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妙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二妙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二妙散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44 方解 45 运用 46 现代适应证 461 关节炎 462 炎与外阴炎 463 阴囊湿疹 47 二妙散的药理作用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47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473 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474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475 抗炎、抗氧化作用 48 歌诀 5 《仙拈集》卷二方之二妙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叶氏女科》卷二方之二妙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之二妙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慈幼新书》卷一方之二妙散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朱氏集验方》卷六方之二妙散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引柳正之方,名见《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澹寮》方之二妙散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104 摘录 11 《万病回春》卷七方之二妙散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二妙散 121 处方 122 功能主治 12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124 摘录 13 《绛囊撮要》方之二妙散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35 摘录 14 《仙拈集》卷三引《普济方》方之二妙散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45 摘录 15 《李氏医鉴》卷四方之二妙散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摘录 16 《普济方》卷二○四方之二妙散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65 摘录 17 《普济方》卷七十一引《杨氏家藏方》之二妙散 171 组成 172 功效主治 17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175 摘录 18 《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二妙散 181 组成 182 功效 18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85 摘录 19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二妙散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194 摘录 20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二妙散 201 组成 202 主治 20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204 摘录 2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二妙散 二妙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èr miào sǎn

2 英文参考

Ermiao S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ermiao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二妙散同名方剂约有十七首,其中《丹溪心法》卷四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黄柏(炒)、苍术(米泔水浸,炒)各等份,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主治因湿热内蕴,流注于筋骨、下肢、带脉等所致的湿热下注证,为治疗湿热下注证的常用基础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关节炎、阴囊湿疹、 炎、神经性皮炎、疮肿、足癣等属湿热者。

4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二妙散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二妙散组成为炒黄柏、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煎入姜汁调服。功能清热燥湿。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或带下黄白量多。近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等证属湿热者。若有气虚加补气药;血虚加补血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服;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有痰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芎丸下伐,后以趁痛散服之。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药合用,使湿去热清,诸症自除。本方早见于《世医得效方》卷九,名苍术散,治证相同。[1]

该方剂药味虽少,但其抗菌谱广而强大,所以对 炎一类感染性疾病应当有一定的疗效。由于该方剂对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功能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可扩大范围,用以治疗此2类系统感染性疾病并发消化、心血管功能异常者。文献报道该方剂治疗阴囊湿疹疗效甚佳,湿疹的病因相当复杂,其治疗机理有待进一步探查。[2]

41 处方

黄柏(炒)、苍术(米泔水浸,炒)各等份[3][1]

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g[4]

42 功能主治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二妙散清热燥湿之功效。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下部湿疮;以及湿热带下、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症。

4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上二味研为细末。每服3~9克,日服二次,用沸汤加姜汁送服。表实体壮者,加酒少许佐之。

上2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4]

44 方解

本方主治因湿热内蕴,流注于筋骨、下肢、带脉等所致的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燥湿。本方以黄柏苦寒清除湿热为君药,因寒能清热,苦以燥湿,且偏走下焦,尤对骨节走痛、足膝酸痛无力为妙,其散阴分之火,清下部之热,除足膝之湿,为治下焦湿热要药。苍术苦温,善能燥湿。本方组方严谨,药少力专,君臣药味可颠倒变换,有相辅相成之妙。[3]

本方所治诸症皆为湿热下注所致。湿热流注筋骨,则筋骨疼痛;著于下肢,则足膝肿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病痿证;若下注带脉与前阴,则为带下臭秽,或下部湿疮。此乃湿热俱盛之证,非渗利芳化所能胜任,惟以苦寒清热燥湿法最宜。方中以黄柏为君,取其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且善祛下焦之湿热。湿自脾来,故臣以苍术燥湿健脾,使湿邪去而不再生。两药相合,标本兼顾,使湿热得除,诸症自解。[4]

45 运用

[3]

1.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证的常用基础方。凡湿热下注之痿,或湿热致痹、脚气、带下、湿疮等,以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湿重于热,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如热重于湿,以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腰及关节疼痛属下焦湿热者,加牛膝、木瓜、五加皮、豨莶草;湿热脚气,可加薏苡仁、木瓜、槟榔;湿热带下、量多,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下部湿疮,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3]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以祛湿热强筋骨。[4]痛甚者加生姜汁,热服。

3使用注意:阴虚或寒湿为患者不宜使用。[3]湿多热少者,不宜使用。[4]

46 现代适应证

[5]

适应证:适用于关节炎、阴囊湿疹、 炎等属湿热者。

461 关节炎

关节炎是由于骨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以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本病为中老年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病因机制目前了解还不充分,主要病因有二:①一般易感因素如遗传、高龄、肥胖、性激素、骨密度、过度运动、吸烟以及其他疾病。②机械因素如创伤、关节形态异常、某些关节长期反复使用以及剧烈的文体活动等,上述原因导致软骨基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调;软骨下骨板损害使软骨失去缓冲作用;关节内局灶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首先为软骨变性,局灶性软化,表面粗糙,失去正常弹性,局部小凹陷、脱落等;其次是骨糜烂,脱落后软骨下骨板暴露;第三是轻度的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晨僵和黏着感,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弹响等。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其病因机理主要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咽峡炎后的晚期并发症。该病抗原性复杂,各种抗原分子结构与机体器官抗原存在同源性,机体的抗链球菌免疫反应与人体组织产生交叉反应,导致器官损害;而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的抗原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荚膜由透明质酸组成,与人关节、滑膜有共同抗原性,这种抗原模拟自身抗原与链球菌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人体关节滑膜中产生风湿性关节炎;另外细胞免疫反应异常也是主要发病机制,如周围淋巴细胞对链球菌抗原的增殖反应增强,患者外周血对该抗原诱导的白细胞移动试验增强,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和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功能增加;扁桃体单核细胞对该抗原免疫反应异常等。同时A族链球菌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类可直接损害关节也是重要机制。主要表现为关节结缔组织渗出、水肿等,全身较大关节游走性、对称性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462 炎与外阴炎

炎与外阴炎是妇科常见病。外阴、 与尿道、 相邻,局部潮湿,易受污染,生育年龄妇女性生活频繁,外阴、 又是分娩、宫腔操作的必经之路,易受损伤及感染;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局部抵抗力低下,也易发生感染;正常 内有多种细菌存在,而且维持生态平衡并不致病,这种平衡依赖 的雌激素、乳酸杆菌及 pH(38~44)值来维持,称为 的自净作用;这种自净作用一旦被打破或外源性病原体侵入即可导致炎症发生,临床以 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为主要表现。临床分为非特异性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滴虫性 炎、外阴 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 炎、老年性 炎、婴幼儿外阴 炎等多种,临床大多以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为主。

463 阴囊湿疹

阴囊湿疹仅是湿疹的一种表现,是湿疹发生在阴囊部位,以剧烈瘙痒、多种形态皮损、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湿疹病因复杂,发生机理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常见病因为慢性感染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及循环障碍、精神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个人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另外,外部因素如食人某些蛋白物质,吸入花粉、尘螨等,生活环境(日光、炎热)、动物皮毛、某些化学物质均可诱发此病。

47 二妙散的药理作用

[2]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黄柏所含主要成分是小檗堿,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大致与黄连相似,其水煎剂、醇浸剂对金**、白色及柠檬酸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变形链球菌、钩端螺旋体、各型痢疾杆菌作用较强;黄柏浸剂、水煎剂对致病性皮肤真菌如**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芽孢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同时还有抗流感病毒、柯萨奇B3病毒作用,其主要成分是小檗堿、巴马亭、葛根堿等。臣药苍术浸剂对结核杆菌、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有明星的灭菌作用,同时对腮腺炎病毒、黄曲霉菌、支原体也有杀灭作用;关苍术对HIV1病毒有轻微拮抗作用,茅苍术中果聚糖酸对白色酵母感染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苍术、黄柏均能消除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上的R质粒,从而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472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柏提取物及所含小檗堿类生物堿能明显抑制胃液量、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胃溃疡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黄柏及小檗堿能增强肠管收缩,其所含黄酮能使肠管张力及振幅增强,而其所含黄柏内酯则使肠管运动迟缓;同时黄柏可促进胆汁及胰液分泌,并促进胆红素的排出。臣药苍术浸剂对胃炎、胃溃疡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对胃酸过剩等引起的胃黏膜破坏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对胃溃疡的细胞有保护作用;苍术水煎剂对乙酰胆堿、氯化钡引起的回肠收缩有对抗作用,苍术丙酮提取物及所含β桉叶醇、茅术醇则能明显促进胃肠运动,说明对胃肠运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苍术水煎剂能促进肝蛋白质合成,其所含苍术醇、苍术酮、β桉叶醇等对肝细胞损伤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473 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柏不仅具有解热作用,而且具有退热作用;黄柏堿对中枢有抑制作用,而黄柏以及分离出的柠檬苦素和黄柏酮能明显缩短α氯醛酮和乌拉坦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苍术挥发油对大脑有镇静作用,苍术β桉叶醇不仅阻断神经肌肉接点上的N受体通道,而且影响通道的打开与关闭两个方面,加速N受体脱敏;苍术水煎剂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水平而具有降糖作用。

474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柏及其小檗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且作用发生快,同时有抗心律失常和负性心率作用;黄柏及其黄柏堿、小檗堿等则通过阻断神经节,抑制血管中枢,抗交感神经等介质有降压作用,并能增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同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臣药苍术的乙醇提取物对乌头堿、氯化钡、圭巴因等引起的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

475 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药黄柏所含小檗堿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消除水肿;关苍术中所含化合物对5脂氧酶(5Lox)和环氧酶1(Cox1)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临床表现出轻微的抗氧化作用。

48 歌诀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蠲。[3]

5 《仙拈集》卷二方之二妙散 51 处方

荔枝核(炮)、小茴香(炒)各等分。

52 制法

上为末。

53 功能主治

《仙拈集》卷二方之二妙散主治寒疝偏坠肿痛。

54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空心烧酒下3钱。

55 摘录

《仙拈集》卷二

6 《叶氏女科》卷二方之二妙散 61 处方

熟地黄(炒)2钱,干姜(炮)2钱。

62 制法

上为末。

63 功能主治

《叶氏女科》卷二方之二妙散主治妊娠胎漏,漏血如月经,以致胞干,母子俱损。

64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米饮调服。

65 摘录

《叶氏女科》卷二

7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之二妙散 71 处方

茅山苍术1斤,川黄柏1斤。

72 制法

共炒存性,为末。

73 功能主治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之二妙散主治湿风烂疮。

74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麻油调搽。

75 摘录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8 《慈幼新书》卷一方之二妙散 81 处方

文蛤1两,黄柏2钱。

82 功能主治

《慈幼新书》卷一方之二妙散主治眼中翳膜血丝。

8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煎水熏洗。

84 摘录

《慈幼新书》卷一

9 《朱氏集验方》卷六方之二妙散 91 处方

四君子汤1帖,黄耆建中汤1帖。

92 功能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六方之二妙散主治痔疾。

9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加白扁豆、缩砂仁,同煎服。

94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六

10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引柳正之方,名见《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澹寮》方之二妙散 101 处方

蛇退1条(全者,烧存性),蚕纸1片(方5寸以上,烧存性,约与蛇退相等)。

102 功能主治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引柳正之方之二妙散主治催生。主难产。

10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上药合和,只作1服。以麝香温酒调下。

104 摘录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引柳正之方,名见《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澹寮》

11 《万病回春》卷七方之二妙散 111 处方

蜣螂不拘多少(67月间,寻牛粪中者,用线串起阴干收贮)。

112 制法

用时,取1个,要全者,放净砖上,四面以炭火烘干,以刀从腰切断。如大便闭,用上半截;小便闭,用下半截;二便俱闭,全用。研为细末。

113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七方之二妙散主治小儿大小便不通。

114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新汲水调服。

115 摘录

《万病回春》卷七

12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二妙散 121 处方

马蹄香、香圆橘叶。

122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二妙散主治马(疒其),满身起堆。

12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上捣烂,糟炒缚之,或用秦椒酒煎敷。

124 摘录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13 《绛囊撮要》方之二妙散 131 组成

蒲黄(炒黑)、海螵蛸各等分。

132 主治

《绛囊撮要》方之二妙散主治舌肿出血。

13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涂患处。另用石膏3钱,薄荷5分,煎汤含之。

13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5 摘录

《绛囊撮要》

14 《仙拈集》卷三引《普济方》方之二妙散 141 组成

蛇床子1两,轻粉3钱。

142 主治

《仙拈集》卷三引《普济方》方之二妙散主治鼻疳久不愈。

14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香油调搽。

14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45 摘录

《仙拈集》卷三引《普济方》

15 《李氏医鉴》卷四方之二妙散 151 组成

香薷、扁豆、厚朴、木爪、甘草、香附、陈皮、苍术、紫苏。

152 主治

《李氏医鉴》卷四方之二妙散主治外感内伤,身热腹胀。

153 摘录

《李氏医鉴》卷四

16 《普济方》卷二○四方之二妙散 161 组成

半夏1两(洗7次),干桑皮2两。

162 主治

《普济方》卷二○四方之二妙散主治五膈气,心胸痞塞。

16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3片,醋水1盏,煎至7分,稍热服。

1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65 摘录

《普济方》卷二○四

17 《普济方》卷七十一引《杨氏家藏方》之二妙散 171 组成

当归、熟干地黄各等分。

172 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七十一引《杨氏家藏方》之二妙散具有养肝气之功效。主治月昏,视物不明,泪下。

17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以无灰酒下2钱匕,不拘时候。

17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75 摘录

《普济方》卷七十一引《杨氏家藏方》

18 《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二妙散 181 组成

当归、橘皮各等分。

182 功效

《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二妙散具有理气血,去风之功效。

18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以酒调服。

18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5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一

19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二妙散 191 组成

平胃散2帖,四君子汤2帖。

192 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二妙散主治妇人血崩。

19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先合煎数服,然后吃三灰散、四神散。

194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十

20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二妙散 201 组成

马蹄香、香圆橘叶。

202 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二妙散主治马(疒其),满身起堆。

203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上捣烂,糟炒缚之,或用秦椒酒煎敷。

204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 41 理中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46 备注 47 出处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4 出处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65 出处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出处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84 出处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95 出处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05 出处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14 出处 12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25 出处 13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汤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与主治 1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法 136 制备方法 137 附注 14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41 处方 142 功能主治 14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44 加减法 145 出处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51 处方 152 制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55 出处 16 《点点经》卷一方之理中汤 161 处方 162 功能主治 16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64 出处 1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171 处方 172 功能主治 1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74 出处 18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理中汤 181 处方 182 功能主治 183 出处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汤 191 处方 192 功能主治 19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94 出处 20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汤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05 各家论述 21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汤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2 《普济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汤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25 加减 226 制备方法 23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理中汤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4 《痘疹一贯》卷二方之理中汤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5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理中汤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6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理中汤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65 各家论述 2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8 《诚书》卷八方之理中汤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9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汤 291 方名 292 理中汤的别名 293 组成 294 主治 29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96 制备方法 297 附注 3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汤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理中汤 1 拼音

lǐ zhōng tāng

2 英文参考

lizhong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inseng Decoction for Regulation the Midd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理中汤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28首。其中《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方为常用方,组成为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

即理中丸作汤剂[1]。

41 理中汤的别名

人参汤(《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42 处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2]。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

43 制法

上药切碎。

44 功能主治

理中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2]。一日三次[2]。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2]。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46 备注

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47 出处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51 处方

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二钱。

52 功能主治

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4 出处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61 处方

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

62 制法

上为粗末,加木香(煨)、肉豆蔻。

63 功能主治

产后虚证,下痢纯白,腹痛,里急后重,手足冷。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陈米、盐、乌梅煎,空心服。

65 出处

《普济方》卷三五五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71 处方

人参1钱,炙甘草1钱,绿升麻1钱,漂白术2钱。

72 功能主治

痘已现形,而吐泻不止。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煨姜3片,大枣3个,水煎服。

74 出处

《幼幼集成》卷五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81 处方

人参2钱,黑姜1钱5分,甘草(炙)2钱,白术(陈土炒)3钱,附子(姜汁、甘草水制)1钱。

82 功能主治

温补中气,挽回元阳。主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大枣3个(去核),水煎服。

84 出处

《医学心悟》卷六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91 处方

人参(去芦)、白术、白姜(炮)、甘草(炙)各等分。

92 制法

上锉。

93 功能主治

脾胃虚冷,脘痛,腹胀,泄泻。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重者,加炮附子。

95 出处

《普济方》卷四○四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101 处方

槟榔(锉)、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半夏(用生姜捣碎,焙)、沉香各等分。

102 制法

上为粗末。

103 功能主治

痰饮。思后余毒,不思饮食,三焦气惫。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10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111 处方

人参1钱,白术1钱,炙草3分,干姜5分,藿香叶5分。

112 功能主治

妊娠吐清水,同食物出者。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1盏半,加姜汁1匙服。

114 出处

《广嗣纪要》卷十二

12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21 处方

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122 制法

上药锉为一剂。

123 功能主治

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

1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

呕吐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125 出处

《万病回春》卷三

13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汤 131 方名

理中汤

132 组成

砂仁、炒干姜、苏子、厚朴(姜汁炒)、官桂、陈皮、炙甘草各一钱,沉香(水磨)、木香(水磨)各五分[1]。

砂仁1钱,干姜(炒)1钱,苏子1钱,厚朴(姜汁炒)1钱,官桂1钱,陈皮1钱,甘草(炙)1钱,沉香5分,木香5分(水磨入)。

133 功效与主治

治寒喘[1]。

1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入沉香、木香汁服[1]。

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木香同服。

135 加减法

若脉细手足冷,加附子[1]。

136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137 附注

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九味理中汤”。

14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加减理中汤”。

141 处方

人参、茯苓、白术、炒干姜、陈皮、藿香、丁香、姜半夏、炒砂仁、官桂各二分[1]。

人参2分,茯苓(去皮)2分,白术(去芦)2分,干姜(炒)2分,陈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姜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142 功能主治

理中汤治胃寒,呕吐清水冷涎[1]。

14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为粗末,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徐徐服[1]。

144 加减法

若寒极,手足冷,脉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烦躁加朱砂、炒米[1]。

145 出处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51 处方

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152 制法

上锉1剂。

153 功能主治

寒泻症。

1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去人参;呕哕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155 出处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

16 《点点经》卷一方之理中汤 161 处方

条参1钱半,白术1钱半,茯苓1钱半,炮姜1钱,肉桂1钱,附子6分,甘草8分。

162 功能主治

脏腑寒结。

16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为引。

164 出处

《点点经》卷一

1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171 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172 功能主治

疮疹吐利。

1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174 出处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18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理中汤 181 处方

人参、白术、黄耆、附子、炮姜、炙草、茯苓。

182 功能主治

痘疮脏寒木能发毒,而腹胀,二便清利,手足冷,痘淡白,脉微缓者。

183 出处

《种痘新书》卷四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汤 191 处方

白术3钱,人参1钱5分,黄耆1钱5分,茯苓1钱5分,陈皮1钱,泽泻1钱,炮姜5分,肉桂5分,砂仁7分,甘草2分。

192 功能主治

三阴自利。

19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早空心、午前服。

194 出处

《活人方》卷三

20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汤 201 方名

理中汤

202 组成

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1钱半。

203 主治

孕妇心气疼痛,脉迟者。

2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205 各家论述

胎寒气逆,上犯心包,故心气冷疼,食卒不下焉。白术健脾土以安胎,炮姜暖中气以逐冷,炙草缓中益胃以除痛也。水煎,温服,使土暖气温,则冷气自化而胎得所安,何有心气冷痛、食卒不下之患哉。

21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汤 211 方名

理中汤

212 组成

人参8分,白术(蜜炙)8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干姜5分。

213 主治

肾虚经来泄泻,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

21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

22 《普济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汤 221 方名

理中汤

222 组成

人参(去芦)、白术、白僵蚕(炒)、甘草(炙)各等分。

223 主治

小儿慢惊虚困,痰涎不利。

2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25 加减

手足厥冷,加附子、炮姜回阳。

2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3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理中汤 231 方名

理中汤

232 组成

人参1钱,白术(土炒)1钱,干姜(炮)1钱,甘草8分,乌梅肉2个,川椒10粒。

233 主治

吐蛔。

2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痘疹一贯》卷二方之理中汤 241 方名

理中汤

242 组成

人参、白术、升麻、干葛、甘草。

243 主治

痘疹吐泄,手足厥冷,腹胀自利。

24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5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理中汤 251 方名

理中汤

252 组成

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酒炒)、干姜。

253 主治

痘疹见形,吐泻不止者。

2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26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理中汤 261 方名

理中汤

262 组成

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6分,人参6分,砂糖3钱(炒灰)。

263 主治

产后腹痛,脉沉细涩者。

2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265 各家论述

产后脾亏冷滞,中气有伤而不能运化,故腹中疼痛,迷闷不已焉。白术健脾土之虚,炮姜逐中宫之冷,人参益痛伤之气,炙草缓痛伤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缓虚寒之腹痛也。水煎,温服,使脾健气强,则寒滞自化,而胃脘阳和焕发,安有腹痛之患乎。

2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271 方名

理中汤

272 组成

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273 主治

疮疹吐利。

27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28 《诚书》卷八方之理中汤 281 方名

理中汤

282 组成

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茯苓。

283 主治

吐泻手足厥冷。

28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9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汤 291 方名

理中汤

292 理中汤的别名

理中去术加桂汤

293 组成

人参3两,桂心3两,甘草(炙)3两,干姜2两。

294 主治

石发后霍乱吐多者,必转筋,不渴,即脐上筑者,肾气虚。

29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分服。

296 制备方法

上切。

297 附注

理中去术加桂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3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汤 301 方名

理中汤

302 组成

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茯苓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

303 主治

霍乱吐泻,心烦筑悸。

3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05 制备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普济方》卷二百一十三方之仓廪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仓廪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35 附注 4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仓廪散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仓廪散的用法用量 44 运用 45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仓廪散 1 拼音

cāng lǐn sǎn[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

2 概述

仓廪(lin凛)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3 《普济方》卷二百一十三方之仓廪散 31 组成

人参、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柴胡、枳壳、陈仓米各等分[1]。

32 制法

上药为末罗匀[1]。

33 仓廪散的用法用量

加姜、薄荷煎汤热服[1]。

34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百一十三方之仓廪散主治噤口痢,毒气冲心,有热作吐者[1]。

35 附注

本方早见于《传信适用方》卷二,但无方名[1]。

4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仓廪散 41 处方

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300粒。

42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仓廪散主治痢疾赤白,发热不退,肠胃中有风邪热毒及时行瘟疫沿门阖境皆下痢噤口者。

43 仓廪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44 运用

痢后手足痛,加槟榔、木瓜;噤口痢,加陈仓米1撮,石莲肉7枚。

45 摘录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出自《万病回春》:“扛板归,四、五月生,至九月见霜即无。叶尖青,如犁头尖样,藤有小刺。有子圆黑如睛。”“治蛇咬伤,又宜扛板归,不拘多少。”

①《物理小识》:“犁头刺藤,其叶三角如犁头,多在篱边生。”

②《生草药性备要》:“老虎利,芽梗俱有勒,子蓝色,可食。”

③《纲目拾遗》:“雷公藤,生山阴脚下。立夏时发苗,独茎蔓生,茎穿叶心,茎上又发叶,叶下圆上尖如犁耙,又类三角枫,枝梗有刺。又出江西者力大,土人采之毒鱼,凡蚌螺之属亦死,其性最烈。以其草烟熏蚕子则不生,养蚕家忌之。山人采熏壁虱。” 1治水肿胀方(《救生苦海》)。

2治急性扁桃体炎方(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3治缠腰火丹方(《江西民间草药》)。

4治瘰疬方(《江西民间草药》)。

5治痈肿方(《福建中草药》)。

6治乳痈痛结方(《闽东本草》)。

7治坐板疮方(《王秋泉家秘》)。

8治湿疹、天疱疮、脓疱疮方(《福建中草药》)。

9治慢性湿疹方(《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10治黄水疮方(《贵阳民间药草》)。

11治下肢关节肿痛方(《福建中草药》)。

12治痔漏主(《江西民间草药》)。

13治附骨疽方(《江西民间草药》)。

14治蛇咬伤方(《万病固春》)。 1治水肿胀:平地V三钱,雷公藤五钱,车前草四钱,天青地白草三钱,路路通五个。打碎煎服。(《救生苦海》)

2治急性扁桃体炎:石豆兰(兰科麦斛)一两,扛板归二两半,一枝黄花五钱。水煎,分二次服,日一剂。(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3治缠腰火丹(带状疱疹):鲜扛板归叶,捣烂绞汁,调雄黄末适量,涂患处,一日数次。(《江西民间草药》)

4治瘰疬:扛板归七钱,野南瓜根三两,猪瘦肉四两炖汤,以汤煎药。孕妇忌服。(《江西民间草药》)

5治痈肿: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水煎,调黄酒服。(《福建中草药》)

6治乳痈痛结:鲜扛板归叶洗净杵烂,敷贴于委中穴;或与叶下红共捣烂,敷脚底涌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闽东本草》)

7治坐板疮:乌贼骨五线,雷公藤三钱。共为细末擦之,干则以菜油调敷。(《王秋泉家秘》)

8治湿疹、天疱疮、脓疱疮:鲜扛板归全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9治慢性湿疹:鲜扛板归四两。水煎外洗,每日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10治黄水疮:蛇倒退叶(为细末)一两,冰片五分。混合,调麻油涂搽。(《贵阳民间药草》)

11治下肢关节肿痛: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12治似麻风型的脱节癞:蛇倒退(红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莲草、车前草(鲜者)各-两五钱,煎水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13治痔漏:扛板归七钱至一两,猪大肠不拘量,同炖汤服。(《江西民间草药》)

14治附骨疽:扛板归七钱至一两,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以渣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15 治蛇咬伤:扛板归叶不拘多少,捣汁酒调,随量服之,用渣搭伤处。((万病回春》)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樵夫在山上打柴,突然手被毒蛇猛咬一口,顿时,手背肿得象熟透了桃子,一阵阵剧痛象乱箭穿心。他心慌脚乱,捂着伤口拼命往家跑,不料剧烈运动后血液循环加快,蛇毒攻心,全身红肿,脸色煞白,刚到家就一头栽进门槛。举家呼也不醒,唤也不应,硬邦邦地翘了辫子。一家人悲怆欲绝,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捶胸跺脚,号啕恸哭。

俗话说:死了,死了,一死就了。人已弃世,哭也无济于事,旁人好心劝慰,只好准备料理丧事。全村老小,远近亲友,披麻戴孝。买不起灵柩,就用一块板扛着遗体,覆盖千斤被。一路上,路幡前引,哭哭啼啼,冥票纷飞,向坟山抬去。

途中,一个郎中迎面相遇,他看到四人抬一口薄棺,急忙问:“棺中盛殓的是什么人?何故而死?死去多久”?答已死去几个时辰,死因不明,郎中又说:“打开,让我看看可以吗?”死者家属一听一把拽住郎中哀求:“您是医生,人死了还能救活吗?”郎中说:“真的死了,我亦不能起死回生。不过要弄清何故而死啊!”

郎中掀开千斤被定神一看,死者的脸色象一张白纸。摸了摸脉搏,还有极其微弱地跳动,接触鼻尖,还有些许热气,他立即拿出针来,选定穴位,扎了一针,并使用一特殊的捻针物法,又从携带的药囊中取出蛇药片,找来热水灌下去,然后做了引流排毒手术,半小时之后“死者”退热退肿竟苏醒过来。

三天之后,“死者”坐在床上饮食了。人们望着这位飞来的活神仙,盛赞郎中是华佗再世,扁鹊降临。

大家感激郎中的救命之恩,询问他用什么灵丹妙药,郎中拿着一株草说:“我没有灵药,仙药就用这极普通的草芥制的”,人们神秘地望着草,问草药叫什么名字,郎中莞尔一笑:“我也叫不出名称,只知道它主治毒蛇咬伤。”大家面面相觑,觉得这好草药没有名称未免遗憾。只见郎中紧锁眉头略有所思,俄而,蓦地大腿一拍:“有了!患者不是“扛板”而去复活而“归”吗就叫“扛板归”吧!”在场的人都交口称赞。“

扛板归”由来的典故虽然只是传说,但是由于它的趣味性和传承性而流传至今。中医认为,扛板归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散瘀止血,主疔疮痈肿,丹毒,瘫腮,乳腺炎,聤耳,喉蛾,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百日咳,瘰疬,痔疾,鱼口便毒,泻痢,黄疸,臌胀等症,是清热解毒良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51 组成 52 制法 53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54 功能主治 6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65 使用注意 66 出处 7 《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75 出处 8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艾附暖宫丸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85 出处 9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艾附暖宫丸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95 各家论述 96 出处 10 艾附暖宫丸的药典标准 101 品名 102 处方 103 制法 104 性状 105 鉴别 106 检查 107 含量测定 10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0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0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74 测定法 108 功能与主治 109 用法与用量 1010 规格 1011 贮藏 1012 版本 11 艾附暖宫丸药品说明书 111 药品类型 112 药品名称 113 药品汉语拼音 114 药品英文名称 115 成份 116 性状 117 作用类别 118 适应症/功能主治 119 规格 1110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1111 禁忌 1112 艾附暖宫丸的不良反应 1113 注意事项 1114 艾附暖宫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115 艾附暖宫丸的药理作用 1116 备注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艾附暖宫丸 艾附暖宫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ài fù nuǎn gōng wán

2 英文参考

Aifu Nuangong W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ifu nuangong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ifu nuangong w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艾附暖宫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977 84 艾附暖宫丸 蜜丸 9g 丸 08 中成药部分 978 84 艾附暖宫丸 蜜丸 54g 瓶 42 中成药部分 979 84 艾附暖宫丸 水蜜丸 6g 袋 096 中成药部分 980 84 艾附暖宫丸 水蜜丸 45g 瓶 72 中成药部分 981 84 艾附暖宫丸 水蜜丸 54g 瓶 86 中成药部分 982 84 艾附暖宫丸 水蜜丸 60g 瓶 96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艾附暖宫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艾附暖宫丸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香附(醋制)、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续断[1]。具有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的功效。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行经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经行小腹冷痛喜热、腰膝酸痛。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5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51 组成

香附(醋制)六两,艾叶、当归(酒洗)各三两,黄芪、吴茱萸、川芎、白芍药(酒炒)各二两,地黄(酒蒸)一两,官桂五钱,续断一两半[2]。

52 制法

上药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2]。

53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远淡醋汤送下[2]。

54 功能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功能温暖子宫,调经止痛[2]。主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面色萎黄,四肢酸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面色无泽,肚腹时痛,婚久不孕[2]。

6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61 处方

艾叶(大叶者,去枝、梗)90克 香附子(去毛)180克(俱要合时采者,用醋1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大川芎(雀脑者)白芍药(酒炒)黄耆(取**、白色软者)各60克 当归(酒洗)90克 续断(去芦)45克 生地黄30克(酒洗,焙干)官桂15克

艾叶(大叶者,去枝梗)3两,香附(去毛)6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5升,以瓦罐煮1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2两,大川芎(雀胎者)2两,白芍药(用酒炒)2两,黄耆(取**、白色软者)2两,川椒(酒洗)3两,续断(去芦)1两5钱,生地黄(生用)1两(酒洗,焙干),官桂5钱。

62 制法

共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具有温经暖官,养血安胎之功效。主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浊,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月经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不孕)

6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醋汤送下。

每服5070丸,食前淡醋汤送下。

65 使用注意

服药期间,忌恼怒、生冷。

戒恼怒、生冷。

66 出处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

7 《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71 处方

南香附米1斤(4两醋浸,4两汤浸,4两童便浸,4两酒浸,各浸1宿,焙干),北艾叶(焙干,捣烂,去灰,醋浸,炒)4两,当归1两,川芎1两,白芍(酒炒)1两,熟地黄(姜汁炒)1两,玄胡索子(炒)2两,甘草(生用)8钱。

72 制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艾附暖宫丸主治妇人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

7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空心米汤送下;酒亦可。

75 出处

《万病回春》卷六

8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艾附暖宫丸 81 处方

艾叶、香附(四制)、玄胡、熟地、甘草。

82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艾附暖宫丸主治血癖;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

8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80丸,米汤送下。

85 出处

《女科切要》卷二

9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艾附暖宫丸 91 处方

南香附子(去毛净)1斤(分4制:酒浸4两,醋浸4两,盐汤浸4两,童便浸4两,3日焙干,为细末),北艾叶(温水洗净、焙干,研烂,筛去灰,醋浸,炒干)2两,当归(酒洗)2两,川芎2两,白芍(酒洗)2两,熟地2两。

92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艾附暖宫丸具有理气补血,调经种子之功效。主治妇人百病;妇人经水不调,临行作痛,子宫虚冷,不能孕育。

9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80丸,淡醋汤送下。

95 各家论述

1《医林纂要》:四物以荣肝血,艾、附以暖子宫,醋以敛之,使不妄行。要以温养子珠,而为生物之本。

2《成方便读》:凡妇人调经一法,首先理气,以气顺则血亦顺也。夫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难于生育,温则易于成孕。故方中以香附理气分,艾叶暖子宫,合四物而用,宜乎可治以上诸证也。

96 出处

《古今医鉴》卷十一

10 艾附暖宫丸的药典标准 101 品名

艾附暖宫丸

Aifu Nuangong Wan

102 处方

艾叶(炭)120g、醋香附240g、制吴茱萸80g、肉桂20g、当归120g、川芎80g、白芍(酒炒)80g、地黄40g、炙黄芪80g、续断60g

103 制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104 性状

本品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苦、辛。

10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T字形毛棕色或焦黑色,弯曲,柄2~4细胞(艾叶)。非腺毛2~6细胞,胞腔有的充满红棕色物;腺毛头部多细胞,椭圆形,含棕**至棕红色物,柄2~5细胞(制吴茱萸)。分泌细胞类圆形,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细胞作放射状排列(醋香附)。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当归)。草酸钙簇晶直径约45μm,存在于淡棕**皱缩的薄壁细胞中,常数个排列成行(续断)。纤维直径15~35μm,壁厚,微木化,有大的圆形纹孔(白芍)。纤维成束或散离,壁厚,表面有纵裂纹,两端断裂成帚状或较平截(炙黄芪)。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壁一面菲薄(肉桂)。

(2)取本品9g,剪碎,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α香附酮对照品,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放置片刻,斑点渐变为橙红色。

(3)取本品45g,剪碎,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吴茱萸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2: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9g,剪碎,加水5ml浸润,加水饱和的正丁醇30ml,摇匀,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本品9g,剪碎,加水5ml浸润,加水饱和的正丁醇30ml,摇匀,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用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30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0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10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0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12:8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0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0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小蜜丸,切碎,取2g,精密称定;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剪碎,取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5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0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45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40mg。

108 功能与主治

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行经后错、经量少、有

二妙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丹溪心法》卷四方之二妙散 41 处方 42 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