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如何分类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书籍是如何分类的,第1张

图书分类法又叫图书分类词表,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的原理,采用逻辑方法,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每一大类下分许多小类,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

中国图书分类基本分为马列主义毛邓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 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综合性图书等这些类别。

1、哲学(缩写:Phil)(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哲学分支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2、政治:它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

3、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泛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4、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5、艺术: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参考资料: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伽在佛教里读音:qié。

佛教的伽蓝寺中伽读qié。另外,姓氏,读音:qié,主要聚居于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桂村乡。2006年度入选河南省十大罕见姓氏。姓氏来源与佛教无关,可能起源于彝族。读音:jiā。朝鲜乐器伽倻。

读音:gā,伽马射线(科技术语)。瑜伽的伽正确读音为gā。瑜伽”(Yoga)一词源于梵语词根“yuj”(意为束缚、支配),与现代英语中”束缚“(yoge)一词和拉丁词中”轭脉“、”牛轭“(jugal,jugum)是同源词。它们都起源于原始印度欧语系的词根”yeug”,本意为“联结”、“结合”、“和谐”。

古籍解释

子集中人字部伽 ·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5。《广韵》《集韵》《韵会》求迦切《正韵》具牙切,𠀤音茄。伽蓝,神名。又《梵书》那伽,龙也。竭伽,犀也。僧伽蓝,众园也。译云园,取生植义,今浮屠所居是也。凡称释氏曰僧伽。

又《旧唐书·柳公绰传》精释典瑜伽,智度大论,皆再钞。《法苑珠林》有瑜伽论。又《南方草木状》术,西域谓之乞力伽。又《酉阳杂俎》那伽花,状如三脊,无叶,花色白,心黄,六瓣,出舶上。又《本草》覆盆子,一名毕楞伽。又伽那,象也。见《騈雅》。又摩伽,异兽名。《徐氏宾远赋》兽则摩伽招贤。

三时系念法会

现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学研究团体之一。其成员以居士为中心,研究对象则以唯识法相为主,与南京支那内学院齐名。其创办人韩德清(号清净居士)与欧阳竟无并称“南欧阳北清净”或“南欧北韩”,被誉为民初唯识学的两位泰斗。 学会命名为“三时”,出于《解深密经》的三时教判之说。该经所述之第三时所说法门均为了义教,且特为趣向大乘者而说。由此可见三时学会的宗趣。

该会的前身是韩德清所创办的北京法相研究会。研究会成立于1922年,并开始公开讲学。1925年十月,韩德清以三时学会代表的身分随太虚至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并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义量》。1927年九月,三时学会正式成立,会员中有许多北京的著名知识份子,如叶恭绰、梅光羲、徐鸿宝、林宰平、朱芾煌、周叔迦、胡瑞霖、韩哲武等人。由韩德清出任会长。该学会每周讲述与唯识学相关的论疏,并举办普及佛法的公开演讲。除了唯识学的研究之外,更扩及社会事业,于1934年设立大良医院。此外,在佛书出版方面,除韩德清的著述外,所出版的多是法相唯识的古籍。其刊刻、印刷、校勘、装订等方面,水准甚高。1935年,该学会曾与上海宋版藏经会合作出版《宋藏遗珍》。

与南京支那内学院相较,三时学会的规模较小,门下人才稍逊,但其学风以细密见长,与支那内学院之谈大义回异,故在唯识学上,亦足以补支那内学院之不足,而与之分庭抗礼。

1949年以后,此学会有赵朴初、周叔迦、巨赞、高观如、林玄白、周绍良、石鸣珂(芝峰)等三十多名会员,主要在研究玄奘着译的书,并完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英译,并于1957年出版《法显传》的英译《Arecord of the Buddhist Countries by Fa-hsien》以纪念释尊入灭二千五百年纪念。1959年出版韩德清生前最后宏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该书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有影印出版。

唐僧法师于西域所得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共六百五十七部。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1、四书是《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2、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莫汉在喜玛拉雅山脉环绕的湿婆的出生地附近称为Uttaranchal的地方长大,这是一个在印度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 从他的儿童时代起,他就常常与到他家乡修行的瑜伽人为伴,接受喜玛拉雅瑜伽最精纯的知识。

青年时代, 莫汉移居瑞诗凯诗(Rishikesh), 印度瑜伽之都。在瑞诗凯诗(Rishikesh)的瑜伽中心向Brahmchari Rudra Dev学习瑜伽课程, 这里的瑜伽课程是BKS Iyengar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课程之一。在那儿,Mohan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其后,在最负盛名的瑜伽研习中心Himalayas Center 和印度印度Kaivalyadhama瑜伽研究学院潜心学习。此后,他前往世界著名的瑜伽治疗学校Swami Vivekananda Yoga Anushandhana Samsthana的瑜伽治疗课程深造并且实践,获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Mohan学习过传统的Hatha、Ashtanga、Sivananda、Mantra和Himalayan瑜伽,从而使他精通多种不同风格的瑜伽。

除了探索瑜伽与人体各个部分的关系以外,莫汉通过从师多个瑜伽大师,阅读了大量的古瑜伽手经文, 并掌握了瑜伽哲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和广博的知识。

2007年初,莫汉老师专程赴印度,跟随BKSIyengar大师学习瑜伽理疗课程,随后回到瑞诗凯诗,跟随OPTiwari大师进修瑜伽理论私人辅导课程。

莫汉老师来自印度瑜伽圣地瑞诗凯诗(Rishikesh)。最初在瑞诗凯诗(Rishikesh)的“瑜伽中心”(YogaStudy Center)随BKS艾扬格大师早年的弟子,著名的瑜伽导师Brahmchari RudraDev学习瑜伽,并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之后,莫汉在最负盛名的“喜玛拉雅瑜伽研习中心”(Himalayas Center)、印度卡瓦拉亚达翰慕(Kaivalyadhama)瑜伽研究学院潜心学习 同时还前往闻名于世的辨喜大师创立的瑜伽治疗学院(SwamiVivekananda Yoga Anushandhana Samsthana)进行瑜伽治疗课程深造和实践,获得了丰富临床经验由于莫汉系统学习过传统的哈他瑜伽(Hatha Yoga)、艾扬格瑜伽(Iyengar  Yoga)、阿斯汤伽瑜伽(Ashtanga Yoga)、悉瓦南达瑜伽(Sivananda Yoga)和喜玛拉雅瑜伽(Himalayan Yoga)等,从而使他通达多种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的瑜伽体系。莫汉师从多位印度著名的瑜伽大师,聆听了大师们的教授,并阅读了大量的瑜伽经典和古籍,掌握了印度瑜伽哲学思想体系丰富和广博的知识。2007年起,莫汉老师每年专程赴印度,跟随BKS艾扬格大师学习瑜伽理疗课程。

旋转翻译梵文佛经典籍用了二十年写出来。玄奘历时近二十年,翻译出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等75部经、论,共1335卷,丰富了我国的宗教文化,保存了珍贵的古印度佛教典籍。玄奘,姓陈名袆,唐代洛阳人,我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一,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