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船只发展史中的代表船只(取7个代表类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0收藏

中国古代船只发展史中的代表船只(取7个代表类型),第1张

1、木船,指木制的船,通常用橹、桨等行驶。既指用木材作为船体结构主要材料的船,也指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仅在板材连接处采用金属材料的船舶。

2、战船

战船是古代的一种用于水上作战的船舶,它是现在军舰的鼻祖,是最早的军用舰艇,有着几千年历史。

战船作为最早的军用船舶,在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种类、不同型式、不同装备的战船。中国古代,早在战国时期之前就出现了古战船。在古希腊、古罗马也出现了各种型式古战船,诞生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战船。

3、木帆船

木帆船,即船体为木制的利用风力前进的船只,曾广泛用于渔业捕捞和海洋(内河)运输。按照渔家风俗,因忌讳“帆”的读音类似于“翻”,亦称之为“风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木帆船已逐渐被钢铁制造的新型渔业和航运船只所淘汰。

木帆船,主要有桅、帆、舵、桨、橹、碇及绳索等。木帆船唯一的助航设备就是一个小罗盘。木帆船主要是靠借助风力来前进,船上虽然有“橹”,但主要作用是调整方向。

4、蒸汽机船

蒸汽机船是术语船舶工程的以往复式蒸汽机为主机的船。英国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瓦特还良蒸汽机发明蒸汽机船。

以蒸汽机为推进动力机的各种船舶。早期的蒸汽机船装有全套帆具,蒸汽机只作为辅助动力,安放在甲板上,驱动装在船两舷的明轮。

19世纪80年代出现三涨式蒸汽机,汽压提高,此时明轮为螺旋桨取代。20世纪货船的蒸汽机功率约2000马力。航行于大西洋上的大型客轮以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功率可达2万马力。

蒸汽机船因机体庞大和燃料存放需占用较大面积,使得船舶加重,运载债物能力降低。

5、帆船

帆船(英文表述:NauticExpo,sailer,sailing boat)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所使用都为风力驱动的帆船。现代帆船始于荷兰。

6、干货船

干货船是指专门运送干杂货(包括桶装液货)和散货的船舶。常见的有杂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散货船、矿砂船、冷藏船、载驳船等。在干货船中运木船、冷藏船、汽车运输船等又称为特种货船。

7、客船,是指专门用于运送旅客及其所携带的行李和邮件的船舶。通常多为定期定线航行,故亦称“班轮'根据《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规定,凡载客超过12人者均应视为客船。

客船的特点是:具有多层甲板的上层建筑,用于布置旅客舱室;设有较完善的餐厅和卫生娱乐设施;具有较好的抗沉性,一般为“二舱不沉制”或“三舱不沉制”;

配备有足够的救生、消防设施;航速较快和功率储备较大。随着远程航空运输的发展,客船逐渐转为短途运输和旅游服务。

参考资料-战船

参考资料-帆船

参考资料-木船

参考资料-木帆船

参考资料-蒸汽机船

参考资料-干货船

参考资料-客船

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我想告诉你关于中国的海洋历史。请注意。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航海大国,航海历史悠久。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航海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通过海洋向海外传播,对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古代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开辟了从印度洋到非洲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掌握使用指南针的国家。中国的指南针和造船技术通过地中海从阿拉伯传到欧洲,为世界航海技术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航海家,如鉴真、郑和、冼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处于世界海洋文明的顶端。但近代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后,中国海运业的发展受到一点阻碍,被欧美一些工业强国赶超。

最早的航海家

中国的航海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记载了石“劈木船桨”的故事。7000年前河姆渡史前文明遗址出现的木桨,是中国航海的第一份证据。中国的古籍和文献中关于航海的记载数不胜数。还记载了夏朝莽帝“征服大海,捉到大鱼”的故事。与韩国商人和海外人士的接触更加频繁。公元年,有关于商人航海活动的记载:“相土凶,海外断绝”。

春秋时期,吴、齐、燕、鲁、越等周边国家的航海技术也十分发达。吴和齐都能造10英尺长、15英尺宽的大船。它们被称为“翼龙”,是一种能够在海上航行的双层战舰。祁曾经和这样的翼龙在海上嬉戏。他已经半年没上岸了。孔子非常羡慕,他梦想乘坐这样一艘大船去“海上旅行”。

吴的战船可以从东海出发,穿过东海、黄海,到达渤海湾的胶州。五福查攻打齐国时,就是沿着这条海路到达齐国的。另一方面,燕以海军征服朝鲜半岛,并派人出使日本,开辟了辽东至日本的新航路和中日海上航路。

最大的舰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方士徐福远赴海外,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他的船载着数百名工匠和3000名处女。这艘船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徐福驶往“平原光泽”号。据后来的学者说,他的船队至少到过日本和菲律宾,甚至到达了琉球群岛。

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舰队。汉武帝建立了“造船军”,这是世界上第一支职业海军。这支部队乘坐“建筑船”,船又高又宽,看起来像一座建筑。它可以远距离攻击,也可以近距离作战。它是古代历史上最有效的海军。这艘船可以容纳数百名士兵,配备了世界上最早的桨和舵。每层楼都被硬木制成的“城垛”所包围。四周覆盖皮革,加强保护。舰顶是军旗手,可以指挥士兵作战。更难得的是,这艘船周围都是护航舰艇,由装备、战舰、侦察兵、首舰、红马舰组成,非常类似于当今海军的航母编队。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10万人的舰队去南越。水军在汉朝的战斗力显而易见。

汉代也有远洋远航。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海洋航线已经可以从广东出发,通过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和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斯里兰卡,再通过红海到达埃及开罗,再从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再通过地中海从希腊和罗马到达罗马帝国。这条长达8000多海里的航线,是世界海运史上的一大创举。

那是唐朝的盛世。唐朝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开放的思想,向世界各国敞开了怀抱。唐朝时期,唐朝修建的世界上广州、泉州、扬州的码头、港口,从这里出发,穿越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半岛、巴基斯坦,到达美食之乡。这些大船可以无视印度洋和波斯湾的大风大浪。唐代航海家还掌握了季风和洋流的变化。他们每天航行70多海里,在风浪中漫游。他们代表了大唐王国最高的航海技术,大唐最繁荣的造船技术,大唐盛世的骄傲。

鉴真杜东

唐朝二十一年,日本僧人、赵奉之命,来到唐朝,邀请德高望重的大师到日本弘法。鉴真大师煞费苦心,带着他的弟子们进行了六次艰难的东方之旅。

俗话说,世事无常。鉴真大师前五次赴日都是因为政府阻挠或天气恶劣。直到20年后的公元753年,在日本使节藤原和济北的帮助下,鉴真大师终于乘船抵达日本,并向日本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佛教。

鉴真前五次东航的失败不是因为唐朝航海技术落后,而是因为唐朝政府禁止平民航海赴日。因此,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在鉴真的第一次和第四次航班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未能成行。唐代造船技术虽然发达,但中国优秀的造船工匠和航海专家基本都是政府雇员。鉴真和其他人不能招募优秀的船员或找到合适的船只。所以经验不足的船员几次出海都不知道如何避开强烈的东北季风,导致了之前的失败。因此,鉴真上一次东渡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唐朝的航海和造船技术落后。表面上看,他的东渡是被政府禁止的,类似于非法移民。失败也很正常。

指南针的应用

宋元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突破。宋代《易经》年,记载远洋水手用罗盘辨别航向:“水手识地理,夜观星辰,昼观太阳,阴观针。”与航海和天文学相比,指南针在航海史上的使用是科学技术的一大飞跃。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也是高超的。他们可以建造长30米以上、宽4米以上、载客量1000人以上、尖底、24桨的快船。元朝用这艘船开辟了一条海上运输路线。这条路线从平江出发,从山东胶州绕过山东半岛,到达海河入海口,然后沿海到达河北武清,把变质的食物运到北京。海上航线开通以来,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增加了六七倍,解决了北京的首都和粮食问题,使北京在随后的明清时期成为首都。

郑和下西洋

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创举。永乐三年来,郑和率领的船队超过200艘,其中大型宝船62艘,长44英尺,宽18英尺,桅杆9根,帆12面。郑和率领两万七千多名船员和官兵先后在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行,最大航程达一万多吨

《大明配图》

《一画混明》是明洪武二十二年根据郑和下西洋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形长387米,宽475米。这是最早也是最大的世界地图。这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这张珍贵地图的原件现在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一幅386456cm的《明代一体》挂图,展示了明代及其周边地区的民居、山形、河流及其相对位置。居民区通过在地名上放置盒子来定位,盒子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内外归属。它以明朝的疆域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至欧洲,南至爪哇,北至蒙古。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

“易图,大明的匈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内部和外部所有权。描绘了明代行政公署、山川河流的相对位置,有镇宅、城堡、瞿塘岩井、泽池湖、边陲岛屿、古遗址、古河道等1000余处。《明明统一图》还详细描绘了欧洲和非洲的地形。其中,非洲位于左下角。尼罗河、奥兰治山和德雷肯山都有非常详细的标记。这幅画很美,内容丰富。这是珍贵的国宝。

最后的荣耀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明朝海禁政策的重大失误,中国古代辉煌的航海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逐渐衰弱。虽然明末出现了精通航海技术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当时的海上强国葡萄牙,收复了台湾省,但这只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而结束了中国古代海洋的历史。从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再也没有自己的脚步走向海洋深处。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航海事业才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中国海军诞生于秦朝之前,在秦始皇还未统一时就已经有了海军。

那时我国的制船技术已经非常不错了,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战斗从未停歇,他们都为了争夺土地而开战。而在沿海地区的吴国齐国来说,大海也是他们的领地,所以他们就为了自己的大海来了一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海战。就是这场海战标志了中国海军的诞生。

当时的吴国与齐国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但吴国的实力也是相当雄厚的,于是吴国用了数百艘军舰沿着海岸边往北方的齐国出发。吴国的举动震惊了齐国,齐国就行动起来南下攻打北上的吴国。两军交战的地方位于山东琅琊台附近的黄海海域,齐国本就是沿海大国,航海史近百年也是所有诸侯国中拥有最强大的海上军舰,所以在两军交战的多少个日日夜夜里最后以吴国惨败齐国大胜的结果告终。

  郑和宝船

  和宝船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郑和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另有一种说法,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尺度和结构

  郑和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

  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小舱,多的二十八舱,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

  二千料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上二千料郑和宝船基本船型为福船,外形为小方首,宽平艉。建筑形式属于楼船,主甲板中部有一层甲板室形成舯(意:中)楼,设了舷墙,艉(意:尾,记者注)部有三层艉楼,艏(意:首)部有二层通透性的艏楼。自底舱到甲板上,共分为五层。

  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头浮雕,两舷侧前部有庄严的飞龙浮雕或彩绘,后部有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编辑本段]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的?

  郑和造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船的?

  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是中国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潜心研究郑和宝船多年。目前正积极准备郑和宝船的复制工作。他向竞报记者独家披露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郑和宝船的技术秘密。

  郑少将表示,虽然史书记载的大号宝船据推算排水量近2万吨,但实际伴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这种宝船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

  动力推进系统:硬帆+旋转橹

  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与船桨不同,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郑明说,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郑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船用装置:开孔舵与巨锚

  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

1、连环船

连环船,明代建造的一种轻型战船。船身长4丈,形似一船,实为二船,前船占1/3,后船占2/3,中间用2个铁环相连。大铁环固定于前船,后船用铁钩钩环,钩之则连,放钩则两船脱离。

前船首有大倒须钉数枚,船上载火球、神烟、神沙、毒火等火器,并有火铳向前射击。后船两旁安桨,载乘士兵。

作战时,乘顺风顺水或从上流直驶敌阵,利用前船首之大钉将船钉撞于敌船上,并点燃各种火器的药信,同时解脱铁钩,让后船返航。

在后船脱钩返航后,前船所载各种火器皆发,烈焰旋起,响声如雷,使敌船始终无法逃脱。其设计思想,堪称奇妙。

2、车轮舸

车轮舸,明代后期建造的以轮击水航行的战船。船长42丈,阔13丈, 内安4轮,轮头入水约1尺,令人转动,航速远快于人力划桨船。

船前平头长8尺,中舱长27丈,后尾长7尺,船面上设有板钉棚屋,通前彻后,用一大梁盖板,两边伏下,每块板长5尺、阔2尺,下安转轴,作战时,先从船内放出神沙、沙箭、神火等喷烟火器, 以遮障敌军眼目。

之后,即掀开船板,船上士兵立于两侧,向敌船抛掷火球,发射火箭,投掷标枪,毁杀敌船及其士兵。

3、封舟

是明朝派往琉球册封琉球王,显示国威用的。1532年的使臣记载:船长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二十三舱,前后竖五掩大桅,长七丈二尺,围六尺五寸。

4、郑和宝船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另有一种说法,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宝船。现代对郑和宝船的研究及仿制较多,但郑和宝船的具体形制结构及尺度大小一直存在争议。

5、鹰船

鹰船,明代后期建造的一种轻型战船。船身两头尖翘,不辨首尾,进退如飞,便于机动。船面四周都用茅竹密钉,以作掩护之用,竹间都留有铳眼射孔,可向外射箭、发弹。

作战时,此船常迅捷冲入敌船队之中,毁杀敌军水师。常与沙船配合编队,火器与冷兵器协同使用,以发挥远射与近战相结合的威力。

——郑和宝船

——鹰船

——封舟

——车轮舸

——连环船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赤马舟"等。为适应作战时能抢上风和追歼敌船的需要,大多数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以保证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也有一些战船是采用渔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进后制造的,或临时用渔船或商船加以改装,使其能符合作战的需要。战船乘人多少以"米重"为标准计算,每人以重2石为准。汉朝水军的规模更加巨大,战船更趋完备。当时既有4层舱室的巨型楼船,也有200斛以下的艇。主要战舰为艨艟战舰,两汉时的水军(海军)世界第一,南北朝时,人们认识到水战时风力大小无常,不可恃以作战,因而重视发展人力推进的战船,出现多桨快艇。隋朝杨素造"五牙"大舰,起楼5层,高100余尺(约合295米),能容战士800人,有6个拍竿,高50尺(约合1476米),用以击碎敌船。唐朝的海鹘船是模仿海鸟而创制的海船,两侧有浮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适应海上作战的要求。唐朝还发明了车船(轮桨船)。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这说明船舶制造和驾驶技术的进步;二是从明初起,战船上配备了火炮。

学名:OSPHRONEMUS GORAMY,

别名:长丝鲈,战船鱼,大飞船,古代战舰大飞船,大万隆。

原产地:南美洲亚马逊河,属丝足鲈科(Osphronemidae),体长20-40cm。

中国古代船只发展史中的代表船只(取7个代表类型)

1、木船,指木制的船,通常用橹、桨等行驶。既指用木材作为船体结构主要材料的船,也指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仅在板材连接处采用金属材料的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