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艺术主要是继承了古代的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中国插花艺术主要是继承了古代的什么,第1张

在古时的中国,插花是用来礼佛的,其後经僧侣传至日本後更被发扬光大,应用到不同阶层的不同角落。远在日本的江户时代,花艺已经十分流行,在当时的社会里,花艺的工作者,几乎全部都是男性。时移世易,今时今日的香港社会里,女性的工作者比较多,不过花艺工作者当中,男女老少比比皆是,在国际舞台上,不少有名的花艺设计师更是男性。如果你到日本观光,遇到一个穿著传统礼服的年迈老伯,不吸烟,不喝酒,他说他是研究花道的;一般日本人一定会想到,他可能是一位大有来头的花道老前辈。如果视花艺为一种学问或艺术,花艺的作品视为一件作品,的确是适合任何人士的。

插花

  插花,也叫花艺,和茶道一样,也是没落于本土,兴盛于他乡的传统艺术之一。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先秦,于魏晋南北朝小有气象,此时,这项艺术还多是“借花献佛”——在六朝的南史中:“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窑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唐宋以后,插花渐盛。唐人罗虬在《花九锡》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后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如果说唐代插花还仅仅是宫廷和寺庙的高雅艺术,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至明朝,已有插花专著问世,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有《瓶史》,此书曾1696年被译为日文,对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日本插花艺术家们奉若圭臬,被推崇为“宏道流”。袁宏道在一首《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傍拂杨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插花描绘得淋漓尽致。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有:邝璠著的《便民国纂》中的“养花法”,陈淏子著的《花镜》中的“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以及汪灏著的《广群劳谱》,《红楼梦》中对插花的描述也不少。到了近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花艺自然就荒芜了。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与西方花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重造型,中国重意态。中国花艺强调: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态,依据季节造型;人文之善——重视其敦睦人伦的社会效益;宗教之圣——花是有助悟道的圣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艺术之美——从选材到搭配,讲究和谐、清雅、明秀。

  日本的插花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6世纪时,一位名为小野妹子的遣唐史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带回日本:字画、雕刻、文学、戏剧、园艺……还有就是供佛的“瓶花”。从中国回来后,小野妹子开办了日本的插花学校。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池坊”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四十五代。

十种花材、佛教供花以莲花为主,宫廷插花以牡丹、芍药为主,文人插花有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花、蜡梅、水仙、山茶为“雪中四友”等。瓶花十全使枝直立长10,须有二丛或三丛,屈曲且回心为妙;心为5应插得正,二支或三支插于极点,切勿绑成一株再插。注意整体的平衡感与色彩的分配。错综八方、色体壮厚、架构分明才有气势与格局。

翠竹昂扬,苍松卓然,高枝参差之间插以百合、小菊,辅以绿叶,表现虚心向上、正气常青,是德之和,是雅之美,亦是至美十全。小的青瓷梅花瓶中,百合挺秀,细叶舒展,自有拈花一笑的趣味。与瓶花有些形似的竹筒插花,更有草木类花器插花所特有的一种质朴感,山藤悬垂,山花烂漫,唤起了人们对山川自然的向往。

十全瓶花,寓意,用十种花材,象征十全十美。

1定枝以井字撒为正宗。使枝可插于屋漏点(宧点)或北点,视使枝的生态而定。

2层次空间的安排是经验体证的累积,技巧亦同;多看多插之外无非用心体会。

3理念花端庄严谨,枝条须先整理,允许加架铁丝以驾驭枝干走向。

4盘主体主花长为3,南面而王,倾斜角度之投影长度勿大于瓶高之半。注意三朵主花的表情安排与高低层次。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挂画则重在“境”之美。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追求慢生活,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焚香是指人们将动物和植物中获取得天然香料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各种不同的香型,并在不同的场合焚熏,以获得嗅觉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一开始就从人们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盛唐时期,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及富裕人家就经常在聚会时,斗香品香,慢慢的熏香成为了一种艺术,与茶文化一起发展起来。至宋,我国的焚香艺术,与点茶、插花、挂画一起,被作为文人“四艺”。

陆放翁有诗曰:“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古人对焚香的要求是无烟却香味低回悠长,书斋庭院里,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宁静的深夜,一缕暗香流淌浮动,令人沉醉其中。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香气悠然里,或抱膝观书、或对坐清谈、都是古典中国隽永的意象。

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茶被发现及饮用以来,都被历代文人雅士所追捧。三五好友,聚于高山流水之间,品茗谈志,尽显中国文人之风。

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因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为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茶心佛心,何共何殊?一盏清茶。

古人煮茶讲究火候。水煮得嫩,老与适中,加茶的时间与方法,煮茶的方式与“汤花”的好坏多少,其关键都看会不会掌握汤候。许明然在《茶疏》中这样叙述道:“水一入铫,便须急煮。

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呈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茶经》中也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中国花艺,除了重视与节气四时呼应,更重视花木的寓意,例如明初花鸟大师边文进曾经绘制了一幅大型厅堂瓶花,选用了梅、松、柏、山茶、水仙、灵芝、朱柿等十种寓意丰富的花材,象征着十全十美,诸事如意。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插花的意义更多是接近自然以及发现生活之美的两层意义。从到市场或大自然选择花材、挑选适合的瓶器、设计花艺到动手执行,完成了发现、鉴赏与创造的艺术过程。

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

“山家岁暮无多事,插了梅花便过年”。』中国人对于插花的情感要求可见一般。

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是四艺合一展现宋代文人雅士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

“挂画”最早挂于茶会座位旁,内容是关于茶的知识,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当时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

中国插花艺术主要是继承了古代的什么

在古时的中国,插花是用来礼佛的,其後经僧侣传至日本後更被发扬光大,应用到不同阶层的不同角落。远在日本的江户时代,花艺已经十分流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