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之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五脏之心,第1张

一、心

五脏中心最重要。所以讲五脏时,从心开始讲。

心位于胸腔。

心常有余

心经宜清不宜补

清心经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有热,口舌生疮,通过清小肠来清心。

也可以通过清心经来清小肠。如果小便短赤(短:少。赤:黄),可以用清心经来清小肠。

如果实在需要补心经,可以补小肠来代替。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心主管。

心开窍于舌。

心火亢盛

心实热证,实则泻之,热则寒之。

心火亢盛的症状:

1、舌尖红,说明心火亢盛

2、睡眠不好,翻身多,容易动

3、小便短赤

4、大便干结

5、怕热,喜欢趴在地上,喜欢吃凉的,喝凉的。

清心火,清小肠。

中医治病求本。找到引起心火亢盛的原因。

心火亢盛的原因:

1、外邪入里化火

大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容易寒化热。

阴阳相互转化。

2、积食化火

小孩自律性差

爷爷奶奶带孩子,容易给孩子吃多。喂饭喂一两个小时。

3、情绪不遂化火

比如:家里又生了一个小的,爸爸妈妈不能全部爱他(她)。

比如:孩子喜欢什么东西,情绪不遂化火。

情志不遂是中医的术语,意思是愿望得不到实现会导致心中积郁苦闷。

事物的五行属性分类

小肠五行属火—阳火,阳火来自阴火,阴火也就是来自心,所以心和小肠相表里。

小肠消化食物和营养以后变成水和残渣去到大肠,小肠的火在大肠下面烧,水在上面煮,煮的水会气化就会上升回流到肺脏,也就是口中唾液的来源。

肺五行为金,金生水,肺的津液会进入肾脏,进入肾后再排到膀胱,会经过二次气化,好的水会再回到肝脏,而浊水则会排到体外。

心脏功能正常,我们运动时就会流汗,热胀冷缩,运动人会热,毛孔就打开了,流汗就会多,汗水蒸发多了,水分就变少,小便自然而然也会变少。

当我们小肠跟膀胱贴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小肠的热让膀胱的水气化起来,膀胱的水气化以后,膀胱会有很多小孔出现,这个小孔会排出来干净的水流到肝脏,来帮助清理汗脏,这就是水生木。

中医认为三焦是水道,三焦也是脏腑之间的油网,三焦跟膀胱是连在一起的,如果小肠冷了,这个水也就冷了,膀胱也就是冷的。水气就无法气化进入三焦系统,最终没有水去清洗肝胆,水不能生木。

小肠经一共有十九个穴位,用到的地方非常多。小肠经是阳经,它的井(少泽)、荣(前谷)、俞(后溪)、经(阳谷)、合(小海),对应金、水、木、火、土。

小肠经的气血运行时间是下午13:00到15:00,如果吃完中午饭就很累,昏昏沉沉到三点多以后才来精神,就是小肠的问题,小肠有问题不见得是病,可能是小肠比较虚弱,需要多保养。

四肢末梢的穴位在针灸上效果很好,而且也很安全。

前谷:穴是小肠经的荣穴,属性为水,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如:妇人奶水不够,我们就可以在山谷里找水,用针灸针这个穴位效果很好。

养老穴:顾名思义它可以治很多老年人的典型问题如:老年人的眼疾、视物不明、白内障等……我们很有名的“养老透间使”,用透穴的方法专治手肘扭伤、手不能扭毛巾等。

曲池穴:既可以消炎,也可以止痛,效果非常好。

手上有三个奇穴,以左手为准,腕骨上三寸有个穴位叫肠关,再上三寸叫肝关,再上三寸叫心关。

肠关:顾名思义就是把肠关掉,比如刚吃完承气汤要下利,又不能马上找到厕所,怎么办?男左女右,左手是肠关,这时候就可以用右手压住肠关,心里同时要想“我不想上厕所”,想三遍就不会想上厕所了。紧急时也可以扎针,用来防止下利。

少腹痛,肠绞痛等三阴交和肠关下针,痛很快就会去掉,效果非常好。

肝关:肝癌晚期很痛,可以肝关下针。比如被踢到、摔倒或肋间痛,我们都可以在对侧的肝关下针,肝病也可以肝关穴下针。

心关:治疗心脏病,无所谓虚实,不管心脏是虚症还是实症都可以通过心关穴治疗。

支正:小肠经的络穴,也是虚实都可以用。实则节弛肘废,手臂没有力气,虚则生疣,生了很多疣在皮肤表面上,都可以用支正。

小海:小肠经的合穴,也是子穴,身上生疣就是实症,可以用子穴小海穴来治。

(一)心气虚、心阳虚

心气虚主要是指心的功能不足;心阳虚则除见心气虚的证候外,又见畏寒肢冷等。

主证:心慌、气短,活动时加重,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结代。兼见自汗、倦怠无力、面色苍白、喜出长气等则为心气虚;若兼见形寒肢冷的则为心阳虚;若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神志不清、脉微欲绝的则为心阳虚脱。可见于某些心力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神经官能症、年老久病等。

分析: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慌、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等;心气不足,阳气不能固表,故见自汗;心阳不振,阳气不能外达,故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心阳虚脱,心液随阳外溢,故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

治法:补心气,温心阳

方药:参附汤加减

熟附子 干姜 桂枝(温心阳);党参 远志 炙甘草(补心气)。

(二)心阴虚、心血虚

血为阴津的一部分,血虚主要见血不养心和血不充脉的证候,心阴虚则又可见热象。

主证:心悸,健忘,心烦,失眠多梦。若兼见头晕、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者为心血虚;若兼见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或口舌生疮、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心阴虚。可见于某些神经官能症、贫血、津液丧失等。

分析:心藏神,心的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见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多梦等;血虚不荣于面,故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舌色淡;血虚不能充盈于脉,故脉细弱;心阴不足则心火偏亢,故见心烦、低热、口舌生疮、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汗为心液,阴虚火旺,逼津外泄,故盗汗。

治法:滋阴,养血,安神

方药:补心丹加减

北沙参 玄参 生地 麦冬 五味子(滋阴);党参 当归大枣(养血益气);柏子仁 茯神(安神)。

血虚可加熟地、黄精;低烧加银柴胡、地骨皮。

(三)心火上炎

主证:舌尖红、口舌粘膜糜烂或溃疡,口渴、唇裂,或见心悸、心中烦热、小便黄赤或排尿灼痛,舌黄、脉数。可见于某些舌炎、复发性口腔炎、泌尿系感染、体液消耗过多等。

分析: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见舌红糜烂或溃疡;心火扰乱心神,故见心悸、心中烦热;热灼津液,则见口渴、唇裂、尿黄、苔黄、脉数等。 ‘

治法:泻心火,滋心阴

方药:导赤散加减

黄连 淡竹叶 木通 莲子心 生甘草(泻心火);生地 麦冬白茅根(滋心阴)。

(四)心血瘀阻

主证:心前区刺痛或闷痛,时作时止,痛势剧烈、牵引肩背,喘息短气,心悸不宁;重则唇甲青紫、自汗、四肢厥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脉细或结代。可见于某些心绞痛、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分析:瘀血内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痛势剧烈;心血瘀阻,气血不能畅通,故见唇甲青紫等;心脉瘀阻,阳气不能畅达四肢,故见四肢厥冷、自汗等。标实本虚,心气虚导致血瘀,故见心悸、喘息短气、脉细或结代等。

治法:振奋心阳,温通血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 桂枝 薤白 瓜蒌 炙甘草(振奋心阳,行气宣痹); 丹参 当归 红花 川芎 延胡索 水蛭粉(通经化瘀)。

(五)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主证;精神错乱,行为怪僻,或神志昏糊,严重者可昏倒于地。若见神情抑郁,静默痴呆,语言错乱,举止失常,不知饥饱者为痰浊扰心。病久正衰,神志不清,喉中痰鸣,苔腻者亦为此证;若见狂躁妄动、打人骂人、喜笑不休或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火扰心。可见于某些精神病、癫痫、癔病、脑血管意外、危重疾病后期等。

分析:心藏神,痰阻心窍,神明蒙蔽,故见精神错乱,行为怪僻或神志不清,痰火扰心则见狂躁不安、便秘尿黄等。正衰痰湿壅塞,气机阻滞,故见喉中痰鸣、苔腻等。

治法:若痰浊扰心宜涤痰开窍

方药:温胆汤加减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 竹茹(滁痰);菖蒲 远志 郁金(开窍)。

若为痰火扰心则宜清化痰火,可用礞石滚痰丸加减

胆南星 礞石 川贝母 竹沥 天竺黄(滁化热痰);黄芩生大黄 生牡蛎(泻火)。

(六)心肾不交

主证:虚烦失眠,多梦易惊,心悸健忘,亦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遗精、舌质红,脉细数等症。可见于某些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身体虚弱等。

分析:肾阴不足,不能滋润心火,使心火偏亢,引起心神不宁,故见虚烦失眠、心悸、多梦易惊等;肾精亏少,不足充盈骨骼、髓海,故见头晕、耳鸣、腰凌腿软等;阴虚则火旺,故见舌质红、脉细数等;虚火内扰,精关不固,故遗精。

治法。滋肾,降火,安神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 黄柏 丹皮 熟地 山茱萸 茯神 生龙骨(滋肾安神);白茅根灯芯草(降火)。

(七)小肠气痛

主证:小肠坠痛或绞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痛引睾丸,肿硬重坠,苔白、脉弦。 可见于某些肠痉挛、疝气等。

分析;小肠气滞,不通则痛,故见小肠坠痛或绞痛、腹胀,肠鸣等;排气后气滞暂通,故排气则舒;气滞寒盛,小肠下坠阴囊,故痛引睾丸,肿硬重坠;苔白为寒,脉弦为痛。

治法。行气,散结,温肾

方药:加味乌药汤加减

乌药 川楝子 砂仁 延胡索 制香附 木香(行气止痛);橘核 荔枝核 郁金(散结温肾)。

上一篇: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下一篇:偏头痛实验室检查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中医理论>中医基础> 正文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偏头痛实验室检查 偏头痛发病机制 偏头痛诱发因素 偏头痛等值症 偏头痛的分类 偏头痛临床症状特点 头痛的中医证治 头痛的鉴别诊断方法 慢性头痛的有关因素 特别推荐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为什么说这条经络会说心里话呢?因为如果心脏要出问题了,小肠经会提前通知你,告诉你心脏是时候需要维护保养了,需要小心的呵护它了。看,是不是很贴心!小肠经与心脏或者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呢?

什么是小肠经?

小肠经是人体十二条经络之一,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上接心经于小指,下接膀胱经于目内眦。经脉分布于小指尺侧向上至上臂到颈部,上面颊、目外眦,再到耳中、目内眦。左右各十九穴。

小肠经有哪些功用呢?

小肠为“受盛之官,分清秘浊,化物出焉。”小肠与胃相连,专门接收胃消化后的食物(受盛之官),进一步提取其中养分,并做好分类(分清秘浊),通过脾的吸收运化,上输于心肺,下传于大肠(化物出焉)。

心脏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相表里。就好比人的思想与嘴巴一样,心里怎么想的,嘴巴就会把想法说出来。所以心脏有问题了,常常是小肠经先表现出来,小肠就是心脏的“出气筒”。有人说总是爱胸闷、胃堵,还有些人脾气很急,老是心烦气躁,动则要与人嚷嚷。这时就一定要 三焦经和小肠经。天天守在电脑旁的朋友们通常都会肩膀酸痛。有的人站起身活动一下,很快就恢复如常;而另一些人则会日见加重,先后背疼,然后脖子也不能转侧,甚至手还会发麻。医院通常诊断为颈椎病,其实多数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经气血也虚弱了。观察一下小肠经的走向就会发现,从脖子到肩膀,再从胳膊到手指,一路下来,正是你平常出现症状的部位。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脏的病证有虚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

心脏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便如,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如小便失常,大使溏泄等。

心包、三焦藏相火,心包是胆的一部分(厥阴少阳相表里,十一藏取决于胆,胆是少阳之气,心包是厥阴之质,胆木生心火,胆生出心包保护帮助心脏),三焦是小肠的一部分(太阳寒水是原气之主。小肠为水,三焦为木,水生木,小肠最下(下焦),向上生胃(中焦),再向上生心(上焦))。心包经和三焦经是小肠的络(小肠为水,心包和三焦为木,水生木)

五脏之心

一、心 五脏中心最重要。所以讲五脏时,从心开始讲。 心位于胸腔。 心常有余 心经宜清不宜补 清心经 心与小肠相表里。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