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历史名人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邯郸历史名人故事,第1张

赵武灵王

在位于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在国内带头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富国强兵,使军队战斗力和国力大大增强。对中原骑兵队伍的组建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大展雄姿,灭中山,略胡地,扩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今包头市以北地带均属赵境。并深入险地亲探秦国情势,大有代秦统一天下之势。是我国古代改革开放、变法图强的先驱。

子楚夫人

即赵姬或邯郸姬。战国时秦庄襄王妻,秦始皇生母。赵国邯郸豪家之女,善歌舞。本为大商贾吕不韦之姬。吕以在赵作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奇货可居,极力游说亲昭王的太子安国君收子楚为嗣,事成后,将她也献与子楚。她自匿有身,怀孕十二月而生子赢政(秦始皇),后子楚立为太子,她与赢政归秦。不久,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子楚殂,太子政立为王,她为太后。常与吕不韦私通,吕恐事发,乃进(laoai), 诈为宦者, 得侍,私生两子。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王政行加冕礼,亲主国政,杀(laoai),及其二子,幽禁她于雍都,誓永不见。后因齐人茅焦之谏,秦王复迎她入咸阳。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死, 谥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于芷阳(今陕西临潼县芷阳乡)。

赵奢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原为田部吏,执法无私,受平原君推荐,管理国家税赋,为国不为私,“民富而府库实”。 后为将军,善用兵。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秦国攻打韩国,驻军阏与(今山西和顺),他奉命率兵前去救援,先是坚壁增垒,故意装出并不进击的样子,然后率领大军突然急速前进,直逼阏与,抢先占据北山,以先声夺人之势大破秦军,以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行法不管上下,用人不以唯亲。 赵奢墓在邯郸西紫山上,此山又称马服山。

廉颇

战国后期赵国著名大将。战国七雄兼并斗争时期,为赵国军队的主帅,率军数次击退秦军强大攻势,使秦军无法深入赵国境内,迫使秦王不得不与赵暂时罢兵讲和。 前283年率赵军伐齐,大败齐军,夺取齐地,封为上卿,进一步扩展了赵国的势力。各诸侯国对他统率的赵军无不畏惧。前251年,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任相国,受封信平君。后因赵悼襄王轻信谗言,被革职,出奔魏都大梁(河南开封西北)。后赵国屡遭秦军功败,廉颇急欲归国效力。 赵王派使者探视廉颇,使者受其政敌的贿赂,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他已衰老,不再起用。 廉颇也未遂报国之愿,又投奔楚国,最后客死在楚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上卿。相传邯郸市西十多公里处的蔺家河村是他的故里。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以大局为重,善与人和,历代备受称颂。 原为惠文王时缪贤的门客。 秦向赵强索 “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 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南)与秦王相会,以智勇斗秦王,免使赵王受辱,因功拜为上卿。 对同朝大臣廉颇容忍谦让,使其愧悟,二人成为团结御敌的知交。邯郸城内有条胡同名“回车巷”,相传就是蔺相如在此回车给廉颇让路的地方。

李牧

战国末年赵国大将。主要活动年代在赵孝成王至赵王迁时期,是最早抗击匈奴侵扰并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军事家之一。他曾采用示弱骄敌、待机诱敌的战略, 斩杀匈奴骄兵十万,使其闻李牧名而丧胆。在长达十年多的时间内赵国北部边界不受侵扰 。并一鼓作气击破东胡,侍服林胡,为赵扩地千里。赵王迁三年(前233年), 秦军派兵攻打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蒿城四南),李牧率兵反击, 在肥(河北晋县西)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次年,秦军越太行,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李牧率师击败。后因赵王中秦反间计,被杀死。

王莽

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至公元23年在位。字臣君,魏郡元城(今大名东沙窝庙一带)人,祖籍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北)。汉元帝皇后侄,其家族均是高官贵职,有九侯五大司马。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永始元年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毒死平帝,自称假(代理)皇帝。 次年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儒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在位时,对元城水患较关注,曾修治屯氏河(后人称王莽河,今无)以利良田。命令全国民间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实行五均六管;屡次改变币制,引起经济混乱;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法令苛细,赋役繁重。 天凤四年(公元17年)爆发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王朝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莽在长安被杀。

毛遂

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鸡泽人。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军于长平,乘胜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 赵王派平原君赴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前往。 谈判中,楚王畏秦,议事不决,毛遂按剑上阶慷慨陈辞,直说利害,说服了楚王合纵抗秦,使赵国得救。平原君以遂为上客。今永年县广府镇东南有“毛遂墓”。

乐毅

战国时燕将,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乐羊的后代。燕昭王时任亚卿,帮助燕昭王实现政治、军事改革,颇有建树。后出奔赵国,被封为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此后来往于燕赵之间,促使两国和睦相处。卒于赵国。相传邯郸城东的乐家堡为其居地,村北的将军墓是他的墓葬。现邯郸市丛台下有亭,亭因封号名为“望诸榭”。

公孙龙

战国时期逻辑思想家。名家(又称“辩者”,是辩论名实即概念与事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传说字子秉,赵国(今邯郸)人。做过平原君的门客,曾和赵惠文王论偃兵,认为“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反对诸侯兼并战争。在当时“坚白同异”的辩论中,和惠施主张不同,但同属名家。其名辩论题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多条。认为石头的“坚”和“白”两属性是可以互相分离的;“白马”和“马”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差别,是不同的概念(“名”),不应混淆,着重分析了概念的规定性和差别性, 还提出并论述了“指”、“物”、“名”、“谓”等概念。 对古代逻辑思想发展有很大贡献。 虽然其“白马非马”的结论未必正确,但此论几乎涉及了逻辑概念论的所有基本问题,如内涵、外延的反比关系以及限定与概括定义法等。其《名实论》对逻辑判断、推理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还致力于使逻辑少有政治理论色彩,向纯逻辑的方向发展。著有《公孙龙子》。

荀子

(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其学说为我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荀子本着“扬弃”的原则,继承了孙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并吸取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从而使儒家理论更加适应新兴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以后历代统治阶级不可或缺的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荀子学说,是我国两千年来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为巩固封建社会这一制度,有着重要的贡献。

嬴政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史称秦始皇,曾用名赵政,生于邯郸,战国时秦国国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皇帝,被史学家誉为“千古一帝”。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等。但因刑法苛虐,致使“男子力耕不足粮赋,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同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极为严重,故而在秦始皇称帝后不久,秦王朝便灭亡了。

曹操

(公元前155年——公元前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从陈留起兵到洛阳去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在北方消灭群雄割据,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可谓一代枭雄。赤壁战后,曹操回到邺城(今邯郸临漳县),自此以后他大部时间居于邺城,并修建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他于208年亲自参加规划设计,修建后的邺都,东西长七里,南北总宽五里。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善诗歌与精散文,创作的《蒿里行》、《观沧海》等诗作流传千古。特别是后期,居邺城常与“建安七子”写诗论文,为一时之盛。

魏征

(公元前580年—公元前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属馆陶县)人。魏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享有盛誉的谏臣良相,他勤政爱民,直言进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促使太宗行开明之治,在此期间,唐朝出现了兴盛局面,而魏征则是“贞观之治”的一大功臣。

杨露禅

(公元1800年——公元1872年)永年县人,杨式太极拳的开创人。杨露禅所创太极拳,经其子班侯继承发展,奠定了一百零八式的太极拳路。再经其孙杨澄甫修订,遂定为杨式大架子。现杨式太极拳已誉满全国,弟子遍天下,其技艺正走向世界。

韩荫亭

(1912-1979)曾用名韩樾,永年县田寨人。自幼酷爱学习,乐于助人,思想进步。一九二九年考入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投身革命,一九三0年在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一九三一年六月任中共永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一九三二年夏任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员。努力开辟党的工作,领导“贫农团”,组织过工人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永年县委军事委员,永年县第一任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三支队营长和营教导员。1939年因伤脱离部队后在家乡组织地方武装,接受党的指示,打入敌营,暗中配合抗日斗争。制造了日军和伪匪之间相互残杀、营救抗日人员、掩护八路军过铁路、照护八路军首长刘志坚养伤、鸣枪报信我军突围等传奇活动,受到了八路军首长高厚良、宋任穷、陈再道的高度评价。一九四五年八月后任八路军平汉支队司令员,冀南三分区独立三团团长,率领部队歼灭日伪军,解放临洺关,攻打围困永年城,配合主力解放邯郸。一九四七年九月随十纵队大军南下,开赴中原、挺进大别山、转战豫南鄂北、进军华南作战。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歼灭了大批敌军,打出了大片解放区,为全国解放立下了战功。

高树勋

(1892-1972)河北省盐山县人。早年参加冯玉祥的国民军,1926年随部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师长,第二十六路军十七师师长,河北省保安处处长,新八军军长,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10月,国民党军企图打通平汉线,进犯晋冀鲁豫解放区。10月30日,在前线率部一万余人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当时为争取、分化国民党军, 中共开展了号召国民党官兵以高树勋为榜样参加人民行列的“高树勋运动”。1946年加入中国***,后任民主建国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

郭隆真

革命活动家、烈士。女,回族,原名郭淑善,又名郭林一。大名县金滩镇人。自幼性格坚强,爱打抱不平,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拒绝父母包办婚姻。1909年和父亲一起兴办全县第一所女子小学。 1913年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与邓颖超、 刘清扬等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领导妇女开展反帝爱国斗争。 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发起成立“觉悟社”,创办《觉悟》刊物。期间,曾三次被捕。 1920年和周恩来等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经周恩来介绍在法国加入中国***。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在北京协助国民党特别是党部做妇女工作,是妇女委员会委员之一。曾编印《妇女钟》、《妇女之友》等刊物,后又创办缦云女子学校,作为革命活动的基地。1928年任河北省委委员。 1929年在哈尔滨做工运工作,任中共满州省委工委书记,是中东铁路工人罢工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930年任中共青岛市委委员兼宣传部长,负责工运工作。后被捕,在济南千拂山英勇就义。

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扩展资料

1、寓意

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2、学步桥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沁河之上,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沁河原名牛首水,西出紫山,东贯邯郸,注入滏阳河。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赵都一大景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洪湍双逝,澄映两川。”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称“三辅锁钥”。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通高8米,全长32米,桥面宽9米,两旁各19块栏板,板间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

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据《邯郸县志》载:每逢秋水暴涨,沁河两岸咫尺天涯,交通极为不便。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石拱桥。取名“学步桥”是根据《庄子·秋水》篇记载“邯郸学步”的典故借题于此 。

-邯郸学步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邯郸学步故事:战国时有个人到赵国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别人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

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

少年心想:肯定是我之前的走路方式太有问题了,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姿势。于是他开始从头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

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得精光。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寓意

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原文如下:

最早出处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秋水》)

衍生典故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后世根据以上典故提炼出“邯郸学步”这一成语。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

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

少年心想:肯定是我之前的走路方式太有问题了,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姿势。于是他开始从头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

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得精光。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历史名人故事

赵武灵王在位于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在国内带头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富国强兵,使军队战斗力和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