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风水的书都有哪些比较出名的
风水这类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只要有真口诀,基础跟天赋相对要求没预测数术那么高。一个普通人只要肯学,花费个几天时间就能学全,剩下的就是实践验证。
知识不等于技能,技能不等于智慧。风水奇门,不需要任何天赋,只需要普通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就够了。风水奇门派系众多,各家学说矛盾之处很多,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是不是百分百对,什么情况下不对等等。仅仅知道皮毛,就是多一个谈资而已,没有用。如果成为风水专业,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一般人也没有时间,没有钱去考察知识是否是正确的,所以,大多数人,不适合学习风水。
可以说此类风水书籍不容易查找,因为有些罕见的风水书籍我仅在 古籍阁 见过,其它的地方根本没有,另外就是 易半仙 好像还有少量的罕见风水书籍,其它的常见的风水书籍就容易找了
如果你真的对风水有兴趣推荐看看下面这些比较出名的风水书籍目录:
《地理全书洞林照胆经》,《地理全书》《地理全书》《地理青影玉尺度金针集》《地理妙决》
《地理妙法精决》,《地理秘录》《地理秘本》《地理理气吉断决》《地理金不换》
《地理家传阴阳经》《地理家宝手抄本》,《地理或问》,《地理归宗》《地理归要》《地理大全青乌集》《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
《六掌秘本》《杨救贫-七十二局批注》《杨公祖师心法》,《杨公真传龙脉经》
《杨公造葬地理秘决》《杨公造命地学秘决》《杨公逸民加补五章歌》,《杨公玄空风水活法》
《寻龙点穴家传手抄秘本》《玄微二十四定局》《玄空真解刘湘樵著古本》《玄空真解》
《玄空河洛先天心法秘决》《玄空大卦挨星密旨全书》《玄空大卦挨星密旨全书》
《堪舆完孝录》《形气得一全书》《形峦神断书》《形家五要正编》《星斗秘传-看穿石》
《新镌徐氏家罗经顶门针》《谢氏地理真传》《谢氏地理真传》《消砂经》《五要奇书》
《吴驾葬坟略考》《王公阳宅神断》《王公断宅》,《万栢-形家五要正编》
《天心正运手抄本》《天井放水要诀》《天机贯旨地理秘诀红经》《谈氏三元地理大玄空》
《四十八局图说》《四大局》《水书字典》《水法藏》《水法藏》《手抄三合秘籍》
《水秘密决》《三元地理水气远挨星图决》《三合风水》《三合派地理青经》
《三合兴国手抄本》《日景罗经》,《子须知》手抄本《清刻本阳宅精粹》,《青经》
《青宝照天玉决》,《落星手抄星宿推《常星》,《遁大全》,《钦天监新选地理辩论》
《乾坤整度》《紫微星缺四卷全》清代抄本《诸星起例》《重镌官板阳宅大全》
《正宗天心正运》《正宗三合二十四至宝全书》《正三元杨公祖师心法》
《张九仪增释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张九仪仪度六王择日要决》《宅运吉断》《宅大成》
《宅经葬书葬经》《释地理水海》《增订阳宅井明》《泽被生民》,《葬经翼》
《葬法百验新书》《运气总论》《运气易览》《于鸡仪水秘密决》《平阳地理玉函经》
《明代风水堪舆峦头派理论合集3册》《民间真地理黄金抄本》,《民间三合总结》
《民间风水手抄本》《秘传造葬制煞作法》《秘传阳宅望门断》《秘抄本地理》
《秘抄本地理佚名撰》《秘本阳宅望门断》《密抄本地理》《峦头指迷8卷》《楼宇宝鉴》
《龙缠度真本》《六十四卦理气抄本》《伯温白猿风水雨面》《刘化庆杨公风水符咒》
《刘国师地理真传》《刘公五星正变与歇砂图注》《择录先贤地理要诀》《廖家厚地理砂水》
《廖公秘传拨砂经》《历代地理指学图》《理气正宗》《李三庆手抄地理秘本》
《理气心印传》《赖公廿四水得失章》《赖布衣葬坟略考》《相法指南秘要》
《手抄本江西地理秘决》,《沈氏玄空学》《沈氏玄空学》《水真崇》《九天玄女青海角经》
《三僚杨公祠秘决水法手抄本》《三僚杨公祠秘诀水法手抄本》《金马玉堂宝鉴》
《绘图阳宅十集成》《二十四入宅择日》《地理五诀》《地理四秘全书》《地理金》
《地理麦金》《地理金》《地理麦金》《地理黄金屋》《地理大全》《地理大全》
《形势大照图史公水法》《阴宅风水经》《阴阳秘决手抄本》,《堪奥一览》,《堪奥图》
《东国地理秘决》《点穴家传手抄秘本》《地舆厘度》《地学铁骨秘》《地学精华》
《地理龙峡砂穴气脉》《地理左沟家传》《地理字字金抄本》《地理字字金》
《抄本地理直指原真大全》,《地理正宗乾》,《地理正宗坤》《地理正经》《地理葬法金不换》
《地理元空法鉴》《地理阴阳决》《地理要览》,《地理演会》《地理心法秘要阳宅演局》
《地理新法明论》《地理五诀古籍版》《地理五诀辨正》四卷《地理统一全书》《地理铁案》
《地理四真全书》《地理水法全成》《地理枢要》《地理三字经峦头篇》
《地理三字经拔砂筒》《地理三合秘书》,《地理冰海》《地理辨正得一说》,《地理辨正参解》
《地理便览》《抄本二十四立向线法大全》,《插泥剑地理玉钥匙》,《参两正义》
《卜居秘髓图解》《宝颜堂秘笈》《白猿图说》《八宅周书》,《八宅派三元通天照水经》
《八宅明镜》《八宅风水秘传》《安龙拐阳经书》,《安居金镜八卷》,《挨星晨解一夜仙》
《挨星秘本+三元玄空秘本》《名墓点穴立向秘决图说》《杨公呼龙点六秘决》
《杨公先师救妙全集》《杨公十八忌玄空经房煞》《杨公三元造葬秘笈》
《杨公妙传实用秘决》《杨公秘传阴阳二宅开门放水经》《杨公进神水法148局详解》
《杨公二十四龙运吉》《杨公地理辞典》《阳宅要决》《阳宅形煞真传》《阳宅统楷》
《阳宅十书》《阳宅大成》《严陵张九仪增释地理琢玉斧峦》严陵张九仪增释地理琢玉斧》
《堪奥说原》《九星吊替及论廿四龙》《精刻编集阳宅真传秘决》《精刻编集阳宅真传秘决》
《荆楚派玄空决》《锦绣经地理直指例》《锦秀经地理直指例》《金志安金氏地学粹编》
《金书秘奥钞本》《金氏地学粹编卷》《蒋徒传天玉经补注》,
《需大鸡真传阳宅天地卷合订本》《蒋大鸡阳宅要决图说》《蒋大鸡三元奥秘手抄本》
《家传天星秘本》《家传三元三合风水抄本》,《家传挨星秘本+三元玄空秘本》《夹竹梅花》
《纪理未学》,《纪理末学》《皇极经世书解》,《黄一凤玄髓经注解》,《黄一凤日子格》
《红经精解》,《红经精解》《洪武大定地理禁书》,《黑经》,《振龙经真义》
《韩古本地理五诀》《古三坟书》《古本罗经适解》《鲦州祖传黄妙应至宝二十四各向水》
《甘时望天星秘窍》《风水堪奥经典天玉经解》《分金论》,《二十四头化作四十八局用法》
《二十四水法贵格》,《二十四精论诀》《萤绳遇水法炼金》
《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考文物专业人员时候,必读的基础书,通俗易懂,内行可以入门,外行粗度也不会生涩。掌握一些中国古代陶瓷的总体特征,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每一个年代按着种类来区分,图少,理论性比较强,实操性比较弱。
《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文物考试推荐参考书,虽然每年都考不了十分的题。此书应该和冯先铭的《中国陶瓷》放在一起,补充《中国陶瓷》少图的特点。此本着重于陶瓷的发展历史,比较简略。由于图多,阅读起来不乏味,而且权威。为无基础的人力荐。《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帝王与宫廷瓷器》,刘伟,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出的,都是精美宫廷器,各朝各代的典型器,工艺最高器形。内行都必须看过,外行也有热闹看。
风水书籍
要看你想学什么风水,因为风水派别很多,所以风水书籍也有很多。
(一)峦头派风水:
(1)形势派风水(2)形象派风水 (3)形法派风水
(二)理气派风水:
(1)八宅派风水(2)命理派风水 (3)三合派风水(4)翻卦派风水 (5)飞星派风水(6)五行派风水 (7)玄空大卦派风水(8)八卦派风水 (9)九星飞泊派风水(10)奇门派风水 (11)阳宅三要派风水(12)廿四山头派风水 (13)星宿派风水
这些风水入门书籍在图中右下处可找到,学习风水的话可以看一下
风水类书籍目录:
《地理妙决》,《地理妙法精决》,《地理秘录》《地理秘本》《地理理气吉断决》《地理三字经拔砂筒》《地理三合秘书》,《地理全书洞林照胆经》,《地理全书》《地理全书《地理青影玉尺度金针集》《地理铅弹子砂水要决》,《地理津梁入门断》(又名理气津梁《地理津梁入门断》《地理金不换》《地理家传阴阳经》,《地理家宝手抄本》,《地理或问》,《地理归宗》《地理归要》,《地理大全青乌集》
《正宗天心正运》《正宗三合二十四至宝全书》《正三元杨公祖师心法》《张九仪增释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张九仪仪度六王择日要决》《宅运吉断》《宅大成》《宅经葬书葬经》《释地理水海》《增订阳宅井明》《泽被生民》《杨公逸民加补五章歌》,《杨公玄空风水活法》《杨公先师救妙全集》,《杨公十八忌玄空经房煞》
《杨公三元造葬秘笈》《杨公妙传实用秘决》《杨公秘传阴阳二宅开门放水经》《杨公进神水法148局详解》《杨公呼龙点六秘决》下集《杨公呼龙点穴秘决》上集《杨公二十四龙运吉》《杨公地理辞典》《葬经翼》《葬法百验新书》《运气总论》《运气易览》《于鸡仪水秘密决》《阴宅风水经》《阴阳秘决手抄本》,《六掌秘本》《杨救贫-七十二局批注《杨公祖师心法》,《杨公真传龙脉经》《杨公造葬地理秘决》《杨公造命地学秘决》
阳宅风水书籍
《阳宅要决》《阳宅形煞真传》《阳宅统楷》《阳宅十书》《阳宅大成》《阳宅/八门九宫图》《严陵张九仪增释地理琢玉斧峦》严陵张九仪增释地理琢玉斧》《寻龙点穴家传手抄秘本》《玄微二十四定局》《玄空真解刘湘樵著古本《玄空真解》《玄空河洛先天心法秘决》《玄空大卦挨星密旨全书》《玄空大卦挨星密旨全书》
《青经》《青宝照天玉决》,《落星手抄星宿推《常星》,《遁大全》,《钦天监新选地理辩论》《乾坤整度》《平阳地理玉函经》,《明代风水堪舆峦头派理论合集3册》《民间真地理黄金抄本》,《民间三合总结》
《天机贯旨地理秘诀红经》(天地三才发秘》《谈氏三元地理大玄空》《四十八局图说》《四大局》《水书字典》《水法藏》《水法藏》《手抄三合秘籍》《水秘密决》,《三元地理水气远挨星图决》《三合风水》《三合派地理青经》《三合兴国手抄本》《日景罗经》,《子须知》手抄本《清刻本阳宅精粹》,《民间风水手抄本》《秘传造葬制煞作法》《秘传阳宅望门断》《秘抄本地理》,《秘抄本地理佚名撰》《秘本阳宅望门断》《密抄本地理》《峦头指迷8卷》《楼宇宝鉴》《龙缠度真本》《李三庆手抄地理秘本》《理气心印传》《赖公廿四水得失章》《赖布衣葬坟略考》《堪舆完孝录》《堪奥一览》,《堪奥图》《堪奥说原》《九星吊替及论廿四龙》《精刻编集阳宅真传秘决》《精刻编集阳宅真传秘决》
《形气得一全书》《形峦神断书》《形家五要正编》《星斗秘传-看穿石》《新镌徐氏家罗经顶门针》《谢氏地理真传》《谢氏地理真传》《消砂经》,《五要奇书》,《吴驾葬坟略考》《王公阳宅神断》《王公断宅》,《万栢-形家五要正编》,《天心正运手抄本》《天井放水要诀》
《六十四卦理气抄本》,《伯温白猿风水雨面》《刘化庆杨公风水符咒》,《刘国师地理真传》《刘公五星正变与歇砂图注》《择录先贤地理要诀》《廖家厚地理砂水》《廖公秘传拨砂经》《历代地理指学图》《理气正宗》
《金氏地学粹编卷》《蒋徒传天玉经补注》《需大鸡真传阳宅天地卷合订本》《蒋大鸡阳宅要决图说》风水类古《蒋大鸡三元奥秘手抄本》《蒋大鸿归厚录》
《荆楚派玄空决》《锦绣经地理直指例》《锦秀经地理直指例》,一《金志安金氏地学粹编卷》中《金志安金氏地学粹编卷》下水类古籍《金志安金氏地学粹编卷》上《金书秘奥钞本》
2《蒋大鸿归厚录》1《蒋大鸿刘湘樵玄空真解》3蒋大鸡刘湘樵-玄空真解》2蒋大鸿刘湘樵-玄空真解》1,《蒋大鸿相地指述》l《蒋大鸡归厚录杜薇之藏本》下《大鸿归厚录杜薇之藏本》上
《家传天星秘本》《家传三元三合风水抄本》,《家传挨星秘本+三元玄空秘本《夹竹梅花》《纪理未学》,《纪理末学》《皇极经世书解》,《黄一凤玄髓经注解》,《黄一凤日子格》,《红经精解》,《红经精解》《洪武大定地理禁书》,《黑经》,《振龙经真义》,《韩古本地理五诀》《古三坟书》,《古本罗经适解》,《鲦州祖传黄妙应至宝二十四各向水》,《甘时望天星秘窍》《风水堪奥经典天玉经解》《分金论》,
《二十四头化作四十八局用法》,《二十四水法贵格》,《二十四精论诀》《萤绳遇水法炼金》一《东国地理秘决》《点穴家传手抄秘本》《地舆厘度》《地学铁骨秘》《地学精华》《地理龙峡砂穴气脉》《地理左沟家传》《地理字字金抄本》《地理字字金》抄本地理直指原真大全》,《地理正宗乾》,《地理正宗坤》《地理正经》《地理葬法金不换》《地理元空法鉴》《地理阴阳决》《地理要览》,《地理演会》《地理心法秘要阳宅演局》《地理新法明论》,《地理五诀古籍版》《地理五诀辨正》四卷《地理统一全书》,《地理铁案》《地理四真全书》,《地理水法全成》《地理枢要》《地理三字经峦头篇》
风水古籍《地理大全》《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地理不求》《地理冰海》《地理辨正得一说》,《地理辨正参解》《地理便览》陈希夷《龙图序注解玄空秘指浅注》《抄本二十四立向线法大全》,《插泥剑地理玉钥匙》,《参两正义》,《卜居秘髓图解》,《宝颜堂秘笈》《白猿图说》《八宅周书》,《八宅派三元通天照水经》,《八宅明镜》《八宅风水秘传》《安龙拐阳经书》,《安居金镜八卷》,《挨星晨解一夜仙》,《挨星秘本+三元玄空秘本》,《器伯温白猿水雨固》,《64卦理气抄本》,《名墓点穴立向秘决图说》
这些风水入门书籍在图中右下可找到
兄弟啊!古人说:“善易者不占。”学周易可不能学算卦呀,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周易的书太多了,绝大部分都是垃圾!有一本金景什么的老先生的书很好,可以拿来看看。一开始,千万别想学算卦,那就走歪了!切记切记啊!
另外周易可不是好学的,要细心玩味,并且和你自己的阅历和有关系,不要信那些“速成”之类的,都是骗人的!一定要小心啊!
古代的风水书虽然理论讲的比较透彻,是深入研究风水的必读书,但风水术古今方法变化更替比较大,如无一定基础,反倒造成无所适从。形法是风水术的重要内容,任何流派都极其重视。但比较遗憾的是现今形法讲的好的书难得一见,至少我还没见到。理气方面,三合,玄空,八宅等比较常见。初入门的话可以先玄空风水的几本书,虽然书中尚有些内容可以商榷,但是好在语言平实,条目清晰。
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风水书籍还是非常多的,几千本还是有的,目前就我个人所收集的风水书就不下于两千本
列举一些出自 古籍阁 珍本风水古籍目录:
《地学韩藏版》
《地学指正》
《玉函地理玄空解秘_李铭城》
《玉函枕秘上卷》
《玉函通秘 (1-563)》
《玉函通秘乙本》
《阳宅八门九宫图》
《阳宅八门九宫图大全》
《阳宅十书(十集全)非扫描版,清晰!_split_2》
《阳宅增补理气图说》
《阳宅大全》
《阳宅大全十卷明周继撰清光绪二年刊本普清》
《阳宅大全周继著光绪校经山房石印》
《阳宅指要》
《阳宅撮要》
《阳宅爱众篇》
《阳宅真诀四卷明陈时旸著陈泰运补一鹿斋藏板明天启四年刊本》
《阳宅秘旨-扫描文件》
《阳宅统楷》
《阳宅要诀》
《阳宅觉》
《阳宅遁甲图评注》
《阳宅风水60问 白鹤鸣》
《阴宅全书(全套八册)》
《阴宅风水基础》
《阴宅风水绝断上》
《阴宅风水绝断下》
《阴阳宅大全》
《阴阳宅杖眼法·凌德修 风水学书籍》
《阴阳宅理气要诀》
《阴阳宅风水理论基础知识+一doc
《阴阳定论》
《阴阳正要三元备要百镇秘书(2)》
《阴阳秘诀手抄本》
《阴阳诀》
《玉函通秘指要》
《玉函通秘现代本》
《玉函通秘甲本》
《风水类古籍1——《葬经翼》》
《风水类古籍——1《一六掌秘本》》
《风水类古籍——《 名墓点穴立向秘诀图说》》
《风水类古籍——《64卦理气抄本》》
《风水类古籍——《万栢 - 形家五要正编》》
《风水类古籍——《三元地理山水气远挨星图诀》》
《风水类古籍——《三合兴国手抄本》》
《风水类古籍——《三合风水》》
《风水类古籍——《东国地理秘诀》》
《风水类古籍——《严陵张九仪增释地理琢玉斧》》
《风水类古籍——《严陵张九仪增释地理琢玉斧峦》》
《风水类古籍——《九星吊替及论廿四龙》》
《风水类古籍——《乾坤凿度》》
《风水类古籍——《二十四山头化作四十八局用法》》
《风水类古籍——《二十四山棺外断诀》》
《风水类古籍——《二十四山水法贵格》》
《风水类古籍——《二十四山精论诀》》
《风水类古籍——《于鸿仪 山水秘密诀》》
《风水类古籍——《五要奇书》》
《风水类古籍——《人子须知》手抄本》
《风水类古籍——《八宅周书》》
《风水类古籍——《八宅明镜》》
《风水类古籍——《八宅派三元通天照水经 》》
《风水类古籍——《八宅风水秘传》》
《风水类古籍——《六十四卦理气抄本》》
《风水类古籍——《分金论》》
《风水类古籍——《刘伯温 - 择录先贤地理要诀》》
《风水类古籍——《刘公五星正变与歇砂图注》》
《风水类古籍——《刘化庆杨公风水符咒》》
《风水类古籍——《刘伯温 白猿风水雨图》》
《风水类古籍——《卜居秘髓》》
《风水类古籍——《卜居秘髓图解》》
《风水类古籍——《历代地理指掌图》》
《风水类古籍——《参两正义》》
《风水类古籍——《古三坟书》》
《风水类古籍——《古本罗经透解》》
《风水类古籍——《吴景鸾葬坟略考》》
《风水类古籍——《四十八局图说》》
《风水类古籍——《四大局》》
《风水类古籍——《地学精华》》
《风水类古籍——《地学铁骨秘》》
《风水类古籍——《地理三合秘书 》》
《风水类古籍——《地理不求人》》
《风水类古籍——《地理五诀古籍版》》
《风水类古籍——《地理五诀辨正》四卷》
《风水类古籍——《地理便览》》
《风水类古籍——《地理元空法鉴》》
《风水类古籍——《地理全书》
《风水类古籍——《地理全书》》
《风水类古籍——《地理全书洞林照胆经》》
《风水类古籍——《地理冰海》》
《风水类古籍——《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
《风水类古籍——《地理四真全书》》
《风水类古籍——《地理大全》》
《风水类古籍——《地理大全青乌集》》
《风水类古籍——《地理妙法精诀》》
《风水类古籍——《地理妙诀》》
《风水类古籍——《地理字字金》抄本》
《风水类古籍——《地理字字金抄本》》
《风水类古籍——《地理家传阴阳经》》
《风水类古籍——《地理家宝手抄本》》
《风水类古籍——《地理左沟家传》》
《风水类古籍——《地理归宗》》
《风水类古籍——《地理归要》》
《风水类古籍——《地理心法秘要阳宅演局》》
《风水类古籍——《地理或问》》
《风水类古籍——《地理新法明山论》》
《风水类古籍——《地理枢要》》
《风水类古籍——《地理正宗 乾》》
《风水类古籍——《地理正宗 坤》》
《风水类古籍——《地理正经》》
《风水类古籍——《地理水法全成》》
《风水类古籍——《地理津梁入门断》》
《风水类古籍——《地理津梁入门断》(又名理气津梁)》
《风水类古籍——《地理演会》》
《风水类古籍——《地理理气吉凶断诀》》
《风水类古籍——《地理直指原真大全》》
《风水类古籍——《地理秘录》》
《风水类古籍——《地理秘本》》
《风水类古籍——《地理统一全书》》
《风水类古籍——《地理葬法金不换》》
《风水类古籍——《地理要览》》
《风水类古籍——《地理辨正参解》》
《风水类古籍——《地理辨正得一说》》
《风水类古籍——《地理金不换》》
《风水类古籍——《地理铁案》》
《风水类古籍——《地理铅弹子砂水要诀》》
《风水类古籍——《地理青囊玉尺度金针集》》
《风水类古籍——《地理龙峡砂穴气脉》》
《风水类古籍——《地舆厘度》》
《风水类古籍——《堪舆一览》》
《风水类古籍——《堪舆图》》
《风水类古籍——《堪舆经》》
《风水类古籍——《堪舆说原》》
《风水类古籍——《堪舆完孝录》》
《风水类古籍——《增订阳宅井明》》
《风水类古籍——《增释地理冰海》》
《风水类古籍——《天井放水要诀》》
《风水类古籍——《天地人三才发秘》》
《风水类古籍——《天心正运手抄本》》
《风水类古籍——《天机贯旨地理秘诀红囊经》》
《风水类古籍——《夹竹梅花》》
《风水类古籍——《宅经 葬书 葬经》》
《风水类古籍——《宅谱大成》》
《风水类古籍——《宅运吉凶断》》
《风水类古籍——《安居金镜》》
《风水类古籍——《安居金镜八卷》》
《风水类古籍——《安龙捌阳经书》》
《风水类古籍——《宝颜堂秘笈》》
《风水类古籍——《家传三元三合风水抄本》》
《风水类古籍——《家传天星秘本》》
《风水类古籍——《家传挨星秘本+三元玄空秘本》》
《风水类古籍——《寻龙点穴家传手抄秘本》》
《风水类古籍——《山水秘密诀》》
《风水类古籍——《峦头指迷8卷》》
《风水类古籍——《平阳地理玉函经》》
《风水类古籍——《廖公秘传拨砂经》》
《风水类古籍——《廖家厚地理砂水》》
《风水类古籍——《张九仪仪度六壬择日要诀》》
《风水类古籍——《张九仪增释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
《风水类古籍——《形家五要正编》》
《风水类古籍——《形峦神断书》》
《风水类古籍——《形气得一全书》》
《风水类古籍——《手抄三合秘籍》》
《风水类古籍——《手抄本宅谱秘诀》》
《风水类古籍——《抄本二十四山立向线法大全》》
《风水类古籍——《挨星悬解一夜仙》》
《风水类古籍——《挨星秘本+三元玄空秘本》》
《风水类古籍——《插泥剑地理玉钥匙》》
《风水类古籍——《撼龙经真义》》
《风水类古籍——《新镌徐氏家藏罗经顶门针》》
《风水类古籍——《日景罗经》》
《风水类古籍——《明代风水堪舆峦头派理论合集3册》》
《风水类古籍——《易卦爻数吉凶分别地理秘诀》》
《风水类古籍——《星斗秘传-看穿石》》
《风水类古籍——《李三庆抄地理秘本》》
《风水类古籍——《杨公三元造葬秘笈》》
《风水类古籍——《杨公三百六十形图点穴歌》》
《风水类古籍——《杨公二十四山龙运吉凶》》
《风水类古籍——《杨公先师救贫妙诀全集》》
《风水类古籍——《杨公十八忌玄空经房煞》》
《风水类古籍——《杨公呼龙点穴秘诀》上集》
《风水类古籍——《杨公呼龙点穴秘诀》下集》
《风水类古籍——《杨公地理辞典》》
《风水类古籍——《杨公妙传实用秘诀》》
《风水类古籍——《杨公寻龙点穴秘诀》》
《风水类古籍——《杨公玄空风水活法》》
《风水类古籍——《杨公真传龙脉经》》
《风水类古籍——《杨公祖师心法》》
《风水类古籍——《杨公秘传阴阳二宅开门放水经》》
《风水类古籍——《杨公进神水法148局详解》》
《风水类古籍——《杨公造命地学秘诀》》
《风水类古籍——《杨公造葬地理秘诀》》
《风水类古籍——《杨公逸民加补五章歌》》
《风水类古籍——《杨救贫 - 七十二局批注》
《风水类古籍——《杨筠松乌兔经总诀全书》(手抄本)》
《风水类古籍——《楼宇宝鉴》》
《风水类古籍——《正三元杨公祖师心法》》
《风水类古籍——《正宗三合二十四山至宝全书》》
《风水类古籍——《正宗天心正运》》
《风水类古籍——《民间三合总结》》
《风水类古籍——《民间真地理黄金抄本》》
《风水类古籍——《民间风水手抄本》》
《风水类古籍——《水书字典》》
《风水类古籍——《水法内藏》》
《风水类古籍——《泽被生民》》
《风水类古籍——《洪武大定地理禁书》》
《风水类古籍——《消砂经》》
《风水类古籍——《清刻本阳宅精粹》》
《风水类古籍——《点穴家传手抄秘本》》
《风水类古籍——《玄微二十四山定局》》
《风水类古籍——《玄空大卦挨星密旨全书》》
《风水类古籍——《玄空河洛先天心法秘诀》》
《风水类古籍——《玄空真解》》
《风水类古籍——《玄空真解刘湘樵著古本》》
《风水类古籍——《王公断宅》》
《风水类古籍——《王公阳宅神断》》
《风水类古籍——《理气心印内传》》
《风水类古籍——《理气正宗》》
《风水类古籍——《甘时望天星秘窍》》
《风水类古籍——《白猿图说》》
《风水类古籍——《皇极经世书解》》
《风水类古籍——《禽星》》
《风水类古籍——《禽星手抄星宿推算》》
《风水类古籍——《禽遁大全》》
《风水类古籍——《秘传造葬制煞作法》》
《风水类古籍——《秘传阳宅望门断》》
《风水类古籍——《秘抄本地理_佚名撰》》
《风水类古籍——《秘抄本地理》》
《风水类古籍——《秘本搜地灵》》
《风水类古籍——《秘本阳宅望门断》》
《风水类古籍——《精刻编集阳宅真传秘诀 》 (1)》
《风水类古籍——《精刻编集阳宅真传秘诀 》 (2)》
《风水类古籍——《红囊经精解》》
《风水类古籍——《纪理末学》》
《风水类古籍——《荆楚派玄空诀》》
《玉函铜函真经》
《玉灵照胆经─占卜专书》
《玉照定真经白话例题解》
《玉露金盘》
《玉髓真经》
《地理一贯堪舆》
《地理万山图 130页》
《地理三字经-峦头篇(上)》
《地理三字经-拔砂篇(下)》
《地理三字经-理气篇(中)》
《地理三字经》
《地理不求人(古籍)》
《地理不求人》
《地理五诀(古本)》
《地理五诀》
《地理五诀白话评注李非编》
《地理五诀古籍版本》
《地理五诀辨正四卷(清)》
《地理五诀(8卷全)》
《地理便览》
《地理全书3册明赵至和辑明刊本》
《地理全书洞林照胆经上下》
《地理八窍捷法》
《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12卷明张鸣凤编集张希尧参补明万历崇正堂刊本》
《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12卷》
《地理四弹子》
《地理大全 (青乌集 三卷)》
《地理大全四十八局图说》
《地理天机会元(原彩)》
《地理妙法精诀(手抄本)》
《地理妙法精诀》
《地理妙诀(手抄本)》
《地理字字金抄本》
《地理实录记》
《地理家传》
《地理家传阴阳经》
《地理家宝手抄本》
《地理家宝(1)》
《地理山洋指迷-清周景一》
《地理左沟家传》
《地理度金针(全集)》
《地理归宗》
《杨公三元天心水法》
《杨公三元秘传-杨救贫》
《杨公二十四山龙运吉凶》
《杨公先师救贫妙诀全集》
《杨公先师阳宅神断妙诀》
《杨公十八忌玄空经房煞》
《杨公天地父母三般卦阴宅风水讲义》
《杨公妙传实用秘诀》
《杨公断法》
《杨公真传地理(刘江东女婿谭文谟家传)》
《杨公真传龙脉经》
《杨公秘传阴阳二宅开门放水经》
《杨公胎骨分金线法》
《杨公进神水法148局详解》
《杨公进神水法授徒诀》
《杨公进神水法秘本》
《杨公造命地学秘诀》
《杨公造葬地理秘诀》
《地理归要》
《地理必修1》
《地理或问彩》
《地理新法 明山论》
《地理条贯》
《地理正经》
《地理水法全成》
国学的核心典籍
一、国学的核心经典
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
发展演变: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经: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于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5书杂记》卷上)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十三经注疏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南宋宿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
三、十三经简介
(一)《周易》
原称《易》,又称《易经》,是古人卜卦用的书。周朝统治者习惯用蓍草来占卜吉凶。称为占筮。占卜时根据蓍草茎数量的奇、偶,排成各种卦,再参照占筮书的记述,判断出吉凶。《周易》就是这类占筮书的一种。
《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表阳和阴,分别称为阳爻、阴爻。把和叠列三层,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叫做八卦,又称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人总结了顺口溜:
乾三连,坤三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这八卦的每一卦代表一种物象,一种事物,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对于每一卦象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例如乾既代表天,又可以代表国君、朝廷、君子、男人、刚健、阳气等,而坤除了代表地外,还可以代表臣子、女人、柔弱、阴气等。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7叠,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称为别卦。在《周易》中,对于每一卦以及卦中的各爻,都有阐述其意义的解说,这就是卦辞和爻辞,它们是《周易》的正文部分。
《周易》的作者和著作时代是怎样的?《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春秋时期,圣人孔子为之作《易传》十文,即《十翼》。可见《周易》是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写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就是说:《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古代曾有伏羲氏、神农氏推演八卦的说法,那只是传说,并不可信。近代学者们根据卦辞、爻辞记载的一些历史材料,比较有把握地推断这部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但具体的作者仍然难以判断。
现今传世的《周易》中,还包括解释经文的传,称为十翼。十翼是由《彖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象》上下、《杂卦》等十部分组成的。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作于同一时代。据研究,《彖传》写作最早,似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其余的则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了。这十翼对《周易》的解释未必都能符合经文的原意,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它们去理解《周易》的正文。
《周易》本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但是书中在讲到阴阳二者之间的矛盾变化时,也反映了古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到了汉朝,《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人们认为它包含了其他各经最根本的道理。汉朝在国家学校中教授《周易》的博士就有施、孟、梁丘三家;此外,民间还有大约十家,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流派。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帛书《周易》的残本。它同今天流行的《周易》相比,虽然六十四卦的卦名全都相同,但是卦的次序却很不一样。汉朝的学者们大多以象数之学来讲解《周易》,也就是依据形象和数量来推测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因此《周易》常常成为他们预言灾异的工具。三国时期,王弼改变了大谈象数的风气。他注释《周易》主要是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王弼在注中糅合了《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为魏晋时期的“玄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古代有大量解说《周易》的著作,除了一部分涉及古代哲学思想的以外,还有许多是宣扬封建迷信的,必须注意把它们区分开来。
(二)《尚书》
原来仅称为《书》,是中国夏、商、周时代一些政治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也包括某些追述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因此它属于政治书。春秋以后,《书》被儒家学者们尊奉为经典,称之为《书经》。自汉朝开始,又称它为《尚书》。“尚”即是“上”,“尚书”就是指上古时代的史书。
最初《尚书》中保存的历史文献是很多的。至西汉初年,由山东人伏生传授下来的《尚书》只有28篇了。这部《尚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抄写的,所以汉朝人称它为“今文尚书”。传授今文《尚书》的学者们常常利用阴阳五行的观点阐发他们的迷信思想,形成了《尚书》的今文经学派,并且由朝廷立为博士官。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先秦时期用古文字体抄写的《尚书》,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东汉学者贾逵、马融、郑玄等人对古文《尚书》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他们多从名物制度、文字训诂等角度来解释经文,形成了《尚书》的古文经学派。在汉朝,古文《尚书》未被朝廷所承认,没有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它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了。东晋时期,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贡献了一部《尚书》,共58篇。梅赜根据一些散佚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梅赜同时又吸收了原来今文《尚书》的28篇(但被离析为33篇了),共凑成58篇。这就是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两部分合成的。此外,梅赜还贡献出一部《尚书孔氏传》,十三卷,说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这部书后来经清朝学者们考定,实系后人伪造,于是称它为伪《孔安国尚书传》,但也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了。
(三)《诗经》
最初只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其中有揭露、斥责统治者的残暴压迫,也有对庶民的爱情、劳动等社会生活的歌颂。《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周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涉及周初及“宣王中兴”等有价值的史料。《小雅》多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内容以反映王室统治危机的政治诗为主。《颂》主要是统治者敬神祭祖的庙堂颂歌。需要指出的是,《风》、《雅》、《颂》三部分在内9容上不是截然分清的,它们也有混杂交错的情况。这三部分的区别,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还有音乐方面的不同。一般地说,十五国《风》要配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歌唱;《雅》大多是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一带乐调谱曲的;《颂》的配乐表现出庄重、肃穆的特点。
古代传说周王朝有定时派人到民间搜集诗歌的做法,叫做“采诗”。这大约就是《诗经》的最早来源。在周朝上层社会的政治活动中,人们常常借用《诗》的一章或一两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曾经告诫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诗》便无法和人交谈。
《诗经》传至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前三家都属于今文诗学,西汉时得到朝廷的承认,立于学官,各设了博士官并教授门徒。今文诗学至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相传为西汉初年毛亨、毛苌所传授,属于古文诗学。现今传世的是毛《诗》,共311篇,其中有6篇仅存名而无诗文。《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周人早期的开发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它不仅作为文学巨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仪礼》
原来只叫《礼》,汉朝时又称它为《士礼》、《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
讲究各种典礼仪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儒家希望通过“礼”来区分人们的贵贱尊卑地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仪礼》就是详细记载古代各种礼仪的书。传说此书是周公所作,但缺少根据。《史记》等书则认为它出于孔子之手。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仪礼》成书约在东周时期,不过书中记载的各种典礼仪式,应该在成书以前就存在了。孔子很注重采辑、整理各国礼仪,他把演习礼仪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在他游说列国的路途中,也坚持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现今传世的《仪礼》包括:士冠礼、昏(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觐礼、丧服、士丧礼等,共17篇。它们记载了周朝统治阶级的加冠、婚丧、交际、敬老、宴饮、外交、觐见、祭祀等各种礼仪。西汉初年,由鲁高堂生传授下来的《士礼》即今《仪礼》17篇,至西汉中期分为戴德(大戴)、戴圣(小戴)、庆普三家礼学,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派,朝廷也设立了博士官。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汉代抄在简上的《礼》多篇,为我们校定今本《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子。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又有《礼古经》56篇,是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礼经》,其中有17篇与今文的《仪礼》内容基本相同。至于另外的39篇,汉代称为《逸礼》,早已失传。
(五)《礼记》
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们在传习《仪礼》的同时,也传授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进一步解释、补充《仪礼》经文,阐发其经义,人们称之为“记”。当时这种《记》很多,作者也只一两个人。至西汉时期,礼学家们也都各自选取一些《记》作为讲授《仪礼》的辅助教材。这些《记》流传到东汉中期,只剩下了两种:一种是相传为戴德选辑的85篇本的“大戴礼”;另一种是相传为戴圣选辑的49篇本,称为“小戴礼”。东汉学者郑玄为其中的49篇本作了注解,从而使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原来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转变为独立成书,人们称它为《礼记》。在唐代,《礼记》更被列为九经之一,它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三,称为“三礼”。
《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杂说汇编。它的内容庞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有专为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篇;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丧大记》、《问丧》等篇;有记述各种礼节、礼制和守则的,如《投壶》、《礼器》、《明堂位》、《曲礼》、《内则》等篇;有记述孔子言论的(其中许多是假托孔子之名来阐发儒家的言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有比较系统地论述儒家某一思想的论文,如《礼运》、《学记》等篇。此外还有一篇属于授时颁政的《月令》,记述了夏历一年十二月的时令及有关的事物。《礼记》中有些篇章如《大学》、《中庸》等,谈及儒家关于如何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哲学伦理观念,被后世理学家编入《四书》中,加以大力宣扬。《礼记》中还有《学记》、《乐记》两篇,从理论上对教育、音乐作了精辟的论述,至今仍可资借鉴。
《仪礼》仅仅记载了一些礼仪制度,而《礼记》则更多地论述了这些典礼制度的意义、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了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儒家的“礼治”思想。《礼记》对于封建统治者强化思想文化统治、利用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言行,可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地位也不断地上升。
(六)《周礼》
原名《周官》,西汉末年,学者刘歆将它改名为《周礼》。这是一部记载政治制度的书。
关于《周礼》的成书,过去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则指斥为刘歆所伪造。现在一般学者都认为这部书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搜集了周王室的官制以及春秋时各国政治制度,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据《汉书》河间献王本传记载,汉景帝时,河间献王搜集到流散在民间的古本《周官》,才使此书为世人所知。因为这部书是古文经,所以长期遭到古代今文经学家的诋毁。
《周礼》记有三百多种所谓周朝的职官,并对其所司职务作了介绍,其中也涉及周代的一些典章制度。全书共由《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大部分组成。书中的《冬官司空》早已佚失,西汉时以先秦古籍《考工记》补入。《周礼》一书对后世的政治有较大影响,诸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及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等政治改革,都曾以《周礼》为号召,试图以此为依据。
近代学者曾以周代铜器铭文所记职官对照《周礼》的官制进行考查,找出一些不相符合之处,以此证明《周礼》系战国人所杜撰,并非是周朝政治制度的如实纪录。然而《周礼》中记述的另外一些制度,又确实在周代实行过,这可以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那里得到证实。因此,这部书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是我们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七)《春秋》及其三传
“春秋”曾经作为东周各国史书的通称,同时也是春秋时期鲁国史书的专称。现存的《春秋》一书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4年间的鲁国历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据记载,孔子曾对《春秋》进行了修订、整理,并且把它列为六经之一,作为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教科书。相传孔子在修订《春秋》时,曾经运用一些隐微的言辞,暗喻、示意某种深远的意义,后世儒家学者们把孔子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称为“微言大义”。例如《春秋》经于鲁隐公元年下说“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此则解释说,由于共叔段的表现违背了做弟弟的伦常,所以《春秋》经不用“弟”字称呼他;这一事件如同两个国君之间争权,所以用“克”字;又由于共叔段的失败是因郑庄公蓄意逼迫造成的,所以经文不称郑庄公的谥号,而用“郑伯”,以批评他对弟弟有失教诲。不过我们今天看来,《春秋》经的这种“微言大义”被古人过分渲染、夸大了。
古代为《春秋》经作的传,流传至今有三部,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春秋》经本来有自己的单行本,后来按照编年次序,人们把它同各种传文合并起来,先列经文,后述传文。经文对史事介绍十分简短、概括,所以后世学者都要配合传文加以研读。
《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或《左传》。旧传作者为春秋时的左丘明,近代学者们根据《左传》中所述史事,认为它当成书于战国初年。《左传》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经多出17年;《左传》所记史事更延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经晚27年。
《左传》以叙事为主,书中用大量史实补充、说明了《春秋》经,有时也订正《春秋》经的某些错误。因此《左传》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经的那些概括、简略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代史料,加之它叙事生动流畅,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和文学著作。
《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本是用战国时的古文字写成的,因此在汉代它属于古文经传,而且长时期只在民间传授,未能被朝廷立于学官。《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它们的编年都与《春秋》经一样。古代学者曾经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分别为战国时的学者公羊高和谷梁赤所撰写,并且二人同受学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可以肯定的是,二书在战国时仅是口传心授,直到西汉初年才用隶书字体写成定本,因此它们都有属于今文经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内容都有着重于解释《春秋》经文,很少述说史事,所以它们不是史书,只是儒家后学们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著作。《公羊传》、《谷梁传》二书的作者是要把所谓孔子的“春秋笔法”点破、说明,让人明了其中的意义。不过,实际上这两部书的内容冗长空洞,所讲的“大义”也未必符合《春秋》的原旨。同《左传》相比,这两部书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的史料,也谈不上文学价值。不过汉代及以后历代的今文经学家常常利用它们来发挥自己的政治观点,把它们作为议论时事的理论根据,因此这两部儒家经传、特别是《公羊传》,在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八)《论语》
这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和他的少数弟子的言语行事的记录,其成书在战国初期。《论语》在西汉时还只作为经书的辅翼,被看作是传、记一类的著作。直到东汉时,才作为正式经书列入“七经”之中。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的学术活动以及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于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早期学说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论语》一书传到汉朝时,已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今文本的《鲁论》、《齐论》以及古文本的《古论》。现今传世的《论语》,是东汉学者郑玄参照上述各种本子整理而成的,共20篇。汉代以后,《论语》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同《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并为之作集注,使《论语》在宣扬封建礼教方面,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九)《孟子》
这是一部记录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和当时人及门人弟子们相互问答的谈话记录。《孟子》一书主要是由孟轲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二人所记,大约孟轲本人也亲自进行过润色。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伦理、教育等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在封建社会,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孟子在政治上提倡“民贵君轻”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以及宣扬人性善等思想,则反映了他的好古、唯心观点。
在汉代,《孟子》同《论语》一样,仅被当作“传”、“记”一类著作。直到宋代,《孟子》才由理学家们作为经书列入“十三经”。南宋朱熹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更加深了它在封建文人中的影响。《孟了》现今只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早已佚失,今本“外书”系明人伪作。
(十)《孝经》
今本《孝经》仅1799字,分为十八章,基本内容是儒家倡导的封建孝道,宣扬“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等说教。虽然《孝经》通篇提倡行孝,但也由讲孝进而劝“忠”,主张孝子对待国君应该忠贞不贰。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孝经》十分重视,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熟读它,特别是汉代,是读书人第一部必读的书。
《孝经》在内容上,有许多地方抄袭了《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有时是撮取其大意加以复述,加上书中某些方面内容陈腐、文字粗陋的缺点,因此它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有“孔子”、“曾子”、“孟子门人”等多种说法,但都不足信,不过认为总是孔门后学所作,当不致有误。《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汉代曾有古文《孝经》,南北朝时已亡佚。
(十一)《尔雅》
这是一部古代训诂知识的汇编,即对古代经典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书。所以《尔雅》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常用它来解说儒家经义。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一般词语的解释,其余则按各种名物分类解释,如《释亲》、《释器》、《释山》、《释草》、《释鸟》、《释畜》等等。关于《尔雅》的作者,旧说或认为周公所著,或指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也有人以为出于汉代儒生之手。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据近世学者们的研究,《尔雅》一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缀辑多家训诂材料汇编而成的。《尔雅》大约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后来又经过汉初学者们增补润色,最后才成为今本的样子。
本文2023-08-04 20:39: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