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学古籍如何结合“非遗”传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读文学古籍如何结合“非遗”传承,第1张

阅读文学古籍,也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则是靠记忆和口头传承的艺术或技能,二者往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在阅读宋元话本的时候,就借助于听书的经验,解决了一些困惑的问题。现存的话本或详或略,或雅或俗,总的说都不会是实况录音的记录。因此有的被认为是拟话本,如鲁迅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宣和遗事》的判断。有人认为话本只是故事的代称,如日本的增田涉等学者。还有人不承认宋元话本的存在,认为都是明代人改写的小说。其实,说话人一般有底本,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北方的评书艺人,把提纲式的简本叫做“梁子”,把语录式的繁本叫做“册子”,但也不会是实况的记录。如现代评书名家刘兰芳播讲《岳飞传》的时候,每天要写上万字的稿本,但还是要加上许多临场发挥。我在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的时候,注意到收藏的弹词话本,一般只有唱篇,没有表白;有的虽有表白,也很简略。也有已整理成书的,一般也不像场上说唱的那么详细生动。

当然,也有老艺人自己整理成比较详备的底本,或徒弟继续加工的繁本,那是很少见的。例如苏州评话老艺人陆耀庭和顾宏伯,都有说《三国志》的脚本,是自己编写的抄本,都把一部分脚本送给了学生王忠元。王忠元自己又整理了一个脚本。2015年5月18日,王忠元遗孀华琦把三种脚本都捐赠给了苏州评弹博物馆,成为一时佳话(何兵《留住名家珍贵史料,三部手稿展现戏痴情怀》,据《古代小说研究网》转载2015年5月20日《姑苏晚报》)。师父整理了自己的底本,最后送给了徒弟,这是曲艺界常有的事,有些话本大概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因此就有了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形成了世代累积型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宋元时期的特定背景,文化重心逐渐下移,特别是元代一度停止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走向民间,出现了不少书会才人。他们为艺人编写脚本,杂剧、散曲是大宗的,都见于《录鬼簿》。但编写话本的只见陆显之《好儿赵正》一例。“腹笥有文史”的朱桂英女士,讲的是“道君艮岳及秦太师事”,则是讲史家(见杨维祯《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但有无话本留传,亦未可知。现存的《宣和遗事》则是收集了许多史料的一部话本,编者掌握不少史传和诗词的资源,文化修养较深,应该说是当时的“才人”。但《宣和遗事》可能并未全部付诸场上演说。我认为这也是话本的一种类型。因此我提出了讲史平话的多样性问题,对古代作品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有些艺术性不强的本子,却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如《宣和遗事》就是。

清代的话本如《清风闸》《飞跎子传》也是艺人自己整理的,但比较简略,又没有才人帮他润色。俞樾虽然对《三侠五义》作了一点修改,但没有仔细加工,所以没能像《水浒传》那样成为杰作。

苏州评弹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许多世代累积型的话本和多种流派的唱腔。我作为苏州评弹的老听客,很关心它的保护和传承。在探讨近体诗的格律及吟诵问题时,觉得苏州评弹在雅化和格律化的过程中,曾深受近体诗的影响,特别是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珍珠塔》和马调系统的唱腔,最能体现传统的吟诵方法。因此写了《苏州评弹与格律诗的吟诵》等文章,希望能以吟诵的方式来扩展传统诗词的传承,包括对诗词格律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希望苏州评弹的艺人,能继承并发展前人的经验,适当借鉴传统诗词的格律,提高评弹的艺术性。反过来,吟诵家也可以借鉴曲艺家的唱腔,适当改进吟诵的音乐性。例如平起式的七言诗,如果结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在苏州评弹里一般都是在第六字上延长行腔,而在第七字时却很快收束,与其他剧种大多在末字上延长行腔迥然不同。我觉得近体诗的吟诵,也可以适当夸张第六字的长音,显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反差。最近在电视上听到上海陆锦花女士指导、培养的小学生,用苏州评弹唱腔吟唱的唐诗,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平长仄短的声调,也很好地给少年儿童传播了古典诗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诗教方式,值得重视和提倡。

“常州吟诵”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赵元任先生的吟诗方法为代表的。在目前百花齐放的吟诵流派中,我认为“常州吟诵”可以代表吴语地区及大多数方言地区的传统吟诵方法,以“平长仄短”的声调和两字节、三字尾为基本节奏,是和近体诗的格律相适应的,完全可以作为“非遗”保护并传承下去。其他流派的吟诵,是否分别列入“非遗”,还有研究讨论的必要。至于以音阶高低为艺术手段的歌唱方法则是在探讨和试验中的创新,同样可以为传统诗词的传播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华书局)

6

抟黄土作人,是后人的加工,在远古时候,女娲造人的传说,说的则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人

类。

《说文解字》云:

“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在中国古文字里,娲、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

蛙字,又是由“鼋”字发展而来的,河南郑州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鼋”字形的蛙

形图案。

《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源于天鼋”

,天鼋,就是大青蛙、大蛤蟆。意思是说,姬族是

大蛤蟆的后代。而女字加一个鼋字,即是古代的孕字。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的《女娲考》写道:

“女娃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

蛤蟆口,或蛙口(娃口)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子称作“娃子”

女娲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是有显示变化的。情况大致是:最初只是母

亲神,所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力,尔后演变为男女婚姻之神,其事迹不再是抟黄土造人,而是主持婚

配和炼五色石补天。或者说,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所反映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而后者所反映的

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后的婚姻形态。

《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

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

《淮南子》

又云: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其实,

“置昏姻”与补苍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这里的关键是对“五色石”的理解。

“五色石”

是一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

《山海经·南山经》曰: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石之美者曰玉,佩玉,起初是

用作护身符的,其作用不是为了避邪,而是为了长生。

《南山经》记载,黄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

以升天。

《博物志》说:

“名山大川,孔穴所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

”西王母的不死之

药也就是这些石或玉,就是男根。嫦娥偷吃的就是这种不死药。

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玄思和文学色彩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曰:

“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

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

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贾宝玉这个情种就是

这块石头,他“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

《说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而且,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在《红楼梦》里,宝玉为阳之精,黛玉为女之精,宝玉有顽石一块,而黛玉却没有。第三回描

写“摔玉”情景,作者更是直接将之称作“劳什子”

。在中国民间,

“劳什子”历来是男根的代名词。

2

、昆仑山和泰山

中国有两座名山,昆仑山和泰山。

昆仑山,黄河、长江都源于昆仑山。在中国先民的信仰里,昆仑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

母的居所,是女阴的象征。

昆仑,在古代传说里又名“虚门”

,所以“昆仑之丘”亦名“昆仑之虚”

“虚”的原义相当于玄

牝。

《大荒西经》说西王母“穴处”

,还有一意思就是昆仑山本身就是一个洞穴一样的东西。山是凸

形,穴是凹形,在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里,凹凸无甚本质不同,都是生殖器的象征,具体说来,女

阴之象,既可理解为山峰,也可理解为洞穴。

昆仑,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其本义为圆。李善注,

“昆仑,轮转之貌。

”所以,传说中

昆仑山上有瑶池、瑶台、旋室,与圆、摇动、转动有关。

昆仑,同时又是“葫芦”

“苦砻”

“窟窿”的音转。在初民那里,葫芦被视为生命之源,视为

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阴户。葫芦为瓜属,故女子破身,俗称

“破瓜”

。苦砻即蛤蟆、蟾蜍、蛙,都是女阴之象。窟窿的词义为“孔”缓读为窟窿,急读为孔,故

7

昆仑就是一个孔洞。

昆仑山为生命之山,主要还是西王母的象征意义。在后来道教的诸神谱里,西王母为雍容华贵、

端庄美貌的王母娘娘,但在先民的眼里,

西王母非但无美貌可言,而且丑陋无比,人面虎身,一口

虎牙,还拖着一条豹子尾巴。

山海经·西次三经》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大荒西

经》曰:

“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由以上文字可知,西王母实为虎神,体现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虎

为女阴的隐喻。

《易·乾·文言》曰:

“云从龙,风从虎。

”顾炎武解释道:

“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

从虎则为坤从虎。

”在我国古籍和传统造型艺术里,龙虎并称或龙虎同时出现,往往都是隐喻男女性

事的。

《周易参同契》云:

“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又说: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

贪。

”显然,这些文字是对男女性行为的描述。龙与虎,既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也可理解为男根与

女阴。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

西王母的传说常常与鸟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王母有关的鸟是“三青鸟”

《山海经·海

内北经》云: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三青鸟亦为三足

鸟或三足乌。

在先民的信仰里,鸟是太阳神的象征。古人的造型艺术,鸟常常同太阳画在一起,

,或为鸟负日

而飞,或为鸟站在太阳里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

,画面左上角的太阳图案,里

面就有一支大黑鸟。古代文献,三足鸟又写作“

足峻

cun

《淮南子·精神训》云:

“日中有

cun

乌”

足俊

月俊

音同义通,古时当为一字。

《说文》

月俊

,赤子阴也。

“赤子阴”是男子灵根

的古老说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说:

“未知牝牡之合而

zui

月俊

作,精之至也。

”牝牡之合即男女的

生理结合。老子的这句话将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得明明白白。俗语:小鸟、小鸡、小鸡鸡。

与昆仑山对应的是泰山。

泰山常与古代帝王的封禅相联系。所谓封禅,实则是件简单的事,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问题是我国幅员辽阔,何处不可以祭天

地,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后汉书·祭祀志》曰:

“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

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不崇朝而遍雨天

下”

,即是说不用祭拜男女性器,天地也可在此交感,其方式便是“触石,肤寸而合”

。这是很形象

的描写。因为天地交感,不像匹夫匹妇之所为,它们只是“肤寸而合”就够了。

泰山为生命之山,仅从一个“泰”

,亦可探其奥妙。泰山之泰即《易经》泰卦之泰,其卦象为

乾下坤上,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

《序卦》释泰:

“泰者,通也。

”乾坤之通,亦即男女之通。

北京故宫,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而二者中间还夹有一个泰和殿。强调天地之交、阴阳之合、

乾坤之合。

3

、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称谓,探究它们的本来面目,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

助。

①、

“帝”

是什么?

在甲骨文中,

“帝”写作

。此字的下部似为三根木棒构成的三角架,其上一个置放东

西的平台;上部为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符号,明显出是女性生殖器的符号,即女性人体三角区的形

象描写。在古代世界,用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阴的不独中国汉民族,巴比伦早期的象形文字,日本

新石器时代的石刻文,都是用倒三角形符号表示女阴的。据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家格罗塞在他的《艺

术的起源》

中报道:

南美洲恒格河巴西印第安人以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子的遮羞布,

名为

“乌鲁里”

8

当一个白人在他们面前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时,他们哈哈大笑起来,叫道“乌鲁里”

“乌鲁里”

“乌鲁里”

据此字形,许多学者认为,

“帝”的初义是女阴。尽管此说未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帝”具有生

殖或化生万物之义,则是很少有异议的。汉代的郑玄说过:

“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近人詹先生根

据音韵,亦证明“帝”与万物化生有关。

“根据义由声得的道理,应考察其语族。可以发现,古音与

帝相似的字多有根基、

原始等义。

‘蒂’

表示花的基,

‘柢’

表示根基,

‘底’

表示房屋的基础,

‘胎’

表示人之所由生,

‘始’表示氏族之发源。蒂、柢、底、胎、始都与双声。由此看来,至尊神所以称

为‘帝’

,本来表示昊天是天地万物所由生的根本和原始。

(参见中国文明史上

P190

近人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刘半农、马叙伦诸先生都认为“帝”为“花蒂”

“帝”为

“蒂”

之初文。故可以说,帝是人得以化生的始基,帝崇拜就是女性先祖的崇拜。

帝、花蒂、阴蒂。

②“王”是什么?

“王”字的书写颇为简单,三横一竖,即人们常说的“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

道通三》云: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文。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我们说,董仲舒的解释只是穿凿附会,以

之说明他的天人感应说,与“王”的本义不合。更何况,在甲骨文里,

“王”字并不是“一贯三”

而是一贯二,很像个“土”字,与“土”字不同的是,

“王”字的一竖,起笔为重写,呈大黑点状,

颇像个大头针,而“土”字则没有大头,一竖直贯下去。

“王”与“土”大同小异,说明“王”的崇

拜与先民的土地崇拜很有关系。

土地崇拜不仅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此之前就有。此前,土地神既是大地之神,又是生命之

神;既是农业神,也是生殖神。由于两者的互联关系,在农业发明之前,人们崇拜土地,用意乃是

将土地同女子的生殖力作互参的理解。今天,我们常说,大地啊母亲!大地与母亲具有同等的意义、

同等的功能,什么功能?都能无中生有。没有听说大地啊,父亲!

在古文字里,

“土”与“地”的含义是一样的。

《白虎通·五行》谓:

“地,土之别名也。

《说文》

亦云: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

“地”从土从也,

“也”字,

《说文》的直接解释是“女阴也,象形。

其形状为一椭圆形的圆圈,两边有一“丫”形的线条相夹而下,实为女子阴部的门户与外轮廓线组

合而成。

也就是说,最早的“王”字同“土”字,而“土”为女阴之象,可以想见,

“王”亦同女性崇拜

有关。

③、祖是什么?

祖庙、祖先崇拜。道教、佛教前,中国没有神庙,只有祖庙。

先看几个有关祭祀的文字。

“祀”

《说文》

“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

”实际上,古代的“祀”就是由“示”和“已”

两字组成的,

“示”为男根,

“已”为女阴。

“祀”之本义即对男女性器的崇拜。

“已”

《说文》谓:

“为蛇,象形。

”说得明白点就是,

“已”像一条蛇。蛇,古文字写作“虫也”

从虫从也。

《说文》云:

“也,女阴也,象形。

”可知,蛇为女阴之隐喻。

《尚书·洪范》云:

“蛇者,

阴之所在。

《诗·小雅·斯干》

“维虺

hui

维蛇,女子之祥。

”朱熹注云:

“虺蛇,阴物穴处,柔弱隐

伏,女子之祥也。

”正因为蛇为女阴之隐喻,故古代传说的女神,女娲、伏羲、西王母都是人首蛇身。

美女蛇。

“示”

《说文》释为: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

”但从甲骨文卜辞看,最早的

“示”字多作“

T

”形,上不必从二,下不必垂三。以

郭沫若的看法,

“示”

,即上古的“

T

”字,亦即“

I

”之倒悬。而“

I

”在上古文字里,也就是“且”

9

即男根的象形字。

“祖”字为

“且”的演进,亦为男根之象,男根加男根。

“祭”

,在甲骨文中有从示的祭或从匕的祭,前者祭祀男神,后者祭祀女神。男权确立后,从

匕的祭废而不用了。

④、宗是什么?

宗、宾,郭沫若认为,宗宾的含义相近,宗是祭祀男根的,宾是祭祀女阴的。

⑤、吉、凶

“吉”字

是结合的“结”的初文。在初民那里,结即男女的结合。

“吉”

字从士从口。在甲骨

文中,

“士”作男根状,形似一箭头由此而引申为男子的代称。男子之为男子,就在与他们都有一个

士。

“口”

,甲骨文作

U

状,实乃女阴之象。意思是洞坑。弗洛伊德认为,洞穴、洼地都是女阴的象

征,相应的,

“入穴出穴都是性交的象征。

男女结合就是“吉”

《诗》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句。历来注经家都把“吉士”释为“善

士”

,谬。应为性冲动的男子。

“凶”

,交叉的符号都历来表示禁止,做不得,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是用这个符号表示上述意

思。为什么后有这样的巧合呢?原来,

“叉”这个符号的初义是表示不能性交。把一把“叉”一样的

东西放在女子的体内,自然是要不得的,更谈不上达到媾和的目的。中国的“凶”字实则表达的就

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U

”为女阴,将“叉”置于完成中,当然要不得。

⑥、祸福

如果说吉凶二字所含的生殖崇拜信息尚为中性的话,即无性别歧视,那么祸福二字则含有男尊

女卑的思想。祸福二字的本义分别对男根与女阴的崇拜,男权确立后,观念发生变化,崇拜男根为

福,

,为吉祥,为好事,而崇拜女阴则为祸,为凶,为坏事。后来的女人是祸水,大概源于此说。

祖,祖宗,且、示、

社稷、社会、社,稷,

社,祭祀土地神的土堆。崇拜无中生有,期盼生命旺盛、生产丰盛。

稷,

《说文解字》释为“五谷之长”

。事实上,稷是中原人一种最古老的作物名称,后来,稻麦

黍菽成为中原的作物后,人们将稷神的表义包括了稻麦黍菽诸种作物,作为一种五谷神的象征。

《风

俗通义·祀典》云:

“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五、文明的标志

人类繁衍:

早期:

“杂交群婚”

30

万年前,

“血缘家族”

,同辈人可以互为夫妻、性伙伴。

2

3

万年前,

“普那路亚婚”即族外婚,

新石器时代,

“对偶婚”

群婚制的性行为可以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没有回避的必要,而对偶婚由于一夫一妻制的相对稳

定性,性行为必须有所回避。而这就是文明的起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曙光。正如科维《新科学》

中所说,

男人一旦把女人拉出山洞,即标志着文明的诞生

因为:

有了房子建筑物;

有了村落、城市以致国家;

有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

有了遮掩材料和服饰;

6

抟黄土作人,是后人的加工,在远古时候,女娲造人的传说,说的则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人

类。

《说文解字》云:

“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在中国古文字里,娲、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

蛙字,又是由“鼋”字发展而来的,河南郑州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鼋”字形的蛙

形图案。

《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源于天鼋”

,天鼋,就是大青蛙、大蛤蟆。意思是说,姬族是

大蛤蟆的后代。而女字加一个鼋字,即是古代的孕字。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的《女娲考》写道:

“女娃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

蛤蟆口,或蛙口(娃口)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子称作“娃子”

女娲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是有显示变化的。情况大致是:最初只是母

亲神,所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力,尔后演变为男女婚姻之神,其事迹不再是抟黄土造人,而是主持婚

配和炼五色石补天。或者说,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所反映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而后者所反映的

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后的婚姻形态。

《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

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

《淮南子》

又云: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其实,

“置昏姻”与补苍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这里的关键是对“五色石”的理解。

“五色石”

是一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

《山海经·南山经》曰: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石之美者曰玉,佩玉,起初是

用作护身符的,其作用不是为了避邪,而是为了长生。

《南山经》记载,黄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

以升天。

《博物志》说:

“名山大川,孔穴所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

”西王母的不死之

药也就是这些石或玉,就是男根。嫦娥偷吃的就是这种不死药。

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玄思和文学色彩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曰:

“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

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

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贾宝玉这个情种就是

这块石头,他“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

《说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而且,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在《红楼梦》里,宝玉为阳之精,黛玉为女之精,宝玉有顽石一块,而黛玉却没有。第三回描

写“摔玉”情景,作者更是直接将之称作“劳什子”

。在中国民间,

“劳什子”历来是男根的代名词。

2

、昆仑山和泰山

中国有两座名山,昆仑山和泰山。

昆仑山,黄河、长江都源于昆仑山。在中国先民的信仰里,昆仑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

母的居所,是女阴的象征。

昆仑,在古代传说里又名“虚门”

,所以“昆仑之丘”亦名“昆仑之虚”

“虚”的原义相当于玄

牝。

《大荒西经》说西王母“穴处”

,还有一意思就是昆仑山本身就是一个洞穴一样的东西。山是凸

形,穴是凹形,在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里,凹凸无甚本质不同,都是生殖器的象征,具体说来,女

阴之象,既可理解为山峰,也可理解为洞穴。

昆仑,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其本义为圆。李善注,

“昆仑,轮转之貌。

”所以,传说中

昆仑山上有瑶池、瑶台、旋室,与圆、摇动、转动有关。

昆仑,同时又是“葫芦”

“苦砻”

“窟窿”的音转。在初民那里,葫芦被视为生命之源,视为

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阴户。葫芦为瓜属,故女子破身,俗称

“破瓜”

。苦砻即蛤蟆、蟾蜍、蛙,都是女阴之象。窟窿的词义为“孔”缓读为窟窿,急读为孔,故

7

昆仑就是一个孔洞。

昆仑山为生命之山,主要还是西王母的象征意义。在后来道教的诸神谱里,西王母为雍容华贵、

端庄美貌的王母娘娘,但在先民的眼里,

西王母非但无美貌可言,而且丑陋无比,人面虎身,一口

虎牙,还拖着一条豹子尾巴。

山海经·西次三经》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大荒西

经》曰:

“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由以上文字可知,西王母实为虎神,体现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虎

为女阴的隐喻。

《易·乾·文言》曰:

“云从龙,风从虎。

”顾炎武解释道:

“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

从虎则为坤从虎。

”在我国古籍和传统造型艺术里,龙虎并称或龙虎同时出现,往往都是隐喻男女性

事的。

《周易参同契》云:

“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又说: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

贪。

”显然,这些文字是对男女性行为的描述。龙与虎,既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也可理解为男根与

女阴。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

西王母的传说常常与鸟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王母有关的鸟是“三青鸟”

《山海经·海

内北经》云: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三青鸟亦为三足

鸟或三足乌。

在先民的信仰里,鸟是太阳神的象征。古人的造型艺术,鸟常常同太阳画在一起,

,或为鸟负日

而飞,或为鸟站在太阳里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

,画面左上角的太阳图案,里

面就有一支大黑鸟。古代文献,三足鸟又写作“

足峻

cun

《淮南子·精神训》云:

“日中有

cun

乌”

足俊

月俊

音同义通,古时当为一字。

《说文》

月俊

,赤子阴也。

“赤子阴”是男子灵根

的古老说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说:

“未知牝牡之合而

zui

月俊

作,精之至也。

”牝牡之合即男女的

生理结合。老子的这句话将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得明明白白。俗语:小鸟、小鸡、小鸡鸡。

与昆仑山对应的是泰山。

泰山常与古代帝王的封禅相联系。所谓封禅,实则是件简单的事,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问题是我国幅员辽阔,何处不可以祭天

地,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后汉书·祭祀志》曰:

“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

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不崇朝而遍雨天

下”

,即是说不用祭拜男女性器,天地也可在此交感,其方式便是“触石,肤寸而合”

。这是很形象

的描写。因为天地交感,不像匹夫匹妇之所为,它们只是“肤寸而合”就够了。

泰山为生命之山,仅从一个“泰”

,亦可探其奥妙。泰山之泰即《易经》泰卦之泰,其卦象为

乾下坤上,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

《序卦》释泰:

“泰者,通也。

”乾坤之通,亦即男女之通。

北京故宫,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而二者中间还夹有一个泰和殿。强调天地之交、阴阳之合、

乾坤之合。

3

、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称谓,探究它们的本来面目,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

助。

①、

“帝”

是什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书名由来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652年)。

  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

详情页策划:

详情页首图+课程亮点+课程表+学习须知

详情页首图

课程老师介绍:

梁思岐先生,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分校,从事中西医临床30余年;

《道济堂》文化创始人

以医参道,传承华夏古中医文化,重视医案分析,倡导理论实践结合;

提出:养生先养心,养心先持戒。认为“心是产生疾病的根源”,治疗上提出:“以调心为基础,正脊为先,脉证合参理气机”;“经脉者,所以处百病,绝死生,不可不通”。发表过《锥管看中风》等文章;从2014年起,坚持公益推广传统医学文化,坚持有教无类,广结善缘。

课程亮点:

1、站得高,看得远: 这是一门向中医爱好者传承中医系统和中医智慧的理论+实操课程,你将了解古圣先贤的最高视角和逻辑框架,收获中医智慧的整体观、系统观、天人合一观,看到中医的全貌;

2、学得会,做得到: 分理论部分及实操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是会讲“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八卦”“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 实践部分,则是会教授大家实际操作治疗保健,针灸、刮痧、艾灸、刺络等实操应用;

3、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学完这门课程,可以让你成为“自己和家人健康守护者”,你能理解疾病和健康的原因,能够学会给自己和家人辩证,通过简易的外法(刮痧、艾灸、拔罐针灸)和常用中成药、食疗方解决家庭常见病症;

4、 传承中医系统,临床治疗实践: 这门课程是梁思岐医生传承《黄帝内经》、《易经》、《难经》《脉经》以及二十年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出的,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行业从业者修学及临床应用;

教材篇:

唐代王冰注解版本最为权威,但因对国学和中医理论基础要求高,故采用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 素问》《皇帝内经灵枢》白话解作为主要教材,教材需自备。

课程表

古中医传承30讲

理论篇

第1课 站得高 看得远:道中悟中医,大道至简;(120分钟)

第2课 从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干支学中医 (上)

第3课 从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干支学中医(下)

第4课 学好藏象学说,带你了解人体五脏六腑(上)

第5课 学好藏象学说,带你了解人体五脏六腑(下)

第6课  经脉系统入门--开合枢理论、  脏腑别通理论

第7课 经脉系统入门-- 五运六气理论及针道四重境界

第8课  经脉系统入门-- 十二经络的循经路线、临床表现、脉象特征及治疗原则(上)

第9课  经脉系统入门-- 十二经络的循经路线、临床表现、脉象特征及治疗原则(下)

第10课  经脉系统入门-- 奇经八脉的路线,病症及脉象,人法地养生法(上)

第11课  经脉系统入门-- 奇经八脉的路线,病症及脉象(下)

第12课  营卫之气的概念、循行方向及应用

第13课  气机理论,传统脉诊法(上)

第14课  传统脉针脉象及应用(下)

第15课  家庭常备中成药应用(上)

第16课  家庭常备中成药应用(下)

实操篇

第1课 刮痧和艾灸这样操作才有效

第2课 教你用中医内外疗法预防新冠肺炎

第3课 告别无效疗法,教你用刮痧治疗甲状腺结节

第4课 告别无效疗法,教你用刮痧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第5课 子宫肌瘤不要切,刮痧治疗有妙招!

第6课  月经不调危害多,中医外治法调理有妙招!

第7课 脊椎病堪称“健康杀手”刮痧疗法有奇效

第8课 失眠不吃药,刮一刮就睡着

第9课 健康减肥不节食 刮痧艾灸要首选

第10课 便秘危害大,中医刮痧有妙招

第11课 胃痛 胃酸 胃胀气 刮痧就能治

第12课 眼干涩缺眼疲劳 刮痧明目防近视

第14课  感冒发烧不着急,一招刮痧来救急

考核篇

1理论考核篇

2实操考核篇

就业篇

从业指导

学习须知:

  1、《梁思岐·古中医传承20讲》包含老师亲自录制的音频+ppt资料内容;

2、本课程为免费课程,购买成功后,即可学习该课程;

3、未经本平台及老师允许,不可私自上传其他视频平台或私自剪辑课程内容作为宣传使用。

主要是德,医有德,病人也要有德,药材收购管理及销售人员部门都要有徳,政府管理制定者要有为民服务的德,学校要宣传中医土法治病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样才能继承及弘扬。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败就是人己失去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一些向钱看,违背自己的良心,特别是高层领域的制定者,汉奸卖国贼太多。给我们的国家及民族带来多大的灾难。黎明前的黑暗及将过去,盼所有有智者团结起来,发扬中华文明文化。相信在未来的环境里,使我们的文明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中医理论中,更好更完整的提高中医的医术水准。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现代人怎么传承?现代人有相信中医,有不相信中医的。相信中医药的国家应该扶持培养,有吸引力,但不是大把仍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哄而上就能传承好,传承下去。全国有一两所中医药学院就够了,不在多在于精。

要现代人传承古医很困难,这需要改变现代人的认知模式。人总是愿意相信眼睛看到的,眼见为实嘛,但现代人误把这个“实”当做全部的真实,以为只有实才真,不实都是假。实只是实,占据一定空间的有形之物,还有一些不占据空间的有形或无形之物也是真,但科学不知道。

所以现代人要传承中医必须先看到科学的边界和局限性,必须先从对科学的迷信中走出。

中医何去何从,被黑惨的中医在新冠治疗中浴火重生

现代医学在不断否定自已的同时也验证了中医的伟大,中医讲道。肿瘤疾病热闹了半个世纪,回归了免疫疗法,就是内经中的正气存内理论!

中医认为,世上本无瘤,只有痰和瘀,脾为生痰,肺为贮痰,肺主气,脾主血,且为后天之本,百病生于气也,气行血则行,气郁则百病互生,痰瘀互结,所以情绪结节打通后,气顺则百病消!

新冠肺炎肆虐,中医药再次发挥了它不可或缺的作用,让人们见识到了中医药的神奇功效

依据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瘟疫能快速损坏三阳而进入三阴,一再强调要"快、狠、准",防御于未发,方能掌握主动。

此次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刘清泉曾讲到

中医就是根据湿邪这个病因

提出了三种核心方法

第一,化湿

第二,解毒

第三,清热、活血、养阴

在后续的治疗中

中医也配合了刮痧、温灸、耳豆贴敷

利用经络拍打、太极拳、八段锦等

进行综合治疗

比如这次疫情里的三药三方

清肺排毒汤

化湿败毒方

宣肺败毒方

中医药在此次抗击疫情发挥的巨大作用,令国人及世界人民瞩目,中医药再次登顶舞台!

然而中医博大精深,还有待挖掘和开发!以往,很多人,甚至很多国人去吐槽中医!

但是对于这群以自己平凡之躯,不惧风险和劳累去努力救人的中医,我们不仅仅保持敬意,还要做的就是传承、发扬、光大!

我一直信奉一句话,只有把西医学的比专业西医还好,你才能学好中医。中医自古是包容的、开放的、进取的,中医的产生与每一次发展,都运用了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这是中医的 历史 基因,现代中医也应该是继承古中医优秀的成果,结合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来更进一步发展。中医过去是先进的,以后也应是先进的。

只希望年轻一辈好好传承,深入研究!!!五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如大海之浩瀚广阔无边!!!像日月星辰那样熠熠生辉!!!中医药绝对能治愈大部分疾病!!!对机理性,病毒性的疾病尤为高效!!!会巧妙配伍使用中药者,可用诱半粘法,杀毒法,排解法,消灭病毒!!!亦可用芳香拦截法,将病毒挡于体外!!!用恢复功能平衡法治疗一切机理性的疾病,效果一流!!!只愿年轻人,努力学习,苦钻研,有真正的鬼谷仙师般的师傅,你就会成为孙膑一样的优秀人才!!!万事不由人计较,一切就看你的机遇了!!!希望以后的中医孙膑,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守候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 健康 !!!努力吧,年轻人!!!去拥抱未来。。。。。。

中医的传承是从民间中来,我们应该先重视民间中医,民间中医有非常大的多种医技,往往能治愈疑难杂症的大部分在民间,如果再不放开民间中医的政策,这些民间老中医快要没有了,可以说已经损失了大部分医术高,医德好的民间老中医,真的可惜哦

个人观点。

第一,传承创新。传承,就是先读懂明白古书、大家说的是什么,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妄自揣测,领会精神。创新,就是与现实结合,对于新病种新人群,能够迅速反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给出治疗方法,对古法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第二,保持理性。中医西医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本质就是一个——治病救人。就好比一块木头,你说这木头自古以来就做衣柜,特点就是不生虫,有香气,而且木质致密能用很久;我说这木头是某科某属某种,富含挥发油,能驱虫,有香气,硬度xx,密度xx,根据以上数据,适合做衣柜。殊途同归而已,没必要非得分上下你我。两种医疗体系都有优势劣势,清醒认知,不要迷信,也不要一竿子打死。

善待中医,不要那西医的那些标致考核要求中医,中医要传承下去需要信心!现在好多说是中医打着中医的旗号,确没有中医的本事!中医我们要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考核方式!

我的小视频里有答案

前面回笞过类似问题!

读文学古籍如何结合“非遗”传承

阅读文学古籍,也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则是靠记忆和口头传承的艺术或技能,二者往往有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