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经里有哪些佛经比较或最重要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大乘佛经里有哪些佛经比较或最重要呢?,第1张

所有的佛教都一样重要。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适合八万四千法门的众生。

不管小乘、大乘,密乘,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

以前古代的大德,很多都是学习三藏十二部,现在的我们烦恼比较多,比较忙,尽可能也要多学习,但是最重要,要懂得佛法的精华和道理,才是最重要。

佛教并不是单单一门宗教 ,真正的佛教是积极的。佛教的思想,是教人行善,积德,而且也可以修身养性,学习佛教不单单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与人友好相处,懂得待人接物,经济财富稳定,家庭、事业、工作等等更加美好,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整个人生、世界,乃至是整个宇宙的真理、真相。

学习佛法,最好是要有次第的闻思修行。首先,你要找到一个好老师,最好是公认的高僧大德,如汉地很多高僧大德,藏地很多高僧大德。然后先听闻经书内容,听师父们讲解,自己明白佛教的道理,然后思考,还要自己修行,如禅修。平时多一点上供下施,积资净障。

如果是初学者的话,建议你可以学习一下一些简单的经典、论典,如《大圆满前行》、《慧灯之光》、《百业经》、《入菩萨行论》、《苦才是人生》、《心经》、《金刚经》等,祝你好运。

出离心和菩提心,一切修行的基础

  目前汉地居士在修行上存在很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有些是比较严重的,有些虽然不严重,却可以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或者是与解脱没有太大关系。正是因为缺少了系统修法的教育,才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那么,该如何挽救呢?首先,我们不谈很多理论,只要求先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有了这两个基础,再修任何法都不会走太多弯路。若不修这两个法,而去追求许多其他的灌顶、修法,是会走错路的。暇满人身不会一次又一次获得,若这一次走错了,以后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难再有机会的。大圆满、时轮金刚等修法都非常殊胜,但是,若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它们就会成为世间法,因此,希望大家在修行初期,一定不要修太多的法,只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只是偶尔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稳定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个修解脱法的人。在这两个基础打好以后,我们再考虑其他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1《菩提心略修法》

《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阿弥陀经》

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读作 sēng qié zhà,又作僧伽多。译曰集会。法门名。僧伽吒经一曰:“有法门名僧伽吒,若此法门在阎浮提,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大集会正法经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会。”此二经同本异译也。

一般来说,读诵大乘经典是净障的六种善行之一;而《僧伽吒经》本身特别详细地说明:读诵这部经得以消除苦的种子,带来未来多生多世长远的果报,并保障诵经者获得直到成佛的安乐。本经还开示念死无常,包括死亡时身心变化的过程。一九三零年代,在英国统治的北巴基斯坦所做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挖出埋在地下的一个佛教图书馆。这次的考古挖掘对於历史学家十分重要,因为它发掘了 大量的第五世纪手抄本,远比印度本土其他任何地方更多。在这许多重要的手抄本之中,《僧伽吒经》的数量最多,甚至远超过现今我们比较熟悉的妙法莲华经、金刚 经或般若经。好几世纪以来,《僧伽吒经》一直是所有大乘经典中最广为读诵、流通的经典。

《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1年)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

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

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心经》

(经名)有数本: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经秘键,即此本之解释也,但其题号为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华严之贤首释之,谓为心经略疏。慈恩又有般若心经幽赞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宋施护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此中举世流通者,鸠摩罗什译之本也。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共一卷,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此经内容大概为:佛成道未久,大众云集。佛入宝舍三昧,出无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犹如一会。胜分菩萨说偈问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问所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发愿。佛悉授菩提记,复出舌相,说持经功德,仍以此经嘱累文殊菩萨。

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应堕地狱者。终不闻是微妙经典。“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乾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41部,

诸佛虚空相虚空亦无相。离诸因果故敬礼无所观。

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

元魏天竺三藏法师昙摩流支译,又出于《大藏经·宝积部·涅槃部·第357部》,二卷,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有异译本《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译经为: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共五卷,

另有异本为《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等译

经中说:“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得不退转地。若复有菩萨信此法门。若自书写教他书写广为人说。所得功德胜前功德乃至无量阿僧祇。”

大乘佛经可以概括为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数量也不同。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例,共有14278块石经。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四部《阿含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历史渊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佛经,在以前佛经都是口头相传,由佛陀向弟子口头传承。佛陀圆寂后由弟子继续传承。后来慢慢开始篆刻成书,那么在如今存有的佛经大全中大乘佛经都有哪些经典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观赏一下吧。

大乘:梵语Mahàyàna。mahà意为大,含有崇高、高级之义。yàna为车乘,运载之义。谓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觉悟彼岸,故名“大乘”。指三乘菩提中的菩萨乘(或佛乘)。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

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

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以及别的一些或以经典为宗依,或以修持主张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禅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印度向中国和日本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

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类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为龙树及提婆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龙树的《中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待性相对性,从不生不灭之八不而肯定空性与中道。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待缘起、空、假,从而得出中道正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都有所影响。

在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着、世亲等将《楞伽经》等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世界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功夫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琐细的心理分析。

在中国及日本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6世纪)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护法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大日如来为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

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论及世界观——法界缘起,以及一整套关于顿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产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译出并由慧文慧思加以发挥,但该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在天台山传教的智。《法华经》的要义可归结为开仍实,会三归一。

但在天台宗体系中,佛陀教说被归纳为五时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禅定修持则主张一心三观。净土宗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禅宗的经典依据在《楞伽经》和《六祖坛经》整个大乘佛教就是透过六度、四摄,积极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

结束语上边提到的只是一部分当然还有《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三昧经》、《大般若涅盘经》、《金刚波若波罗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经典。

大乘佛经里有哪些佛经比较或最重要呢?

所有的佛教都一样重要。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适合八万四千法门的众生。不管小乘、大乘,密乘,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以前古代的大德,很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