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难乎! 的翻译
曾子在瓜地中劳作,不小心把瓜根挖掉了.老爹非常愤怒,用大杖击打曾子,致使曾子昏厥倒地.过了一会才醒来.醒来后的曾子,退到屏风之后,弹琴唱歌,想让父亲知道他现在没事了.
孔子后来听到这事情,说:古代有个叫舜的人,他父亲是瞎子.驱使舜的时候,
舜没有拒绝过,想谋害舜的时候,也从没有得逞过.(舜的父母和弟弟对舜很歹毒).
父母用小杖打孩子, 孩子忍忍也就算了.用大仗打孩子,孩子完全可以逃避这疯狂的暴怒.今天曾子委身任由这疯狂的大仗打来,这是损害自己也让父亲陷入无情无义啊.不孝和不义,哪个大呢?
一是奉养父母,虽然生活十分俭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养父亲。还有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放弃了多次去异地做官的机会。
二是尊敬父母,与父母在一起时不敢大声说话,曾子做什么事都请示父母。
三是取悦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悦父母的典型事件。话说曾子跟随父亲在在瓜地里劳动除草,但是失手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后仍然弹琴歌唱,作出快乐的样子。
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三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曾子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并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鱼,感觉味道很鲜美,但却把它吐了出来,别人问起原因,他说:“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现在我却吃了生鱼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来了。”从此以后,终生不再吃生鱼。双亲去世以后,曾子每次观看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
耘,除草,此处译为“修整”更妥。
建,竖起,此处译为“举起”更妥。
知,知觉。
之,音节助词,无义。
乃,才。欣然,欣喜的样子。
向,刚才。
得无……乎,固定句式,该不会……吧?
疾,生病。
内,通“纳”,接纳。
使,派。
请于孔子,向孔子请教,介宾短语后置。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事,服侍,侍奉。
使,使唤。
索,寻找。
过,罪,加罪,处罚,隐含被动,被处罚。
不父,不象父亲。
蒸蒸,淳厚的样子。
委身,献身,以身事人。
殪,杀死,隐含被动,被杀死。
既,……之后。
孰,谁,哪一个。
焉,句末语气助词,助疑问语气。
奚若,何如,怎么样。
造,拜访。
谢,认错,道歉,谢罪,此处当为为动用法,为……道歉,同“谢罪”。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11篇)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孔子的故事 篇1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成功商人,他在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贸易中,在别的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
但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严肃批评。
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国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而子贡的行为一下子给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的损失。
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为。
孔子的故事 篇2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公元前496年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在卫国他得知师襄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便拜师襄为师学习弹奏古琴。
师襄是春秋时期一位古琴演奏家,其时为卫国的乐官。见孔子来跟他学琴,很是高兴,他就教了孔子一首名为《文王操》的曲子。过了些时日,师襄听了孔子的弹奏就对他说:“你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夫子可以进矣,’),而孔子却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乐曲发展的逻辑性(“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要求继续弹奏《文王操》。又过了些时日师襄对孔子说:“你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乐曲的意境(“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还要更深刻地理解乐曲的意境……
就这样,孔子反复弹奏而一丝不苟,不断加深理解,至到掌握了乐曲的内涵——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乐曲。而师襄也知道孔子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知他学什么都要习焉不察,学而不厌和执着的追求,故采用启发式的循循善诱,使孔子发挥主动精神,能在实践(弹奏)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地进取。
一“教”一“学”可谓配合默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琴艺求精。
孔子的故事 篇3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孔子的故事 篇4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孔子的故事 篇5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孝”。曾子的懵懵懂懂与孔子的睿智深刻相映成趣。显然,曾子对于“孝”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人际的关系。就是说,您不能孝到父母受不了或社会不允许接受的程度。
冯梦龙《古今谈概》里有个故事,就是把父亲“孝”得受不了:常熟周木尝朝叩父寝室。父问谁,曰:“周木问安。”父不应。顷之,又往曰:“周木问安。”父怒起,叱之曰:“老人酣寝,何用问为”
孝子是忠臣至少是良民的伏笔,“孝”确实很必要。但是,如果不是从更广阔的层次上考虑“孝”,“孝”就很可能走向“不孝”,甚至犯罪。正如孔子所说的,“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孝”,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孔子的故事 篇6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孔子曾经说过:“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模范,还要勤政爱民,永不懈怠。”只要这样做,才算得是个好官。
可是有些官却不这样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他身为一名国家高级干部,本应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可是贪婪的私欲导致他,肆无忌惮地收赂,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数额特别巨大。像这样的人就是贪官,我们不可以学习他。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们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孔子的故事 篇7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名字很奇怪,叫宓子贱。宓子贱在鲁国的单父这个地方任职前,去拜谒孔子。孔子叮嘱他:“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反而轻易否决别人,更不要轻率许人,这样容易丧失操守。”
子贱在位期间,齐国进攻鲁国,单父恰好在齐军的必经之路上。此时正值秋收,田里的麦子成熟在望,但齐军一来,粮食肯定会被敌人抢走。
单父的百姓急了,纷纷向宓子贱提议说,应该赶在齐军到来之前,发动所有人抢收麦子。因为是非常时刻,也不要管谁种谁收,谁抢到就归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齐国人!但宓子贱早已拿定主意,前来请求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齐军很快攻到单父,田里的麦子被他们一抢而光。
过了几天,鲁国当政的贵族季孙氏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怒:这宓子贱怎么能把粮食拱手相让给外来侵略者呢?他亲自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可宓子贱说:“今年田里没有收成没关系,明年还可以再种再收。但如果我允许大家去抢收麦子,那么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可以不劳而获,他们会暗暗盼着明年还有这样趁火打劫的机会。这样一来,地方的民风就跟着变坏了。对于鲁国来说,一季麦子是小事,但如果让老百姓产生了靠敌人入侵而发财的`念头,他们就不会拼命抵抗敌人的侵略了,这才是鲁国的大害啊!衡量了这个利害关系后,该放弃的还是一定要放弃。”
听了宓子贱的话,季孙氏惭愧地说:“我真是目光短浅,比不上宓子贱的智慧啊。”
孔子的故事 篇8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回回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亲情贵于金钱。”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孔子的故事 篇9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孔子的故事 篇10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是李长之写的,他的原名是李长植。他写的这本孔子的故事里面写了孔子的出生至死亡。
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开始只知道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不知道他的另外一些事情,而我看着老师发给我的这本孔子的故事,我就知道了孔子他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我看的时候底下还有注释可以帮我理解看不懂的内容。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十一章从中都宰到司寇。
孔子五十一岁,也就是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鲁国当了中都宰。中都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那个时候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绩,当时四方各国都想学孔子的治理方法,于是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仿佛是后来管建设工程的首长,又由司空而为司寇,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长。但是虽然孔子现在在鲁国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乡跟前却仍保持着谦逊淳朴,像不善于说话似的。当他在朝廷议事的时候,是很会辩论的样子,但是又很慎重和上级谈话,他持的是公正不阿的态度,和同僚谈话,却又和悦近人了。
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孔子就算是做了官,也不会瞧不起百姓。然后要是有不公正的事情他总会提出来,不是像其他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跟同僚或朋友谈话,却又很和颜悦色。我就喜欢她这种人品。
长大以后,我也一定要像孔子这样子,好好做人,不干坏事。
孔子的故事 篇11《孔子的故事》讲的是孔子一生有记录的大事,像第一次参与政治活动呀、开始教育事业呀、和老子会面呀。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会面,讲的是孔子要到洛阳去,好学的他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在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所以他想到那儿去好好学上几天。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段话,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事态度告诉他:“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了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句是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这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句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出门应该坐车,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句是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
老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学东西要灵活,能做到举一反三。《孔子的故事》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1 古文中 耳 怎么解释
说文解字
耳 [er3]
卷十二 耳部
反切:而止切
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
耳
I
ěr
ㄦˇ
〔《广韵》而止切,上止,日。〕
1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诗‧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孟子‧梁惠王上》:“声音不足听於耳欤?”宋苏轼《东坡志林‧庞安常耳聩》:“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乎?”田汉《丽人行》第一场:“好,休息一会儿吧,这叫‘耳不听为净’。”
2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3指位置在两旁者。如:耳房;耳门。
4指形状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银耳。参见“耳菜”。
5谷物经雨所生的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秋甲子雨,禾头生耳。”
五代李建勋《间出书怀》诗:“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清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阴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6听到;听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诗:“通宵耳高论,饮恨知何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翁素耳其名,而贫之。”
鲁迅《坟‧人之历史》:“则中国抱残守阙之辈,耳新声而疾走。”
7附耳而语。
8连词。表示转折,相当於“而”。
汉贾谊《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9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郭沫若《游大理‧负石观音》诗:“观音之说附会耳,只表人民爱国心。”
10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11姓。
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II
réng
ㄖㄥˊ
〔《集韵》如蒸切,平蒸,日。〕
见“耳孙”。
2 文言文中,欲,曰,耳,将至,吾,乎,等等词字的意思,说的越多越欲:
①<;动>;想要得到;需要。《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动>;希望。《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副>;将要;将。《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
④<;名>;愿望。《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之欲也。”
⑤<;名>;贪欲。《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
曰:
①<;动>;说。《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动>;称为。《赵威后问齐使》:“齐有处士曰钟离子。”
③<;动>;是,举例时用。《五人墓碑记》:“按诸五人,曰颜佩伟,杨念如……”
④<;动>;为。《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
⑤<;助>;用于句首。《诗经·七月》:“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耳: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将至:
将要到来
吾:
①<;代>;我;我们。《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代>;我的;我们的。《肴之战》:“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吾侪同“吾曹”。我辈;我们这些人。
吾属我辈;我等。
吾子指自己的儿子。对平辈人的一种亲切的称呼,可译为“您”。
乎:
①<;介>;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师说》:“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②<;助>;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肴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乎?”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矣。”《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 文言文中耳什么意思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4 古文—《忠言逆于耳利于行》释义忠言劝戒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原句为: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出自《孔子家语》 卷第四 六本第十五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萌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但说所闻而言言不出说中故不可以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孔子见齐景公,公悦焉,请置廪丘之邑以为养孔子辞而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赏功受赏,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有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于是遂行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覆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厘王之庙”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此逸诗也皇皇美貌也忒差也’祸亦如之夫厘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也,振救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以是占之为然”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平,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厘王庙也”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子贡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侃侃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弗敢过也’”子曰:‘君子也’子贡曰:‘闵子哀未尽’夫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又曰:‘君子也’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赐也或敢问之”孔子曰:“闵子哀未忘,能断之以礼;子夏哀已尽,能引之及礼虽均之君子,不亦可乎” 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哀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夫钟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志变者,声亦随之故志诚感之,通于金石,而况人乎!”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而叹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易损卦次得益益次夬夬决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吾是以叹也”子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哉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故曰:‘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允信也克能也是以千岁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昆吾国与夏桀作乱自满而极,亢意而不节,斩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诛匹夫,是以千载而恶着,迄今而不灭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如在舆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子曰:“不可昔东夷之子,慕诸夏之礼,有女而寡,为内私婿终身不嫁,嫁则不嫁矣,亦有贞节之义也苍梧娆娶妻而美,让与其兄,让则让矣,然非礼之让矣不慎其初,而悔其后,何嗟及矣言事至而后悔吁嗟又何及矣今汝欲舍古之道,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乎?后虽欲悔,难哉”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摄荆相事,孔子闻之,使人?观其为政焉使者反曰:“视其朝清净而少事,其堂上有五老焉,其廊下有二十壮士焉”孔子曰:“合二十五人之智,以治天下,其固免矣,况荆乎?”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
5 古文翻译~解释一下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6 耳中人文言文翻译一、译文:谭晋玄,是本县的一名秀才。他很相信一种气功之术,每日练习,冬夏不停。练了好几个月,自己觉得好像有些收获。有一天,他正盘腿而坐,听到耳中有很小的说话声,就像苍蝇叫一般,说:“可以见吗?”他一睁眼,就再也听不见了。他又重新闭上眼、息住气听,又听到方才的声音。他想:这可能是功已练成,心里暗暗高兴。
从此,他每日坐下就听,心里想,等耳中再说话时,应当答应一声并睁眼看看是什么东西。有一天,果然又听到那“可以见吗?”的小小说话声,他就小声答应:“可以见了。”很快觉得耳朵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有东西爬出来。他慢慢地睁开眼偷看,果然看到一个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狰狞,丑恶得像夜叉一样,在地上转着走。
他心里暗自惊异,心想不管怎么样,先看他有什么变化再说。正看着,忽听邻居有人来借东西叫门呼唤。小人听到后,样子很恐慌,围着屋内乱转,好像老鼠找不到窝一样。谭秀才也觉得神志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里去了。随后他便得了疯癫病,哭叫不停。家人为他请医吃药,治了半年,才渐渐好了。
二、原文: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
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
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小人闻之,意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谭觉神魂俱失,不复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7 文言文翻译杞人忧天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气体在一起聚积起来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崩坠:崩塌陷落。
寄:依靠,依附。
若:你。
屈伸:(四肢)屈伸。 行:这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星宿:星辰,天上的星星。
中伤:击伤,打伤。
躇步:步行。
跐蹈:践踏。
舍然:释然,抛弃一切忧虑。舍,通“释”。然,的样子。
坠:掉下。
晓:晓谕,说明道理。
耳:罢了。
晓:开导。
亡:通“无”,没有。
当:可能。
四虚:四处。
积块:聚积在一起的土块。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中:打中,击中。
废寝忘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忧:担心,担忧。
果:果真。
只使:即使。
本文2023-08-04 20:43: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