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号如何写法:在古代写法中,就是竖排版时引号应该如何写?在线等
在古代写法中,竖排版的引号通常采用不同的写法,具体如下:
1 引号的前一半:在书写时应该从左上方起笔,向右下方书写,类似于汉字的“撇折钩”笔画,收笔时向左下方钩出。
2 引号的后一半:在书写时应该从左上方的起笔处开始,向右下方书写,收笔时向右下方钩出。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写法中,引号的两个部分通常是分别书写,而不是一笔写完。此外,引号在竖排版中的位置一般是在文字的左侧,紧挨着前面的文字,而不是像现代印刷体那样在文字的右上角。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其中的 习其句读 意思就是教小孩断句,古代没有标点,但读书人断句是基本功。现代给古书加标点不过是在断句的基础上添上合适的标点罢了
我国的古籍,一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其实远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创造了句号和逗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丶部》:“丶,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这便是后代的逗号。《�部》:“�,钩识也。”这就是今天的句号了。古人在写作中,有时就加上它,有时则是碰到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上它以示区别。
现代意义上的古书标点,是指根据古书的内容,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停顿、结构和语气等准确清楚地表现出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
关於“句读”的概念
《增韵》:“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所谓成文语绝处,是指在意义上和语气上可以自足;而“读”则主要是为便於诵读而划分的语言片段。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古代童子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句读,而老师给学生讲书的过程也就是传授句读古书的能力。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句读经典文献的能力,能够正确句读文献,也就对文献的思想大意有了正确的理解。古代谚语说“学识如何覌点书。”(唐·李匡义《资暇集》引稷下谚)也是讲能否给古书加上正确的标点,体现了读书人的学识修养和水平。据《后汉书·班昭传》记载,《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马融伏於阁下,“从昭受读”。由此可知,对於没有标点的著作,即使在当时,读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经过专门传授。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16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如下:
1、句号。用于单句之后;用于复句之后;用在省略号后面;表示疑问形式的句号。
2、问号。用于询问句末;用于反问句末;用于设问句末;用于选择问句末;用于表示疑问的独词或词语后。
3、叹号。用于感叹句末;用于祈使句末;用于感叹、应答词之后;用于象声词之后;感叹号的并用,为了引起人们注意,突出问题的严重性,但这种并用形式不可滥用;与问号连用,表示复杂语气。
4、逗号。逗号在文中使用频率较高,单句、复句都需要它的存在,它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顿号。用于并列的词、并列的短语之间;并列结构作谓语时,并列成分之间一般用顿号;用于序次语,顿号用于序次语的后面,只表示序次和停顿,并不表示列。
6、分号。分号是介于逗号、句号之间的一种符号。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分清并列分句之间的层次。用于语义上有关联的各分句之间;用于时间上有联系的各分句之间。
用于内容上有对比的各分句之间;用于并列关系多重复句内的两在分句之间;用于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用于分项说明的语句之间。
7、冒号。用于引起下文的词语后;用于总括前文的词语前;用于解释性分句前;用于引语“某某说之后;用于判断词“是”的后面;用于“注意”、“指出、“证明”、“例如”、“如下后;用于写信、讲话稿的呼语后。
8、引号。用于标明文章中引用的部分;用于标示文章中需要突出的、含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用于标示文章中的反语、讽刺语;用于标示文中的象声词;用于标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俗语、歇后语、方言土语、格言等;用于标示文章中的简称词语;用于标示文章中出现的新名词。
9、括号。用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用于注释整个句子;用于标明插叙动作的词语或剧本中关于人物情态和环境的描写说明。
用于标明序次语;用于标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用于标明引文或文章的出处;用于标明文章的转接起讫;用于给汉字拼音;用于字典、辞书中的词条解释;用于行文中的订正和补充性词语。
10、破折号。用于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于标明语意的转换;用于标明语意的递进;用于标明语意的转折;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用于标明行文中的插说。
用于总说与分说之间;用于引下文;用于总结上文;用于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用于表示语音的中断、停顿和延长;用于表示语句或文章的出处、作者;用于标明人物的对话或列举的事项。
11、省略号。用于表示引文中的省略;用于标明列举时的省略;用于标明重复语句的省略;用于标明数目递增的省略;用于标明语意未尽、意在言外的省略;用于标明沉默或虚缺;用于标明语意中断的省略;用于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用于表示声音的延长。
12、着重号。作者在著书写文时,自认为特别重要的部分或需要强调的字、词、句,可用着重号。使用着重号应注意如原文中没有着重号,作者引用时自己加上的,须在后面注明着重号为笔者加;如原文中有着重号,作者引用时,也要注明着重号是原作者加的。
13、连接号。用于连接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的一个意义单位;用于相关时间、地点的连接,表示时间、地点的起止;用于连接相关数目字,表示数目起止;用于相关字母、阿拉伯数字之间;用于连接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
14、间隔号。间隔号主要作用是用以表示某些少数民族人名或某些外国人的名字和姓氏之间的分界,月份和日期间的分界,书名和篇目之间的分界,诗体、词牌与题目的分界,朝代和人名间的分界等。
15、书名号。书名号没什么太多的复杂用法,一般就是用于书籍、文章、报刊、杂志、影视、戏剧、歌曲以及法规、条例等名称。由于标示的需要,还有一种单书名号,用于在书名号里面。
16、专名号。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一般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
中国古代是没有的,通常我们在看电视剧或**里的那都是骗人的。现代标点符号起源于西方。
中国古代的标点符号一般简约概括为“句读”。句,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句号,有大中小之分;读(音dòu),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逗号。实际上,在中国的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前人用过的标点符号绝不止于这两种,但终究没有循序积累发展为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甚至连“句、读”两种符号的分工亦无定规,甚至未必使用。现代的中国人,如果未经专门训练,捧起未经现代标点的古籍时,即便能凭工具书去认字,也很难过“断句”这一关,问题就出在没有或太少标点符号上。
胡适在1916年发表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是我国新式标点符号第一篇系统完整的科学论文,此文的主要历史贡献有:⑴提出了划分句读符号(点号)和文字符号(标号)两大系统的初步设想;⑵阐明了标点符号在书面语中的重要地位;⑶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符号系统;⑷条析各类标点的使用方法;⑸梳理了句、读、顿三者的关系。1919年以胡适为首的六位学者联名向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192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第一部政府颁行的标点符号方案。
本文2023-08-04 20:42: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