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
著名的青铜器有一批,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但要说最著名的青铜器,当属“何尊”。它凭什么最著名呢?因为他是现有文物中最早发现有“中国”两个字的物品。
何尊是什么?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它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何尊于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为什么如此尊贵?何尊的尊贵之处在于它内底所铸的文字。其内底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内容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
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
何尊曾经被当废品卖掉1963年8月,村民陈堆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去刨出来一个铜器。后来放到陈湖家,1965年,陈湖将这个铜器当废品卖了。当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废品站看到这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经过汇报后,以30元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了博物馆。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器,浮雕为“饕餮纹”。
1975年,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了铭文并将其命名为“何尊”。
随着何尊铭文被解读出来,专家们在相关文献中也找到了与之吻合的文字记载。比如《史记》周本纪中就有相关记载,周武王病逝后,“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还有其他文献如《逸周书·度邑解》中的记载,均能与铭文对应。
至此,何尊成了中国最早记录“中国”二字的文物。
何尊还出现了最早的“德”字。在何尊之前的考古器物上,“德”字都是没有心的。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
中国”两个字,首次出现在何尊铭文中,这是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
何尊,已经成了镇国之宝,最著名的青铜器这个称号,它当之无愧。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仅“是商朝”、商朝仅是青铜器的代表)是很有名的,闻名于世(世即世界)。
1.何为青铜器铜铸的器皿就是青铜器吗
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
(以上金属按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不同比便合铸而成)
2.商朝青铜器为何能闻名于世
(1)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等数十种。
(2)青铜器铸有装饰花纹、有兽面纹、虎纹、象纹、龟纹等。
(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司母戊鼎”等大型器皿。
3.指导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注意将数字具体化,如与教室内讲台进行比较说明)。
4.老师讲叙司母戊鼎的发现、出土、磨难等经过
5.简介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6.投影片 青铜器的饰纹
7.明确青铜器的意义
(1)青铜器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2)青铜器的产生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
(3)青铜器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有利于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体系。
具体分类如下: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等。下面就各类器物的名称、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体介绍:
一、食器。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1)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盂的形状。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状。最早的铜鼎都是仿照陶器制作的。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等;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2)鬲:煮粥器,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陶鬲。《尔雅•释器》指款足鼎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鬲为空足鼎。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足空,足空则煮水易热。最初形式的铜鬲就是仿照陶鬲制成的。还有一种方形的鬲,鬲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以放入木炭。
(3)甗;蒸饭器,全器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其形制有圆形、方形;有上下合体的,有上下分体的。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这种无足鬲则称为釜。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青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
组成一套随葬礼器,主要出土于西周末、春秋初的墓葬中。
(4)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铜器铭文中的簋字一般都写成“?”,古籍中写成“簋”。其用途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考古发现也证明簋以偶数出现的时候为多。
(5)簠: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在实物中见到的簠都作长方形,口外侈,有盖,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这一特点,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器、盖各有四短足。簠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又有称为“匡”的。
(6)盨:是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形似簋而椭圆,敛口、鼓腹,两旁有兽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或四足,上有盖,盖上有作矩形的四足或可提拿起的圈形足。盖也可以仰置盛物。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一般成偶数组合。
(7)敦: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其基本形制为圆腹、二环耳、三短足、有盖。有的敦为“上下圆相连”形,即通常所说的“球形”或“西瓜形”的敦。盖与器特点完全一致,使用时可分一器为两器用,提高了器物的使用价值。古人又称一种无足的敦为废敦。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
(8)豆: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从甲骨文和金文看,豆最早可能是盛黍稷之器。豆的基本形制是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长握称“校”,握下圈足称“镫”,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9)匕:古代挹取食物的工具,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云:“匕所以别出牲体也”。可见匕的用途为挹取饭食和牲肉。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等器物共出,如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鬲就附有匕。匕体一般为椭圆形,后有柄,为挹取方便,有的匕体前端作成尖形。柄常常雕镂出很精美的花纹,礼称这种雕镂柄的为“疏匕”。
铜器的作伪与鉴定
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青铜器辨伪的方法
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困扰收藏者的主要问题是辨伪,当前这方面的书籍文章不少,但大都文字冗长,读后难得要领,不便操作现根据个人经验,且支几招,仅供参考。
第一招 闻味、手搓
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出土生坑品稍带土腥味,但因千年以上的时间,土层与铜器的氧化物已牢结一体,青铜本身和锈蚀的气息已被基本吸收如仔细闻辨似乎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过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此法看来不会被讲卫生的今人所取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得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新货则有酸、呛之气。
第二招 看锈色
(1)疙瘩锈可疑:疙瘩锈色深浅不一,成较均匀的小块状,布于器物之某一部位,虽不能将有疙瘩锈的器物一概视为赝品,但作伪者用涂料、油漆和乳胶所作的假锈,多呈此状。
(2)粉绿色锈可疑:粉绿色锈多为浮锈,除特殊环境如土层潮湿、过分接近地表等原因,少数真器有此情况外,一般粉锈多半为急于求成的作伪者用酸、碱腐蚀而成有的真器,出土后保管条件不好,染上有害锈也偶尔呈粉绿色,但购藏青铜器必须对此保持警惕,以防上当。
(3)单一锈色可疑:一件历经千年标准的青铜器,其包浆锈色应当层次丰富,斑斓可人正像宋元时期的古画一样,除了总的基调色彩因陈旧显得单一外,观其细部色彩也是各有千秋,其感觉是和谐而不单调,多彩而不刺目,就是一枚小小的秦汉时期的青铜带钩,也可体现出这种特色凡锈色过分单一,缺乏变化与对比通体硬绿锈者,一般都是“速成“赝品,不可取也。
再一招
辨声
(1)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转音即频率较高而较悠长向上),真器声音较低沈短促。 (2)破音可疑:有的作伪者为了模仿真器的“哑音“,有意将器物弄出裂痕,这样做虽然消除了亮音,但却呈现出破裂之音。
又一招 细察材质
作伪者为省事,常用新铜(黄铜)制作赝品,选好后涂以假锈色包浆,或腐蚀后埋入地下,使人看不出器物材质购藏者用20倍以上放大镜,通体仔细观察,如发现有**晶体状亮点,即可能为新铜所造。
铜器的作伪:
第一,器物整体均伪。作伪者利用真铜器翻模铸造新器,或以某件器物的图形为蓝本,来作伪器。如旧时常仿《博古图》上的鸟兽尊。这些伪器作好后,先埋于地下,使其生锈,二三年后再取出。
第二,器物是拼凑改造的,即过去古董商人称的“捣撤货“。拼凑器基本上可分成两种情况,其一,是器物的每一部分都是古代残器,而将残器重新配合在一起,使成为一件完整的铜器。例如甑的下部配以鼎,以成甗,这与甑下应是鬲则大相径庭;其二,由真器的残体和伪作的一部分相陪,成为一件完整器物。例如利用缺三足的鼎体,下面再配以校和圈足,使成为豆。以上伪作情况,明眼人一望便知是拼凑之器。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真器内嵌入别的的真器的真铭,使之成为有铭器。这里需要谈一个问题,即在出土或传世的铜器中,常有这种情况,即器物整体颜色不一致。如湖南前些年出土的戈卣,提梁与器身不同,在传世的铜器中也见有这种情况,因此亦不能绝对认为,一件器物的某一部分与其它部分铜色不同就一定是拼凑器。
第三,旧时一些铜器在出土后,破损残缺严重,作伪者利用其技能,将破损器进行修补,使成为一件完整器,并作假地子和假锈,如有花纹并补配花纹等。对于这种修补器,应辩明哪部分是原器残件,哪部分是后补的。
第四,器物与铭文皆伪,或器真铭伪,或器伪铭真,也有的是真器上已有铭文,作伪者画蛇添足,再添补铭文。铭文的辩伪很重要,铜器伪铭的选材和制作情况也较多样,有的是依据古籍著录的拓本内容为蓝本,刻在真器或新铸的铜器上,有的伪作铭文是利用真铭的一部分铭文,与古籍记载的铭文相拼凑,例如现存英国的晋侯盘,铭辞主要取材于散氏盘铭、石古铭,以及《尚书》、《左传》的词语。
第五,器真,花纹是后刻的,或在真器残存的一部分花纹上再增添假花纹。
第六,铜器辩伪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某一件铜器上,器物、花纹、铭文的真伪共存,这就需要逐一地认真进行辩伪,切不可只顾一点,而忘记其余。
以上简略地将伪作铜器制作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归纳,下面再谈一下铜器辩伪的主要方法与依据。
第一,掌握先秦以至两汉青铜器的铸造、种类、造型、花纹、铭文等一些基本知识,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青铜器真伪的基础。
第二,在辩伪工作中,对铜器的第与锈的辨别是很重要的一环。由于先秦两汉的青铜器年代久远,各时期各地铸造的铜器铜质不同,入土或入水的地区土质不同,铜器表层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地(皮色)和锈。无论是第还是锈都在一二十种以上,主要有绿、蓝、黄、白、红、黑等等。真器由于制作年代久远,形成的地子一般是发光亮的,而伪作的假地子则发暗。在铜锈上,真锈由于时间久远,锈块结实坚硬,锈不是浮在铜器表面,而是渗透到了内部,假锈是浮在铜器表面,锈块较软,弄下来易搓成粉末状,又因是假锈,锈一下来,就会露出新锈。
第三,在伪造技术上,伪造的铜器外形没有真器那么有生气。假花、假铭也没有真器雄伟浑厚的气韵。真器花纹一般层次分明而平整,而伪花则软而凸散,且没有铸造真花时常出现的铸瘤。真铭文,商周时代一般为铸字,字体匀整,深浅如一;而伪铭则有刀凿痕,字体呆板无神韵。在真器上补刻的伪铭,常有将铭文刻在垫片上,这就大露破绽。在真器上补刻伪铭时也常将器物的锈斑与氧化层破坏,字口内光亮干净,辩者常可一目了然。
第四,真器在一件器物上所表现出的造型、花纹、铭文等方面风格是一致的,而伪器在一件器物上常常出现风格矛盾,这就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比如在汉代铜器上补刻商周文字,对青铜器稍有常识的人都可辨别出。 第五,在铜器辩伪上要多利用考古发掘品和专家们公认的器物进行对照,又增强可靠性。
1、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2、深层意义:以金示和还有另一层或者说更深一层的意义,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两河流域。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扩展资料
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
1、鸮尊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
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2、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有盘、匜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2。主礼器:玉、酒、牺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于人类历史中99%以上石器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第一次加速发展。青铜时代,则是第二次大加速度发展。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金属。
〔祭祖〕用酒、牺牲、黍稷,盛以青铜器。
酒——使人类达到最原始的状态,以与天、祖沟通。源于“物类相感”的理念。
〔例〕中国古人崇奉的两种圣虫:蝉与蚕。它们的蜕皮、羽化,反映了留连人世,关照后代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或者说“终极关怀”。蝉的习性是“饮甘露”,“甘露”象征着“天地清和之气所钟”,具体化就是酒。蚕丝被用作祭祀礼服,特性是圣洁和精细。蚕也是中国古人最早豢养的昆虫,有神虫的地位。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蚕”的规矩。
牺牲——如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牺牲是以牛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谓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为“粮”(米+良),但不能祭祀。因为要在最原始状态下与天、祖沟通,必须反映“朴”的含义。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南方食稻,到汉代才脱皮。)这里同样反映了“中庸”的指导思想。
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当时的尖端科技产品——青铜器。作为盛装礼器之用的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材质、造型、纹饰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青铜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
〔按用途分类〕
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觯
沐水之盛:匜,盘,鉴(照镜,冰箱),洁字原写作絜,就是从这里来的。
牺牲之盛:鼎(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没有三足动物,而中国人作出了三足鼎。中国文化不是写实文化。)、鬲、甗
(全世界的陶器都以圆底始(果壳横削去一截),后来才发展出平底、多足。)
黍稷之盛:簋
仪仗器:斧、戚、戈、矛、钺
乐器:钟、镛(大钟)、铎、铃、铙
炊具:
〔按化学成分分类〕
砷青铜——>铅青铜——>锡青铜(商周)
〔纹饰〕
主要母题:兽面、龙(水的象征)、凤(风的象征)、蝉、蚕、火、“饕餮”
作用:镇慑,渲染气氛。
张光直:“兽是天人沟通的工具。”(不全面)
——“大人世及以为礼。”“世及”即父子相袭,统治者垄断了天人沟通(祭祀)的权力,把“天”神化、鬼化,与人民距离拉远,以领导群众。(“绝地天通”)
(巴别塔?)
〔铭文〕
文字和礼器的天作之合。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亲亲”即诸子平等,兄终弟及,看重自然关系,不是“礼”的体现。
“尊尊”即宗子(嫡长)独尊,垄断祭祀祖先的权力。“别子为(另立)宗”。
-------------------------------------------
〔附〕玉器与青铜
白巍,通选课《中国美术史》,2002年9月。
〔玉〕
上古,人们认为玉即“美石”——色泽鲜艳,手感光滑的石头。最贵者为翠色。具有透、润、柔、温凉的特点。
龙形玉饰——反映了古代龙与猪的相似性。考古实证:碧玉龙,玉猪龙,鬣吻俱备。
〔青铜〕
1。从原始时代的代表材料彩陶,发展到先秦时代的代表材料青铜。
2。调节铜和锡的比例,可以控制青铜的硬度,以区分用途。详见《周礼•考工记》。
郑州博物馆藏品甚精。
3。青铜器始于夏(河南偃师有发现),鼎盛于商,品类繁多,用途广泛,风格凝重雄奇,纹饰繁复怪异,具有一种狞厉美,镇慑感。
4。分类:
酒器:爵,角,斝,觥(兽形),觚,尊,彝,卣,罍
武器与工具:戈、钺、矛、铲
食器:鼎、簋、豆
水器:盉、盘(祭祀用)
杂器:车饰、马饰、衣带饰
装饰纹样以饕餮为代表。
5。到周代,青铜器由礼仪性向实用性发展,外形和纹样变得较为轻灵和世俗化,花纹由方形基调变为圆形基调。
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
本文2023-10-17 18:45: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