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律疏》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注疏而非律文对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永徽律疏》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注疏而非律文对吗,第1张

不对。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称《唐律》、《永徽律疏》,是唐高宗在永徽年间命人修撰的一部法律典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由“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构成的法典体系。其具体含义为“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

  大体而言,“律”为惩罚犯罪行为的刑法典,“令”是正面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格”主要相当于律的补充与变通,地位较前两个不及,“式”为各种章程细则、补令。

  一、唐律的发展以及具体内容

  有唐一代,对法律进行过多次的修订。高宗即位以后,就在前面的唐律基础上又颁行了一款《永徽律》,后来又让宰相长孙无忌等人进行注疏解释,写成了《律疏》30卷,其地位和法律同。

  后二道合并刊行,即《唐律疏议》,为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在法律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所有的篇目和具体针对范围为:

  ①名例律,指总则律,主要内容是针对宫廷警卫与关隘边防。

  ②职制律,针对官员行政。

  ③户婚律,针对户籍土地赋税婚姻等事。

  ④厩库律,针对畜较与仓库保管。

  ⑤擅兴律,针对军队征调与工程营建。

  ⑥贼盗律,针对盗窃、抢劫之类重大刑事犯罪行为。

  ⑦斗讼律,针对斗殴杀伤事件,并述刑事诉讼程序。

  ⑧诈伪律,针对欺诈伪造行为。

  ⑨断狱律,规定审判囚禁等事宜。

  ⑩捕亡律,规定追捕犯人事宜。

  另外还有杂律,主要的作用是拾遗补阙,针对上述诸篇未能涉及的内容。这一分类法源于北齐,影响直至明初。

  二、五刑

  唐律所载具体刑名有五,称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接下面我们分别一一进行叙述。

  笞刑有自10至50下五等,杖刑有自60至100下五等,均为以杖责打身体。徒刑就是将人派遣到官府当差,时间由一年到五年不等。

  流刑为流放外地,分2000、2500、3000里三等,皆服役一年,役满在当地为编户。死刑分绞、斩二种,以斩为重。

  三、唐律的儒家伦理特色

  可以看出,唐律里面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一准乎礼”的定罪准则。如名例律首列“十恶”,即所不赦的十个大罪。

  其中具体内容包括谋反、谋大逆、恶逆、不道、大不敬、不义以及内乱等十个大罪,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关系,这些皆在厉禁之列。

  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是辱骂自己的长辈父母,就会以不孝治罪,严重可能处死。又如一般人通奸定罪是徒一年半,而子孙与自己的长辈通奸即属内乱,也是死罪。

  另外,为优崇贵族官僚,又有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的“八议”之法,凡八议之人犯死罪皆须上奏,再行审议,流罪以下径减—等唐律深受循家宗法理论影响。

  以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参考标准,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斩衰亲、起亲、大功亲、小功亲、缌麻亲五等。

  以上内容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色,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另外,唐律本身的一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定罪量刑方面的一些标准对后来朝代的法律制定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四、律令格式

  唐代的律、令、格、式全貌已不得见,只有部分遗存。唐太宗时颁行令30卷,1590条。后经数次更定,至开元二十五年(737)整理为27篇,1546条,包括官品令、职员令、选举令、田令等等,现在能够见到的有700余条。

  格本存留尚可行者700条,编为《贞观格》18卷,以尚书省24司分类为篇目。高宗永徽以下,又将格分为两部分,曹司常务为“留司格”,存本部门行用,天下所共者为“散颁格”,发至州县。

  格的范围比较宽泛,虽然主要内容以禁防条例为主,但是也有其他一些正面性质的具体办事细则,与式较为近似,两者互为补充使用。

  太宗时,颁布《贞观式》20卷33篇,以尚书24司及诸寺监分类定名,以后朝廷又数次改动颁布,但仅内容有更动,篇目未变。大概就是将各种制度细则按工作性质归口,分别由有关机构掌握执行。

  唐格、式零散,相对稍完整者主要见于敦煌文书,有《散颁刑部格》《水部式》等。律、令、格、式四者共同构成了唐朝的法律,为帝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唐律系统总结了前代法律实践经验,具有立法审慎、内容周详、解释准确等优点。影响不仅是中国本地,而且对后世,对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法制史上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时至如今,唐律的光辉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暗淡下去,里面的很多内容对现代也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训诂就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注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专书注解”——就是把对某典籍的注解专门成书你问题中“传、笺、注、训、诂、说、解、诠、释、记、通、学、述、订、正、微、隐、书、义、义书、正义、音义、章句、集解、补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这样多的名称,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还解释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常见的注解名称: 传 就是“以今言传古言”,例如《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 说 解 说明解释词语如《诗》有《鲁说》、《韩说》,都是注释《诗经》的 训 诂 也是注书的方法如:《鲁诗故》(故同诂),《尚书训》 注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例如我们熟知的《水经注》 笺 和“注”相似,是把原文中隐晦和太过简略的,加以补充 音义 (也称音训、音诂、音注、音释)辨音释义,通过对字的读音的辨析来推测字义如 《尔雅意义》、《资治通鉴音注》 章句 分章析句来解说古籍的大义如:《楚辞章句》 集解 一类是跨典籍注解(两部书合起来注解),一类是集合各家之言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 后者如《庄子集解》 补注 补充前人的注的缺失举例:《楚辞补注》 疏证 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校正、考证和阐释 你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归结为“训诂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因为前面提到的“传、证……”,只是训诂的方法 那么,训诂学在学术上的的地位和贡献是什么呢 简单说,训诂(主要指前人的训诂工作)是在古人和今人、古文和今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训诂工作对古籍的注疏释训补,不仅使古籍无障碍地传承,而且也更加丰富了古籍的内涵没有训诂工作,没有训诂学,古与今之间就会出现断层,中国文化的历史就会被撕裂这是我对训诂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一、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二、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三、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1、注疏的名称:(1)传: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之分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例如《毛传》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例如《韩诗外传》大传是撰其大义例如《尚书大传》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例如《七经小传》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2)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3)笺: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4)注:训释叫注,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注是训诂中最通行的名称(5)校: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6)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7)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8)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在于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2.注疏的类别:(1)注和疏:从训诂的对象来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注:从训诂的作者来说,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他注起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章学诚说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自注又名子注或者注中注(3)集注和补注: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集注,又称集解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二、训诂的术语要掌握: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2、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有时,它也用于串讲句意3、貌:被释词往往是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4、“之言”、“之为言”:是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明通假字5、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为”、“读曰”往往是用本字用来说明通假字,“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6、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7、声:用来指明象声词8、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9、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11、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聚珍仿宋版的十三经注疏是一部被广泛认可的古籍版本,其字体清晰、悦目,被认为是“最美古籍铅印字”之一。该版本由阮元主持校刻,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经典的汉魏古注与唐宋人疏解,是所谓“正经正注”的权威版本。自刊行后,举世推为学习、考试之范本。

聚珍仿宋版的优点在于其字体清晰,阅读起来较为舒适,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阅读古文。然而,由于该版本是仿宋字体,可能存在一些比划边缘毛痕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在欣赏和阅读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版本进行比较,如民国原版等,来考察其影印质量。

综合来看,聚珍仿宋版的十三经注疏是一部具有权威性、阅读舒适性的古籍版本,对于学习、研究和欣赏古文具有一定价值。

古书注疏中的疏的意思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一、读音

疏的读音为shū。

二、其他释义

疏本意指清除阻塞,使畅通。引申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关系远。人与事的关系远就是生疏、不熟悉,人与人之间关系远就是疏远,距离大就是不细密于是引申为粗疏。

三、部首

疏的部首为疋。

四、康熙字典

《唐韵》所菹切《集韵》《韵会》山於切《正韵》山徂切,音梳。《说文》通也。本作。今作疏。《礼·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注》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疏》疏,通也。使两头孔相连而通,孔小则声急,孔大则声迟。《经解》疏通知远。

和疏有关的造句:

1、我们与远方的亲戚渐渐疏远了。

2、他一时疏忽,把报名表填错了。

3、我由于脱离课堂太久,当再次站在讲台上觉得很生疏。

4、这里有疏密相间的院落,处处可见雕梁画栋的房舍。

5、多年没搞这项业务,现在做起来都生疏了。

6、最近,修缮队疏通了长期堵塞的排水管。

7、必须大力疏浚河道,航运才能畅通。

8、这个城市的建筑疏密有致,妙趣横生。

9、有些年轻人才疏志大,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10、经过交警疏通,现在公路上的车辆畅通无阻了。

1、《文库》所选均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最要之书”。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

2、《文库》所选均为代表当代最新学术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最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3、《文库》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国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国人早已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国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恰当的选择。

《永徽律疏》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注疏而非律文对吗

不对。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称《唐律》、《永徽律疏》,是唐高宗在永徽年间命人修撰的一部法律典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下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