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都五千年的历史了,但为什么道家的历史才一千八百多年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中华上下都五千年的历史了,但为什么道家的历史才一千八百多年呢?,第1张

道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之一,据传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道教历史久远,几乎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一起发展的。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类思想萌芽纷纷出现,老子创立道家学说,这是道教的思想起源,后世的人们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逐渐成立了一种宗教,即道教。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他本人也被称呼为祖天师。到了汉末、两晋时期,道教艰难发展,几次分裂,在唐朝达到高峰,因楼观道人预言李渊能夺得天下,后来李唐对道教十分推崇,道教得到快速发展。北宋时期,道教是皇帝统治天下的工具之一,道教十分兴盛。明清开始,道教逐渐衰微。这是历史资料的记载。

       而根据道经的记载,道教起源于天地混沌的时候,当时天地未开,世界是一片混沌,日月都没有光亮。太上老君在这出生,取名叫盘古,经过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而太上老君的双眼化成太阳和月亮,呼吸化成风和云,眼神和听力化成雷和电,身上的血管化为江河胡泊,头发化为草木植物,自此世界才有了现在的模样。后来太上老君不停变化身体,在轩辕黄帝在位时,老君化身凡人教授皇帝养生的方法,春秋时期则变化成为老子,给后世人传下《道德经》,自此道教得以流传。

       虽然道教的萌芽思想来自道家学说,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道教是中国唯一一个由本土文化产生的宗教,若按照黄帝时期算起,到现在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太一,是一个汉语辞汇,读音为tàiyī。 又称天一、太乙、北辰,为北极星,靠近北天极,在天穹上几乎不动,众星〔包括北斗七星〕均绕其旋转。“太一”为天之中心,有群星拱卫的天文现象,故古人尊其为天帝。如《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帝王世纪》:“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

又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即道家所称的“ 道 ”,“道者, 至精 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也指神名、星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太一 外文名 :the one 别称 :天一、太乙、北辰,北极星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体系 所属 :先秦神话、国祀神话 身份 :至高神、天帝 象征 :元气、帝星、雨水、北极星 拼音 :tài yī 词语解释,词语信息,详细解释,天地元气,太一源起,太一概念,崇拜和祭祠,东皇太一,西方古代哲学,其他, 词语解释 词语信息 词目太一 拼音tài yī 释义 1即道家所称的“ ”,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2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3天神名。4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极二。5山名。6万有单一论。 《老子想尔注》道者,一也。一散为气,“聚”为太上老君。老君乃大道之主宰,无生之至精,造化自然者也。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据《荆州占》:其妃黄龙。 详细解释 1、帝星,星名,又名 北极二 。如《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帝王世纪》:“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 2、天神名。 汉代朝廷崇拜的主神、天帝“太一”。起初由汉武帝开始祭祀。王莽有将“太一”、“昊天上帝”两个神合并的打算。但除开王莽外,所有皇帝都是将这两个神分开的。据《荆州占》:其妃黄龙。在汉初,方士谬忌认为古帝王祭祀过太一神。由此有些考证认为,太一也可能是燕齐方士崇拜的神,一开始流传于先秦齐国。 古楚神系(主要见于楚墓竹简的记载)的主神“太”等,当与“太一”有关,而所谓“蚀太”即可能指“太一所居之星隐而不见”。汉代后,太一不再是国家至高神,但他体现的哲学意义经常被道教化用。 另外“东皇太一”此名仅见于《九歌》文学。注意这个文学原创神与汉代主神太一的区别。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淮南子·天文训》:“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宫者,太一之居。”《易纬·干凿度》郑玄注云:“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楚辞·九歌》的注释(汉人王逸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 2.神煞名。 在神煞里也指“太乙”、“天一” “贵人”等神煞,英文First Great One,属紫微垣,在天龙座,为十二神之主。降祥赐福,解险扶危。顺布者吉,逆布者凶。《步天歌》:“左右四星是四辅,天一太一当门户。”《星经》云:“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 3.神煞名。 在神煞里也指“直符”。《奇门遁甲大全》云:“直符禀中央之土,为贵人之位,能育万物,大将利居其下,为人性清高而厚重,为仙佛、为尊贵,失令则为牙保媒医,于物为印缓、文章、金银首饰、丝麻布帛、珍宝、谷、鳖之类,变异则为水木之精,鳞鱼之怪。于事旺相则为吉庆、诏书、宴会、酒食,休囚则为哭泣、愁闷。为黄白,其形端方,其数八。” 4.哲学概念。 指元气:《礼记·礼运》:“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其注:“太,音泰。”疏:“太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5.哲学概念。 指道:《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又云:“万物所出,造于太一。”注:“太一,道也。 6.山名。 即今天的终南。 7 .太上老君的别称之一。 杜天师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尹氏玄中记》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官,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故知太上随方设化,应号无穷。” 清微派祖师李少微《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尹氏 《玄中记》 曰: 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 一号天皇大帝, 一号太乙天尊, 一号金阙圣君。” 8. 星辰名。 即帝星,可能跟北极星有关,又名北极二。《荆州占》:“勾陈者,黄龙之位也,太一之所妃也”。 9.万有单一论。 苏菲神秘主义主张“万有单一论”(即太一)。认为,安拉是独一的、绝对的真实存在,宇宙万物源自他的统一。宇宙(大世界)和人(小世界)是安拉万能创造的外显,它们是幻象的、暂短的存在,终将归向独一的安拉,即苏菲派太一论。 天地元气 无极:道

太一:炁

两仪:阴、阳

三宝:精、气、神

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八卦:干、坤、艮、兑、震、巽、坎、离

九宫:干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太一源起 古代表示世界本原的其中一个环节的哲学概念,是形容炁的性质。中国古代“太”又写作“大”或“泰”,“一”或作“乙”。“太”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庄子·天下》称老子关尹子的学说“主之以太一”,按近代学者张岱年的理解,“太一”里的“太”是指“之前”“超越”的意思,所以“太一”即老子所谓“道”(见上面的《道的核心概念表》)。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都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对应的是:三宝归两仪,两仪归太极,太极归无极。 道的核心概念为“无极”,“无极”原指“无边际,无穷尽”,出自《庄子·逍遥游》。无极也指为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也就是无状之终极。道家认为“有”生于“无”,同时也认为“有”生于“道”,但不可由此认为“道”即是“无”,道德经从没有提到过“道”即是“无”,若有除非是后人擅加之注本。道和“有”“无”的关系是且只能是,道从“无”中生“有”。而且道的性质也不是“无”,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自己本来的样子。“有”即正反物质世界或阴阳万物。例如创世宗教认为是“终极”从“无”中创造“有”,所以可以说“有”生于“无”,亦可说“有”生于“终极”。终极即绝对自由意志,可见于宗教比较学。这就如同人用锅炒菜,说菜出于锅对,说菜出于人也对,但不能就此认为人即是锅。人有自由意志。因此,将创世宗教的“终极”等同于“无”,这显然是谬误。 《悟真篇》“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万物。”很明确的将道和虚无列为两个事物,虚无只是道用来生产万物的受权者。朱元育关于道的形态也有描述:大道本来无方无体,浑然太虚,不可道、不可名者也,强名之曰虚无,曰自然,曰未见炁然。然才谓之虚,即实矣;才谓之无,即有矣;才谓之自然,即该具因缘矣;才谓之未见炁,而元炁已生,道生一矣。故曰“道自虚无生一炁。”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虚无、自然等修饰词,都是“强”名之,实在无法名而名之。道事实上就和一切创世宗教的创造神的内涵等同,而外延和发展方向则有所不同。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有”=“无”。从宇称守恒角度看,即(+1-1)=0的关系,+1是正物质,-1是反物质,正反物质各构成“有”,正反物质除非相遇,相遇则湮灭,正如空生万物,万物归空,循环往复。有和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硬币的一面不会比另一面高级,如果“有”在道之下,那么“无”也在道之下,不可能道在“有”之上,道又和“无”同义,这是避免谬误观念的另一个角度。 无形之物并非就是“无”,比如思想是无形的,却不是无。自由意志也无形,却能指挥人对对象世界行权,当然也不是无。无状只是它们的形状,并不代表没存在过。接下来就要谈到太一的真正概念。道首先化生的是先天之气,此气非气,是灵体之能量,即为炁。 太一概念 于《道的核心概念表》可知,炁的性质是太一。炁者水上之无相物也,即非物质肉体所需要的能量,是人的第一个灵体所需要的能量,比物质能量更为细腻,不同于气。中医中,“炁”指的是先天之气,而“气”指的是后天之气。 太一的意思是:最先最高、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那么“炁的性质是太一”这句话就是:无相物的性质就是最先最高、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 由《道的核心概念表》亦可知,太一和道并非同等,道生万物,道是创造者,而太一是万物受创的第一环“炁”的性质。然古人时有作“道”用,也不为怪。 在《吕氏春秋》中,“太一”指世界的物质本原。《大乐》中说:“音乐……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又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这个“至精”的“道”或“太一”,也就是“精气”,即精细的原始物质。在《礼记》中“太一”也指元气。《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孔颖达认为“大一”即“太一”,“必本于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太一”范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统一性和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认识。汉武帝时,“太一”被封建统治阶级塑造成“天神之尊贵者”。此后,“太一”一般不再作哲学范畴使用。战国时期神灵之天的形象为无形,帝的形象文献中没有记载,可能仍为人形或无形。五帝的说法在《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同)、《史记·五帝本纪》中虽有不同,其形均为人形。五行神逐渐和青、赤、黄、白、黑相配。楚地太一神的形象可能尚未形成,由于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楚人难以赋予其形象。神仙既然可称仙人,当为人形。 崇拜和祭祠 五帝崇拜缺乏全国的一个统一至上神的观念,这不利于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巩固,于是在五帝之上出现了新的天神,便是太一神。所谓太一,秦朝时,即称为太皇,它与天皇、地皇并称三皇。这是秦汉时流行的三个天神,但是把太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成为汉统治者尊奉的天帝神,应该是汉武帝的功劳。 汉武帝时,西汉社会已得到恢复发展,由于削弱诸侯王势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在政治上已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方士谬忌首先奏请祭祀太一神,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大牢①。谬忌提出建设至尊的太一神的方案,打破了秦至汉初的天帝神的观念,明确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突出了太一是至上神的地位。汉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立了太一坛,按谬忌的方案祭祀。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汾阳(今山西河津南)出土一个古鼎,公卿大臣视为宝鼎,都认为是一种祥瑞。汉武帝下令将它迎至甘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在甘泉建立太一祭坛(泰畤),坛分三层,五帝是太一的辅佐,所以他们的坛环绕在下面,青、赤、白、黑四帝,各按东西南北方排定。只有黄帝坛,置于西南方。祭的时候,杀一白鹿,把猪和酒装在它的肚里;又杀一白牦牛,把白鹿装在它的肚里。掌祭太一的祝宰别具一格,身穿紫色绣衣,掌祭五帝的分穿青赤诸色衣。 同年十一月,汉武帝举行隆重的郊祀,亲自祭拜太一神,正式钦命太一为汉家至尊的上帝神。第二年,汉武帝以祭天礼仪亲自到太一坛祭祠。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始,武帝还带人几次到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仪式,所采用的也是如郊祠太一之礼。武帝的赞飨辞说: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①。至此,太一作为汉王朝至高至尊的国神,终于被塑造成功。 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是屈原的文学《九歌》里原创的至高神。此神名只见于《九歌》文学作品。 究其源头,也许跟古楚神话里的主神“太”,汉代至高神太一,祖先神东皇等有关。 西方古代哲学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太一(the one)意谓单一、独一、没有界限、没有区分、自身浑然为一。古罗马帝国时期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太一产生出来的。太一是绝对超然的神,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终原则。它绝对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不能用任何物质的或思想的属性来说明它。太一是绝对的一,它排除杂多和区别、运动和静止;太一也不是思想、意志或活动;太一是逾时空的、无限的、永恒的、不变动的,没有过去或未来,永远是自我同一的。严格地说,不能用存在物的规定性说太一是“这样”或“不是这样”,这样述说就会限制了它。太一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名状的。 太一创造万物不是一种有意志有意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流溢(Emanation)的过程,流溢这个辞汇来源于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神是不可言说的“太一”,它是无限完满的。但是正如水满自溢,太一自身向外不断的流出。而这些流出的神性也就是“流溢”。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也都是来源太一的流溢。可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流出的是“奴斯”即纯粹的思想或心智,然后由“奴斯”流出灵魂,最后由最低等的生命流出物质世界。 太一没有任何认识活动,甚至不能认识它自己。但人的灵魂自然地对太一有一种爱,渴望回到太一。为此,灵魂必须超脱肉体,清修静观,苦思默想,沉浸于精神生活,达到出神忘我的境界,通过直观与太一融为一体。 太一说是在柏拉图理念论基础上糅合新毕达哥拉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阿学派哲学以及东方宗教而形成的一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理论,后来为教父哲学所利用。 其他 以太一概念命名者,除了汉代主神太一外。还有如太一教、太上老君。 杜天师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辑佚一句:“《尹氏玄中记》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官,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故知太上随方设化,应号无穷。” 清微派祖师李少微《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中辑佚一句:“尹氏 《玄中记》 曰: 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 一号天皇大帝, 一号太乙天尊, 一号金阙圣君。”

导读:《太一生水》是于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竹简,属于道家思想。抄录于楚简《老子》丙篇“太上,下知又之……百省曰我自然也”之前。或说是老聃的宇宙论,或说不属于老聃之学。楚简《老子》之中并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论。

人出生三个月后,父亲为其起名,为“幼名”,成年之后,举行加冠礼并取字,为“冠字”,名字是对无名之物的指代。“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先发现了这个有,奈何无法区分辨别,所以需得以名去指代此物。“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老聃发现道之后,不知道如何才能准确的进行命名,只能很勉强的叫“大”。

本篇的“道”也是字,“青昏其名”各学者看法不一,楚简整理者读为“请问其名”,李零认为“青昏”是天地原来的名。夏德安做了进一步阐述,“青”为“清”,“昏”为“浊”,清浊者,乃天地未生时的混沌状态。天地未开或曰混沌,跟天地既开,阴阳已分之后,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不是同一个状态。名和字,无论取相近的意思,还是相反的意思,指代的都是同一个事物。天地未开,和天地既成显然不是一个东西。

天地既成之后,在下面的土,名叫“地”,在上面的气,名叫“天”。“土”和“气”是天地的字吗?天、地名称是相互对等并列的。天的西北方向“气”不足,它下面的“土”又高又强。地的东南方向“土”不足,它上面的“气”又低又多。上面不足的,下面就有多余的。下面不足的,上面就有多余的。

天地未生之前,“太一”的作用藏在水中,行在时间中。“周而或”后缺字,有着不同的填补,有说周而复始运动,有说周密或是稀疏,这个是“万物母”。“一缺一盈”,李零读为“能缺能盈”,可以盈满可以缺少,是“万物经”。太一的作用是天不能杀,地不能改,阴阳不能成的。君子知道“太一”之后,把他叫做“道”,或者说是叫做“圣明”,缺字填补不同,此处不碍主旨。那么太一是如何生的呢?

按成的顺序: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四时→仓然→湿燥→岁。太一生水,岁成之后就停止了,通过三种形式:一是生,二是反辅,三是复相辅。太一生水,是第一种生。太一生天、地,是第二种生,生天需要水“反辅”,生地需要天“反辅”。神明、阴阳、四时、仓然(李零读“寒热”)、湿澡、岁,是第三种生法,神明需要天地的“复相辅”,阴阳需要神明的“复相辅”,四时需要阴阳的“复相辅”,寒热需要四时的“复相辅”,岁需要寒热的“复相辅”。

按生的条件:太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第二种生的形式,“反辅”对象都很明确,水和天,均反辅于太一。后文第三种生的形式,“复相辅”的对象却不是很清楚。暂时 按照天地、神明、阴阳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天地之间相互作用,生成了神明。神明之间互相作用生成阴阳。阴阳的互相作用生成四时,四时相互作用生成寒热,寒热之间作用生成湿澡,湿澡之间相互作用生成岁。

由于时隔久远,这些名词具体指代之物无法详知,如果神明说不是两个事物,而是同一个事物,那么这种说法是无法成立的。可以按另外一种猜想理解,天以后的地、神明、阴阳乃至湿燥,的“复相辅”对象都是天,或者都是太一。暂备一说。

值得肯定的是,在生和成的过程中,都有“太一”的参与,万物母或许说的是太一能生,万物经或许说的是太一能成。古人在这种认知下,总结出了“天道贵弱”的道理,天道减少成者来补益生者。从强者处杀伐,往弱者处安置。按照道来做事的人,比然要依赖于它的名,没有名何以区分辨识?按照道来处置事情的人,随着事的完成自身也会成长。哪怕是圣人做事,为了功成之后自己不手动伤害,也不得不依赖它的名。“太一”是它的名吗?道不过是它的字而已。

图文来源 :太一生水 。参考李零校本。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〼1

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侌昜;侌昜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〼2

复辅也,是以成仓然;仓然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〼3

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4

者,侌昜之所生;侌昜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〼5

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〼6

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〼7

不能釐,侌昜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〼8

天道贵弱,雀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强,责於〼9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〼10

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〼11

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竝立,故过其方,不思相〼12

於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於东南‧其上〼13

者,有馀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馀於上■14

中华上下都五千年的历史了,但为什么道家的历史才一千八百多年呢?

道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之一,据传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道教历史久远,几乎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一起发展的。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