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文章的文学体裁(不清楚专业名词)有哪些?比如说:纪传体、编年体、章回体、语录体等?请详细举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请问古代文章的文学体裁(不清楚专业名词)有哪些?比如说:纪传体、编年体、章回体、语录体等?请详细举,第1张

纪传体:纪是指《本纪》,传是《列传》,按人物为中心叙事,用年表等来补充,增加可读性。开山之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后世二十四正史《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还有《清史稿》等。地方志的话是从《史记河渠书》等演化而来,至于志书的体裁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采取编年体,按照时间记录发生的大事。

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详细列举某年发生了什么事。例子:《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资治通鉴》(司马光)。

章回体:多在明清小说里用。章是章节,像现在的网络小说,一般记以“第XX章”。回是次数,第几回就是起第几次题目了。章和回都是用来编目的。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高鹤)、《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还有《东周列国志》(冯梦龙、蔡元放)、《隋唐演义》(褚人获)、《儒林外史》(吴敬梓)等。

语录体:以对话形式记录,如:《论语》。个人觉得《战国策》也是,但是不太确定,比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似乎能说是对话体,但是又不全是对话,你自己确定吧。

翻译: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着文诵诗,长大后,就博览古籍,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打开东阁之门,广纳英雄。当时班固只有二十岁左右,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以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着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甚感惊奇,召班固到校书部工作,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着之书。

班固自从任郎官后,便渐渐被皇帝所亲近。当时京都正修建宫殿,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可是关中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们还希望朝廷迁都至长安。(班固)于是上了《两都赋》,赋中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以此回击主张西迁者不符合实际的、浮夸的论调。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尤其是曾侍奉匈奴。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或者使他们臣服然后招徕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逐渐强大,能够发动战乱了,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兼顾了眼前和长远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议和,想重修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友好的事,去朝见汉朝天子,请汉派大使。窦宪北上,派遣班固摄行中郎将事,率领数百骑兵和匈奴使者都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诸子,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吆喝槌打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

练习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从,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①,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覆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②。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侈之论。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内,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临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中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命名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

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

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

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予,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取材于《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注释①东阁:招待宾客的地方。②西顾:指近都长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 除:铲除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 涂:通“途”

C.方复求为交通 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D.固奴干其车骑 干:冲撞、冒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告固私改作国史者 为天下笑者,何也

B.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绝之未知其利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兢因此捕系固 不如因善遇之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乃驰诣阙上书,(班超)得召见

B.(班固)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C.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北单于)诏问群僚

D.畏宪不敢发,(种兢)心衔之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班固性情谦和,年少有才,博学多知,善写文章,受人景仰。

B.班固子继父业,私续“前史”,虽经坎坷,终成前所著书。

C.班固富有远见,遇事能够权衡利弊,善于进谏,以理服人。

D.班固因连坐被免官,后得平反昭雪,终因家奴连累死在狱中

1 文言文的体裁是什么

文言文的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

古代文体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

语言雕琢、精炼。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

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

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

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

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

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 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

2 文言文的体裁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文言文的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

古代文体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

语言雕琢、精炼。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

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6、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

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

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

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

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

3 文言文算体裁吗

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指诗文的文风辞藻。

1指诗文的结构及文风词藻。

2 文学的样式。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如诗、小说、散文、戏剧等。

3 指字体结构。

4 体制。

5 风度姿态;风格。

4 古文体裁有多少种

古文体裁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1、论辨类就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通常都以政治为主)。

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论辨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

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2、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

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

有人认为《庄子·天下》篇就是《庄子》的序。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论衡·自纪》篇,《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更显然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

《说文解字》的叙也在后面。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

3、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

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

这是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写在简上,叫做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叫做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

4、书说类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5、赠序类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

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

6、诏令类是皇帝对臣下的书信。诏令和奏议本来都是书信,但因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被认为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

皇帝下达的文书还有“制”“诰”等。檄(xí),是诏令的一个附类。

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罪恶。檄,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敌国互相声讨,或者是所谓“讨贼”。

由於封建社会很少正义战争,互相攻击的人往往是一丘之貉,所谓檄就往往是强词夺理,或者是捏造事实。7、传状类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

传指传记,状指行状。传来源於《史记》《汉书》。

拿《史记》来说,《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都应该属於传。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可归入传状一类。

8、碑志类包括碑铭和墓志铭。碑铭的范围颇广。

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铭》,韩愈《平淮西碑》等。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例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等。

此外还有墓碑,这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铭(韵语)。封建时代大官的墓碑是树立在墓前道路(神道)上的,所以叫做神道碑,官阶低的则树立墓碣。

此外还有一种墓表,无论死者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墓表也是立在神道上的,所以又称为神道表。

墓表一般没有铭(韵语)。墓志铭(墓志)也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前有志,后有铭。

它一般是两块方石,一底一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某朝某官某人墓志),安葬时埋在墓圹里,据说是防备陵谷变迁,以便后人辨认的,所以后来又称为埋铭、圹铭、圹志等。9、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

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刻石的如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不刻石的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杂记文的特点是叙事,但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论;像苏辙的《快哉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议论多於记事。10、箴铭类是用於规戒的文章,大多是用来戒勉自己的。

刘禹锡的《陋室铭》属於这一类。11、颂赞类是用於颂赞的文章,一般是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

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属於这一类。12、辞赋类近似於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

本书第十二单元将有专文讨论。13、哀祭类包括哀辞和祭文。

韵文“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包括了如赋、诗歌、词曲等。。。。。散文 “ 散文 ” 是指行文运句散而不整、奇而不偶、长短错落、无韵律限制的散体文章 , 同时也具有较少用典、不尚藻饰的特点。它是先秦古籍和诸子文章的主要文体。又称为 “ 古文 ” 。散文的优势在于文气流畅 , 没有约束

一、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二、国别体

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代表作主要有《国语》、《战国策》以及《三国志》。其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三、纪传体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四、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记述了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五、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代表作为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请问古代文章的文学体裁(不清楚专业名词)有哪些?比如说:纪传体、编年体、章回体、语录体等?请详细举

纪传体:纪是指《本纪》,传是《列传》,按人物为中心叙事,用年表等来补充,增加可读性。开山之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后世二十四正史《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