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忧、思、恐五情 反映五脏功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喜、怒、忧、思、恐五情 反映五脏功能,第1张

因为情绪变化而致病,在西医多属精神科的范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廖桂声表示,在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七种情绪变化是脏腑功能的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说,七情和人体脏腑气血有很大的关连性,原则上,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又因为要对应五脏,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等五种情绪,悲、惊分别纳入忧、恐。

廖桂声医师举例指出,情绪变化和五脏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性,譬如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种对应关系,在古籍《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由此就可以看出,传统中医针对情志活动跟人体脏腑的生理变化有很深的描述。

廖桂声医师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任何情绪过度反应都足以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甚至于影响到内分泌,每一种情绪都往往能透过表情、声音、行为表现出来,比方说,当心情高兴时脸上满面笑容,当感到悲哀时脸上愁眉苦脸,当心理忧思不定时脸上焦眉蹙额、愁肠满肚,从这里就能了解到情绪会改变人的容颜,若喜乐无常或悲哀太过,长期下来,恐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性紊乱,进而气血失调,对身体健康恐怕造成伤害。

古籍《黄帝内经》对情绪伤身就有相关的说法,例如过度喜乐易伤心、神,过度愤怒易伤肝、魂,过度忧思易伤脾、意,过度悲哀易伤肺、魄,过度惊恐易伤肾、精、志。五脏化五气,当五脏受损,人的神、魂、魄、意、志等意识或思维活动将出现障碍,最后导致患者出现一些身心方面的疾病。

过度情绪变化易致病,但情绪致病有很多种,所以必须仔细辨证用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廖桂声表示,情绪致病范围相当广,除了不同疾病会有不同证候,所以必须进行辨证论治或脏腑辨证,同时视患者病情加减用药,每个人的药物都因为病情有差异而不太相同。

廖桂声医师指出,镇静安神类药物是以安神定志为主,通常会用在心神不宁、阴虚阳亢等症状或病症的患者;清热泻火类药物是以情绪内伤为主要症候,常从热化成火,也就是中医说的「五志过极,皆可化火」的意思,一般会表现出火热内盛的证候,比如躁扰不安宁、容易发怒、心情烦或心急暴燥等皆是。

廖桂声医师进一步指出,疏肝解郁类药物是以调畅气机、舒畅情志为主,因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因为受到情绪因素而内伤,将促使气机郁滞,影响肝的条达、疏泄等功能,以致于产生情绪不稳,进而出现肝气郁结的现象,同时患者又可看见胸胁出现胀痛等症状。

去痰开窍类药物是用来治疗情绪所引起的疾病,又可分为清热化痰与温化寒痰两类药。由此可见,传统中医用于精神疾病的处方相当多,甚至可以加以分类,每个人也因病情不同而必须加减用药,但中医跟西医的名词、脏器功能、药物治疗目标,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互相协调,所以互补长短的机会比较少。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436/喜怒忧思恐五情反映五脏功能 关键字:中医, 情绪, 内脏

生理学名词。又称乙癸同源。含义有三: 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 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1 “肝肾同源”的理论渊源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根源于《内经》,临床实践丰富于汉唐金元,理论体系形成于明代,实验研究发展于现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吴昆注曰:“髓生肝,即肾生肝,水生木也。”可见《内经》认为,“肾”是通过“髓”生养“肝”而体现“母子”联系的。“脑为髓海”,“肾生肝”的生理功能,必然受到“脑髓”的调控。不但“肝肾”生理联系如此,而且病理影响亦然。《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故有“恐伤肾”之说。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疗应“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此说原指肝肾寒热,以后逐步发展到指肝肾相火与真阴。北宋·钱仲阳在其《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至明·李中梓运用《易经》哲学思想,根据《内经》医学理论,参考历代医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其《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理论观点。“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肾藏精,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精血,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当自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代木之干,水赖以安。夫一补一泻,气血攸分;即泻即补,水木同府。”程文囿在《医述》引《医参》论述了脑与肾的关系,“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安可不为之珍惜!”钱镜湖在《辨证奇闻》中则论述了“脑气不足治在肝”的观点,“盖目之系,下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太虚,不能应脑,……治之法,必须大补其肝气,使肝足以应脑,则肝气足而脑气亦足也。”由此可见,肝肾又同源于脑。 2 “肝肾同源”概念的含义 “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肝肾同源”又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某些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肝肾同源于精血”意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 (1)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清血。”此言肝血为肾精所化生,厥阴必待少阴之精足方能血充气畅,疏泄条达。正所谓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2)经气互通,八脉共隶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云:“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指出肝肾通过经气相互灌注而沟通联系。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均循行于身体内侧,并在经脉循行上通过肝、膈、肺、肾相互直接联系;还通过交会于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和任脉的关元、中极穴间接联系。肝肾又和奇经八脉密切相关,肝肾同隶奇经,冲任督三脉均起胞中,胞胎为肝肾所主,故有“八脉隶于肝肾”之说。 (3)同居下焦,共寄相火肝肾同居下焦,内寄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朱丹溪《相火论》云:“(相火)见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肝肾所寄相火,言其常为肝肾之动气,推动肝与肾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相火之源在命门,何梦瑶曰:“肾水为命门之气所蒸化上升,肝先受其益。”但相火内寄于肝肾,发挥其动气之功能全赖肝肾阴血的滋涵。若肝肾阴亏则相火易亢而为“邪火”、“元气之贼”而出现一系列病变。 3 “肝肾同源”研究进展 尽管过去对藏象本质(包括肝、肾)的研究,多只注重单一脏器(肝或肾)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探讨,对“肝肾同源”的相关机制尚缺乏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但有的研究客观上为“肝肾同源”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肝肾同源于下丘脑-垂体-肝轴”,“肝肾同源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医传统的肝肾概念经历了“实体赋予功能”到“功能脱离实体”的演变过程,作为描述生命表现形式的肝肾概念,其功能表现必然有其明确的物质基础,脱离具体组织结构的功能系统是难以想象的,这既不符合中医“形神同一”和现代医学“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概念,也违背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当然,如将肾单纯定位在下丘脑有嫌片面,将肝简单定位在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又有嫌笼统。这就需要将中医功能系统的肝肾概念与现代医学的功能和结构知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肝肾的功能系统和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实体功能重组”),提出新的功能系统和组织结构统一的比较确切而科学的肝肾概念。而循着整体联系的研究思路研究“肝肾同源”,就必然首先解决将肝、肾两脏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学问题。有了切实可行的整体联系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而深入研究,就有可能从中医药寻找出调节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功能紊乱的手段和方法,为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采纳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技术条件和一些观念的限制,中医古代人体解剖学一度萎靡不振。

比如“身有皮囊,但受父母影响,故恐受损,孝始矣。”身体的完整是对父母的孝顺,怎么解剖?

性器官一直被认为是*秽的,不应该公开讨论。所以中医对性器官的描述很少,主要是对外性器官的一些肤浅的、不准确的描述。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古籍中关于性器官的描述,希望对你阅读古籍有所帮助。

一个

男性性器官

阴茎:中医古籍中有“茎”、“玉茎”、“宗金”、“阴茎”等名称。有“梗疼”的记录。

桂头:中医古籍中有“阳风”、“阴干”等名称。

阴囊:中医古籍中有“肾囊”、“绣球”等名称。

睾丸:中医古籍中有外肾、卵、肾、卵核等名称。

有“小肠疾病患者,小腹痛,腰椎睾丸控制引起的疼痛”的记录;有“小肠,甚至睾丸,属于脊柱”的记载;有“小肠系于睾丸”的记载。

古代中医所说的“睾丸”,应该和现代解剖学中的附睾、附睾管、输精管、射精管、尿道等类似。

在中医古籍中,“梗滴”是阴茎和阴囊的名称。有“茎垂,体内之机,阴精,津液之道。”

“引筋”指的是睾丸系带。

“外阴”,有的指阴茎,有的指外生殖器的总称。

“下口”是指阴道前尿道(包括精囊口)和阴道后肛门。

再加上中医有“肾主生殖,藏精”、“精宝”的概念,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肾作为主宰性和生殖的主要器官。显然,中医的肾和精巢的功能与西医的性腺功能相似。

2

女性性器官

子宫:它的名字最早是在《内经》的紫色应时带下发现的。

755-79000里叫“女包”、“牢房里”、“脏”。

755-79000描述其形,曰:“阴阳相交,胎儿怀,藏之所谓子宫。一行在下,一行在右。”

认为“子宫,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关元与气海之间。”

子宫颈:中医古书称之为“子门”。认为“子门,即子宫之门也。”

阴道:中医古书称之为“产道”。

阴道口:中医古书称阴门、禅门、玉门等。

外阴:中医古书称之为“外阴”。

古代中医的“子长”一般指子宫和阴道壁。在一些专著中,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针灸甲乙经》、《证治准绳》,有一些书,如《措光》、《季枫》、《剑轩》、《鼠女》、《固始》、《麦驰》、《女婴》、

有人认为古籍中的“中极”可能指的是阴道口,弦可能指的是阴道一寸,麦牙可能指的是阴道二寸,女婴可能指的是阴道三寸,坤石可能指的是阴道四寸,固始可能指的是阴道五寸。供参考。

人体有两颗肾,但是你知道这两个肾还分为西医的“肾”和中医的“肾”,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的区别。

中医上讲的“肾”

中医“肾”的概念:中医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不是独立的器官,而是一个系统。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水,肾主骨,肾主摄气,肾始于耳,肾主排便等。

中医解释肾的概念,主要是从功能的角度。认为肾涵盖了人体的许多组织和器官,如生殖、泌尿道、神经、骨骼等。肾起着调节人体机能,为生命活动提供“活力”和“动力”的作用。但由于种种不可描述的原因,很多人直接将“肾与性”等同起来,衍生出补肾壮阳的概念。

西医上讲的“肾”

西医的“肾”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解剖器官的肾。两个肾脏呈蚕豆状,位于腹部深处,肋骨下方。

肾脏主要的功能是清除我们体内的毒素、废物和多余的水。除此之外,它还帮助我们的身体控制血压,调节电解质浓度,调节酸碱平衡,产生红细胞,保持骨骼 健康 。

所以西医的“肾”出了问题,就可能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异常。中医的“肾”出了问题会出现肾虚的症状,包括腰膝酸软、乏力、夜尿增多等症状,不可混淆。可以通过尿检和血检来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肾病。

保护肾脏的科学方法

1加强锻炼,量力而行,建议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2规律作息,避免疲劳,防止感染;

3要积极乐观,得了肾病不要自暴自弃;

4配合医生,学习肾病知识,做好自我管理,定时吃药,定时复查;

5 健康 饮食,低盐低脂,不要乱吃(比如什么牡蛎是男人的加油站,我觉得是给痛风的火上加了一把油);

6慎用肾毒性药物。很多西药都有肾毒性,使用时要咨询肾脏科医生。但有些中药,如含马兜铃酸的,危害更大。

关于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要从“先天”二字去理解。

“先天”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文言传》和《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中,都表示自然变化的规律。而明清时期医家所使用的“先天”概念来源于宋代易学“太极”本体论、“先天学”构建的宇宙演化模式和道教内丹学的修炼模式,已不同于《易传》《内经》中的“先天”含义。唐宋易学、内丹学的“太极”“先天”思想源头都与唐末五代隐士陈拎传授的易图系统有关,都是在陈拎的易学基础上做出的不同形式的阐释而建立各自的理论系统。这种由宇宙演化模式推及人体生命规律的思维过程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关系论有密切关系。

中国哲学内容约略可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宇宙论可分为二部分一、本根论或道体论,即关于宇宙之最究竟者的理论二、大化论,即关于宇宙历程之主要内容之探讨。

宇宙中之最究竟者,古代哲学中谓之为“本根”。与今所谓本体同意,指宇宙中之至极究竟者。中国哲学认为本根必非万物中之一物,但不承认本根与物有殊绝的叛离。本根非物,而亦非离于物,本根与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最早的本根论学说是老子庄周的道论,后来“道”字乃变为本根之代名。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唐代成玄英疏“道在五气之上,不为高远,在六合之下,不为深邃,先天地生,不为长久,长于复古,不为音艾,故道无不在,而所在皆无者也。”

《易传》的本根论就是太极与阴阳,《象传》以乾坤即阴阳为宇宙之本根,实为一种二元论,至《系辞传》乃于阴阳之上统以太极,而成为一元论。“《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传》“易”是宇宙变化之大历程,宇宙变化之大历程有所始,是为太极。太极即至极无以复加之义,指最高无上之本始。闭二“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易正义·卷之七·系辞上》)

大化论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变易过程,由本根或本体生化出万物的流行,构成世界多种多样的图景。正如《易传》所描述“天地氨氯,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传唐代孔颖达解释“天地无心,自然得一。惟二气氛氯,共相和合,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男女阴阳相感,任其自然,得一之性,故合其精则万物化生。”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解释“天地之气本虚,而万物之质则实。其实者乃虚气之化而凝,得气成形,渐渐凝实,故曰化醇。男女乃万物之男女雌雄化牡,不独人之男女,万物皆男女所生。”

人也是宇宙化生过程中的产物,中国哲学承认人相对于物的卓越地位,并不认定认识主体,物是被认识、被征服的客体或对象,“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寓于万物、融于世界之中的,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中医学汲取天人合一说,把人的个体生命放到自然界中去考察和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界不仅同源同理,而且形象、内涵、变化相互对应,息息相关。 “人生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也。”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 “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人身,享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中医“先天”理论的文献研究·一故曰天人一理”类经附翼·卷一·医易义》

“天人合一”即是古代中医的认识论,即视天、地、人为一体,统一于气,具有共同的规律又是方法论,即把人体的生理、病理置于世界万物的总体联系中加以考察和认知,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总原则一整体观。

现在是流行“女汉子”的时代,从一降生,女孩子便被按照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模式培养着。为了孩子长身体,营养是绝对保证的。所有富含营养的东西,只要想吃就管够。再加上曾听专家说,越是小个儿的动物,蛋白就越好;于是,家长们给吃大虾、吃鹌鹑蛋、吃鹌鹑、乳鸽……总之,什么高蛋白就吃什么,还说这都是精瘦肉,不怕影响身材。可这样的补法,对女孩子真的有益吗?在临床发现,除了小胖妞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小女孩儿出现了性早熟的倾向;中医理论认为,这和不恰当的饮食是有关系的。下面,就从小女孩、成年女性、老年女性3个阶段,说说著名中医妇科专家、“首都国医名师”柴嵩岩主任医师的女性养生观。

肾气盛衰是女子的根本

在中医古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段经文提示我们,女性每7年为一周期,会有明显的变化,需要关注的健康问题也会不同。而且,肾气的盛与衰,是生、长、壮、老、已之根本;因女性具有经、孕、产、乳的特殊生理现象,故肾气在不同年龄阶段充实与衰退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女性的月经生理及身体其他脏腑功能的运转状态。

柴嵩岩认为,从生理规律上看,肾气盛与衰的规律,在女子不同年龄段是有区别的,并提出了“肾之四”的观点。

肾生最先:肾为先天之本,禀受于父母之精。在胚胎形成之前即已存在,待人出生之后又得后天水谷之精充养方逐渐成熟。

肾足最迟:肾气禀受父母之精而来,但肾气之功能(如生殖方面)在孩子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无表现,这相对于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已在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实在是“迟到”了。直到“二七”天癸至,胞宫胞脉通畅,肾气鼓动充实的太冲脉,方可有“月事以时下”的生理现象出现,此乃“肾足迟”。

肾衰最早:女子经过经、孕、产、乳阶段或屡患疾病,致体虚,肾气耗损,待40岁左右肾气逐渐减弱,面部、头发、肌肤均已明显看出肾气不足之征,待50岁左右肾气衰退,而此时人体其他脏腑依然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肾最需护:由“肾生先”“肾足迟”“肾衰早”的现象及规律,看整个女性的生理进程,则肾气盛衰的规律,是因时、因地、因生活状态而动态改变的。医生要治女人之症(与女性生理相关的疾病),皆需了解并掌握女性肾气盛衰的规律,时时注重维护肾气,补益肾气,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以维持月经生理与生殖机能的正常。由此对女性而言,相对于心、肝、脾、肺等其他脏腑功能,“肾需护”。

温补兴阳要慎重

在“肾之四”理论支撑下,柴嵩岩提出在女性不同年龄阶段,饮食及治疗用药应有不同针对性。

一七:即小儿阶段,为生长发育初期。发育过程是一个逐渐成熟、逐渐平衡的过程。此时女孩儿肾气尚未充实,易受其他因素干扰。此阶段饮食及用药宜保护肾气,养益冲任,忌兴阳,以免促进性早熟。

在临床中曾遇到过,老奶奶为了给小孙女补钙,经常在孩子的饭菜里加虾米皮。殊不知,虾皮、禽类、海米、羊肉等食品性温热,有兴阳之弊。如此说来,羊肉串、炖乳鸽、鹌鹑蛋等,女孩子要少吃。(编者按:男孩子也一样。)

孩子都少不了生病,有的家长认为中药副作用小,就会很随意。比如常用的一味中药柴胡,“其气于时为春,于五行为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因具升阳之性,可启动肾阳致相火妄动不安。故而,柴嵩岩主张在此年龄阶段,慎用柴胡及相关制剂。

因为,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肾阴尚未充盛,肾气被过早激发充盈,而肾阴又相对不足,无力制约,便会相火偏亢。

可以说,过早启动肾阳,违背了正常的生理状态,就会出现小儿性发育过早,从而影响其骨骼、身心等方面的正常发育。

二七~五七:逐渐为生理、生育旺盛期。这一时期女性常有过度劳役、大汗出、久视、熬夜或房劳过度情况,会耗伤肾阴。应从肾的角度考虑并给予相应调整。

此阶段应注意保养阴血,顾护肾气,补益肾阴,调理冲任。平素饮食宜注重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如适当食用动物肝脏、肾脏、海参、鱼、虾、蛋类、豆制品、黑木耳、黑芝麻、红枣、花生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品滋阴养血。

对哺乳期女性,同样不宜食用鸽子、鹌鹑、虾等兴发之物。中青年女性宜食用养肝、柔肝之品,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可以缓解压力过大的生活状态。

在此阶段,妇科疾病会慢慢增多。比如乳腺病除外肿瘤,有结节、纤维瘤的,无原因泌乳或有血性、透明分泌物的人,都不要吃鸽子,会加重疾病的。

七七之后:此阶段女性“肾气衰,天癸竭……形坏而无子也。”在保养上更要注意顾护肾气。更年期后女子天癸竭,性功能也会衰退。此时不要因为恢复性功能就用食物或药物鼓动肾阳、启动肾精,这样只会加快衰老。有人在更年期后服用含蛤蚧的滋补品,并不合适。因为蛤蚧虽能补肺气,但兴阳能力较强,可能会影响整体阴阳平衡。总之,前文提到的温热兴阳食物都要少吃。

除肾阴不足,此阶段还会出现心肾不交的病理改变,部分女性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此时治疗用药在补肾养血基础上还应考虑交通心肾,清泻虚火。常用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莲子心、浮小麦等。切要避免损伤肾气、阴血,不可妄用破血、通利及辛散之品。忌食辛辣、酒、助阳之品,如羊肉、牛肉、狗肉、各类补品等。

古籍中的补肾汤简介

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下古籍中的补肾汤。补肾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起源于古代,主要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各种症状。据传说,补肾汤最早出现于《伤寒杂病论》中,是由张仲景所创。补肾汤的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茯苓等中药材,这些草药都有很好的补肾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特别是肾虚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那么建议你可以去医院看看。在三甲医院,你可以找到很多专业的医生,他们会根据你的症状和身体状况,给你制定出一份科学的治疗方案。而且,如果你需要用到中药治疗,医院里也会有专业的药师,他们会根据你的体质和病情,为你调配出合适的中药方剂。

在治疗肾虚方面,肌克祛痘膏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肌克祛痘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品牌产品,它主要是用于治疗青春痘、痤疮等皮肤问题,但是它的成分中也含有很多对肾虚有帮助的成分,例如当归、黄芪、枸杞子等,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为肾脏提供一些必要的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而且,肌克祛痘膏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很多人使用后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最后,小编还要提醒大家,如果你需要用到中药治疗,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和药师。因为中药的使用和剂量需要非常严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另外,如果你使用药物后出现了不适,一定要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在中医上,将肾虚通常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和肾精不足。它们具有相同的症状,如: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头晕耳鸣,月经不调等。但若是阳虚,男子易发生阳痿,中医认为阳虚生外寒,则会出现较明显的怕冷的症状,如手脚冰凉,小腹隐痛,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女子甚至宫寒不孕。肾阴虚则易发生早泄遗精,头晕耳鸣,而阴虚易生内热,多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女子经少或经闭,甚至崩漏。肾精不足则主要表现为:男子不孕,女子不育,头晕健忘,耳鸣如蝉,明显的生殖机能下降或早衰。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时候肾虚并不一定表现出生殖机能的问题,常见的症状为腰痛,失眠多梦,脱发,黑眼圈或眼袋加重或肌肤浮肿,这些也是肾虚的表现。肾虚治疗过程较为缓慢,不可盲目进补,应听取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同时,应节制房事,戒除手*,有利于肾精的恢复;按时作息,规律饮食;缓解工作压力,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积极锻炼提升身体阳气。

喜、怒、忧、思、恐五情 反映五脏功能

因为情绪变化而致病,在西医多属精神科的范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廖桂声表示,在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七种情绪变化是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