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1张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从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体表之中再分阴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从脏腑而言,五脏主藏精为阴,六腑主传化为阳。五脏之中又分阴阳,则心肺在上属阳,而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在下属阴,而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从经络而言,则有阴经、阳经、阴络、阳络之分。从生命物质而言,则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等。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凡属相互关联有相互对立的部分,就可以用阴阳属性来划分。

(二)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互根的协调关系处于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阴阳协调平衡标志着机体的健康状态。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精血津液在内,是阳气固守于外的物质基础;阳气主外,为精血津液的生成、输布的动力。气与精血津液,阴阳和谐,运行输布正常,脏腑组织形体官窍得养,则人体生命活动正常,保持健康状态。

中医学认为,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肝、心、脾、肺、肾五脏皆有阴阳之气的不同,五脏之阴具有宁静、滋养、抑制的功能,五脏之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的功能。只有脏腑阴阳之气的动静、温润以及兴奋与抑制协调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中医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也被称为阴阳互济法。

阴中求阳是指,在治疗阴寒之症时,适当采用一些温阳散寒的药物,以促进阴寒之症的恢复。例如,对于一些寒性痛经、宫寒不孕等病症,常常会使用一些温经散寒的中药,如肉桂、干姜、附子等,以温阳散寒、调节月经周期、促进生殖功能等。

阳中求阴是指,在治疗热性病症时,适当采用一些养阴清热的药物,以促进热性病症的恢复。例如,对于一些发热、咳嗽等热性病症,常常会使用一些养阴清热的中药,如沙参、麦冬、百合等,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等。

总之,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都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具体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来决定。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应自行使用药物。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

"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也就是说,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如果阴少了,则阳就相对多了!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阴越来越少,阳越来越盛!最后阴阳离决而亡!因为阳相对多的话,就如同火之相对多,而水之越发易干!到最后水没了,只有火就是只有阳了!只有阳,人就死了!但临床上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个过程是较长的,没等到你阴虚的没有,你的其它问题就已经相继出现了!比如气血不足!

总之,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平衡,人乃始生!

中医

的肾

在八卦中

坎卦两阴夹一阳,,坎

五行为水。。肾主水,,但是水中有

真火,,就是我们说的

肾阳

,,命门之火,,元阳之火。。阴中求阳

说的是

补阳,,一定要补

真阳,,那就是

补肾阳。。长用中药有::肉桂,,附子,,肉苁蓉

等等。。同理

是八卦的

离卦,,五行为火,,心主火两阳夹一阴,,阳中求阴

,,滋阴

就是要

滋补心阴。。

决对不是

补阳药里面加一点滋阴药,,滋阴药里面加一点补阳药。。补阳就补阳,,滋阴就滋阴。。

求采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故《素问·宝命全形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