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大学有古籍修复专业?
有古籍修复专业的学校如下:
1金陵科技学院:全国第一所开设古籍修复本科专业的高校。
古典文献专业,下设古籍修复、文献保护两个专业,授课基本相同,完全性古籍修复、字画修复装裱。
在金科院,古籍修复专业属于人文学院,文科专业。题主是理科生,那本科阶段算是与金科无缘了,当然你也可以进金科,然后再转专业(这可就折腾了哈,不建议这样做)若真心想学,可以在本科阶段好好准备,毕业时考研,选中大(偏实践)或复旦(偏理论),古籍修复对理科生挺欢迎的,尤其是个子高的男孩纸,哈哈。
2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瓷器修复、字画修复装裱、古籍修复。
3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第一所职校内开办古籍修复专业的学校,主要偏向实践。
4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于2015年正式招收、联合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向研究生偏重实践。
5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
6北京市首都联合职工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由国家图书馆员工亲自任课,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重大维修成果,如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培训一批技术性的人才。
7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为主干课程,现为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
8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与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联手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吉林大学古籍所
东北师大古籍所
黑龙江大学古籍所
大连大学文学院古籍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天津师大古文献研究所
河北大学古籍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古籍所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山东师大古籍所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古籍文献研究所
陕西师大古籍所
西北大学古籍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所
西北师大古籍所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古籍所
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室
四川大学古籍所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云南大学西南古籍研究所
云南省历史文献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盐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古籍所
华东师大古籍所
上海师大古籍所
华东政法古籍所
厦门大学古籍所
福建师大古籍所
浙江大学古籍所
安徽大学古籍所
安徽师大古籍所
南昌大学赣文化与古籍研究所
郑州大学古籍所
武汉大学古籍所
湖北大学古籍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广西大学古籍所
嗯,都是百度来的,有些可能已经合并在某些专门研究中心里面了。还有很多大学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挂靠在文史科系。
2005年的文章,原文在这里
2005年3月9日,在学术批评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究竟是“图书馆”还是“藏书馆”?——发生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的故事》的网文。这篇近万字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向苏州图书馆借阅一善本古籍遭遇的种种挫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漆永祥发出一连串强烈质疑:
“古籍与文物收藏单位常常设置种种障碍,使读者无法看到想看的东西,这样做合不合理?合不合法,是不是一种侵权行为?作为读者,我们到底有何权利?又如何维护我们的
网络广告服务专家 专家破解增高之迷!
肝病治疗重大突破 神奇的中医祛疤除痘
权利?到底如何做,才是对古籍真正的保护?
这篇网文马上被转贴到著名论坛“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上,数日功夫,关于此事的帖子就有几千的点击率、三四百个跟帖,大家对这件北大学者借阅古籍遭拒的“小事”表示出了莫大的关注。网友借着此事辩护的有之、质疑的有之、谩骂的有之、泼污水的有之,长久以来,大家对图书馆的一些不满和微妙态度,仿佛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发泄口。
谁是?谁非?记者通过对当事人苏州图书馆古籍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漆永祥老师进行了采访,并寻找相关人士对此事进行解读。
事件的对与错并非关键,重要的是,在喧嚣和争辩过后,我们是否能从此事中得到启示,是否对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服务机构的制度完善,有所裨益?
漆永祥: “我针对的,是整个图书馆界存在的问题”
漆永祥对此事的说法,主要体现在他的这篇网文上。大意如下:
漆永祥从事清《汉学师承记校笺》课题的研究,已有八年,去年9月间,他了解到清广东新会人曾文玉纂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8卷《国朝经师经义续总目》1卷,全书4册,孤本完整地保存在苏州图书馆。在去苏图之前,漆永祥打了电话给苏图古籍部,简单说明他目前正在进行《汉学师承记》及其续纂诸书的研究,表示非常想复制或者抄录全书,并且拍摄几张书影。接电话的是善本部负责人孙中旺,他表示馆方对善本书尤其是像曾书这样的孤本,有严格的规定,就是不允许拍照、不允许复制、不允许抄录,要合作需要馆长批准。因馆长不在,漆永祥于是在国庆节后再打了一个电话。孙中旺表示馆长已经知道了,但仍是不许抄录全书。漆永祥挂了电话。
此后不久,漆永祥遇到南方某大学德高望重的一位老教授,老教授答应帮忙联系疏通此事;稍后,苏州某大学的一位校领导也主动说能帮上忙。大概过了个把月的时间,两边都传来消息说:书可以看,也可以拍一二张书影,但全部复制或者抄录,仍然坚决不允许。此事拖过了春节,漆永祥又写了一封信给苏州图书馆,表明自己确是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希望得到该馆所藏曾文玉此书,最后表示愿意只部分复制,其余抄录或者全部抄录,并愿意按章付费。信中还说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均曾答应让其抄录孤本。两周后他接到孙中旺回信,信中也很客气地表明:“本馆规定,全部复制或全抄《汉学师承续记》是不可能的,这一切都为更好保护善本书,非有任何经济目的。”
漆永祥觉得很受伤。于是,他写了长达万言的网文,质疑:“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苏图方面会如此傲慢又霸道地拒绝一位渴望从他们馆中抄录一部稿本以用来研究的学人?”他公布了自己的电子信箱,表示愿意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通过电子邮件,记者联系上了漆永祥。漆永祥很忙,不过还是很快就回了信,他对网友们只注意分析他的文风,而不是讨论图书馆的制度问题表示很失望,因为他针对的,是整个图书馆界存在的问题。
可惜,在通过三四次邮件后,漆永祥仍执意不愿把电话告诉记者,不愿接受采访,记者同时通过其他途径曲折地找到漆老师的办公电话和家庭电话,但打了四天却始终未能打通。在记者的多次来信并附上采访提纲之后,漆永祥礼貌而客气地说自己目前在忙着书的出版,愿暂时退出事非,不作回应。
苏州图书馆负责人: “即使漆永祥明天就来苏图,我们仍然欢迎”
当事人之一的苏州图书馆孙中旺倒是很方便就联系上了。他告诉记者,目前尚没有人就此事找过他,漆永祥在发表这篇网文时也没有跟他打过招呼,他还是听朋友说起才知道的。“看到这篇网文,我觉得很委屈,我认为尊重是相互的。”对此事,苏图馆长邱冠华也表示古籍部有自己的规定,他信任并赞同专业人员的处理。
孙中旺认为,这个事件很简单,是漆永祥把事件复杂化了。问题的关键是,图书馆的制度不允许对孤本进行全部复制和抄录,而漆永祥要求为他破例,希望能全部复制。
孙中旺说了他对那篇网文的感觉:“漆老师在网上发表这篇长文很激愤,但目的不明确:如果他是认为我服务态度不好,那么,他应该找到我的上级部门对我投诉;如果他认为是图书馆的制度有问题,那么就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进行投诉。这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但漆永祥把这件事情放大了。我认为学者也需要建立一种制度意识,即使不满,最好也要依合法渠道来投诉,不应强调我们应为他破例。”他特别指出,漆永祥因为自身学术研究的需要,希望苏州图书馆方面尽快把此书结项,这个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工作计划,不可能因为某个读者的需要就去出版某书,打乱工作计划。”他这样说。
漆永祥在文中提到因为此事时说,苏图已对他高度警惕。但孙中旺矢口否认这种猜测:“我没有答应让他全抄孤本,这与他的态度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我们的制度。只要漆老师来苏图看书,我们照样欢迎,按章办事。”他表示,苏图每年读者有150万,每天都有4000多读者,态度千差万别,电话也很多,他们一般不会记得住一个读者的咨询电话,更不会因某个读者打过电话来就不让他看书。
孙中旺说,这半年,漆永祥只打过两次电话通过一封信。其实只要漆永祥亲自过来,就会看到,看善本书很方便,还可部分抄录。举个例子,有本《易筋经》,有个工人拿着读者卡,说正在研究,我们也照样给他看。只是,因为没有恒温和恒湿的物质条件,现在苏图对善本的保存条件很有限,所以只能限制复印。
“本馆规定所有善本书一律不许复制或全抄。”苏图的这条图书馆条例,是在国家的《图书馆工作条例》下,参照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制定的。《图书馆工作条例》中也说明各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全国各地都有图书管理办法,各图书馆对善本管理是通行的,对全抄和全录都有限定。馆长邱冠华认为,相比较而言,苏图应该算是图书馆里管理比较宽松的了。“我们规定,复制善本书不允许超过1/3,有的图书馆甚至规定复制不得超过5%、10%。”
而这种限制读者借书的制度是否合理?地方文献学硕士出身的孙中旺表示,孤本是文物,也是国有财产,借阅和全部复制孤本,涉及到所有权问题也牵涉到版权问题,需要有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所以,大家对孤本的开发和合作都非常慎重。对于善本书,我们可以部分抄录,但不允许全部复制,否则对善本的版权不能保护了。而馆长邱冠华也告诉记者,古籍的版权范围不仅是内容,还包括版本、包括校注。
公共图书馆也是公有财产,没有图书馆不欢迎读者。孙中旺认为,书籍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属于图书馆。目前公用图书馆对善本书的保护和开发还有矛盾,开发应在保护的条件下进行。目前因恒温恒湿等物质条件还不具备,只好减少开发。孤本是文物,如果不好好保护,破坏了就没有了。邱冠华表示,不能说“国家的财产属于老百姓,我是老百姓,我就拥有这部书的版权。同样,不能因为图书馆是公共服务部门,就要无条件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这与博物馆很相似。博物馆的文物不能摸,不可能因为你是纳税人就可以提要求,有时满足个人就可能破坏其他人的利益,服务机构只能满足大多数人。”
漆文中质疑为何苏图能“为《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等大型古籍整理工程提供了百余部底本”,而不对一个学者给予方便?对此,邱冠华解释说:“现在,中国文化部正在实施一项善本再造工程,我们也在配合。出版社来联系我们,必须要有文化部的正式公函,我们才能把书调出来。这是一项全国的文化工程,有一百多个图书馆都在配合,不单是我们。这些善本通过影印等方法再造后,原本就不再出库了。”
“可惜,现在新的法律法规还未出来,我们也希望能出版一部全国通用的《图书馆法》,那我们就有了直接的依据工作了。”孙中旺这样说。
在这次“苏图事件”的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苏图始终是缺席的。苏图方面表示:学术批评网没有经过核实就把文章给发表出来了,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不反击,是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不需要澄清,更不需要对骂。
原文摘登
究竟是“图书馆”还是“藏书馆”?
——发生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的故事
图书馆,按今人的解释,就是搜集、整理、收藏各种图书、期刊资料和音像制品,供读者阅览的机构。然而在我们国内的一些图书馆,却仍然未摆脱古代一些私家藏书楼的恶习,把馆藏品尤其是善本古籍当成一己之私物,严锁深藏,设置障碍,使读者难以得一阅,成为真正的“藏书馆”。笔者半年来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的遭遇,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
苏州图书馆是国立的公共图书馆,他们没有任何权力拒绝我前往抄书。抄书是中国书籍传播史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许多经典都是通过传钞留下来的。在过去,书商手头有了好书,学者无力购置,但可以借观然后抄录,甚至在上面题跋。清修《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帝命钞成数份,分藏各地,尤其是照顾到南方江浙一带为文人汇集之地,特命分藏江南之书,寒畯士子们可以到馆中钞阅(因为那时没有复制技术)。这些古往今来的书林故事,孙中旺先生们并不是不知,但其做法竟不如古时一介书商。孙先生们自己可以“坐拥书城”而任情翻阅这些善本,却严拒读者复制与抄录,岂不怪哉!即便有所谓的“规定”,我们认为那只能是真正的“霸王条款”!
……
在美国的图书馆,中文古籍是可以随手在架上任读者抽阅的,如果他们馆中没有,馆方会花钱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借到你想看的书,他们认为读者想看而本馆没有,这才是有失“本馆尊严”。我在日本的皇家图书馆宫内厅书陵部、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韩国汉城学大学奎章阁、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宝岛台湾的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文哲所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大馆中,也随手翻翻过,甚至在某些馆中复制或抄录过这些馆藏的善本古籍,其中不乏宋元珍籍,工作人员总是很快找到你想要的书,然后微笑着轻轻的离去,当你提出复制某一部分时,也总是很快地得到你想要的复制件,也不用付很高的复制费。在这些图书馆中,我的确感受到了我作为读者的尊严。
……
我想在国内,凡是与古籍收藏单位打过交道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像苏州图书馆古籍部这样的藏书单位。无论你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还是稚气未脱的小青年,无论你是坐车、骑车还是走路,无论你是从万里、千里还是咫尺,无论你是亿万富翁还是身无分文,当我们身上带着一大摞像身份证、工作证、借书证、介绍信、项目合同书等一系列足以证明我们是学者而不是劫匪的东西,就差再带上户口本或者在脸上刻字,然后去到某些图书馆看书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一路嘀咕:我带的手续齐全吗?他们会让我看吗?我能看原书吗?我能看到多少?能让我复制吗?能让我抄录吗?会收我很高很高以至于天价的所谓“底本费”吗?我们总是心怀惴惴地前往,又常常两手空空地返回。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放心地、无所顾虑地、不用轨弯转角地前往各地图书馆,查阅、复制与抄录所需要的古籍,获得我们应有的权利,受到应有的尊重,得到应得的尊严!
作者:漆永祥
编者注:原文长达近万字,本报从中节选作者陈述观点的部分内容。全文请参见“学术批评网”或“天涯论坛”(wwwtianyaclubcom)之“闲闲书话”版。
业内人士: “如果能有人抄录整理出版,我们会很高兴的。”
广东中山图书馆 特藏部主任 林子雄
我们一直对古籍的保护比较严格,需要持单位介绍信、本人身份证才能借阅,如果是借善本,还需要有注明本人的研究方向的证明。
因为善本比较珍贵,一般是1795年以前的刻本、民国前的手抄本才是善本,我们认为这种规定对于保护这些善本文物是很有必要的。其实我们图书馆的管理比较宽松,常有一些大学生开个证明,就可以来我们这里借阅古籍来写论文了。
按全国统一规定,善本不能复印,因为善本怕受热,需要加以保护。但我们对于抄录没有规定。毕竟,偷偷地全抄的人是很少的,我们认为不必设防。我们馆藏的古籍有40万册,约有3万多种,但古籍的出版较冷门,真正能出版的并不是很多,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有一位老师,他告诉我们想出版一本清康熙刻本钱以垲的善本《岭海见闻》,但因为不能复印,所以他每天就大老远地从学校来中山图书馆抄录,用复写纸一页一页地抄,回头还要一遍一遍地校对,这让我们挺感动的。在书的前言里,他注明此书在我馆收藏,并提到他抄录此书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出版的书不只一本,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我们对善本的保护还是比较注意的。中山图书馆里,善本书库是惟一有空调的书库,防火防盗,而且,其他书库的防火装置是水灭火,而善本书库的防火装置是气体灭火。南方的气候很潮湿,我们就用樟木柜来装善本,同时还放上防虫药。此外我们还有一些规定,比如阅读时只能用铅笔,不能用签字笔、圆珠笔和钢笔,以防把书点污。
现在,大量的古籍都已影印出版了,如果没有影印本的话,我们也很乐意为读者借出善本。而且,中山图书馆一直保持着看善本不收费的原则。
总的来说,藏书是为了用,藏而不用还不如不藏。我们很欢迎读者来我们这里看书。对于善本管理,我想,加快这些古籍的影印出版,对于保存善本,也是一种贡献。
专家解疑
骆伟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系教授,著有《广东文献综述》,2002年被广东图书馆学会颁予“杰出贡献奖”,在图书情报上有突出建树。
问题一:什么是善本?
善本是指乾隆以前出的书。其中刻印精良、流传较少的书又是珍贵善本。其中,国内只剩一本的叫海内孤本,全球只有一本的叫(海内外)孤本。这些书一般都缩印拍照了。
善本书只有在省市级的图书馆,综合性大学或专门大学图书馆里才有。古书都是手工纸,酸碱度与现在的机器书不同,事实上,手工纸保存的时间比机器纸保存的时间更长:机器纸保存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百年。但古代纸的保存也存在问题,南方的潮湿天气、北方的沙尘暴都会伤害书本身。据我所知,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就有50%的古籍版本都有虫蛀和霉烂现象。
问题二:关于善本的保存和借阅,国家有何规定?
善本总是处于保管和利用之间。古代重保管轻利用,以前的书都秘而不宣,著名的如宁波天一阁。这种制度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图书馆。
现在国家规定,凡是善本书和革命文献,和一些解放前的旧报纸;国家都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全部拍照,一般不再给读者提供原件。去年,国家又提出善本再造工程(主要是针对宋元版的书),有了影印本以后,就不再使用原书了。
对于善本的借阅问题,各馆不一样,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大馆更严,规定读者只能用铅笔做记录,不允许用钢笔、圆珠笔,不能带水和饮料,不能吸烟,掀书页不能沾口水……在北京、上海等大图书馆里借阅善本是要收钱的,目前,中大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都不收钱。
问题三:善本是否允许复制或抄录?版权问题如何?
抄录一般要求不超过1/3,这是文化部的规定,目的是保护版权。同时,也不允许完整地复制善本,只能复制一定的比例。
一些古籍需要整理出版,有专门的古籍整理委员会,把这些都纳入国家的古籍整理规划中,而不是个人行为。图书馆的藏和用是有矛盾的。其实,藏书都是为了利用,图书馆的功能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实际操作中,各馆制度不一样,有的重藏轻用,有的是重用轻藏。我认为,如果是一般的古籍而非孤本或等级较高的善本(善本也分等级)的话,就应允许专业学者对其进行整理;如果是孤本,则涉及到文物保护和版权问题,就应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准许才能进行开发和出版。
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文化部1982年12月1日)
附:相关条例
第六条 省馆收藏的书刊资料是国家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占,其它单位不得任意调出。
第七条 省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书刊资料的合理需要。要加强读者服务工作,要文明礼貌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八条 省馆应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确定图书的借阅范围。除根据中央和国家出版主管部门规定对某些书刊停止公开借阅外,不得另立标准,任意封存书刊。
善本、孤本以及不宜外借的书刊资料,只限馆内阅览,必要时,经批准可向国内读者提供复制件。
第二十九条 各省馆应根据本条例的精神,制定本馆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
第三十条 本条例原则上也适用于拥有百万册以上藏书的其它大型公共图书馆。
收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南宋蜀本《南华真经》(上图)及宁宗内府雕刊的残本《文苑英华》(下图),属海内外孤本,特别受到学者的器重。为使这批珍贵古籍得以妥善保存,该馆采用光盘来储存善本书籍的内容,一则可以减少书籍因翻阅而损毁,进而延长其寿命,二则可提供读者更方便、更迅速的检索与使用。该馆希望将来能通过网络让资料得到更广泛的流通。
记者手记
让善本真正得到善用
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库”。然而,这个规矩终于还是因为黄宗羲破了,这位清乾隆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此后,徐健庵、万季野、冯南耕、陈广陵、全祖望等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便接踵而至,争相抄读,天一阁终于名颂一时,为它后来补充藏书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看来,即使是定规,也非铁板一块。
天一阁本是私人藏书,他爱借不借,都是私事,别人管不着;而图书馆,则是国家公共服务机构,藏书的目的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务,借与不借,读者们就有权利要求一个说法了。
事关古籍文物,确有一个保护以及开发的矛盾。对于善本古籍,国家和各个图书馆都制定了相关条款进行保护,很多都是有必要的,比如“湿度大时善本不出库”、“翻阅古籍不得用钢笔,要戴上附送的白手套”……但是,善本借出就要收取三五十元,善本复印要收取底本费、复印费另算,而且各馆各行其是,不见得有利于善本的保护。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是否允许“全部抄录、复制”各馆的执行都不一致,即使这是一个制度,但是这个规定是否完善是否合理,则是可商榷的,甚至应该有相关的听证会,让更多读者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像有些图书馆那样,欢迎个别有学术能力和出版能力的专业学者整理出版善本,这种对暂时没有精力和资金照顾到所有善本开发的图书馆和国家来说,本身就功德无量。
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我们要求的,并非图书馆对某个学者破例,破坏制度,而是,应该制定出更合理、更完整的制度。如今,连天一阁私人藏书楼都正在建成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面对读者和游客开放了。也许,某些学者的建议比较合理:一般的古籍,应允许专业学者进行整理;珍贵善本,应在经过上报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学者进行整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述巴尼拔图书馆里,国王巴尼拔说过一句名言,“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我们也期待,可以像宠大固埃那样,在图书馆里,“畅饮知识吧!”侯虹斌
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在网站上下载当时:
1、首先打开数据库名称: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2、其次检索入口登录。
3、最后资源类型古籍,语种选择中文,点击免费下载自己需要的古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善本直接继承了南宋缉熙殿、元翰林国史院、明文渊阁、清内阁大库等皇家珍藏,更广泛地继承了明清以来许多私人藏书家的毕生所聚。宋元旧椠、明清精刻琳琅满目;名刊名抄、名家校跋异彩纷呈;古代戏曲小说、方志家谱丰富而有特色。本数据库的建设,以保护古籍、传承文明为目的,将逐步发布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古籍影像,使珍本秘笈能够展现在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面前,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更广泛的范围得到共享。
浅论福建古代地方文献
本文从福建古代地方文献的概念出发,介绍了福建古代地方文献的研究范围,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地方文献 福建 古代
自宋迄明,闽、蜀、浙并称中国图书出版三大中心。在三大书市中,蜀本最早,浙本最精,而闽本最多、名声最巨。福建地方文献是考察福建文学、史学、哲学不同流派发展脉络和创作特色的重要史料。何谓地方文献?顾名思义,凡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某地区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包括历史和现状)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就自然情况说,举凡地质、土壤、水文、山脉、水系、资源、气象、灾害等等文字记载的资料都在收集之列。就社会情况说,则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乃至于知名人物的交往活动等等都是应该注意收集的。[1]而福建地方文献就是指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福建古代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的文献,这里的文献如果从人物的角度来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不管作者是哪里人,只要写的是有关福建的,都属于福建地方文献;其二,福建人的所有著作,不管其内容是关于哪方面的,都可以称为福建地方文献。
1。 福建古代地方文献的研究范围
福建古代地方文献研究的范围很广,主要是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内容。[2]其中,哲学又可分为先秦哲学研究、汉至清代哲学研究、论理学与宗教方面;历史除了通代史、断代史外,还包括一些人物传记、族谱及一些风俗习惯等;地理则包括综录,方志、类志、名胜至、游览(纪行)、舆图等。可以说福建古代地方文献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福建古代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仅全面反映了闽古代地方史志,而且考察了文、史、哲各不同流派的发展脉络及创作的特色,反映了各个朝代文学与文化发明的轨迹。唐代,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散文蓬勃发展,呈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兴盛气象,而福建地方文学刚刚透露出霞光,和全国文学的形势相比,不能不承认落后了一大截。到两宋期间,福建地方文学的发展以超迈之势,一跃而赶上了全国的步伐。这个时期,闽地不仅人材辈出,涌现出不少可以在全国竞争一番的作家、诗人、词人和文学批评家,而且在某些领域,例如文学批评,大有咄咄逼人,骎骎欲为先导之势。而到元代,闽中作家和诗人不多,没有形成特色。明代作家多、作品多,出现了复古学派,出现了一批猛烈抨击传统文学思想、具有强烈变革精神的文学家,如李贽。到清代,闽地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可以说这一时期可称为福建地方文学的总结提高时期。[3]
福建古代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具体包括:
1。1 福建地方志。地方志,素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美称。地方志详细记载当地的历史、地理、人口、赋税、物产、名胜、人物、艺文以及大事记等,对于资治当代,通鉴后世都是很难得的文献。福建地方志是以一定的体例记载福建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或某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著述。依照方志记载的内容范围不同,又可分为综合志、专志、部门志、杂志等。综合志是记载福建某一地方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志书,又包括一统志、省志、府志、厅志、县志、乡镇志、边关志、卫所志、土司志、岛屿志、乡土志等多种类型。专志是以某一特定的自然、社会现象为记叙对象的方志,例如物产志、水利志、气象志、矿产志、食物志、轻工业志、书院志、人物志、经籍志等,现代志书还有商业志、教育志、军事志、司法志、交通志等。部门志是记述福建地方某一行业部门情况的方志,。杂志多是私人的撰述,不以官府修志的通用名目命名。但它们所记述的,都是有关一地的舆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现象,而没有像通志那样完备、系统。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是地方志的主要特征。
1。2 碑刻资料。碑是历代最为普遍的石刻,人们往往于碑上镌刻文字,以记述功德、欲传后世,包括刻石、碑碣、摩崖、墓志、石阙、石经、造像记以及一些杂刻题记等。碑刻资料带有实物资料的二重性。由于我国有记事刻石的优良传统,各地都有为数不少的碑石,流传下来的碑刻文字,既不易被人破坏,又不易被篡改,上边的文字记述了当地的人、事、物,有其独特的价值。
1。3 家谱祖谱。家谱和族谱统称为谱牒。谱牒是以封建氏族制度为基础,以家族为范围,记载一家一族兴衰迁居,世代流传,人口繁衍、家规伦理,以及族人的田庄田产、生死嫁娶,功名业绩等情况的家族史。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它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近四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古至今,我们的先民们编制了难以数计的各类家谱,虽经岁月浸蚀,流传至今的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内容丰富,价值珍贵,是值得研究人员重视的珍贵资料。
1。4 福建相邦人士的私人籍。福建相邦人士的私人籍主要指福建友谊之邦的人士写关于福建地方各个方面的著作,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描述福建的状况,较客观地反映了福建的地方面貌。
1。5 福建地区的科技与经济的史料。福建地区的科技与经济的史料主要记述福建地区某一地方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史书。又可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类。综合形的史料一般记载某一地区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概况;专门形的史料记载科技经济领域某一方面的发展情况。
1。6 福建地方人士的学术著作。福建地方人士的学术著作主要指福建地方人士文集、笔记、日记、信札,这是研究某一地方有影响的人物的重要资料,往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补其它地方文献资料信息之不足。
2。 福建古代地方文献的现状
我国现存地方志有8000多种,约占现存古籍的10%,清编地方志约占现存总数的80%,起码有6000种。福建的地方志现存约350种,其中清代地方志就有151种。福建省现存的三种宋代方志中,二部为泉州人编纂的,即梁克家的《三山志》和黄岩孙的《仙溪志》,另一种为赵与沐的《临汀志》(原书已佚)。梁的《三山志》是福建现存最早的、最好的福建地方志。全省各府、州、县、镇的各种志书基本具备。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收集最多的莆田方志,高达七种版本。此外,还有杂记、山水志、寺庙志、名胜志、水利志等各种专门志书近百种。宋代开始,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福建在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异军突起。据《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统计,现存就有千余种清代以前的闽人文学作品,从中可以体现古代福建区域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创作概貌。
家谱族谱是福建古代社会基层组织和宗教文化的折射,对研究闽历史名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福建民间纂修家谱之风盛于宋元明清时期,是为了维系宗族制度,巩固宗族团结,扩大宗族活动而为。《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一书著录了中国27个省区的家谱共2811种,其中福建省75种,居全国第9位。实际上,现存的福建家谱的种数则远远超过此数。通过对《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进行统计,发现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族谱就有46种(其中有四种缺页)。福建省图书馆现收藏有1500种5000多册各姓族谱文献,涵盖120多种姓氏。但其收集的范围不仅仅包括福建地区,还扩展到台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家。[2]从文献的可靠性上来分析,基本认为唐以前的家谱史料基本不可信,唐至宋元的可信可疑,明清至今的基本可信。
3。 福建古代地方文献的今后研究的方向
福建古代地方文献今后研究的方向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研究人员的知识层面。在今后研究古代地方文献的过程中,人才的作用绝对不可忽略。由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是属于文献学的范畴,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事福建古代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的综合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不可能是任何单一学科、单一学者所能单独完成的,必须依靠学术团队的力量,充分重视并加快学科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并在实际中摸索一套实用的培养方案;加强对实际工作者的业务教育和进修再教育,使之制度化。同时,要大力加强福建地方文献理论研究者和业务队伍的交流,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其次,筹集经费,多方位开展古籍文献,重视福建地方文献的采集工作。采集文献是研究工作的前提,应该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古籍文献的采集工作。研究显示,相当数量珍贵的孤本文献流落在外,尚未被研究者发掘,有些是私人所有,有些是单位收藏,还有甚者是飘洋过海了。如果找到这些遗失的珍宝,是我们更好地开展古代文献研究值得思考的课题之一。
再次,建立福建地方文献网和数据库。在组建福建地方文献网的过程中,要争取各地方 的理解和支持,成立福建地方文献工作协调委员会,邀请各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档案、社科情报以及相关的 机构职能中的图书资料单位参加,并制定协调的范围和方法,对协调各方的责、权、利明确规定,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有机联系的、真正统一的”福建地方文献工作网。
参考文献:
[1]王赓唐,收集地方文献资料,编制地方文献综目。江苏图书馆工作,1983,(4)。
[2]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组编。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1986。
[3]陈庆元,福建古代地方文学鸟瞰,福建学刊,1991。2:42——50。
[4]汪俊,略论谱牒学在文史研究中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5]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讲稿。
[6]林永祥,福建省图书馆历史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年:23——24。
在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有一个全国唯一的古籍修复专业,第一批22名学生已于去年毕业,到前年5月份大概有2/3的人留在了各类图书馆进行古籍修复工作。去年32名在实习岗位上的学生也即将踏入社会,只有个别学生未等到毕业就被录用。
新图书馆开馆典礼 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逐年都在增加,由建馆初期的 2 万元 / 年的购置费,增加到121 万元 / 年的购置费。随着经费的增多,图书馆先后购置了《申报》、《大公报》的影印版各一套、《近代史丛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古今图书集成》、《民国丛书》、《四部丛刊》正、续、三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补》等丛书多种;其它纸介质的文献也随着文献购置费的增加而增加,馆藏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馆藏总量由建馆初期的不足 10 万册图书,发展到120 余万册图书。另外,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信息化也在不断的加大,不仅建立了馆藏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还先后购置了书生之家电子图书、方正电子图书和超星电子图书 35 万余册;清华同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金报兴图年鉴数据库、四库全书电子版、 Springerlink 外文数据库等 9个中文数据库、自建 1个随书光盘数据库等,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资源保障,同时也为革命老区——信阳的当地军民从事科研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源保障。
信阳师范学院 工作职责:参考咨询部主要负责用户与读者教育、读者信息咨询、工具书阅览室等的管理与服务;开展文献检索与查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工作。借阅制度 /title] 信阳师范学院校园美景 1 教工和研究生每证可外借图书10册(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读者,文学类书限借2册)。本、专科生每证可外借图书4册。 2 计划外学生每证可外借图书2册。成教院脱产生每证可外借图书2册。校外读者(含在进修的老师)每证可外借图书2册,其它类型文献仅限在馆内阅览和复印。3 外借书刊期限: 教师和研究生,图书外借期限为3个月;在未逾期和无人预约的情况下可办理续借手续1次,续借期限为3个月。学生,图书外借期限为1个月;在未逾期和无人预约的情况下可办理续借手续1次,续借期限为1个月。 4 校外单位人员借阅书刊资料:确因工作或研究的需要须利用文献资源者,方可持单位介绍信和本人证件来办理借书证或阅览证:借书证收取工本费20元,服务费20元/年,押金100元。教育科研 图书阅览室 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加强对读者的入馆教育,提高现有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从 1984 年以来,图书馆就坚持对每年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教育。最初使用的教材是《河南图书馆在前进》录像带的复制品,以后又逐渐增加一些规章制度等内容。为了使利用图书馆的教育更加切合图书馆的实际, 1994 年迁入新馆后,录制了《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录像带。 1999 年高校扩招以后,新生入馆教育的意义更为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同时对入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要求也更高。为了提高对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缓解各个服务窗口的工作压力,从 2002 年开始,图书馆对新生入馆教育,就专门安排教师亲自利用图书馆自己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内容直观,学生容易接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新生进入图书馆就能如鱼得水地利用馆藏文献资源。2004 年,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组织学生开展的“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先进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科研梯队逐步形成,研究成果颇有影响。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在搞好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基础上,还积极从事科研活动。自 1979 年以来,图书馆累计出版本专业方面的学术著作 15 部,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366 篇,申请获批厅级及其以上的科研项目 23 项。图书馆馆长、硕士生导师傅瑛教授在古籍整理的研究领域,研究馆员王宏鑫同志在文献计量学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都有一定的影响。陈业奎同志在信息伦理研究方面有比较多的文章发表。图书馆科研气氛比较浓厚,已形成自己的学科研究人才梯队。数据库资源 1 清华CNKI期刊检索 本地镜像 中文期刊2 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 本地镜像 中文期刊3 维普科技期刊全文库 远程访问 中文期刊4 金报兴图年鉴数据库 远程访问 中文期刊5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 本地镜像 中文图书6 超星数字图书馆 本地镜像 中文图书7 方正Apabi精品电子书 本地镜像 中文图书8 大学数学学习系统 本地镜像 中文图书9 四库全书电子版 远程访问 中文图书10 四库全书未收书 本地镜像 中文图书11 清华CNKI期刊 远程访问 中文期刊12 SpringerLink数据库 远程访问 外文期刊13 外文数字图书 本地镜像 外文图书14 龙语翰堂典籍数据库 远程访问 试用数据库15 维普网络学习资源库 远程访问 试用数据库16 新东方网络课程服务项目 外教戴斯夫妇向图书馆捐赠英文图书并捐款 1、图书外借服务:图书馆实行流通、阅览一体化的全开架服务模式,读者能自由地进入各个书库,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图书。2、报刊阅览服务: 读者能自由进入各报刊(含过刊)阅览室阅览报刊,并可复印所需资料。3、网上预约借书:通过图书馆主页的文献管理系统,读者可实行预约借书。4、网上办理续借手续:通过图书馆主页的文献管理系统,读者可以自己办理图书的续借手续。5、电子资源阅览服务:为读者提供多媒体阅览和上网服务。6、免费电子资源查询及下载:图书馆电子资源 24 小时开放,供读者查询并下载相关信息。7、定题服务:根据读者的要求,以多种方式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实现跟踪服务或定题服务。8、代检代查服务:读者可委托图书馆临时代检代查各类事实信息、数据信息或其它信息。9、用户辅导与培训服务:图书馆不定期举办各类专题讲座,解答读者各种疑难问题,辅导读者有效利用图书馆,每年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教学等服务工作。10、复印装订服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复印、装订各种文献资料的服务。信息咨询 院图书馆承办的河南省高校图书馆2008年馆长会议 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依托馆藏文献信息和校园网络资源,结合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以信息开发为手段,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浓缩、转换与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充实和丰富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信息咨询服务人员,以文献为依据,针对读者提出的疑难问题,利用各种参考工具、检索工具及有关文献,为读者检索、揭示、提供文献及文献知识或文献线索,以解答读者的咨询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咨询服务工作: 1、事实性或知识性咨询服务:即查找具体的人物、事件产品、数据、名词、图像等。这类咨询的特点一是范围广,涉及到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二是特指性强,读者往往需要关于某一事实的具体信息。三是答案要具体,要能够切实解决读者的问题。2、方法咨询服务:即解决读者在查找文献过程中,因不熟悉检索方法而遇到的困难。这类咨询的特点是主动性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熟悉馆藏、熟悉检索工具的优势,给读者检索方法的辅导和帮助。 3、专题性或情报性咨询服务:根据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选择重点研究课题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目标,深入其中,一跟到底,经常提供对口性文献资料,为用户服务,直到研究课题完成或关键问题解决。。 4、积极参与CALIS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文献传递服务项目建设,利用河南省高校之间资源共建、共享协议,增加馆际互借服务和远程文献代查、传递服务。借用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NSTL)资源,开展代用户索取
本文2023-08-04 20:37: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