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目录
第一章 书籍装帧的初期形态 一 结绳书、契刻书 二 图画文书 三 陶文书 四 甲骨文书 五 金文书 六 石文书、玉文书 七 书籍装帧初期形态的特点 第二章 书籍装帧的正规形态 一 简策书、木牍书 二 帛书 三 卷轴装书 四 旋风装书 五 粘叶装书、缝缋装书 六 书籍装帧正规形态的特点 第三章 书籍装帧的册页形态 一 梵笑装书 二 经折装书 三 蝴蝶装书 四 包背装书 五 线装书 六 书籍装帧册页形态的特点 第四章 古代书籍装帧与文化 一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版式. 二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结构 三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装订 第五章 古代书籍装帧与审美文化 一 古籍里的美学思想 二 书卷气 三 书籍内容和装帧的文化同一性 第六章 毛笔 一 毛笔的发明 二 毛笔的形制 三 历代的毛笔 四 毛笔与印刷 第七章 墨 一 墨的发明 二 烟墨与石墨 三 历代制墨、用墨简况 四 印刷用墨 第八章 纸 一 纸的发明及蔡伦造纸 二 已发现的古代纸 三 早期的造纸技术 四 历代造纸及用纸 第九章 雕版印刷 一 绪论 二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准备 三 雕版印刷术 四 历代的雕版印刷 五 雕版印书的字体 六 雕版印书的版式 七 雕版印书的封面 八 雕版印书的牌记 九 雕版印书的刻工 十 雕版的套色印刷 十一 雕版印刷的中国古代纸币 第十章 活字印刷 一 活字印刷的发明 二 泥活字印刷的发展 三 活字印刷的发展 第十一章 古籍的捅图版面 一 插图的起源 二 唐代的插图版画 三 五代的插图版画 四 宋代的插图版画 五 辽金西夏和蒙古的插图版画 六 元代的插图版画 七 明代的插图版画 八 清代的插图版画 九 木版年画 十 插图版画的艺术特色 第十二章 版本简述 一 版本名词的固定 二 版本涵义的扩大 三 版本名称的区分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一览表 杨永德 古籍书面与现代书封面 杨永德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学(前言和经部)思维导图
不确定uncertain制作
目录学·前言
一. 什么叫目录?(目录的含义)
(一)目录(现代含义):书开头列出的各章各节或各篇的名目。
(二) 目录(传统含义):指书名、篇章名和其内容提要。
1目:只指罗列的篇名、章名或书名。
2录:指该篇、该章、该书的内容提要。
二.讲哪种目录学?(目录学的含义)
(一)不同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目录学”
1 图书馆 学系讲授的“目录学”。将如何编制图书馆用的卡片目录和书本式目录的学问。
2我国 目录学史 的“目录学”。从最早的刘歆的《七略》讲起,把历朝公私书目的编制及其优缺点等详详细细地写出来。
3讲古人的著作(通称为古籍或古书)流传至今有多少明目品种,也就是如上所说把古籍的“目”告诉大家。同时,还告诉大家这些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当时写了想起什么作用,换句话说,还要把此书的内容提要写出来让大家知道,也就是不仅有“目”还得有“录”。这种“目录学”才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古文献者迫切需要掌握的学问。
三.这种目录学的作用?(目录学的作用)
科研和实践需要古代文史者接触文献和利用文献。
对古代的、已成历史陈迹的你就无法参加,也无法找那时的当事人做调查研究,那就只好利用或借重古人留下的以古籍为主体的种种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整理,达到弄清楚古代文史的目的。这就是探讨古代文史者的实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很明显,这种科研或实践的首要之点就在于接触文献和利用文献。
一. 哪些算是古籍?
(一)古籍的 含义: 专指我国古代的用文字书写的,且要编成卷册,供人阅读、查看以及作其他用途的书。
(二) 古籍产生的上限和下限。
1 上限:“书”的正式出现在春秋时候。
2 下限:大体可划到清代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1912年以后问世的以传统形式撰集且和以前古籍性质相近的,也可划归古籍领域。给古籍作校勘、注释、辑佚等整理的,仍不失其为古籍。
二. 怎样给古籍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三. 怎样给古籍作介绍
“目录学”不仅要讲古籍的“目”,还要介绍古籍的内容,即给古籍作“录”,具体点就是讲此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有哪些主要内容,写了想起什么作用,今天应如何加以利用。
目录学·经部
一.怎样讲经部
(一)传统的四部法:按易、书、诗、礼等来分经部的经学书的。缺点在于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经学趋向,势必在“易”类讲完经学趋向之后,在“书”类还要按照经学趋向再讲一遍“书”类,故而出现大量重复劳动。
(二)讲经部的办法:先讲经学的产生,再按其发展演变划分几个阶段,在讲了该阶段的经学趋向后再讲各经经注和有关著作。小学类则仍四部分类之旧放在经部最后来讲。
二.主要参考书。
吕诚之(思勉)的《经子解题》、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收入《古史辨》第五册)皮锡瑞《经学历史》。
一.儒家和经的起源
(一)古代社会的发展
1西周和春秋是封建领主制社会,战国是封建地主制社会。底层人从农奴变成需要交税的人,自由了一点。社会进步,思想意识领域也产生变化。(为什么由封建领主制社会到封建地主制社会,社会就进步了?作者这一点没有详细点明。)
(二)儒家的产生:把知识从领主制时的惯于装神弄鬼的“祝史”们手中解放出来,于是出现了“有教无类”、广收弟子以传播学识的孔子,产生了“儒家”学派。
(三)经的起源:
1人们在春秋的时候将孔子的教材认为是“书”,到了战国,儒家后学们才称之为“经”。
2“经”的本义,只是指文笔简练的东西。儒家、道家、墨家都有经。
3儒家学说自西汉起被定为官学,进而儒家的“经”随之神秘起来,成为一切人生道德、统治法则的源泉。
二.孔子和六经
(一)大概到战国以至西汉初年,才流行孔子用《六经》教学的说法。
(二)《庄子》、《史记》中对孔子用《六经》教学的说法不可信,较可信的为论语。
(三)所以现在只能说:孔子是用原有的《诗》《书》作为教材来教弟子,原有的礼和乐也用来教学,但乐只有乐谱,礼也只是节目单之类,不能说就是后来相传的《仪礼》,这些在后面还要谈到。至于《易》和《春秋》,是孔门后学认作儒学经典的,和孔子本人不能说有什么关系。
至于《易》,有一条是:“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亦”字改成“易”,自是西汉时孔子以《六经》教学之说流行后被人们妄改的。
三.传和记
(一)传的含义:解释经的,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大体产生较早,已久著于竹帛。
(二)说的含义:解释经的,大体产生较晚,还由口耳相传以后才著于竹帛的叫做“说”。
(三)记的含义:“记”本来是指史籍,指典礼的记述,是“经”以外的古书。在汉代,人们也把它作为古书的通称。
(四)特别之处:
1因为“传”是随着“经”流传的,所以在汉代往往把某个“经”的“传”也叫成这个“经”。
2有些儒家的书,因为不被认为是孔子用来教学的“经”,如《论语》《孝经》,汉人也称之为“传”。
四.诗
(一)《诗》中的诗如何编成的?
1统治者撰写的在宗庙里演奏的诗+社会上流行之后被统治者采集的诗(宴会赋诗中的诗)。
2这些诗不可能是农奴创作的,而是由统治者以及其下层人士撰写的。
(二)《诗》编定的时间?
1很可能在孔子以前已经编定。《史记》中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的话靠不住。
(三)风雅颂的含义?
1同顾颉刚认为和乐器与音调之不同有关。
2《毛诗序》中的解释是汉儒后起之说而非《风》《雅》《颂》的本义。
五.书
(一)《今文尚书》
1相传是西汉文帝时秦博土伏生献上的。
2共二十八篇。
(1)“虞书”:《尧典》(包括今本《舜典》在内,但无《舜典》篇首二十八字),《皋陶谟》(包括今本《益稷》在内);“夏书”:《禹贡》《甘誓》;
(2)“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3)“周书”:《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今本《康王之诰》)《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
1 史料价值:同顾颉刚。
第一组(十三篇):《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这一组,在思想上、文字上,都可信为真。
第二组(十二篇):《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无逸》《君奭》《立政》《顾命》。这一组,有的是文体平顺、不似古文,有的是人治观念很重,不似那时的思想。这或者是后世的伪作,或者是史官的追记,或者是真古文经过翻译,均说不定,不过决不是东周间的作品。
第三组(三篇):《尧典》《皋陶谟》《禹贡》。这一组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与那时诸子学说有相连的关系。那时拟《书》的很多,这三篇是其中最好的。
(二)今本《尚书》=《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和宋蔡沈《书集传》所用的《尚书》。
1是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也作梅颐)献上的,附有孔安国注,即所谓孔安国传的本子。
2共五十八篇。比起《今文尚书》增加了二十五篇。
3增加的二十五篇和孔安国传都是伪造的。《伪古文尚书》《伪孔传》。
(三)《今文尚书》第一手史料,有用,《伪古文尚书》绝对不能用,不过注解有一定参考价值。
六.附逸周书
(一)也叫《周书》,原有七十篇,佚失十篇。
(二)并非孔子删《书》之余。
(三)多有用资料,要善于择取。
七.仪礼
(一)《周礼》(古文)>《礼记》(今文)>《仪礼》(今文)
(二)西汉时《五经》中的《礼》指的是高堂生所传的《仪礼》。
(三)共十七篇,戴德、戴圣、刘向《别录》的编次都不一样,今本从《别录》,但戴德的实较合理。
(四)应是战国时人整理出来的礼的节目单。
(五)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民俗有用。
八.礼记
(一)《礼记》是把若干有关礼的“传”和“记”汇集成书,所以书名也只叫《礼记》。
(二)两个传本:
1《大戴礼记》:八十五篇
2《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是马融、卢植核定的(童书业)。此本通行。《礼记》指的是《小戴礼记》。
(三)《礼记》读起来比称为“经”的《仪礼》更有意义,所以后来就升格为“经”,而且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今天用来了解先秦的社会习俗也极有用处。
九.附大戴礼记
(一)共八十五篇,传世有四十篇,即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篇和第四十六至第八十一篇。
(二)《大戴礼记》中关于“曾子”的作品当是《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的残余。
(三)《五帝德》,是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的蓝本。
十.周礼
(一)记述官制的书,共有六篇六大系统,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缺失,是用《考工记》补的。在每个系统下面分设若干官员,并分别记述他们的职责。
(二)编制时间的不同观点:
1 古文家:西周初年周公编制的
2 王莽和刘歆伪造的,钱穆否定。
3 钱穆、郭沫若:战国时候的作品
(一)为什么战国时代会产生具有全国规模的著作?如《周礼》、《禹贡》、《山海经》。
我认为这是由于到战国时人们已普遍产生统一中国的要求,于是为统后作各种安排的著作就应运而生。《周礼》是讲统一后的官职,《禹贡》是讲统一后的疆界物产,就连《山海经》也是讲统一后的祭祀安排。
十一. 附乐
(一)虽然战国末年如《庄子·天运》有所谓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说,其实并无什么《乐经》。
(二)《乐记》二十三篇可能是讲乐的理论,和保存在《礼记》中的《乐记》是一回事。
(三)《诗经》时提到过的《雅琴赵氏》《雅琴师氏》《雅琴龙氏》,则应是乐谱。
十二.易
(一)殷周的迷信活动具有不同方法
1殷商:用龟卜,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烧灼了来预测吉凶。
2周:周人则用筮占,用一种蓍草来预测吉凶。
(二)《易传》,合称为“十翼”
(三)四圣之《易》是假的。
据顾颉刚师《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收入《古史辨》第三册)考证,“《易经》(即卦爻辞)的著作时代在西周”,“《易传》的著作时代至早不得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
(四)参考书:《占卜的源流》容肇祖
十三.春秋经
(一)孔子和《春秋经》无关。
(二)《春秋经》是由《鲁春秋》删削修订成书的,但作此工作的不是孔子,大概还是出之战国时孔门后学之手吧。
(三)参考书: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
十四.左传
(二)《左传》(古文)>《公羊传》(今文)>《谷梁传》(今文)
十五.公羊传
(一)《公羊传》就是给《春秋经》作政治理论解说的传。其中引用了许多先师的解说。
(二)问题:为什么称《公羊传》呢如果最后由这位姓公羊的学者论定,怎么能自称“子公羊子”呢这个疑问至今还无从解答。
(三)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好资料。如果研究春秋史,可以补充《左传》的地方很少。
十六.谷梁传
(一)价值最少。
(二)顾颉刚、钱玄同:可能是“公羊”之音幻化出来的。
十七.论语
(一)何晏作《集解》,被《十三经注疏》采。
1钱玄同:最初是曾子门人弟子所述孔子之言行。
2康有为:“曾子垂教于鲁,其传当以鲁为宗。”
3崔述:《论语馀说》及近人的考证,《论语》二十篇中前十篇比较可靠,记孔子的话都称“子曰”,后十篇则多称“孔子曰”,可靠程度就差些。
4传统:孔子弟子所作。
十八.孝经
(一)创作时间:
1黄永年:是儒家《六经》之类的说法流行后撰写的(黄永年)
2吕诚之:根据《吕氏春秋》曾引用此书,认为它还是古籍。
3有的学者则认为它作于西汉时。
十九.尔雅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解《尔雅》时指出:“今此书训诂,几全同《毛传》,释乐同《周官·大司乐》,九州异《禹贡》而同《周官》则古学既出后之物。”
二十孟子
(一)共七篇
(二)北宋时期上升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将其收进《四书》。
(三)要弄懂中国的传统思想,《孟子》一书不可不读。
本篇内容是《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前言和目录·经部的第一节概说和第二节 经的起源和内容性质 ,下次推送《古文献学讲义》目录·经部的第三节经今古文学、第四节义疏之学、第五节宋元经学、第六节清人经学和第六节小学。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
1. 经部
总类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乐类
春秋类
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
孝经类
四书类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
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汇编 训诂 字书 韵书
2. 史部:
纪传类
汇编 通代 断代
编年类
通代 断代
纪事本末类
通代 断代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 奏议
传记类
总传 别传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谱 杂录 贡举 职官录
史抄类
时令类
地理类
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 专志 游记 外纪
职官类
官制 官箴 政纪
政书类
通制 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邦交 考工 科举 公牍 档册 杂录
目录类
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
金石类
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 玺印
史评类
3.子部
总类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附兽医)
医家类
丛编 医经 本草 诊法 方论 针灸 养生 史传
天文算法类
天文 历法 算书
术数类
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 阴阳五行 杂术
艺术类
书画 画谱 篆刻 乐谱 棋谱 杂技
谱录类
丛编 器物 食谱 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杂家类
杂学杂说 杂考 杂记 杂品 杂纂
小说类
笔记 短篇 长篇
类书类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
道家类
4.集部:
楚辞类
汉魏六朝别集类
唐五代别集类
宋别集类
金别集类
元别集类
明别集类
清别集类
总集类
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
诗文评类
词类
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曲类
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
5丛部
汇编丛书
地方丛书
家集丛书
自著丛书
篇和卷在古代书籍中都是用来表示书籍的一部分,但是它们有一些区别。
首先,篇通常是指一整篇文章或文献,比如《诗经》的28篇、《道德经》的81篇等。每篇文章有其独立的标题和内容,而整个书籍则由多篇组成。
其次,卷是将若干篇文章汇为一起,称之为卷。比如《汉书》的篇卷就很多,共有一百篇,分为了纪、传、表、志等十五类,每一类又细分为若干卷。因此,卷是在篇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的结果。
综上所述,篇和卷的区别在于,篇指的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或文献,而卷则是由多篇文章组成的一个更大的单位。
汉成帝时期校书,诞生目录文献《别录》。社会发展,战乱不断,造成史书大量增加,其数量足当“诗,兵,技,术”类图书之和,故,保留经子,增史,并上述四类
《别录》的分类体系从校书的分工来看很可能已分成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大类及总序辑略共七略,之后的《汉书艺文志》沿袭七略的六分法。至西晋荀勖,则开创我国最早的四部分类书目《晋中经新簿》,总括群书分为甲乙丙丁部。
将六艺略分为甲部,后世改称经部;诸子、兵书、数术三略合为乙部,后称子部;而这时史书数量已多,所以丙部将分在六艺略春秋里的史书独立出来,后为史部;丁部则为诗赋图赞,传为集部。东晋时期李充根据新簿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史书提升到乙部,诸子列到丙部,确定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四库全书的诞生:
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便是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确立。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目录
本文2023-10-17 19:21: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