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手足烦热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手足烦热简介,第1张

手足烦热为症状名。指患者手足热而心情烦躁。见《诸病源候论》卷十八。可见于骨蒸、虚劳等。参见手心热、足下热、五心烦热:手心热为症状名。指两手掌心中有发热感觉。一名掌中热。又为劳倦内伤及五心烦热的症状之一。《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足下热为症状名。指两足及足心有发热感觉。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多因肾虚所致。《不居集·热症》:“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今虚劳之人,真阴不足,则涌泉渐干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五心烦热为病症名。指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感觉。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发火郁。”又“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阳愈盛则阴虚,阴愈虚则为五心烦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

详见百科词条:手足烦热 [ 最后修订于2015/11/10 20:13:07 共6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痉挛性斜颈大部分都是原发性的,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的颈部肌群出现了不自主的收缩,导致患者的颈部向一侧扭转或者是歪斜,而出现了颈部的异常姿势,比如说颈部向一侧扭转,歪斜或者是颈部前倾,或者是颈部后仰等。出现以上临床表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高度怀疑是这个疾病,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干预治疗。有一小部分的这个疾病属于继发性的,比如说继发于某些药物的使用,如胃复安大量使用,就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痉挛性斜颈。原发性的痉挛性斜颈基本上都是不能治愈,只能用各种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痉挛性斜颈的发病原因是因为患者的胸锁乳突肌等颈部肌群出现了阵发性的不自主收缩导致患者颈部向一侧扭转等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是没有明显诱因的,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的痉挛性斜颈。有一小部分可以继发于其他诱因之后,比如说继发于药物使用之后,如胃复安等。所以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话首先应该尽早就医。在专科大夫的指导下查找一下有没有诱因,有诱因的话首先应该消除诱因。没有诱因的话可以采用药物口服,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手术治疗,或者是中药口服,针灸,理疗等方法来进行治疗。

痉挛性斜颈属于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是一种疑难杂症。本病病因不明, 药物及手术的临床疗效不甚理想, 国内外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灵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充分发挥传统中医优势, 从病因、病证、病机等方面对痉挛性斜颈进行辨证分析, 以开窍顺筋法为主、针刺“五心穴”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方法, 临床收到满意疗效。

一、辨病证

认为此病隶属中医痉证、痉风、颤证、振掉范畴。

( 1) 痉证: 颈项静止于一个位置, 不发生间断抽搐或震颤。其中颈项向侧方倾斜的为斜颈型; 颈项向水平方向旋转的为扭转型; 向前后方倾斜的为仰抑型。

( 2) 痉风: 颈项发作性的抽搐。

( 3) 颤证: 颈项在一个角度上做有规律、小幅度、双向运动。

( 4) 振掉: 颈项运动方向、幅度和力度均无规律。

2 辨病因病机

痉挛性斜颈的病机在于窍闭神妄, 痰浊、湿热等病邪阻滞经络, 上蒙清窍, 或督脉失养、阴虚筋燥,导致神机妄动, 经筋结聚无常, 拘挛弛纵混乱, 而发此病。

( 1) 痰浊内阻: 素体脾虚或思虑过度, 导致痰湿内蕴, 升降失司, 浊阻窍络, 痰迷心窍, 神明被扰, 神机妄动而发此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 2) 气机内郁: 五志过极, 忧思气结, 气机郁滞,郁而生热, 热阻清窍, 扰动神明, 窍闭神妄, 致筋脉挛

急而成此病。

( 3) 肝肾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 操劳过度, 伤及肝肾, 导致肝肾亏虚, 阴虚筋燥而挛急, 发为此病。《景岳全书痉证》曰: 愚谓痉之为病, 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 筋脉拘急, 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 血液枯燥, 所以筋挛。

( 4) 督脉失摄: 颈部过劳, 损伤督脉, 督脉为诸阳之会, 入属于脑, 上巅, 督脉受损, 统摄失司, 神明扰动, 神气妄乱而发本病。

3 辨筋结筋聚

结为颈项经筋凝结紧缩, 具有坚硬、深牢、固定、持久的特点。聚为颈项经筋忽聚忽散, 具有粗大、表露、浮浅、松软、不固定的特点。每个病人颈部的结聚有因果、对应关系, 斜颈病人在发病过程中, 一侧为主, 另一侧为辅, 结为主, 聚为辅。如: 旋颈, 面朝向侧为结, 对侧为聚; 颈侧倾,倾侧为结, 对侧为聚; 颈前屈, 颈前部为结, 颈后部为聚; 颈后仰, 颈后部为结, 颈前部为聚。

4 辨经络

颈部分布有多条经脉及其对应的经筋, 与本病有密切联系的经脉有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督脉、阳跷脉和阳维脉。临证时, 应依据病变不同部位、颈筋结聚的位置, 辨证选取不同经脉的经穴或经筋针刺。

二、针刺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 施以不同的治则和配穴手法,主要有开窍顺筋法, 以五心穴为主, 适用于各型;通经散结法, 以平刺风池、人迎、颈臂穴为主; 消壅除聚法, 以扬刺阿是穴为主; 强督振颓法, 以针刺风府、哑门、大椎等穴为主; 滋阴息风法, 以针刺复溜、照海等穴为主。根据患者不同症状, 临床可选取上法治疗或数法同用。

1 开窍顺筋法

( 1) 治则:开窍醒神, 顺气理筋。以开窍醒神为主, 此为针对病证根本所设, 开窍以醒神, 以治神妄, 神气调顺,经筋得以疏理。

( 2) 取穴及操作取五心穴, 即水沟, 双侧劳宫、涌泉。五心穴为经验用穴。水沟在头心, 劳宫在手心, 涌泉在足心。5 个穴位在人体的5个中心而得名。

水沟向上斜刺约45b, 采用雀啄泻法, 以眼球湿润、出汗为度; 劳宫、涌泉直刺17~ 20 mm, 采用提插泻法。针刺水沟时, 应给予病人能承受的最大刺激量以峻泻; 对于耐受好的病人, 要求一次性给予足够刺激量, 对于耐受差的病人, 可分次施行雀啄手法, 直至达到足够刺激量。

2 通经散结法

取天柱、风池、天容、颈臂、人迎、天鼎、郄门, 其中以人迎、颈臂为重点。颈臂与传统取穴方法不同, 取在平第4 颈椎棘突下, 斜方肌前缘与喉结后缘连线中1/ 3 与后1/ 3交点处, 直刺25mm。颈臂、人迎要求针感向手臂窜动2~ 3 次, 不可窜动过多, 否则加重病情。风池横刺,即风池透风池, 提插泻法, 针入75 mm许。郄门直刺17~ 20 mm, 提插泻法, 针感放射至中指。其余诸穴, 直刺17~ 20 mm, 提插泻法。

3 消壅除聚法

多选取筋聚之处, 施扬刺法, 先在正中刺一针,直抵经筋, 再刺四周, 取4~ 8 针, 均刺在筋聚之处,深约25mm以上。也可取阿是穴, 在筋聚之处刺2~ 3针, 均施以提插泻法。结聚不明显之处施平补平泻。注意先针其结, 后针其聚。

4 强督振颓法

以督脉穴为主, 多取风府、哑门、大椎、大杼等穴, 刺25~30mm深, 以有向手足放射针感为佳, 可配用华佗夹脊穴。

5 滋阴息风法选取足三里、太溪、复溜、照海等穴, 施提插补法, 要求有放射抽动针感。

6 降浊涤痰法

取郄门、内关, 刺12~ 17 mm, 施提插泻法, 使针感放射至中指。配丰隆, 刺25 mm许, 施提插泻法, 使针感放射至足趾。

痉挛性斜颈属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目前, 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报道资料也不多。笔者临证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应用五心穴为主治疗本病, 收到满意疗效。

本病与长期精神刺激或短暂突然巨大刺激以及精神状态有关, 所以应嘱病人节饮食起居、调畅情志、坚定信念。同时笔者体会, 针刺治疗贵在坚持,对于没有经过肉毒素、手术治疗的患者, 针刺治疗更容易恢复, 针刺疗程相对较短。

失眠又称“不寐”,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随着 社会 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患者越来越多,轻者头晕头痛、烦躁重者焦虑、抑郁,甚至痛不欲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迁延不愈者便发展成为顽固性失眠。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及戒断性反应等副作用,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也渐不为人所接受。针灸治疗失眠多以辨证取穴、灸法及其他疗法综合运用,疗效明显,但对顽固性失眠临床仍缺乏简便、速效的可靠方法。武连仲教授独特的“五心穴”配伍组合在临床实践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武老临床多重调神,从心人手,认为神不安会失眠,神过安也会失眠,失眠的病因很多,诸如情志内伤、思虑太过、房劳过度、惊恐伤肾、饮食不节等,最终致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故治疗法则以宁心安神为主。“五心穴”即双涌泉(足心)、双劳官穴(手心)及水沟穴(头心),为组穴伍用之简称。涌泉是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阴阳二气之根皆从下而上,刺肾经井穴兼根穴涌泉,可固阴阳之根、滋阴清热、交通心肾,使水升火降、上下相贯,虚火上炎可壮水制火,实火独亢者亦能釜底抽薪。《灵枢·经脉》日:“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水沟穴属督脉,手足阳明之会,贯心络肾,上通于脑,并与任脉交于龈交,使阴阳二脉相连系。《会元针灸学》日:“水沟者……鼻下长沟中,有手足阳明经相挟,土镶金邦,经水交合故名水沟。”刺水沟穴可安神定志,醒神开窍,天地交泰,阴阳交合,气血畅行,神府得养,魂魄意志各行所司。《素问·骨空论》日:“督脉……别绕臀至少阴……贯脐中央上贯心。”劳宫是心包经之荥穴,性清善降。清代廖润鸿《集成》日:“荥主身热,心邪也。”荥穴主治心之疾患,心属火,身热为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症之一,热伤神明则心烦失眠,故刺劳宫穴可清痰舒气,开七情之郁结,清胸膈之热,清心安神。《灵枢·经脉》日:“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笔者有幸师从武老,聆听言传身教,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并运用“五心穴”在临床上治疗顽固性失眠50例,疗效甚佳,全部治愈。50例中,男5例,女4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40年,都曾接受过中西药治疗,虽也改善一时睡眠状况,但大都迁延不愈,痛苦不堪。采用针刺“五心穴”,水沟穴,向上斜刺7 12 mm,以眼球湿润为度f涌泉穴,直刺12 25 mm,针感胀痛即可;劳宫穴,直刺7 12mm,针感胀痛即可。手法均以适量雀啄泻法为主,留针25分钟。经治疗睡眠保持在6.5小时以上者为治愈,50例中,1次治愈45例,2次治愈3例,7次治愈2例。兹选几例验案列举于后。

1 中风失眠

患者,男,44岁,回族,2005年10月10日就诊。脑梗死恢复期,彻夜不寐月余,表情淡漠,言语不清,舌暗红、苔薄,脉弦细。辨证:肝肾阴虚,心火独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针刺水沟、涌泉,即日睡眠改善,后又仅取双涌泉穴,治疗2次睡眠正常,3个月后随访,睡眠正常。

2 耳鸣失眠

患者,女,36岁,维吾尔族,2006年3月6日就诊。1996年因车祸损伤内耳导致外伤性耳鸣,精神刺激,情志欠畅,常抑郁寡欢,近半年来因工作问题而致整夜不能入睡,并伴烦躁,心悸不宁。神疲胆怯,善惊易恐,头晕目眩,耳鸣颞胀,纳食不香,记忆力减退,舌淡红、苔薄。脉细稍数。辨证:情志内伤,惊恐伤肾,阳不入阴,神不守舍。针刺水沟、涌泉,2次后睡眠及心悸、神疲胆怯等症改善;1周后能入睡7小时,纳香,精神爽;3个月后随访,除耳鸣外诸症消失。

3 头晕失眠

患者,女,59岁,汉族,2007年3月26日就诊。因颈椎病导致头晕、耳鸣、失眠十余年,现人寐艰难,甚至彻夜不眠,心烦口干,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辨证:肾水亏虚,心阳独亢。治则:壮水制火、交通心肾。取双侧涌泉穴治疗1次,睡眠即见好转,2次后睡眠正常,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4 头痛失眠

患者,女,23岁,维吾尔族,2006年5月4日就诊。无明显诱因头痛,头晕、失眠,常伴有心悸,时达半年有余,舌淡红、苔薄,脉细弱,除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外,余各项检查均正常,在心内科治疗20余天无效转针灸科。辨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神失养,神不守舍。针刺取水沟、双涌泉、双劳宫穴,治疗1次,当晚头痛头晕减轻,能入睡3小时,治疗4次睡眠正常,余症均除,又巩固治疗3次,痊愈出院。

5 单纯失眠

患者,男,72岁,汉族,退休教师,2006年1月13日就诊。失眠长达40余年,曾服用各种镇静剂不效放弃,经常彻夜不眠,偶能入睡,醒后再难入睡,腰膝酸软,时头晕耳鸣,健忘,纳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数。辨证:劳倦内伤,心肾不交。治疗取双涌泉、双劳宫穴治疗1次,当晚能睡3小时,治疗2次能睡5小时,患者及家人皆大喜,治疗1周后能入睡7小时,中途无苏醒和梦扰现象,1年后随访无复发。

6 小结

“五心穴”为组穴,可单用亦可伍用,临床多以涌泉穴为主,根据病情配伍劳宫穴和水沟穴组合施治疗效更好。中风及 情感 障碍配水沟穴为宜,加强镇静安神之功;更年期或烦躁易怒可配劳宫穴,两者井荥相配,实泻其子,虚补其母,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符合阴阳交泰和互根的道理,从而水火交融,心肾相交,故宁心安神。因“五心穴”均属通智调神之峻穴,应向患者事先讲明,涌泉穴、水沟穴针感锐痛,劳宫穴敏痛,以免引起患者惧怕。治疗期间应同时治疗原发病,畅调情志,忌浓茶,节肥甘,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顽固性失眠临床常见,扰人尤甚,其病机最终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五心穴”取穴少而精,通过经络学说,概括、切中了失眠的病机,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法简单,疗效明显,易掌握和推广。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①。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②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③其间为媒灼,婴儿姹女④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⑤。

丹田直上泥丸⑥顶,降下重楼⑦大中元。水火旣济眞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呌(音jiào同“叫”),半夜三更现红莲⑧。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呌,虎又欢,仙乐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⑨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刼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元机妙,非等闲,漏泄天机罪如山。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子午卯酉⑩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有人识得眞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手足心热为症状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医生察知病人手心、足心发热,或病人自觉手、足心发热的表现。多由阴虚而生内热,或火热内郁等所致。参见手心热、掌中热、足下热、五心烦热:手心热为症状名。指两手掌心中有发热感觉。一名掌中热。又为劳倦内伤及五心烦热的症状之一。《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掌中热为症状名。指两手掌中有发热感觉。常与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相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一名手心热。足下热为症状名。指两足及足心有发热感觉。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多因肾虚所致。《不居集·热症》:“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今虚劳之人,真阴不足,则涌泉渐干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五心烦热为病症名。指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感觉。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发火郁。”又“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杂病源流犀烛·火

详见百科词条:手足心热 [ 最后修订于2016/3/2 8:49:50 共88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百会是“天”,涌泉是“地”

人体主要以三大穴道与外界相通:百会、涌泉及劳宫穴。 百会通天、涌泉通地,劳宫则是可由人体主控的出入气穴。

五心穴即天心百会,地心涌泉,人心劳宫。百会为督脉之腧穴位于巅顶中央,是人身最高的穴位,百会与手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和督脉五条经脉相交会,故称三阳五会。百会穴能针能灸,可补可泻,具有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效。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枢,百会穴处于脑的中央,故为治疗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的重要穴位。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起始穴,肾与心、肝两脏关系密切,心藏神、肝藏魂,肾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同源,两者相互资生。涌泉为足少阴之井穴,乃肾之根本,能滋养肾阴,温补肾阳,有开窍醒神,交济水火的功效。

劳宫穴为手少阴心包经的荥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包络者心之外围,能代心受邪,失眠之人必心烦心悸,六神欠安,劳宫穴为心包经之荥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泄烦、安神定志、温补阳气行气调血的功效,针之能治疗心烦、心悸、头晕失眠等症。

百会为天上阳火,涌泉为地下阴水,劳宫为人中之火,此天地人三才之义也。又百会天宫之土(头八卦百会属土),涌泉地宫之木(阴井五行属木),劳宫中宫之土(手八卦属土),观全卦水火相济,天地相交,阴阳平衡,故对治疗失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一句口诀“四边有病中间平”,就是说,人体的大药还存在于人体的“中间部位”。不过这个“中间”是相对的,我们就把它们统称为“中”字号大药吧。在“中部”周围的任何地方都可称为“四边”,所以“中”字号大药也是为全身疗病养生服务的,适用症广泛,妙用无穷。

按百会穴,好比天降甘霖,滋润万物,把人体蔫了的机能、心神和意志重新激活,让人振作,所以,百会不仅是一个治病的大穴还是一个改变人精神面貌的神穴。百会穴在头顶正中央,是人体的最高点。为什么叫百会呢?我们知道,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要汇聚到头上,而百会穴又是头部的核心,是百脉所会之处。百脉所会,意味着通过刺激这一点能牵动百脉,所以《针灸资生经》上说,百会穴“百病皆主”,意思就是什么病都能治。可以说,此穴百病都会治,所以叫“百会”。

涌泉穴在脚心,也沾一个“中”字。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泉水奔涌而出的意思。涌泉穴,正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也就是起始穴肾属水,肾水起于涌泉。

视(音)频课程 人老脚先老,治病先治脚,而脚的正中心是涌泉。肾是人的先天之本,肾主水,主管人体的水液代谢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而肾经的起始之穴就是涌泉。涌泉穴可谓集多个“重中之重”于一身。

第一,因为涌泉穴是肾经井穴,所以,它能治与肾系统相关的众多疾病。如果人黑如炭色, 本色外露,肯定是肾出了问题,而泌尿、生殖系统属于肾系统,涌泉穴能通治这两个系统的疾病。

第二,肾主水,水液代谢不利,会导致水沉下焦,积成死水一潭。死水中是什么霉菌、恶虫都能长的,人体的死水中情形也是如此,所以人腰部及腰部以下的病,95%都与水液代谢不利有关,这就是上面所列的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痉寒而逆、腰痛、阴痹、腹胀等。而涌泉穴喷涌出新鲜的甘泉,能疏导死水,恢复身体的活力。

第三,心属火。心系统(也就是心血管系统和精神系统)的疾病大多是因为心火太旺引起的,如心痛、心烦等。水克火,这时候的涌泉穴,就好比灭火用的水龙头,正好把这过旺的心火浇灭。

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

劳宫穴:

包括内劳宫和外劳宫,内劳宫在掌中心(握拳时中指端外)主治:发热,无汗。外劳宫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兼能发汗解表。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劳宫穴是心包经上面的穴位,所谓“心包”,就好像是在心的外面保护它的包膜,它可以“代君受邪”,就是有邪气侵犯心的时候,它出来保护,先被侵犯。人的劳宫穴和涌泉穴相对能渐渐发热,劳宫在心包经,属火;涌泉在肾经,属水。中医讲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百会是“天”,涌泉是“地”,上则天部,下则地部,由通天达地而顶天立地。这就是“天人效应”。 百会朝天,通天合阳;气沉丹田,涌泉接地,通地合阴。天地合阴阳合,人体内的阴阳小循环,与天地阴阳的大循环合为一体。任督一通,人体阴阳气进到顶天立地大循环,所以按摩了涌泉穴之后要拍打百会穴。

古籍中的手足烦热简介

手足烦热为症状名。指患者手足热而心情烦躁。见《诸病源候论》卷十八。可见于骨蒸、虚劳等。参见手心热、足下热、五心烦热:手心热为症状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