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线翻译(全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文言文在线翻译(全文翻译),第1张

译文:

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李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李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用来报答他的恩情。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李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你以前对我的接济,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

原文: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极不敢忘,幸被误恩,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扩展资料:

本文选自文章《李文定报德》。《李文定报德》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李文定报答故人恩情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应当懂得包容,知恩图报。

李文定公叫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

李春芳性恭谨,治谕平恕,被时人比作李时。才虽不及,而清廉过之。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伯牙鼓琴》全文翻译如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原文: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 〔先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词句注释: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赏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伯牙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锺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创作背景:

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表达主题:

《伯牙鼓琴》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鼓琴遗址:

伯牙鼓琴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另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有建筑大多为1949年后重修。新建的古琴台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进大门,主体建筑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琴台"二字传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手迹,碑廊及屋额尚有"印心石屋"、"琴台题诗"、"高山流水"等题字,皆为名家手笔。墙上还镶嵌有连续浮雕"伯牙摔琴谢知音",形象生动,颇亦可观。整个建筑群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金石录后序原文:

宋代: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已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

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葬毕,余无所之。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

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走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

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塌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

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帙,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译文

《金石录》三十多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郡候赵德甫所撰的(注:宋代称知州为候)。内容远至自夏、商、周,近至不远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凡是铸在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上的铭记,以及刻在长方形石碑和圆形碑上的知名人物和山林隐士的事迹,

只要是刻在这些金石之物上的文字共整理了二千卷,全都校正了谬误,进行了汰选和品评,所有的都符合圣人的道德标准,还能够帮助史官修订失误,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

呜呼!自从唐代的王播(原文:王播,但应该是王涯,是李清照记录错误。)与元载遭到杀身之祸以后,书画跟胡椒都是他们取杀身之祸的原凶;而和峤、杜预所患的“病”,一个是贪财病、一个是《左传》病,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听起来不相同,但痴迷其中都是一样的。

我在建中靖国元年(注:宋徽宗年号,即公元1101年),出嫁从此属赵氏的人。当时先父是礼部员外郎,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丈夫赵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当学生。

赵、李两家本是寒门,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两人对着买回来的碑文一起欣赏着,反复研究,自认为夫妻二人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

两年以后,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要走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日积月累,碑文也越积越多。因为赵明诚的父亲在政府工作,其中还亲戚和老朋友掌管国家图书和编修史志,

常常可以看到像《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到了难以自控的地步。

从那以后如果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去当了也要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虽是官宦子弟,但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夫妻二人把玩了它两夜,想尽办法也筹不到钱,只有还给了卖家。

夫妇二人互叹可惜,为此不开心了好几天。

后来明诚罢官,带我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夫妇勤俭持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明诚复官后,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知州,把他的全部俸禄拿出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刻写。每得一本书,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

得到书画和彝、鼎古玩,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出存在的不足。每次等到蜡烛为烧完才去睡觉。因此所收藏的古籍,在精致和完整上超过许多收藏家。

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二人以猜中与否来定胜负,然后以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的便举杯大笑,常常把茶不小心倒在胸前衣襟上,反而饮不到一口。

真愿意这样过一辈子!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中,但理想从没有被忘记。收集的书籍达到了要求,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

如果谁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定要责令此人揩干净涂改正确,改掉以前那种随便很不在意书籍的作风。所以想求得舒心反而心生不安。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

节省下来的钱遇到想要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正规版本,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向来家传的《周易》和《左传》,原有两个版本源流,文字最为完备。

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那些追逐歌舞女色斗狗走马的低级趣味的人。

到了钦宗靖康元年,明诚做了淄州知州,听说金军进犯京师汴梁,一时间很茫然,满箱满笼的书籍,即恋恋不舍,又怅惘不已,心知这些东西必将不为己有了。高宗建炎元年三月间,我的婆婆太夫人郭氏死于建康,明诚到南边奔丧。

所有的物品不能全部载去,便先把书籍中重而且大的印本去掉,又把藏画中重复的几幅去掉,再把古器中没有款识的去掉。后来又去掉书籍中的国子监刻本、画卷中的平平之作及古器中又重又大的几件。经多次削减,还装了十五车书籍。

到了海州,雇了好几艘船渡过淮河,又渡过长江,到达建康。这时青州老家,还锁着书册什物,占用了十多间房屋,希望来春再备船把它装走。到了十二月,金兵攻下青州,这十几屋东西,一下子化为灰烬了。

高宗建炎二年秋九月,明诚夺情被任命为建康府知府,三年春三月罢官,搭船上芜湖。到了当涂,打算在赣江一带找个住处。夏五月,到贵池,皇帝有旨任命他为湖州知州,需上殿朝见。于是我们把家暂时安置在贵池,他一人奉旨入朝。

六月十三日,开始挑起行李,舍舟登岸。他穿着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来,向船上告别。此刻我的情绪很不好,大喊道:“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他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

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说罢策马而去。一路上不停地奔驰,冒着炎暑,感染成疾。到达皇帝驻跸的建康,患了疟疾。

七月底,有信到家,说是病倒了。我又惊又怕,想到明诚向来性子很急,无奈生了疟疾,有时发烧起来,他一定会服凉药,病就令人担忧了。于是我乘船东下,一昼夜赶了三百里。到达以后,方知他果然服了大量的柴胡、黄芩等凉药,疟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

我不禁悲伤地流泪,不忍心问及后事。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

把他安葬完毕,我茫茫然不知到什么地方是好。建炎三年七月,皇上把后宫的嫔妃全部分散出去,又听说长江就要禁渡。当时家里还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所有的器皿、被褥,可以供百人所用;其他物品,数量与此相当。

我又生了一场大病,只剩下一口气。时局越来越紧张,想到明诚有个做兵部侍郎的妹婿,此刻正作后宫的护卫在南昌。我马上派两个老管家,先将行李分批送到他那里去。谁知到了冬十二月,金人又攻下南昌,于是这些东西便全数失去。

所谓一艘接着一艘运过长江的书籍,又象云烟一般消失了,只剩下少数分量轻、体积小的卷轴书帖,以及写本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的诗文集,《世说新语》,《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几件,南唐写本书几箱。偶尔病中欣赏,把它们搬在卧室之内,这些可谓岿然独存的了。

长江上游既不能去,加之敌人的动态难以预料,我有个兄弟叫李迒,在朝任勅局删定官,便去投靠他。我赶到台州,台州太守已经逃走;回头到剡县,出睦州,又丢掉衣被急奔黄岩,雇船入海,追随出行中的朝廷。这时高宗皇帝正驻跸在台州的章安镇。

于是我跟随御舟从海道往温州,又往越州。建炎四年十二月,皇上有旨命郎官以下官吏分散出去,我就到了衢州。绍兴元年春三月,复赴越州;二年,又到杭州。

先夫病重时,有一个张飞卿学士,带着玉壶来看望他,随即携去,其实那是用一块形状似玉的美石雕成的。不知是谁传出去,于是谣言中便有分赐金人的话语。还传说有人暗中上表,进行检举和弹劾。

事涉通敌之嫌,我非常惶惧恐怖,不敢讲话,也不敢就此算了,把家里所有的青铜器等古物全部拿出来,准备向掌管国家符宝的外庭投进。我赶到越州,皇上已驾幸四明。我不敢把东西留在身边,连写本书一起寄放在剡县。

后来官军搜捕叛逃的士兵时把它取去,听说全部归入前李将军家中。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无疑又去掉十分之五六了。惟有书画砚墨,还剩下五六筐,再也舍不得放在别处,常常藏在床榻下,亲手保管。

在越州时,我借居在当地居民钟氏家里。冷不防一天夜里,有人掘壁洞背了五筐去。我伤心极了,决心重金悬赏收赎回来。过了两天,邻人钟复皓拿出十八轴书画来求赏,因此知道那盗贼离我不远了。我千方百计求他,其余的东西再也不肯拿出来。

今天我才知道被福建转运判官吴说贱价买去了。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这时已去掉十分之七八。剩下一二件残余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书册三五种。平平庸庸的书帖,我还象保护头脑和眼珠一样爱惜它,多么愚蠢呀!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每天晚上属吏散了,他便校勘两卷,题跋一卷。这二千卷中,有题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

如今他的手迹还象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

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

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

唉!陆机二十作《文赋》,我在比他小两岁的时候嫁到赵家;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岁之非,如今我已比他大两岁: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

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绍兴二年,太岁在壬,八月初一甲寅,易安室题。

借事说理,说理透彻,给以人启迪。细腰既写出了楚灵王的不良嗜好,也映照出了满朝臣子的谄媚之态。典故一 原文 “楚王好细腰”一事记载在众多古籍中。

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兼爱中》的内容:“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对于位高权重的人物来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须谨慎行事,否则就会带来严重后果。借事说理,说理透彻,给以人启迪。

《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从前,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启示

借事说理,说理透彻,给以人启迪。细腰既写出了楚灵王的不良嗜好,也映照出了满朝臣子的谄媚之态。

原文

“楚王好细腰”一事记载在众多古籍中。其中,《战国策》和《墨子》的描述得比较详细,像一个原始的故事。《战国策》楚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篇记录了楚威王和大臣莫敖子华的一段对话。威王听了莫敖子华对过去五位楚国名臣光辉事迹的介绍,羡慕不已,慨叹道,“当今人材断层,那里能找得到这样的杰出人物呢”。

于是莫敖子华讲了如下的故事:“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章闻之,其君好发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译文

从前,先帝楚灵王喜欢读书人有纤细的腰身,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细腰,大家每天都只吃一顿饭,所以,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来,非要扶着墙壁不可,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于车轼。谁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们都忍住了不吃,为了腰身纤细,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

我又听说,君王好射箭的,那他的臣子都佩戴扳指和臂衣。大王一直没有特别的爱好,如果大王真心诚意喜欢贤人,引导大家都争当贤人,楚国不难再岀现像五位前贤一样的能臣。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2016-02-17 12页 50分

用APP查看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盖 (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 多用于句首, 无实际意义。(2)闻:知道。(3)二仪:天地。(4)像:形状,形象。(5)覆:覆盖。(6)载:承载。(8)含生: 佛教用语, 泛指一切有生命的。(9)四时:四季。(10)化物:化育万物。(11)是以:所以。(12)窥:观察。(13)鉴:体察。(14)端:征兆, 迹象。(15)洞:通晓, 明彻。(16)数:规律, 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18)徵:即征, 证明, 验证(19)覩:即睹, 看见

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 推重。(21)虚:空, 虚空。(22)寂: 寂寥,寂静空旷。(24)万品:众多的生灵。(25)典: 典籍,典制,法则。(26)御:统辖, 治理 。(27)十方:东, 西, 南, 北 东南, 西南, 东北, 西北, 上, 下 。(28)举:发动。(29)上:通假字, 通尚, 凌驾在 之上。(30)抑:克制 。(31)下:在 之下, 比 逊色。(32)之:语气助词, 无实际意义 。(33)宇宙:《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 往来古今谓之宙, 泛指空间与时间。(34)摄:(sh â)收拢, 敛聚。(35)劫:梵文劫波之略, 意为极为久远的时节。(36)若:或, 有时 。

译文:况且佛道推崇无形的虚空,他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广泛度济芸芸众生,佛典真理治理着十方宇宙。佛法的神威没有上限,其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从大处说他遍布宇宙,从小处说能收拢一丝一毫。他不生不灭,历经各种劫难永不衰落;若隐若现,造福于众生延续至今。

原文:妙道凝(37)玄(38),遵之莫知其际;法流(39)湛(40)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42)其旨趣(43),能无疑惑者哉(44)!

注释:(37)凝: 凝结, 凝聚。(38)玄:深奥, 神妙。(39)法流:佛法的流传。(40)湛:(zh àn )深邃 。(41)挹: (yì) 通揖, 推崇。(42)投:投入, 面对。(43)旨趣:旨意, 宗旨 。(44)哉:语气助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 吗。

译文:佛道中寓含着神妙法理和高深的玄机,遵循他不必知道其边际;佛法的流传湛深而寂远,推崇他也不必探究他的根源。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法高深的意旨,能没有疑惑吗!

原文:然则大教之兴(45),基(46)乎西土(47),腾(48)汉庭而皎(49)梦,照东域而流慈(50)。 注释:(45)兴:产生, 兴起。(46)基:始, 开始。(47)西土:指天竺, 即古印度。(48)腾:传播, 流传。(49)皎:明亮。(50)流慈:传布仁爱。 译文:然而佛教是在西土兴盛起来的,流传到东汉使人们从迷惘的物欲梦中醒悟过来,照耀着大唐而流露着慈爱。

原文:昔者,分形分迹 (51)之时,言 (52)未驰 (53)而成化 (54);当常现常 (55)之世,民仰 (56)德而知遵,及乎 (57)晦 (58)影 (59)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 (64)色,不镜 (65)三千之光; 注释:(51)分形分迹 :天地初开。 (52)言 :语言。 (53)驰 :传播。 (54)化 :教化。 (55)当常现常 :如今 , 现在。 (56)仰 :敬慕。 (57)及乎 :等到 的时候。 (58)晦 :昏暗 , 不明。 (59)影 :模糊不实的形象。 (60)真 :本性。 (61)仪 :法度 , 准则。 (62)越 :度过 , 跨过。 (63)金容 :光辉的容颜。 (64)掩 :遮蔽。 (65)镜 :接收到。 (66)三千 :即三千大千世界 , 佛教名词 , 据《长阿含经》卷十八等 , 以须弥山为中心 , 以铁围杀为外廓 , 同 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 , 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 , 一千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 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 因大千世界有 小中大三种千世界 , 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译文:很早很早以前, 天地初开之时, 佛法还没有传播而人们自然的合乎天法, 正常的世时, 人们敬慕德行而遵循礼仪, 世道更替, 尘世的虚幻掩盖了人的本性。 衡量事物的观念发生了 变化,佛法那光辉的容颜被世尘所遮蔽,人世间感受不到佛光的照耀;

原文:丽象 (66)开 (67)图 (68), 空端 (69)四八之相 (70)。 于是微言 (71)广被 (72), 拯含类 (73)于 (74)三涂 (75);遗训 (76)遐 (77)宣 (78),导 (79)群生于十地 (80)。

注释:(66)丽象 :美好的形象。 (67)开 :展示。 (68)图 :描绘。 (69)端 :端正 , 端然。 (70)四八之相 :即三十二相 , 佛教用语 , 谓佛陀不同凡俗 , 具有神异容貌 , 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 (71)微言 :精妙的言辞。 (72)被 :及 , 遍及。 (73)含类 :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74)于 :自 , 从。 (75)三 途 :佛教用语 , 即生途 , 死途 , 别离途。 (76)遗训 :先辈所说的有道理的话。 (77)遐 :长久 , 深远。 (78)宣 :传播 , 传布。 (79)导 :引导。 (80)十地 :亦称十住,佛教用语,指佛教修行过程的十个阶位。

译文:(主佛派传道者下到人间)我们看到了空中端坐的佛像,甚至连他那三十二般变化都 能清晰可见, 佛法那神圣的形象得以展现。 于是精妙的佛法广为流传, 万物在生死的苦难中 得以拯救;就像先人的遗训那样广为流传,在广袤的大地上久远的宣导众生度过苦难。

原文:然而真教难仰 (81),莫能一其旨归,曲学 (82)易遵,邪 (83)正于焉 (84)纷纠 (85)。所以 空有之论,或 (86)习 (87)俗而是非,大 (88)小 (89)之乘 (90),乍 (91)沿时而隆替 (92)。

注释:(81)仰 :向上 , 引申为追溯。 (82)曲学 :邪僻的学问。 (83)耶 :通邪 , 不正的。 (84)焉 :语气助词 无实际意义。 (85)纷纠 :交错杂乱。 (86)或 :有时。 (87)习 :通袭 , 相因。 (88)大 :即大乘佛教 , 多佛信仰自以为修的高的法门。 (89)小 :即小乘佛教 , 本来是大乘佛教对原始佛 教的贬称 , 学术界沿用之 , 而无褒贬义,因为他们说的小乘佛教是正统的释教。 (90)乘 :梵文的意译 , 佛教用语 , 意为运载 , 运度 , 谓能乘 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 , 实指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 , 途径或教说。 (91)乍 :暂时。 (92)隆替 :兴废 , 盛衰。

译文:但是,传正教是很难的,很多人不能以其意旨而归真;而邪法却容易使人依从,致使 人世间邪正交错杂乱。 所以对佛法的论述也落入低俗而纷争迭起, 佛教中普遍的大乘佛教和 正统的小乘佛教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着。

原文:有玄奘法师者,法门 (93)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 (94)神情,先苞 (95)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 (96)方 (97)其朗润。故以智通无 累 (99),神测未形,超六尘 (100)而迥出 (101),只千古而无对。凝 (102)心内境 (103),悲 (104)正法之 (105)陵迟 (106);栖虑玄门 (107),慨深文之讹谬 (108)。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 伪续真,开兹 (109)后学 (110)。

注释:(93)法门 :指通过习修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 (94)契 :投合。 (95)苞 :包容。 (96)讵能 : (j ù)岂能。 (97)方 :比 , 比拟。 (98)朗润 :明朗润泽。 (99)累 :负担 , 引申为阻碍 , 牵挂。 (100)六尘 :即六境 , 佛教名词 , 指眼 , 耳 , 鼻 , 舌 , 身 , 意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 , 此六境被 认为像尘埃一样能使人执著。 (101)迥出 :卓然独立 , 不同于旁人。 (102)凝 :专注 , 集中。 (103)内境 :内心,自心。 (104)悲 :怜悯。 (105)之 :助词 , 的。 (106)陵迟 :衰落 , 衰败。 (107)玄门 :本文指佛教。 (108)讹谬 :(ãmi ù) 差错。 (109)兹 :代词 , 此 , 这。 (110)后学 :后辈的学者。 译文: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敏,真诚敬佛,早就悟透了佛 法中『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心性很合乎佛法的要求,总是按着佛门『四忍』的 境界来修行。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 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神态的的清丽华美;即使是 仙界的晨露、 晶莹的珍珠, 也不能和他的光辉润泽相比凭借他通达的智慧直通佛理而无烦

累,能神奇的测知变化无常的阴阳;他超出“六空”而特别的突出,多少年来没有人能和他 相比。 他精进修炼自己的内心, 常为正统佛学的日益衰落而悲伤; 静心钻研佛教的经文,常 因佛法精深的法理被谬传而感慨; 他要有条有理的分辨剖析佛理, 弘扬佛教先前正统的典籍, 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来的修炼者不再迷惑。

原文:是以翘心 (111)净土 (112),往游西域 (113),乘 (114)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 闲失 (115)地; 惊砂夕起, 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 (116)烟霞而进影, 百重 (117)寒暑, 蹑 (118) (ni â)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 (119)深 (120)愿 (121)达 (122),周游 西宇,十有七年。

注释:(111)翘心 :悬想。 (112)净土 :佛所居住的世界 , 与世俗众生居住的世间 , 即所谓的秽土 , 秽国相对。 (113)西域 :西域之称始于汉 朝 , 狭义指玉门关以西 , 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 广义则指凡经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 , 包括亚洲中西部 , 印度半岛 , 欧洲东部和非 洲北部。 (114)乘 :战胜。 (115)失 :迷失。 (116)拨 :分开。 (117)百重 :许多。 (118)蹑 :踩 , 踏 。 (119)求 :追求 , 引申为心愿。 (120)深 :深切。 (121)愿 :心愿。 (122)达 :豁达 , 引申为宏大。

译文:所以他向往净土,到西域去求学,冒着危难而远涉万里,拄着拐杖独自出征。有时早 上漫天的飞雪致使途中无人, 道路也因积雪覆盖而辨不清方向; 有时傍晚又沙尘暴起, 在空 旷的野外, 他黯然迷失于天际。 万里山野之上,有他拨开迷雾行进的身影, 在多少个严寒酷 暑的日子里, 留下了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踪迹。 凭着他对神佛的虔诚, 置途中的劳苦与不顾, 为求深奥的佛法完成自己宏大的心愿,他游历西方,历时一十七年。

原文:穷历道邦 (123),询求 (124)正教,双林 (125)八水 (126),味 (127)道餐风,鹿苑 (128)鹫峰 (129),瞻 (130)奇仰 (131)异。承至言 (132)于 (133)先圣 (134),受真教于上贤 (135)。

注释:(123)邦 :国都 , 大城镇 , 或泛指地方。 (124)询求 :探询追求。 (125)双林 :即沙罗双树园 , 佛教圣地 , 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涅盘之处。 (126)八水 :即西方极乐世界浴池中具有八种功德的水。 (127)味 :体会。 (128)鹿箢 :即鹿野苑 , 亦称仙人住处 , 仙人论处 , 仙人鹿园等 , 佛 教圣地 , 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初说法的地方。 (129)鹫 (ji ù) 峰 :即灵鹫山 , 佛教圣地 , 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最初修道的地方。 (130)瞻 :瞻仰 , 敬视。 (131)仰 :敬慕 , 企盼。 (132)至言 :道理深刻的话。 (133)于 :从。 (134)先圣 :古代的圣贤人物。 (135)上贤 :道德才能最高的 人 , 这里指戒贤法师。

译文:他走遍了崇仰佛教的各个邦国,征询探求佛法的真谛。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 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去鹿苑, 登鹫峰, 瞻仰了佛教始祖宣讲佛法时所产生的奇异境界。他 承载中国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同时也得到了佛教戒贤活佛的真传。

原文:探赜 (136)妙门 (137),精穷奥业。一乘五律 (138)之道,驰骤于 (139)心田;八藏 (140)三箧 (141)之文,波涛于口海。

注释:(136)赜 :(z ã)深奥 , 幽深。 (137)妙门 :神妙的途径。 (138)五津 :即五味 , 佛教名词 , 指牛乳等五味 , 牛出乳 , 乳出酪 , 从酪出生酥 , 从生酥出熟酥 , 从熟酥出醍醐。 (139)于 :介词 , 在 中 。 (140)藏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 (141)箧 :(qi â)小箱子。

译文:从而能够深入的探求佛门的事迹,精微地穷究深奥的佛典。那“一乘” “五律”的佛 学教理,他很快就牢记在心, “八藏” “三箧”的佛学经文,他讲起来就象那波涛流水,滔滔 不绝。

原文:爰 (142)自 (143)所历之国,总将 (144)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 (145),宣 扬胜业

注释:(142)爰 :(yu án )于是。 (143)自 :从。 (144)将 :取 , 拿。 (145)中夏 :中原。

译文:于是从所经过的邦国中, 搜集了三藏重要经文,一共六百五十七部, 翻译成汉文后在 中原华夏传布,洪扬这盛大的功业。

原文:引 (146)慈云于西极 (147),注 (148)法雨于东垂 (149),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 (150)火宅 (151)之干焰,共拔 (152)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 (153)彼岸。

注释:(146)引 :导引 , 带领 (147)极 :边际 , 边界 (148)注 :灌入 (149)垂 :后作陲 , 边疆 , 边际 , 本文指大唐国土 (150)湿 :湿润 , 水分多 , 引申为熄 灭 (151)火宅 :把人世间比做起火之屋 , 以喻人生苦状 (152)拨 :断绝 (153)臻 :至 , 到

译文:慈仁的云朵, 从西地缓缓飘来,正统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洒在大唐的国土上,残缺不 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 芸芸众生的罪业, 得以消除而回归于福。 就像用水来熄灭屋中 干烈的火焰,来一起拔掉迷途的祸根;也像把被搅浑的慈悲之水, 变得更加清朗洁净, 照耀 着众生共同到达超脱轮回的彼岸。

原文:是知恶因业 (154)坠,善以 (155)缘 (156)升,升坠之端 (157),惟人所托。譬 (158)夫 (159)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 (160)其华;莲出渌 (161)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 (162)自洁而桂 质 (163)本贞,良 (164)由所附 (165)者高,则 (166)微物不能累 (167);所凭 (168)者净,则浊类不 能沾 (169)。

注释:(154)业 :梵文的意译 , 佛教名词 , 意为造作 , 泛指一切身心活动。 (155)以 :因为 , 由于。 (156)缘 :指得以形成事物 , 引起认识和造就 业报等现象所需要的条件。 (157)端 :究竟。 (158)譬 :比如。 (159)夫 :用于句首 , 以提示下文或对某事进行判断。 (160)泫 :(xu àn )露珠 晶莹的样子 , 引申为滋润 。 (161)渌 :(l ù)清澈。 (162)性 :事物固有的性质 , 特点。 (163)质 :本质 , 本体。 (164)良 :副词 , 的确 , 实在。 (165)附 :依傍。 (166)则 :助词 , 用于句首 , 无实际意义。 (167)累 :妨碍 , 损害。 (168)凭 :凭恃 。 (169)沾 :沾染 。

译文:使人知道了做恶者必将因因果报应而坠入地狱, 行善的人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回升天 堂,升坠的依据,只看个人的所做所为。 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洁净的雨露才 能滋润她的花朵; 荷莲出自于清澈的水波之上, 飞扬的尘土就玷污不了她的叶子。 这并不是 说莲花自来就洁净, 桂花原本就贞洁, 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境界高, 那些卑贱的东西伤害不 到她;莲花依附的境界洁净,那些肮脏的东西玷污不了她。

原文:夫以 (170)卉木无知,犹资 (171)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 (172)庆 (173)而求庆! 方 (174)冀 (175)兹经流施 (176), 将 (177)日月 (178)而无穷; 斯福遐敷 (179), 与乾坤而永大 (180)。 注释:(170)以 :语气助词 , 无实际意义。 (171)资 :凭借 , 依托。 (172)缘 :依据 , 凭借。 (173)庆 :幸福。 (174)方 :将 , 将要 。 (175)冀 :希望。 (176)施 :散布。 (177)将 :连词 , 和 , 同。 (178)日月 :光阴。 (179)敷 :传布 , 施行。 (180)大 :通泰。

译文: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善的滋养成就善事,何况人类在伦理上能分清善恶, 却不能缘于善庆去寻求善果。 希望这部经书得以流传广布, 象日月那样永放光芒; 将这种福 缘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上述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序文,玄奘表启上 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

原文:朕才谢 (181)珪璋 (182), 言惭博达, 至于内典 (183), 尤所未闲。 昨制序文, 涂为鄙拙, 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l ì)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

注释:(181)谢:犹逊。 (182)珪璋 , :(gu īzh āng )玉制的礼器,喻人才。 (183)内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译文: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质珍贵,文采也逊于宏博练达,至于佛教经典更没有静心拜读。 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自己的笔墨玷污了金简,就象把瓦砾标榜在珍珠之中。忽 然收到法师的来信,过多的褒赏赞颂使我承受不起。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 谢,皇上复下敕说:

原文: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译文:我躬身反省思虑,更加觉得难以掩饰自己的不足,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作书致谢。

原文:帝 (184)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注释:(184)帝,指唐高宗,因刻碑时他已当皇帝。

以下为唐高宗李治所作的《圣教记》

原文: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 之玄宗,众经之轨躅 (185)也。

注释:(185)轨躅(zh ú) :轨迹。

译文:显扬正统的佛教, 不是智者则不能领悟那深邃的经文, 崇扬那微妙的论述, 不是贤者 则不能领会其宗旨。这神圣的正教是各法门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文的规范啊!

原文: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

译文:他综合囊括的法理,既广博又宏远,其旨意也深奥遐远而幽深, 达到了佛法主旨的精 深微妙,是万物生灭重要机制的具体体现,佛典的言词丰茂、 法理旷深,探索者不必究其根 源;其浅显的文词叙述了幽深的义旨,按着他去修行的人也根本不需要测度其边际。

原文: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剪。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 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 (186)。

注释:(186)扃:(ji ōng )外闭之关。

译文:由此可知,上天慈悲的圣德告诉众生, 修不出善心就不能达到彼岸; 在佛法妙化敷设 之下, 受佛缘的庇佑,没有任何一种恶念剪除不掉。开启佛教戒律之纲要, 弘扬普渡六尘的 正教,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启悟佛典三藏的神秘机要。

原文: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 (187)而镇常;赴感应身,经 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苑。排空宝盖,接翔云而 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注释:(187)遂古 , 远古。

译文:因此圣教之名, 虽无羽翼却能飞的久高远; 虽然探测不到佛法的根本, 而其永久不变。 佛法流露出的慈善, 经历了万古久远而道名不变; 佛的应身赴感显现, 经尘世多少劫的年代 也常住不朽。早晨撞钟,傍晚诵经,这俩种声音在灵鹫山的顶峰交汇。太阳的光辉,佛法的 流转,这俩个经轮定慧于神鹿之苑。晨钟夕梵,响彻天空,与飘浮的彩云一起飞翔;慧日法 流,布满了林野,与天上仙女散下的花朵交相辉映。

原文:伏惟 (188) 皇帝陛下,上玄 (189)资 (190)福,垂拱 (191)而治八荒;德被黔黎 (192),敛 衽 (193)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 (194)之文; 泽及昆虫, 金匮 (gu ì) 流梵说 (yu â) 之偈 (195)。

注释:(188)伏惟:伏在地上想 , 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189)上玄:上天也。 (190)资:犹助。 (191)垂拱:垂衣拱手,形容不花 力气。 (192)黔黎:百姓。 (193)敛衽:整理衣襟 , 表示恭敬。 (194)贝叶: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 (195)偈:佛经 中的唱词。

译文:儿臣伏思皇帝陛下, 受上天赐福, 立朝天下而统治八方蛮夷, 恩德广披蛮荒土著黎民, 使万国整衣前来朝拜; 恩泽及于来世, 石室内收藏着抄写在贝叶上的佛教典籍; 恩泽也及于 尘世微物,宝柜内存放着流传的梵语唱词。

原文: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

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译文:这样, 印度的阿耨达河就直通神州大地的各条河川; 佛陀讲法的耆阇崛山也与嵩山华 山的青翠高岭连接在一起。我认为, 佛性凝定静寂, 不真心修行是不能通灵的;佛法虽玄妙 而深奥,只要衷恳虔诚,法理就会显现。

原文:岂谓重昏 (196)之夜,烛 (197)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 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注释:(196)重昏,十分昏暗; (197)烛,照亮,火光烛天。

译文:难道这不是, 在极黑之夜点燃了智慧的火炬之光吗!家宅正在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 霖的恩泽吗!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汇合;对佛经的各种不同的解释, 也总会在真经面前得以澄清。 哪里是拿佛法与商汤周武来校其好坏、 与唐尧虞舜来比较功德 啊。

原文: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 (198),神清龆齓 (199)(ti áo ch ân )之年,体拔浮 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岩,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 (200),会一 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 获半珠。问道往返,十有七载。

注释:(198)夷简 , 平易质朴 ; (199)龆龀 , 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 (200)迦维 , 佛祖诞生地“迦维罗卫” 。

译文:玄奘法师这个人,自幼就很聪慧伶俐,他立志探究佛典,童年孩时就超脱尘世,凝结 情志入定向佛; 匿踪于幽静的山岩之间, 栖息于禅寺之中,并到各地云游来磨炼心性。 超脱 了凡世六尘的境界,独自到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圣地迦维,领会佛门的正统主旨, 按其机制教化万物。 因我中华没有佛教真经, 他去寻求印度佛法真正的典籍, 他远涉印度的 恒河, 终于获得所期望的真经; 他多次登上雪岭, 可喜的是还得到了珍贵的舍利珠。他寻求 佛道,一去一回,用了十七年的时间。

原文: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 (201)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暗而恒明。自非久 植胜缘 (202),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 (203)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注释:(201) 敕,帝王的诏书; (202)胜缘,善缘。 (203)法相 , 谓诸法真实之相。

译文:他准备通释所带回的佛典, 除去芸芸众生心中的恶念为其造福。 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 日奉诏令, 驻在弘福寺翻译圣教典籍, 计有六百五十七部。 这佛典就像从大海中引来的洪流, 洗去众生的尘土劳苦, 其力量永不竭尽; 使传导智慧之灯的火焰长久不熄, 驱除心灵的幽暗 使其恒久的明亮。这若不是长久的培植善缘, 凭什么宣扬佛法的宗旨。 这就是所说的, 佛的 法相常在, 就像天上的日、月和星辰那样永放光明;太宗皇帝所得到的福份,就像二仪天地 那样极为牢固。

原文: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 (204)辄(zh ã)轻 尘足岳,坠露添流 (205),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注释:(204)治,李治,即唐高宗,此时为太子; (205)轻尘足岳,坠露添流:岳,大山。轻微的尘土之于大山,掉下的露水之于 河流,皆不足道也,自谦之辞。

译文:儿臣伏见皇上所作的圣教序文照亮了佛典古籍, 使之能腾越于当今。 序文包含的道理 有金石的铿锵之声, 文章朗读起来好像有风云甘霖滋润着胸怀。 儿治轻足登上五岳, 以细小 的雨露添入洪流, 略举大纲, 作为这圣教之记。 (下为高宗接玄奘法师上书后, 所作的笺答)

原文: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揽,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 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译文:我李治,平素没有多大才学,性情不聪敏,佛门诸文也没能观看,所作圣教论序,尤 多粗鄙拙劣。忽然收到法师的书信,多有褒扬称赞之语。抚心深自躬省,既疚惭又惊惧,有 劳法师远送书简,深深感到愧疚。

原文: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译文: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八月三日于内府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54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生平

  生平

  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一说是浙江海宁枣林人。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