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典籍里的中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第1张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南方地区便有了饮茶风俗,到了唐朝时期,饮茶之风日盛。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需要,陆羽(字鸿渐)在定居浙江湖州期间,将积累有关茶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来,著成《茶经》。

《茶经》问世1200多年来,茶不仅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如今,小小的茶叶成为了乡村振兴中拉动民生的大产业,让一座座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同时,茶还在开放中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茶经》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我国古代的茶树栽培,是茶叶生产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飞跃。

我国茶树栽培技术,实际是从陆羽《茶经》及其后的《四时纂要》始有记载的,尤其是《茶经》中的记载,是一个历史性高起点,以至于以后相关文献中对于茶树栽培技术的记载,一般都是抄引《茶经》和《四时纂要》的内容。

因此,唐及其后茶树栽培的各项具体技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

从我国古籍记载的情况来看,我国古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主要也就是讲茶树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而这方面的记载,最早也是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开始的。

陆羽在他的作品《茶经》的开篇就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黏土最差;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这些话,明确指出了茶的品质与外界环境条件有较大关系。

据《茶经》和唐末韩鄂的《四时纂要》载:种茶开坑以后,要“熟”保,两年以后“耘治”,要用小便、稀粪和蚕沙浇壅;茶宜种在一定坡度的山坡,平地“须于两畔开沟垄泄。”

从上面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关于茶树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至少在唐代时就认识到这样几点:茶树是一种喜温湿的作物,寒冷干旱的北方不宜种植;茶树不喜阳光直射,具有耐阴的特性;茶宜种于土质疏松、肥沃的地方,黏重的黄土不利茶树生长;茶树根系对土壤的通透性有一定的要求,耘治能促进茶树生长;茶地要求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能过高,更不能积水。

宋代关于茶树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的记载,既多又具体。如北宋文学家苏轼说“细雨足时茶户喜”;北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载:“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南宋孝宗时人赵汝砺《北苑别录》讲,每年六月要锄草一次。

这些记载,除苏轼说明了茶树特别在芽叶生长旺季,要求空气中湿度要大以外,其他都只是对唐代提到的认识作些补充而已。宋以后的记载,多数是抄袭唐宋时的资料,当然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发展。

墨子白话今译 作者:

注释:

简介: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笏山记 作者: 蔡召华

注释: 本书依原东莞博物馆藏钞本之影印本标点。

简介: 其情节主线是一位叫颜少青的才子如何建立笏山王国,成为笏山王。笏山是小说虚构的一块与世隔绝的地域,说是在云南蒙化之西。

劫余灰 作者: 吴趼人

注释:

简介: 小说采用章回体,以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对青年情侣的惨痛遭遇,是对罪恶社会的血泪控诉。

隋史遗文 作者: 袁于令

注释: 《隋史遗文》十二卷六十回,传世的刻本仅有一种,即崇祯癸酉(1633)吉衣主人序本。

简介: 《隋史遗文》所演历史从隋文帝平陈开始,至大唐统一为止。小说为我们展现了隋末大动乱的历史画卷。

南史演义 作者: 杜纲

注释:

简介: 《南史演义》叙宋、齐、梁、陈四朝的兴亡,着力描述几个王朝的创业君主:宋武帝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其中刘裕宋朝的事迹最多。

北史演义 作者: 杜纲

注释:

简介: 写南北朝时北朝政权更替、群雄纷争故事,起自魏未,终于隋初,以北齐为主。

笔梨园 作者: 潇湘迷津渡者

注释:

简介: 小说叙述江南徽州府的江干城,经商落魄当佣工,偶嫖看楼妓女媚娟。媚娟不嫌江干城贫穷,慷慨侠义,历经坎坷,后做了夫妇,共享荣华富贵。

草木春秋演义 作者: 驷溪云间子

注释:

简介: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八期是《茶经》,撒贝宁带着大家穿越千年,品味陆羽的传奇一生。

2023年3月5日晚八点,大家跟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在茶香之中品读历史典籍《茶经》。《茶经》这部典籍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代之前茶叶生产的技术跟经验,被称为茶文化的经典。

《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3月5日(周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第八期,“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带领观众在袅袅的茶香之中品读《茶经》,感悟陆羽“精行俭德”的传奇一生。

本期节目将“以茶会友”,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沈冬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雷闻,共同解读《茶经》的历史价值,讲述中国茶文化的深远意义。

除了陆羽的《茶经》外,史上还有《茶录》等关于茶文化的文献古籍。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喝茶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也包含了深刻的精神文明层面,这与茶书对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密切相关。《茶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叶生产历史、起源、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巧的专著。

《茶录》是蔡襄的代表作,灵感来源于陆羽的《茶经》,特别推荐北苑贡茶。《茶录》中所记载的,更符合北宋时期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书中描述的不仅仅是对茶的评论和认识,还有对点茶的详细描述。但对茶叶的制作却少有描述。书的后半部分记载了各种茶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一部颇有影响的茶叶专著。

一部《茶经》使茶圣陆羽的名声从唐代流传至今。除了传说中发现茶的神农氏外,堪称茶界的楷模人物。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诞生了很多以研究茶为终身目标的人。他们被现代人称为茶科学家。陆可以说是世界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但是,除了茶经,还有一本书,你应该也知道,是《茶录》。

《茶录》是北宋蔡襄在祐年间(1049-1053)撰写的一部茶学专著。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茶,第二部分是关于器具。说到蔡襄,作为宋四家的一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茶叶专家。自福建道上任以来,他为福建当地的茶叶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福建省的茶叶生产情况也是受当时蔡襄的影响。

《茶经》里面记录很多前人采茶、泡茶的方法以及喝茶经验,这本书籍虽然年代久远,但它里面所蕴含的制茶理念和文化蕴味值得每个爱茶者去细细的品味和钻研。而且《茶经》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非常值得大家去阅读。

如果喜欢喝茶,那么绝对不能错过《茶经》。《茶经》的作者详细的将制茶方法以及品茶的注意事项告诉了后人。《茶经》这本书不仅备受国人爱茶者的追捧,在国外也吸引了大批粉丝。那么《茶经》的魅力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吗?当然不是,小编在阅读《茶经》时被里面精致的句子吸引了注意力。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多么的用心和细致,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深厚,无疑是古时候的大才子。例如里面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和草本植物的记录更是能看出作者的严谨,不禁让众多现代学者对这位古人肃然起敬。

并且《茶经》的健康理念也迎合了当下国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让很多人开始探索养生的秘诀。提到养生,这不得不让大家把目光放到了古人身上。《黄帝内经》还有现在的《茶经》都是很好的借鉴古籍。国外的西药和医疗技术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受国人喜爱,但自从中国青蒿素获奖后,国民文化自信开始重新恢复,中医药也开始流行起来。这样《茶经》的走红也可以理解。

所以,小编认为大家应该将目光重点放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上,利用好传统文化里的精髓,将中国优秀文化宣传出去,这也能帮助国家地位进一步提高。就比如研究好现在的《茶经》也是为中国文化做出一定的贡献。也能让那些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无知愚昧的外国人闭嘴,也能加强国民之间的距离。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南方地区便有了饮茶风俗,到了唐朝时期,饮茶之风日盛。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