水制)1钱。
82 功能主治温补中气,挽回元阳。主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大枣3个(去核),水煎服。
84 出处《医学心悟》卷六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91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白姜(炮)、甘草(炙)各等分。
92 制法上锉。
93 功能主治脾胃虚冷,脘痛,腹胀,泄泻。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重者,加炮附子。
95 出处《普济方》卷四○四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101 处方槟榔(锉)、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半夏(用生姜捣碎,焙)、沉香各等分。
102 制法上为粗末。
103 功能主治痰饮。思后余毒,不思饮食,三焦气惫。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105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111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炙草3分,干姜5分,藿香叶5分。
112 功能主治妊娠吐清水,同食物出者。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1盏半,加姜汁1匙服。
114 出处《广嗣纪要》卷十二
12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21 处方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122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123 功能主治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
1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
呕吐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125 出处《万病回春》卷三
13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汤 131 方名理中汤
132 组成砂仁、炒干姜、苏子、厚朴(姜汁炒)、官桂、陈皮、炙甘草各一钱,沉香(水磨)、木香(水磨)各五分[1]。
砂仁1钱,干姜(炒)1钱,苏子1钱,厚朴(姜汁炒)1钱,官桂1钱,陈皮1钱,甘草(炙)1钱,沉香5分,木香5分(水磨入)。
133 功效与主治治寒喘[1]。
1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入沉香、木香汁服[1]。
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木香同服。
135 加减法若脉细手足冷,加附子[1]。
136 制备方法上锉1剂。
137 附注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九味理中汤”。
14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加减理中汤”。
141 处方人参、茯苓、白术、炒干姜、陈皮、藿香、丁香、姜半夏、炒砂仁、官桂各二分[1]。
人参2分,茯苓(去皮)2分,白术(去芦)2分,干姜(炒)2分,陈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姜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142 功能主治理中汤治胃寒,呕吐清水冷涎[1]。
14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为粗末,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徐徐服[1]。
144 加减法若寒极,手足冷,脉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烦躁加朱砂、炒米[1]。
145 出处《增补万病回春》卷三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51 处方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152 制法上锉1剂。
153 功能主治寒泻症。
1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去人参;呕哕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155 出处《增补万病回春》卷三
16 《点点经》卷一方之理中汤 161 处方条参1钱半,白术1钱半,茯苓1钱半,炮姜1钱,肉桂1钱,附子6分,甘草8分。
162 功能主治脏腑寒结。
16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为引。
164 出处《点点经》卷一
1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171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172 功能主治疮疹吐利。
1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174 出处《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18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理中汤 181 处方人参、白术、黄耆、附子、炮姜、炙草、茯苓。
182 功能主治痘疮脏寒木能发毒,而腹胀,二便清利,手足冷,痘淡白,脉微缓者。
183 出处《种痘新书》卷四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汤 191 处方白术3钱,人参1钱5分,黄耆1钱5分,茯苓1钱5分,陈皮1钱,泽泻1钱,炮姜5分,肉桂5分,砂仁7分,甘草2分。
192 功能主治三阴自利。
19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早空心、午前服。
194 出处《活人方》卷三
20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汤 201 方名理中汤
202 组成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1钱半。
203 主治孕妇心气疼痛,脉迟者。
2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205 各家论述胎寒气逆,上犯心包,故心气冷疼,食卒不下焉。白术健脾土以安胎,炮姜暖中气以逐冷,炙草缓中益胃以除痛也。水煎,温服,使土暖气温,则冷气自化而胎得所安,何有心气冷痛、食卒不下之患哉。
21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汤 211 方名理中汤
212 组成人参8分,白术(蜜炙)8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干姜5分。
213 主治肾虚经来泄泻,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
21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22 《普济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汤 221 方名理中汤
222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白僵蚕(炒)、甘草(炙)各等分。
223 主治小儿慢惊虚困,痰涎不利。
2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25 加减手足厥冷,加附子、炮姜回阳。
226 制备方法上为末。
23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理中汤 231 方名理中汤
232 组成人参1钱,白术(土炒)1钱,干姜(炮)1钱,甘草8分,乌梅肉2个,川椒10粒。
233 主治吐蛔。
2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24 《痘疹一贯》卷二方之理中汤 241 方名理中汤
242 组成人参、白术、升麻、干葛、甘草。
243 主治痘疹吐泄,手足厥冷,腹胀自利。
24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5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理中汤 251 方名理中汤
252 组成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酒炒)、干姜。
253 主治痘疹见形,吐泻不止者。
2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26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理中汤 261 方名理中汤
262 组成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6分,人参6分,砂糖3钱(炒灰)。
263 主治产后腹痛,脉沉细涩者。
2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265 各家论述产后脾亏冷滞,中气有伤而不能运化,故腹中疼痛,迷闷不已焉。白术健脾土之虚,炮姜逐中宫之冷,人参益痛伤之气,炙草缓痛伤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缓虚寒之腹痛也。水煎,温服,使脾健气强,则寒滞自化,而胃脘阳和焕发,安有腹痛之患乎。
2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271 方名理中汤
272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273 主治疮疹吐利。
27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28 《诚书》卷八方之理中汤 281 方名理中汤
282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茯苓。
283 主治吐泻手足厥冷。
28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9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汤 291 方名理中汤
292 理中汤的别名理中去术加桂汤
293 组成人参3两,桂心3两,甘草(炙)3两,干姜2两。
294 主治石发后霍乱吐多者,必转筋,不渴,即脐上筑者,肾气虚。
29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服。
296 制备方法上切。
297 附注理中去术加桂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3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汤 301 方名理中汤
302 组成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茯苓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
303 主治霍乱吐泻,心烦筑悸。
3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05 制备方法目录 1 拼音 2 《伤科补要》卷三:补气养血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补气养血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回春》卷六 41 组成 42 主治 4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5 《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 51 组成 52 功效 53 主治 54 加减 6 《揣摩有得集》 61 组成 62 主治 6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补气养血汤 1 拼音
bǔ qì yǎng xuè tāng
2 《伤科补要》卷三:补气养血汤21 处方
人参、白术、甘草、白茯苓、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耆、肉桂。
22 功能主治气血兼补。主跌打损伤,营卫不足者。
2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河水煎服。
24 摘录
《伤科补要》卷三
3 《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补气养血汤31 处方
生黄耆15g,首乌15g,白芍15g,川续断15g,当归12g,丹参12g,黄精12g,生地12g,五味子12g,生甘草9g。
32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柔肝。主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气血两虚者。
3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
转氨酶长期不降,舌质红者,加土茯苓15g、大枣10枚,或土贝母15g;舌质淡者,加白芷9g;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长期不正常者,每日加服河车大造丸1丸;血浆蛋白倒置者,加龟版、鳖甲各12g;肝肿大,加延胡索、草河车、泽兰各9g;脾肿大,加生牡蛎15g、地龙9g;食欲不振,加山楂、白术各9g;牙出血,加小蓟、血余炭各12g。
34 摘录《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
4 《回春》卷六 41 组成
人参、黄耆(蜜炒)、当归、白术(去芦)、白芍药(酒炒)、艾叶、炙甘草、阿胶(炒)、川芎、青皮(去瓤)、香附(炒)、砂仁各等分。
42 主治妇人小产气虚,下血不止。
4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44 制备方法上锉一剂。
5 《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见《古今名方》) 51 组成生黄耆15g,首乌15g,白芍15g,川续断15g,当归12g,丹参12g,黄精12g,生地12g,五味子12g,生甘草9g。
52 功效补气养血柔肝。
53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证属气血两虚者。
54 加减转氨酶长期不降,舌质红者,加土茯苓15g、大枣10枚,或土贝母15g;舌质淡者,加白芷9g;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和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长期不正常者,每日加服河车大造丸1丸;血浆蛋白倒置者,加龟版、鳖甲各12g;肝肿大,加延胡索、草河车、泽兰各9g;脾肿大,加生牡蛎15g、地龙9g;食欲不振,加山楂、白术各9g;牙出血,加小蓟、血余炭各12g。
6 《揣摩有得集》 61 组成黄耆3钱,潞参1钱半,白术1钱半(土炒),归身1钱半(土炒),白芍1钱(炒),枣仁1钱半(炒),冬虫草1钱,附子片5分,上元桂5分(去皮,研),蔻米5分(研),炮姜5分,法夏1钱,橘红5分,降香3分,炙草8分。
62 主治小儿气虚血瘀之慢惊、急惊。
63 补气养血汤的用法用量核桃1个(带皮打碎)为引。
古籍中的补气养血汤 《古今医彻》:[卷之四女科]小产论大补气血。而兼以去瘀可也。一小产下血不止。用补气养血汤。心腹疼痛。用补血定痛汤。一胎气不固。时常小
《万病回春》:[卷之三]鼓胀泻。腹胀脾胃气血俱虚者,宜半补而半消也。行湿补气养血汤治气血虚弱,单腹鼓胀浮肿。人参白术(去芦)茯
《续名医类案》:[卷十]痞,又因饮食失节,腹胀如初,用前药勿效,与行湿补气养血汤,二十余剂始安。因嘱曰∶病虽愈,体未复元,务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保产下]大便下血)加黄连一钱。水煎服。若血崩不止是谓重伤,宜补气养血汤。补气养血汤人参黄(蜜炙)当归白术(蜜炙)白
《万病回春》:[卷之六]小产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兰室秘藏》卷八方之正气汤 31 正气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 36 各家论述 37 附注 38 摘录 4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正气汤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能主治 44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 45 附注 5 《治痧要略》方之正气汤 51 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 6 《辨证录》卷十二方之正气汤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6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 7 《辨证录》卷五方之正气汤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7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 8 《丹台玉案》卷四方之正气汤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 9 《古今医鉴》卷五方之正气汤 91 组成 92 制备方法 93 功效主治 94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 10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正气汤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0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 11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方之正气汤 111 组成 112 制备方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正气汤 1 拼音
zhèng qì tāng
2 概述正气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九首。
3 《兰室秘藏》卷八方之正气汤 31 正气汤的别名正气散
32 处方炒知母、黄柏各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1]。
炒黄柏 炒知母各45克 炙甘草15克
33 制法
上为粗末,作一服。
34 功能主治《兰室秘藏》卷八方之正气汤主治盗汗阴火盛者[1]。
35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温服。
水2盏,煎1盏,卧时服。
36 各家论述《医方考》:阴虚,则阳独活,故令有汗。火益亢,则阴益亏。阴亏,则睡去之时,卫外之阳乘虚而入,卫虚无以固表,故令盗汗。经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用黄柏、知母苦寒质润之品以主之,苦能泻火,寒能胜热,质润能滋阴;佐以甘草者,和其阴阳耳。
37 附注正气散(《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一)。
38 摘录《兰室秘藏》卷八方
4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正气汤 41 组成柴胡1钱,前胡1钱,川芎1钱,白芷1钱,半夏(姜炒)1钱,麦门冬(去心)1钱,槟榔1钱,草果(去壳)1钱,青皮(去瓤)1钱,茯苓(去皮)1钱,桂枝3分,甘草3分。
42 制备方法上锉1剂。
43 功能主治《万病回春》卷三方之正气汤主治疟疾初发,憎寒壮热,头疼口干有汗。
44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预先热服。
45 附注《痢疟纂要》有干葛,无麦门冬。
5 《治痧要略》方之正气汤 51 组成蚕沙1钱,香附7分,青蒿6分,陈皮5分,千金子3分,砂仁3分,薄荷3分。
52 功能主治《治痧要略》方之正气汤主治痧因于触秽者。
5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
6 《辨证录》卷十二方之正气汤 61 组成人参1两,当归1两,肉桂1钱,炮姜1钱,白术5钱,甘草5分。
62 功能主治《辨证录》卷十二方之正气汤主治妇人产后气血两虚,正不敌邪,恶寒恶心,身颤发热,作渴。
6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7 《辨证录》卷五方之正气汤 71 组成玄参1两,麦冬5钱,荆芥3钱,升麻8分,甘草1钱,黄芩1钱,天花粉3钱,蔓荆子5分。
72 功能主治《辨证录》卷五方之正气汤主治春温,头痛身热,口渴呼饮,四肢发斑,似狂非狂,似躁非躁,沿门合室彼此传染。
7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8 《丹台玉案》卷四方之正气汤 81 组成陈皮1钱,苏叶1钱,泽泻1钱,山楂1钱,苍术1钱,藿香1钱5分,厚朴(姜汁炒)1钱5分,半夏(姜矾制)1钱5分,甘草3分。
82 功能主治《丹台玉案》卷四方之正气汤主治霍乱吐泻不住。
8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加老姜5片,水煎服。
9 《古今医鉴》卷五方之正气汤 91 组成柴胡1钱,前胡1钱,川芎1钱白芷1钱,半夏(姜制)1钱,麦冬(去心)8分,槟榔1钱,草果1钱,青皮(炒)1钱,茯苓8分,桂枝1钱,甘草(炙)8分,白芍(炒)1钱,陈皮8分。
92 制备方法上锉1剂。
93 功效主治《古今医鉴》卷五方之正气汤功在扶正祛邪。主治虚弱人疟,头痛,自汗,寒热往来。
94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预先热服。
10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正气汤 101 组成黄耆1两,人参5钱,焦术5钱,当归3钱,川芎3钱,苡仁3钱,附子3钱。
102 功能主治《医学集成》卷二方之正气汤主治中风脱证。
103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11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方之正气汤 111 组成藿香叶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夏(为末,生姜汁作饼,晒干)1两,甘草(炙)1两。
112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1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三十六方之正气汤主治胃疟不食,支满腹胀,时作寒热。
114 正气汤的用法用量目录 1 拼音 2 《镐京直指》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滋肾汤 1 拼音
zī shèn tāng
2 《镐京直指》 21 方名滋肾汤
22 组成熟地6钱,白茯苓3钱,淮山药3钱,丹皮1钱5,萸肉1钱5,泽泻1钱5,蛤蚧1钱5(炙,去头足),龟胶3钱(后下),煅磁石4钱,炒杜仲3钱,青盐陈皮1钱,淡菜7枚。
23 主治水亏火旺,肺虚不能生肾,肾阴虚怯,咳嗽,水泛为痰。
古籍中的滋肾汤 《邯郸遗稿》:[卷之三]妊娠水既养胎,少阳之火益炽。先用逍遥散止呕,再用清肝滋肾汤加杜仲、续断,甚者加川连、吴茱萸。清肝滋肾汤
《医宗己任编》:[卷六西塘感症(上)]感症本病
合者。予用阳明阴药治之甚效。考邯郸遗稿中有清肝滋肾汤。与东庄治吴维师内一案所用之药。不差一味。然则
《西塘感症》:感症本病合者。予用阳明阴药治之甚效。考邯郸遗稿中有清肝滋肾汤。与东庄治吴维师内一案所用之药。不差一味。然则
《女科经纶》:[卷三胎前证上]妊娠呕吐恶阻属少阳之火上冲胃口即呕吐,少阴肾水既养胎,少阴之火益炽,须用清肝滋肾汤,即六味饮加柴胡、白芍。先用逍遥散止呕,再用调
《万病回春》:[卷之五]咽喉五灰散简介
本文2023-10-17 14:23: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