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手阳明大肠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手阳明大肠经简介,第1张

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I。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五行属金。《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著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手阳明大肠经 [ 最后修订于2017/10/8 9:54:26 共411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手阳明大肠经如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1 拼音

jīng luò yǔ zhōu wéi shén jīng xì tǒng xiāng guān shuō

2 英文参考

Theory of correlation beeen channels and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3 注解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持说者指出:上部脊神经组成颈丛和臂丛,分布于上肢,在颈部和胸部与交感神经相接;下肢脊神经组成腰丛和骶丛,分布于下肢,在腰骶部与交感神经相接。经络穴位的作用即与此分布有关:手三阴经分布上肢的掌面,接近心肺,故主治胸部疾患;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背面,接近颈部脊神经及颈上交感神经节,又经颈内动脉(颈动脉丛)及脑神经与头部各器官相连,故主治头部疾患;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在腰骶部与交感神经相连,故主治腹部疾患;足三阳经分布下肢后外侧,在腰骶背部与脊神经及交感神经相连,上达背及头部,与头部神经相连,故主治头部及五官疾病。周围神经就是经络在外的物质基础,针刺作用原理即神经反射活动。针刺穴位时,有的刺到肌肉和肌腱的感受器或血管感受器,这是反射活动的感受器部分,传入神经有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部分有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也有皮层下各级中枢的躯体内脏反射活动。穴位与内脏的反射性联系是在植物性神经参与下实现的。

古籍中的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本草简要方》:[卷之一水部]冰

体健毒甚。战争力强。热度愈高。高热有摧残心脏扰乱神经之虞。临时用冰。势非得已。其实冰既不能助血。亦复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

风而以羌活、防风诸药发之,亦能助其血益上行,其弊与误用参者同也。盖此证虽有因兼受外感而得者,然必其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九)治癫狂方]3.调气养神汤

之为主药∶柏子仁多含油质,故善养肝,兼能镇肝,又与龙骨、牡蛎之善于敛戢肝火肝气者同用,则肝火肝气自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三十)治眼科方]5.清脑黄连膏

约二三十次。勿论左右眼患证,应须两鼻孔皆闻。目系神经连于脑,脑部因热生炎,病及神经,必生眼疾。彼服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2.受风螈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全身筋肉按十二经脉连属,分成十二经筋,简称“经筋”。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络属脏腑。十二经筋具有联结四肢关节,主司关节运动作用。其病候可表现出属寒属热两方面。寒则筋脉拘急,背部筋脉拘急(阳急)可产生角弓反张,胸腹部筋脉拘急(阴急)可产生俯不能伸。热则经筋弛缓不收。治疗可用“燔针劫刺”,按病痛处取穴(以痛为腧)。十二经筋为经络分类名。简称经筋。指全身筋肉组织附属于十二经脉而分成十二个部分,也是十二经脉在躯体和四肢部与筋肉组织的相互联系。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其分布与十二经脉循行大致相同。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结于关节和骨骼,走向躯干,上起于颈项,终止于头面。阳筋分布体外,阴筋进入体腔,但不与内脏相联。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经筋发病的特点为“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主要表现为掣引、痹痛、弛缓、挛急等。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详见百科词条:经筋 [ 最后修订于2015/12/4 8:58:43 共52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