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在哪个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为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文物历史
1965年岁末,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千米处时,发现这里的土层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这里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并在现场成立了工作小组。经过勘测,发现这里的地下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计大约有50多座,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
1965年12月,工作人员在墓主人的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发现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间,该剑在中国国内一直是“藏而不展”。直到1999年4月,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春秋越王勾践剑才运抵北京作短期展出。
一把。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保存完好,剑长557厘米,出土时寒光闪闪,剑刃仍很锋利。
剑身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
剑柄、剑格乌黑,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宽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圆。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高超技艺,堪称中国国宝。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
扩展资料:
春秋越王勾践剑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越王勾践众多剑中的“自用”剑。上海市博物馆的谭德睿在通过3000倍的放大显微镜的观察后,从百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属表层发现了化学处理痕迹。
据质子射线荧光分析对春秋越王勾践剑的成分和表面装饰进行分析的结果,证明春秋越王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
春秋越王勾践剑为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春秋越王勾践剑
中国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传扬千古,然而,由勾践从一个亡国之君到实现“越国中兴”之后,越国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又是怎样悄然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呢?自古春秋无义战,自春秋的勾践之后,依我所见,战国时期的越国抒写的则是一部单靠勇武第一而蛮干,更加不讲节义的混乱史。当然,它的结局也如随意拍打的几卷浪花般,你起我落之后终归于寂静的历史长河而了无踪迹。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最后越国怎样了?
越王勾践灭吴后:“徐州会盟”奠定新一代霸主地位越王勾践灭吴,乘势北进,欲意争霸天下,并以武力驱使北方的宋、郑、鲁、卫等国归附臣服之后,迁都吴国琅琊,又与齐、晋各诸侯会盟于徐州,经过周天子周元王的承认正式成为新一代霸主。可谓风光一时无两。
▲ 勾践凭借自身努力 扭转不利局面
当然,对于勾践而言,他胸中的志向绝对不是到了霸主这个层面就不再想高攀。然而,之后没几年,带着人世的遗憾,越王勾践病死。他壮志未酬的心中大业只能由他的后人继续谱写!
勾践后三代:战国时期朱勾“杀父弑君”国力虽炙已祸端暗伏此后,越国到了勾践之后的第二代,第三代君主手里,越国政治稳定,也几乎不发生对外的战争,可以说过了一段民生调服养息的时期。这时候,越国的霸主地位依旧保持。
到了公元前448年,历史上发生了“越人三弑其君”的残暴事件。说的是越王勾践的曾孙朱勾(前446—前410)野心勃勃,他发动政变残忍地将前任君主,自己的父亲不寿(勾践之后的第三代君主)杀害,自立为君。
虽然此时越国国力依然强盛,然而朱勾好战,因此越国成为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也最强的时期。墨子曾如是描述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 越王朱勾宝剑
朱勾在喜好战功的驱使下,后续不断为了争夺土地和霸权,与楚国矛盾加深,并连年在长江发生舟战。楚惠王时期,楚国同越国在争夺泗水的战事中,借助鲁国人公输般(即鲁班)发明的钩拒,多次将越国打败。
实际,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看似自勾践时期开始,国势达到最强巅峰的越国已经开始吃起了败仗。表面看似不可一世,但也为之后的朝廷内乱,和国家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王翳到无颛:宫廷结党营私 内乱频频“弑杀模式”开启朱勾去世后,越国从越王翳到越王无颛即位(前411——前363)的这段时期里,宫廷内部结党营私,时常勾心斗角,由此导致宫廷频繁爆发内乱,越国在饱受长期的内乱折磨中逐步走向衰落。
越王翳(朱勾太子,)在位时,他仗着越国前几代人积攒的强盛的军事实力,发动了对齐国的征讨。而此时,越国对应的外部环境开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三家分晋,到田氏代齐,齐、楚日益强盛,吴国的旧贵族势力又试图反扑复仇,在此种情况下,越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不得不做出让步而收缩自己的势力范围。翳三十三年(前378年),因内外形式所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只不过琅琊并没有放弃,依然视作越国在北方的都城存在。
一把古剑成了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越王者旨於睗青铜剑。
越王者旨於睗这个名字,历经容庚、陈仁涛、陈梦家、马承源、林沄、殷涤非等诸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考证,定为《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所说的句践之子鼫与,这一结论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不管是鼫与,还是者旨於睗,这名字读起来实在有些绕口。也难怪!“者旨於睗”是当时的吴越方音。者旨,读为“诸稽”(zhū jī),是越王的氏;“於睗”是名,读作yú shì(音同“于是”)。
而“鼫与”,则是以中原音记“者旨於睗”的急读音。也就是说,到了中原,人们把“者旨於睗”这四个字连起来读得快一点,就是“鼫与”。
鼫,今音读作shí(音同“食”);与,今天简化为“与”。由于吴、越人名在青铜器铭文中时有不同程度的省略,所以常引起典籍记载之歧纷,而古籍记载往往是以中原音记吴越方音,故又容易造成文字之异写。所以说,这位越王的名字,在传世古书中有很多不同写法,真让人有点头大。
比如,《越绝书》写作“与夷”,这是“於睗”的同音通假字;《吴越春秋》写作“兴夷”,“兴”是“与”的讹字,也就是说,这两字长得差不多,一不小心就容易写错。另外,《左传》作“适郢”,《竹书纪年》作“鹿郢”,要么是鼫与的讹写,要么是鼫与的同音通假字。
越王者旨於睗是勾践的儿子,史书对他的记载并不多,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声名威望,与其父相比,他就逊色很多了。
据《竹书纪年》记载,越王者旨於睗在位时间不长,仅六年(前464~前459年)。尽管其在位时间不长,但出土及传世的越王者旨於睗兵器却不在少数。据施谢捷博士《吴越文字汇编》记载,约有二十一件之多,具体数字是钟四、戈二、矛四、剑十一。
这十一把青铜古剑,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北荆州博物馆、苏州东吴博物馆、安徽寿县博物馆,同时,还有几柄被境外私人藏家收藏。
但是,在这诸多的越王者旨於睗剑中,无论是品相的完整性、还是价值的珍贵性,都比不上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越王青铜剑。也许想不到,浙博这件镇馆之宝,竟然是从香港一个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千辛万苦、费尽周折,花重金买回来的。
1995年9月下旬的一天,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收到一份来自香港的传真照片,这份传真是马先生的朋友发过来的,说是在香港的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柄青铜古剑,看上去像是真品,但又不敢确定,想请马承源帮忙鉴定一下。
马承源从照片上看到,此剑剑格两面用大量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图案,并铸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八字。鸟虫书又称为鸟篆,是一种带有鸟头形象的图画文字,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字形,使之盘旋弯曲如鸟形或者如虫形。
鸟虫书多铭刻于青铜器皿上,没有太大的实用功能,是一种用来装饰的艺术字,从古到今,没几个人能认识。
马承源是青铜器方面的专家,对古文字有很深的研究。多年的工作实际,使他有机会接触很多刻有鸟篆文的青铜器,所以他一眼就认出来,此剑剑格上的鸟篆铭文,一面为“戊(越)王戊(越)王”,另一面是“者旨於睗”。
马承源立马就激动起来,如果考释无误,则此剑当为越王勾践之子者旨於睗生前的贴身佩剑。
马承源很慎重,又将此事向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曹锦炎求证。曹锦炎先生也是青铜器和古文字方面的专家,他看了照片后,非常赞同马承源的判断。
10月4日,马承源赶赴香港,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这把古剑。
此剑剑身呈金**光泽,保存情况极佳,全剑完整无缺,毫无锈蚀,刃锋犀利,寒气逼人。附属的漆剑鞘也是完整如新,乌黑光亮,而且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较好。其精美程度和历史价值,远胜于众多已出土的越王名剑。
通过交谈,马承源得知,这把宝剑是被国内文物贩子盗挖、走私出境后,几经转折,最后被香港文物贩子高价收购的。
香港卖方是个极其精明的商人,他见马承源对此剑十分上心,便断定这是一件难得的宝贝,随口就将价格抬高到100万港币。100万港币对于当时年征集文物经费只有几万元人民币的浙博来说,简直就是天价,即便寅吃卯粮,掏空了老底儿,也拿不出来。
而此时,不少海外买家纷纷表示希望购得此剑,有一个日本古董商甚至愿意出150万元港币,并决定在10月7日与香港卖方进行谈判。
就在国宝即将流失海外的关键时刻,曹锦炎向马承源转达了浙江省博物馆几位负责人的共同决定: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将这柄宝剑抢救回来!浙江是越国故地,越王者旨於睗剑理应回归它诞生的地方。马承源立刻向香港友人借款10万港币,抢先预付了定金,并与当天将宝剑取回友人家中保存,又以上海博物馆声誉作保,说服香港卖家破例允许先将宝剑带回境内。
10月16日,越王者旨於睗平安运抵上海。宝剑抢回来了,但是资金却一直没有着落。香港卖方要求在10月31日之前,必须付足100万港币,否则,宝剑仍将收回。
10月19日,越王剑回到浙江省博物馆。全馆上下立即行动起来,一份《呼吁企业参与抢救珍稀国宝越王剑的倡议书》在半个小时内拟好,审核通过后,迅速分发全省各地。
浙江的新闻媒体对此事更是给予高度关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介广而告之,很快就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珍稀古剑牵萦着千千万万浙江人的心,“越剑越得”,这是浙江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直接关心和过问下,10月31日,杭州钢铁集团同意出资106万人民币赎回此剑,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使越王者旨於睗剑得以回归故里。
1996年1月3日,《杭州日报》报道:“古越先民创造的匡世珍奇、距今2400余年的越王剑,1996年年1月3日起在浙江省博物馆向公众展出(系由杭州钢铁总厂出资106万元购回越王剑而捐献国家的)。这把越王剑已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安放在充满氮气的有机玻璃盒内。”
由企业出资抢救流失文物,这不仅在浙江省内是第一次,在全国是是不多见的,杭州钢铁集团这一义举,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古代吴越,善铸青铜剑,而今天的杭州钢铁集团的产品注册商标恰恰就是“古剑牌”。千年古剑与现代著名企业这段佳话,真可谓“千年姻缘一剑牵”。
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属于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春秋越王勾践剑,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重要展览
1984年12月,为迎接香港回归,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同赴香港《江陵出土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展览》展出。
1999年4月15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春秋越王勾践剑运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
2010年11月20日,春秋越王勾践剑在台北的台湾博物馆展出。
1965年,湖北省江陵地区遭遇干旱,当地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带的部分农田,但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千米处时,工人们发现这里竟然有不少古墓。
随后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经过勘测,陆续出土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衣服饰品以及钱币珠宝等,但比起这些,更让考古学家震惊的是,他们发现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
当时,考古学家们将这把青铜剑从剑鞘里拔出来时,惊讶的发现,虽然已过去上千年的历史,但这把剑却没有丝毫的生锈迹象,反而金光闪闪,锋芒依旧。剑上的纹路,更是清晰可见,仿佛是昨日才打造出来的一般,实在不可思议。
后来,大家对这把剑进行测量,它的剑身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身上布满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上还刻有八个甲骨文。
现场专家们当即对这八个甲骨文进行鉴定,最后破除了六个字——“越王自作用剑”。
当时大家都很好奇,这把配剑,究竟是哪位越王的呢?但因为还有两个甲骨文没有破解,答案自然无从得知。于是,一封关于破解甲骨文的求助信,就在全国的学者圈中散开。
对于这两个甲骨文的解释,我国著名的学者郭若沫先生,就曾发表过自己的认识。他认为,这两个字是“昭滑”。但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一个名为“昭滑”的君王。后来著名的甲骨文研究者唐文教授给出了正确答案——勾践。
这个答案一出,可谓是一时间内,轰动了整个考古界。后来考古人员又特意对这把剑进行了鉴定,证明结果确实是如此。于是乎,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就这样重现于世,而它也因为工艺精湛,堪称全世界青铜冶炼技术的巅峰,因而又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
据考古学家们回忆,当时他们将这把越王剑从剑鞘中拔出来时,有人伸手去拿剑,手碰到了剑刃上,立刻被划出一道口子,鲜血直流。当然,对于青铜剑来说,做到这个锋利程度并不难,在很多考古记录中,都存在类似的记录。
后来,北京教科**制片厂正在拍摄一个叫做《国宝档案》的节目,其中有一个专栏叫做《古剑》,当时的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谭维四特意将这把越王剑拿过去做测试,工作人员拿出26张堆在一起,谭维四手握这把越王剑轻轻一划,26张全部被划开。
当时谭维四还特意说了这样一番话:“古人常用‘吹毛断发’、‘削铁如泥’来形容兵器的锋利,在我看来,越王勾践剑就是这样一柄剑!”当然,站在青铜兵器的角度来说,谭维四的这番话也不算太夸张。但是,站在铁制武器角度来算,谭维四的这番话显然有些言过其实。
因为,对于切开纸这种操作,铁制武器是很容易达到的,而且对于锋利的铁制武器来算,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砍断青铜剑。当然,这主要是青铜材质所决定的,所以后来青铜剑就被铁剑所取代。
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古人,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将青铜剑锻造到这样的锋利程度,着实是非常厉害,值得人们赞叹。后来在1994年8月24日,这把越王勾践剑在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中展出时被人为损坏。
当时,由于新加坡方工作人员操作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剑刃上。剑拆下后,中国工作人员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再后来,这把越王勾践剑就被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文物等级国家一级。现藏于国家一级的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示厅内,与吴王夫差矛在一起展览。
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
扩展资料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
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在场考古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起源
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剑”是越王勾践请铸剑名师经历数年精心铸造出来的。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宝剑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其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
据称,后来越被吴打败,勾践曾把湛庐、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阖闾求和,但因吴王无道,其中湛庐宝剑“自行而去”,到了楚国。为此,吴楚之间还曾大动干戈,爆发过一场战争。此剑虽历经数千年,但剑身没有锈迹,花纹光亮如新,剑锋闪烁寒光,依旧锋利无比,实为旷世罕见之奇物。
参考资料:
越王勾践剑在哪个博物馆?
本文2023-10-17 16:30: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