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杭州藏书家名
以下摘自《杭州市志——藏书家》
五、清 代
清代杭州的藏书事业进入鼎盛时期。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
瓶花斋主吴焯,藏书既丰富又精良,在当时的藏书家中颇有声望。他搜集的《江湖集》有64家、95卷之多,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吴焯死后,其子吴城、吴玉墀亦好藏书。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吴玉墀进呈佳本305种。
道古堂主杭世骏,“藏书之富,甲于武林”。王瞿《道古堂集序》说:“堇浦于学无所不贯,所藏书拥榻积几,不下十万卷”。他还建补史亭作藏书之用。
振绮堂主汪宪,乾隆年间著名藏书家之一。其子汪汝王粟继承父志,亦好藏书,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他呈书219种。据《振绮堂书目》载,汪家藏书有3300余种,65万卷之多。
知不足斋主鲍廷博,家藏书主要依靠收购和抄录当时两浙著名藏书楼的珍本异籍,藏书达万卷。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他命子进呈藏书626种。
寿松堂主孙宗濂,以藏善本、精本闻名于世,所藏《汉书》(宋刊本)为当时仅见。孙宗濂死后,其子仰曾亦酷爱藏书,家藏益富。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应诏进呈藏书230种。
八千卷楼主丁丙为当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八千卷楼是其祖父丁国典有感于北宋的先人丁顗有书八千卷而营建。历经父亲丁英和丁丙、丁申兄弟,藏书总数达20万卷,分建几处以藏之。丁丙兄弟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便是抢救和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
清末,杭州刘庄主人刘学恂也酷爱藏书,只要版本好,装帧考究,他就不惜重金收买。嘉定廖寿丰光绪年间在杭州做官,先后购及古籍200箱。另外,清代藏书家还有东啸轩主郁礼,掀托斋主汪日桂,开万堂主汪启淑,塘栖丹铅精舍主劳格,思茗斋主宋太樽,蒋村草堂主蒋炯,结一庐主朱学勤等。
六、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杭州收藏大户有70余家,其中最为著名有10余家。
杨复于民国10年(1921年)起收藏古籍,尤重全国府、县志书,共收善本5700多种,48,000多册。20年,其藏书出让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为这批书特建专室珍藏。
东海藏书楼主徐则恂,有藏书2176种,5万余册。其中元刊本3种,明刊本300种,编有《东海藏书楼书目》。
九峰旧庐楼主王绶珊,收藏方志2800余部,其中明代编印的《山东通志》、《八闽通志》、《浙江通志》、《绍兴府志》、《宁波府志》、《湖州府志》等为世所罕见。
寒柯堂主余绍宋,曾主修《浙江通志》,藏书最盛时有五万余卷,多丛书和方志,尤重本省方志。
马一浮,亦极富藏书,其中不少来自岳父汤寿潜的赠予。他在其住处花港蒋庄设有专室,经、史、子、集俱全,中外图书皆藏,尤以佛学、经部为多。他去世后,所藏分别被中山大学、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收藏。
叶景葵是近代有影响的实业家,其家素有藏书。民国16~17年(1927~1928年)间,他购得吴昌绶出售的明刊旧抄40余种。其藏书中最为珍贵的稿本、校本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手稿,钱大昕的《演易》手稿,惠栋的《周易本义辨证》手稿,王念孙、王引文父子合校的《管子》,顾千里的校《列子冲虚至德真经》等。
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还有诒庄楼主王修、铁如意馆主张宗祥、含嘉室主吴士鉴等。
没有永远不会发生地震的省份,只是相对来说从1949年以来浙江是全国唯一没有发生过强震的省份。
但是据杭州史书记载,从公元108年到1970年,杭州地区曾发生4到5级的地震9次,3级到4级的地震65次,小于3级的地震12次;
杭州地区自1971年有仪器精确测算后,发生3级以上地震14次。《民国杭州府志》载,1512年3月25日、5月22日、6月18日、7月20日、8月11日,连续在一年中发生5次地震,均有地声出现,“有声”“轰然有声”。
杭州历史上最强一次地震可能发生在南宋。那次地震使房屋倒塌,已构成危害,属于弱震与强震之间。浙江省地震局的研究员杨毅、姚立_,也曾有专文探讨那次地震的烈度。据发生房屋倒塌及赈灾情况,杭州公元929年发生的地震烈度在525级。此后南宋期间杭州也陆续发生过6次4级左右的地震。
扩展资料:
地球上地震发生的地方是不均匀的,地球上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个是欧洲地中海到南亚的地震带,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震带上。
另外在板块内部也有几个地震活动区那就是北美洛基山区,中国蒙古大三角区,伊朗地区和南欧地区。这些地区地震活动比其它地方要强得多,全世界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这些地区。
汶川地震之后,大家熟悉的南北地震带,分布在宁夏、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这个地震带位于中国蒙古大三角地震带的东缘。这次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
地震活跃区还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它们位于大三角区西缘。此外我国北方从辽宁到渤海、山东、江苏的郯庐断裂带,山西地震带,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也是地震活跃区。
中国青年网-浙江地震历史: 1949年以来,是全国唯一没有强震过的省份
三家村,地名见明万历《杭州府志》、清康熙《仁和县志》记载。旧属大云乡,建国后属沾驾桥乡,今属崇贤街道,由原三家村、裘家斗村合并而成。
村落名片
土特产:藕粉
桥梁:太平桥、三星桥、宋家路外桥
文物保护单位:马顺年酿酒作坊、太平桥、
三星桥、三家村渡口凉亭、宋家路外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家村藕粉
物产
三家村是典型大运河畔的江南水乡,盛产茭白、慈菇、莲藕、荸荠。
慈姑田园
清代女诗人凌祉媛在乘船途经三家村时,写下这样的美丽诗句:“十里王家庄,五里三家村。邮程数历历,荒草栖烟墩。秋水浩无际,牵路迷沙痕。渔舟自往来,撒网芦花根。水乡好风趣,吟诗谁共论。”
手工藕粉
余杭三家村(今属崇贤镇)一带地势低洼,河港交叉,塘荡特多,土良肥沃,特别适宜莲藕的生长,粉质细腻,是制藕粉的最佳选择。
三家村藕粉,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在南宋时就已是贡品,“藕粉者,屑藕汁为之,他处多伪,掺真膺各半,唯唐栖三家村业此者,以藕贱不必假他物为之也。”(《光绪唐栖志》)
其色泽微红呈片状,洁净清香,无杂质、耐久贮,营养价值很高,有生津开胃、清热补肺、养血益气等功效,且极易消化,是最宜老人、产妇、婴儿和病人食用的滋补品。
一般每年的寒露到翌年清明,是制藕粉的时节,更以霜降到小雪制的藕粉最好。旧时素由私商收购后运销全国各地。“文革”中发生了吴晗“三家村”冤案,三家村藕粉曾被改名为“红卫”牌,成为后人的笑柄。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杭州品尝了三家村藕粉后,赞不绝口,还携带回国。目前,三家村藕粉传统手工技艺正在积极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艺术
崇贤的民间绘画艺术,根基深远。品种多为灶头画、扇面画、佛像画、人像画等。沿革至今,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及传人当属崇贤镇三家村的陈庚申(书名陈洪雁)。
目前,三家村是杭州市卫生村,余杭区文明村,余杭区安全村,余杭区卫生村。刺绣代加工、手工藕粉成为该村重要的经济特色
近代杭州藏书家名
本文2023-10-17 20:57: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