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进步却依然缓慢?
在知乎上,有很多人在问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书读了很多,进步却依然缓慢?
其实,读书是一件既讲究数量又讲究质量的事情。
人们有个误区,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却忽视了读书的质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充满焦虑迷茫,渴望快速进步成长,根本无暇慢慢去读书,因此催生大量知识付费课程,期待从中学到所谓的干货,借由网络平台迅速开启知识变现模式,成为雷军口中“风口上的猪”,实现财富自由。
现实是残酷的。
大部人读书功利化、实用化。每次去书店,摆在畅销书架上永远是成功学、心灵励志和方法论的书籍,大家似乎更喜欢看娱乐八卦,心灵鸡汤。不是说娱乐八卦、心灵鸡汤不好,这些书籍在闲暇时候看看还是挺好的,毕竟可以紧跟潮流,与他人保持共同话题,但如果大家将这些书籍当成主流阅读,问题就大了。
所以,也就有如此困惑:为什么我明明读了很多书,进步却依然缓慢。
关于这个问题,请扪心自问:我经常阅读的都是些什么书籍?
想要进步,不能只阅读非主流书籍,还要看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书籍。例如一些经典文学、小说、传记以及诗歌。
这些书籍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不仅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减弱,相反的会起到更强大的作用。
例如人民日报对新中国70华诞书写的赞歌,用到三句极妙语言 :“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如果对中国诗词没有一定的了解,就不会知道这几句诗歌是什么意思,也不会知道它代表着中国所走过的七十年有什么意义。
所以,当发现自己即使阅读了很多书籍却依然进步缓慢的时候,不妨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该如何打破僵局。
明确阅读的真正目的。
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包括我自己。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年幼时根本不知道图书馆是什么。当时家乡的小镇上只有两家书店,其中新华书店是最火的。
然而每家店都有它的脾气,每家店的老板娘也有她的脾气。
新华书店的老板娘也不例外。书店里被布置得井井有条,两个大透明的玻璃展架完美隔绝了顾客与书籍的亲密接触,想要看书?可以,跟老板娘说,叫她拿给你。至于拿给你之前,她会仗着身高的优势俯视年少的你,用漫不经心的语气说:“这本书XX钱,不买的话,就不要看了。”多少次,我在这句话面前节节败退,因为在千禧年之前,我的零花钱一直都只有一块钱,远不够买书的数额。
这样的遭遇导致我后来到图书馆,只要看到喜欢的书就读,拼命读,从来没有想过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只一门心思想看书。
所以,我想说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取得进步,首先要明白出于什么目的去阅读。是为了在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想通过阅读来抚慰内心?抑或是想要从书中了解写作方法成为职业作家?当有了可衡量的目的,才能判断在阅读许多书籍之后,自己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原地踏步。
找寻比自己高阶的作品去阅读,去攀登。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任何信息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找到;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愈加依赖网络技术,失去了批判性思维,习惯寻找同质化的东西。
阅读也不例外。
许多网站、公众号等信息平台都存在一个问题,容易通过个人的信息资料和浏览足迹生成用户记录,透过大数据的算法推测出每个人的爱好,以此向对方推荐信息内容。
在互联网上的阅读内容大多数是平等的,也就是说,读者容易在网上阅读跟自身水平差不多的文章,读来读去,都是同一个道理的不同表达。这就有点闭门造车的嫌疑。很多人以为自己阅读了很多书籍,殊不知原来兜兜转转都是自个儿在跟自个儿玩儿,来来去去都是一个道理的变种,始终跳不出那个圈,这样阅读,想要获得成长,实在是难。
所以,想要进步,就要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阅读比自己高阶的书籍上面。例如古代诗词、经典文学、名人传记等,这些古籍能够一直传承至今,必定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悠长的历史价值,值得被当代人借鉴。
不读《论语》,不会知道影响中华五千年的儒家思想;不读《诗经》,不会知道中国古代的风雅颂;不读唐诗宋词,不会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不读《曾国藩》,不会知道家国天下的大将情怀;不读《红楼梦》,不会知道封建时代的家族兴衰这些,都是畅销书所无法给予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养分。
多读一些经典类的书籍,滋养灵魂,丰富内心。
给自己留白,让时间去参透。
人的生命就像一杯茶,越是沉淀越有味道。正如许多伟大,并不能在当世被认可,而是在时间的检验下,被证明是对的。
阅读也一样。
它不是一种速食文化。期待读一本书就能解决所有人生问题的想法是天真的,也是可笑的。阅读需要沉淀,当语言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承载在纸张上,我们从不同的文章里看到不同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个过程犹如酿造陈年的美酒,从准备材料开始,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发酵,才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给自己以时间,给时间以力量。当书越读越多,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人生变得越来越有趣,进步,也就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写在最后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 “我们读的所有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苦闷时,我们阅读,期待从书中找到能够缓解情绪的良方。然后在不断的阅读当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与焦虑,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经历过,并且讨论过了,这时候你会有一股强烈的安全感,顿悟自己并不是世界上活得最艰难的那个人,你会感到庆幸,并且和那些素未谋面甚至是隔了几个时代的人产生巨大共鸣。
于是,你从书中找到那条通往更好的自己的道路,恭喜你,你进步了。
1、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麦席森·图灵
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还是一名出色的密码专家,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修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帮助盟军破解德国纳粹著名的密码系统Enigma,为盟军在二战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自由软件的精神领袖:理查德·斯托曼
是GNU项目和自由软件基金会的创始人。作为一个著名的黑客,他的主要成就包括Emacs及后来的GNU Emacs,GNU C 编译器及GDB 调试器。他编写的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GPL)是世上最广为采用的自由软件许可证,为copyleft观念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最大的影响是为自由软件运动竖立道德、政治及法律框架。他被许多人誉为当今自由软件的斗士、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固执、观点落伍。
3、王安:计算机磁记录发明人
王安博士是美籍华人,于1920年在上海市出生,至交通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后,由政府选派赴美至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应用物理博士学位。28岁时发明了磁记录/磁圈记忆(CoreMemory),开计算机大容量存储之先河。首创文字处理系统(WPS),制造出第一台中文电脑,在美国纪念“自由女神”100周年仪式上,王安被评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1988年,美国发明家纪念馆也将王安列为继爱迪生等人之后的第69位伟大发明家。
4、计算机语言之母格蕾丝·霍波
格蕾丝·霍波190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中产家庭。1952年,她事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编译程序A-O,1959年,她领导的一个工作委员会,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个商用编程语言COBOL。
1971年,为了纪念现代数字计算机诞生25周年,美国计算机学会特别设立了“格蕾丝霍波奖”,颁发给当年最优秀的30岁以下的青年计算机工作者。因此,“霍波奖"正是全球电脑界少年英雄”的标志。
5、电子计算机之父一冯.诺依曼
美籍匈牙利裔学者约翰冯诺依曼(JohnVnNeumann,1903-1957)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1945年6月,冯:诺依曼与戈德斯坦等人,联名发表了一篇长达101页纸报告即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这份报告奠定了现代电脑体系结构坚实的根基。冯诺依曼巧妙地想出“存储程序”的办法,并明确提出计算机必须采用二进制数制,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周口店文化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可以说明其发展足迹,工具的使用及火的使用。我不赞成说人与猿是同一物种进化而来。个人认为,在远古时代猿就产生的分别,其结果就是不同的猿进化处不同物种。也许人类的祖先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古猿或者智猿,而是和猿有本质的区别。就像有的动物索然外表相似就不属于同一科。
七、八十年代,在人们心目中教师还处于臭老九行列,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很低。凡是进入师范院校的学生都有这样的自卑自怜:进错了校门。当老师,对每一个师范生来说好象都是一个无奈的必然。有门道、有想法的人都会信马游疆地描绘理想、开辟未来。我在班里属于年龄比较小的,对许多事不懂不问,随波逐流。导师指点着我们几个年龄小的同学说:你们连社会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能学好历史?的确,我对如何在大学学习和生活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历史学科的学习并非我的爱好,学的很辛苦和用功,历史古籍的学习更是吃力,可我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寻找自己兴趣和志向。对于班上的是是非非不知所措,处于一个从中学学习向自我提高的大学学习转型,从一个单纯的学生环境到复杂的社会环境适应的迷茫、痛苦阶段,常常渴望有一个长者或智者的指点。至于将来做什么工作,我没有任何感觉。
读大四时,我们到长安韦区一中实习。我的实习指导教师是一中的李维宁老师,这是一个德高望重、极富经验的教研组长、历史高级教师,他透彻清晰的讲解、灵活自如的调动、渊博深厚的历史知识功底,无不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或许我从小是运动员的缘故,做什么事都有一股争先的劲头,吃苦的劲头,从观摩教师上课开始,到自己备课、写教案,我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该上课了,站在高一(2)班的教室外,等候第二遍铃声时,忽然,我因为紧张而全身颤抖,硬着头皮进到教室,我努力让自己僵硬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装出一副从容的姿态,尽量大声地向全班同学说道:“上课”,与此同时,脸腾地红了,感觉到火烧火燎。同学们齐刷刷地回应:“老师好!”。看到学生们清澈坦诚的双眼,我又一下子平静了,自然了,觉得那么亲近。回过礼后,我已经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教师了。大方、自信地完成了我生平第一节课,下课了,我久久地处于一种亢奋之中,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同学交换心灵的感受,不断咀嚼着当老师的神圣与自豪。“是一个好教师的苗子”李老师给我们系上带队老师这样评价我,并且,给我的实习成绩一个难得的“优秀”。就是这样一句鼓励,我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大学毕业当一名教师,我把无奈变成了向往和期盼。
轩辕黄帝
作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
秦庄襄王之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嬴姓,赵氏,名政(正),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之赵政(赵正)、秦王政为妥,但后世多称之嬴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孙中山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进步却依然缓慢?
本文2023-10-17 20:17: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