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文言文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第1张

1 学习古文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与意义不同 我们学习古文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并不多!但是 既然国家教材上有 就说明必定有它的意义 我认为 学习古文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现实应用 而应该是丰富知识 扩展视野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 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所以通过学习古文 我么能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前人是如何学习 如何思考 如何进步的! 总之 我认为 学习古文对于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学好它们! 学习古文是学习古人的语言习惯、古代汉语词汇意义、语法习惯。

这些主要是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学习祖先浩如烟海的文化。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你学了英语也会发现,翻译的东西味道已经远不如以前的东西有味道了,所以不能全部翻译过来。

只有我们接触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现象,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直接阅读古代书籍了,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问过巴金一个问题:你的创作灵感来自何处? 他说:我得益最大的在于我小时候背诵了一本书,书的名子叫《古文观止》。这句话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回顾当代历史,我们也会发现真正在文字功底上非常扎实的那些大家,且不说鲁迅这样的文学家,甚至包括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是旧学功底非常深厚的人。

古文学得好才能写得好,我以为这话一点不错。 从古文中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真正地用好汉语,写好汉语。

2 学习古文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与意义不同

我们学习古文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并不多!但是 既然国家教材上有 就说明必定有它的意义

我认为 学习古文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现实应用 而应该是丰富知识 扩展视野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 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所以通过学习古文 我么能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前人是如何学习 如何思考 如何进步的!

总之 我认为 学习古文对于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学好它们!

学习古文是学习古人的语言习惯、古代汉语词汇意义、语法习惯。这些主要是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学习祖先浩如烟海的文化。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你学了英语也会发现,翻译的东西味道已经远不如以前的东西有味道了,所以不能全部翻译过来。只有我们接触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现象,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直接阅读古代书籍了,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问过巴金一个问题:你的创作灵感来自何处?

他说:我得益最大的在于我小时候背诵了一本书,书的名子叫《古文观止》。这句话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回顾当代历史,我们也会发现真正在文字功底上非常扎实的那些大家,且不说鲁迅这样的文学家,甚至包括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是旧学功底非常深厚的人。

古文学得好才能写得好,我以为这话一点不错。

从古文中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真正地用好汉语,写好汉语。

3 现代文言文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衡量一门学科或者某种学问的标准不应该是有用和无用这样简单地加以论断,有用和无用只是相对的,并不能以我们目前不需要,不喜欢它,而说它无用。

其次,当前我们的白话文都是演变自文言文,其历史也不过一百年而已。我们岂能忘本?第三,我们虽然不用文言文,但是,目前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词语都保留了文言文,如果不加以学习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见谅二字,有多少人知道见的意思呢?见的意思是指我,受事方。也就是谅我,即原谅我。

再次,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古代诗文还是有很多能感染我们的。比如劝学,六国论,兰亭集序,不胜枚举。

最后,文言文对于陶冶情操也是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当前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文言文的。

希望你也能多看看古代诗文,毕竟中国号称博大精深。但是现状可悲呀。

中国文化之本不可丢。

4 文言之现代生命阅读答案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它体匿而性存C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D信息时代,学习文言文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尤其对中小学生现代汉语表达水平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是文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文言以它特有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程度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所以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D现代社会,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B中华大家庭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因而文言跨越的时间、空间缺少相对的规范性和稳固性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 是不是这个?CBD。

5 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6 文言文对于当代大众有什么实际意义

对文艺批评标准的指导意义如今文坛上新作品层出不穷,有老作家的新作,有新作家的处女作,但是衡量作品优劣,靠的还是大众审美观以及现行的文艺批评标准。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艺批评中最基本最根深蒂固的观念永远不会过时。而这些观念就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中国古代文论中。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以意逆志”即是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揣度作者的写作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品德、思想等背景状况,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现在我们在做文学评论的时候,总是在读过作品作出自己理解的同时,也考察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渊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深度。例如我们在读余华的《活着》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品中那接踵而来的命运悲歌,渗透着淡淡的忧伤。

书籍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书籍是传承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在没有书籍的年代,知识和文化只能通过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和文化会逐渐失真或丢失。有了书籍,人类的知识和文化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书籍让人类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不断积累和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书籍能够提高人类的素质。通过阅读,人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阅读还能够提高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增强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些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让个体受益,更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此外,书籍在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但书籍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都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综上所述,书籍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延续文化、提高人类素质、传播知识和促进社会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所谓“礼”、“乐”,本源自于上古初民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的活动。“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周公依据前世流传下来的礼俗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损益而“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位》),建立了一整套与当时的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极盛期。

  至春秋时代,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政治格局的变迁,逐步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有鉴于此,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创造性地以“礼乐”为核心建立起儒家思想体系,使“礼乐”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孔子从哲学本体论和社会历史观的角度,对“礼乐”进行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阐释和论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生命本质与意义目标的基本观念,创拟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意识形态,使“礼乐”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后,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的进一步发扬光大,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日益兴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更上升到国家法典的高度,不仅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尊崇,而且几乎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和信奉,致使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成为中国最古老、最博大、最富影响力的学派。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目的和功用是从外部对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行为和思想方面进行教化、约束和规范;而“乐”则与“礼”相辅相成,从内心感化、诱导人们对“礼”(亦即各种社会规范和约束)的衷心认同。礼乐配合,以礼修身,规范人们思想行为;以乐治心,感化人们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保持人们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保持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就是《论语》所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也是儒家“礼乐文化”的普世价值所在。众所周知,儒学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社会伦理的学说,它是探讨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学问。“礼乐”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项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礼乐”是用来调整和制约人的行为的。它调节着人的主观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能够维持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孔子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可见,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礼”的功用就是教化人们按照规范正确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及其他社会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说,“礼乐”是为了应对社会稳态结构的需求而产生的。

  “礼之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据这一“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儒家主张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这样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使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当然,儒家所主张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同一、调和,而是在一定条件和原则下的谐和、融合。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正是这种“贵和”(即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淀的结果。

  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特点,是把“亲亲”的血缘关系与“尊尊”的社会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在“礼”的框架下形成一整套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把自然的人置于人为的社会政治关系之中,使之成为社会政治等级中的人;同时又把理想的政治社会建立在人的自然血缘基础之上,形成以“礼乐”文化为表征的宗法等级社会。与此同时,儒家礼乐文化精神的宗旨就是要利用礼乐的制度规范性与艺术熏陶性的特点,对自然的人进行人文化育,把自然人纳入到政治性伦理性轨道上来,使社会成员都成为“克己复礼”的“文质彬彬”的君子,自觉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和谐的目的。而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就是为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而在制度层面、伦理层面和仪节层面所制定的一些规范和原则。不言而喻,没有一定的人性化的、有益于社会道德建设的规范和原则,就不可能实现“和谐”的“大同”社会。儒家礼乐文化的特征就是用礼乐展现和处理人际关系,进行社会调节和管理。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对中国周秦以降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和文化艺术之中,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成为社会习俗风尚的底蕴,形成周秦以来的数千年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范式。

  当然,我们说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不是说儒家礼乐文化尽善尽美,也不是说我国古代社会在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中存在的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都应归咎于儒家礼乐文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如“和为贵”的思想、“仁爱”的精神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等等,都具有超越时空的社会价值。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儒家礼乐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过时的、消极的、落后的内容。比如对社会等级的过分强调,对人性情欲的过分节制等等,都有矫枉过正之嫌。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表面看来似乎来源于儒家礼乐文化,但实际上并非完全是孔子所倡导的“礼”文化中所固有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后世极端专制王权时代增益附加的。比如汉代以后确立的“三纲五常”学说,虽然与孔子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内在联系,但孔子在《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臣、父子双方的要求是对等的,即要求双方都要依“礼”行事,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而汉代以后所确立的“三纲五常”则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以君臣关系而言就是“天王圣明,臣罪当诛”,无论是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观念中却不是这样的!如《论语·八佾篇》记载,鲁定公向孔子咨询应该怎样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见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君臣之间对等的以“礼”行事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只强调“臣忠”。又如孟子在见齐宣王时,齐宣王询问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他们这样以臣弑君对不对?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可见,孟子的君臣思想与后世的“三纲五常”观念是大相径庭的。从而可知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并不能与后世的“礼教”简单地划等号,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礼教”中一些过时、消极、落后的内容完全归咎于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

先秦诸子经典正在以精神方式内化于中国,也将以多样化的方式融入全球。“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自远洋的抗疫物资标语令国人动容,这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国精神的赞美,更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经典的肯定。

时至今日,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仍影响着我们,让人着迷的不是表面的文字,让人真正沉迷的是它塑造的精神能量,诸子百家经典实现了它伟大的价值。

而我们,也在经典的指引下,不骄不躁地在心中修篱种菊,寻求真正的宁静;不慌不忙地拨开骤雨狂风,开创远大前程!

文言文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1 学习古文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与意义不同 我们学习古文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并不多!但是 既然国家教材上有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