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古代字画的真伪?
鉴别古代字画真伪的方法
1、纸绢鉴别
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
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
2、装潢鉴别
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
3、印章鉴别
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宋代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
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
4、题跋鉴别
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某件书画的题跋虽然也有对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是少数。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表扬它的美,于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斋名有老学庵,七录斋,春在堂,陋室,聊斋,绿林书屋,百梅书屋,三希堂等,介绍如下:
1、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老学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为书斋名。
2、陋室,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
3、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朋友们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
4、七录斋,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取名“七录斋”。他自幼好学且勤于手抄,所读之书定要亲手抄录,抄了再读,读了烧毁,接着再抄,如此反复六七次之多,以达到“胸有成竹”,故此得名。
5、绿林书屋,鲁迅在上海的书斋名是“绿林书屋”。鲁迅在黑暗的时代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一些反动文人却诬蔑他是“学匪”。他就把书屋取名“绿林”,以示嘲讽。
6、百梅书屋,国画大师齐白石35岁时,在故乡湘潭盖了一幢房屋,周围有许多梅花树,他对之非常喜欢,于是取名为“百梅书屋”。
中国古代没有写实派的绘画,是什么原因呢?中国古代绘画,也被称为“中国画”,非常重视“外乎自然,中乎心源”。题材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它们相互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中国古代绘画注重物神写意,行神散聚,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描绘苦难的绘画很少,但在西方,这样的作品更多。直到现代才有更多这样的主题。客观地说,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但它不符合一般的国际审美标准,国际审美倾向于写实作品。
中国古代绘画的水平很高。中国的抽象艺术水平很高,但现实主义作品却很少。其实,这并不完全是我们主题的缺失和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缺陷,确切地说,这是绘画艺术家和时代的共同选择。苦难题材的艺术更偏向于写实性的刻画,但古人的艺术是以“高文化”型的,现实主义的苦难作品是一种“道具”型的作品,但古代绘画的服务对象是贵族阶层和名人人物,苦难的现实体裁具有一定的不吸引力。
以西方雕塑艺术为例,往往有裸体的人物,会精确地刻画人物或风景,这是一种非常写实的艺术表现。而中国画恰恰相反,几支笔,勾勒出绘画的轮廓,虽然绘画的笔墨并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得出展示鲜明特征的结论,就是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显然,我们越是重视中国画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艺术,更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
此外,很难将受难类型的主题描绘成“大雪”的程度。大多数欧洲和美国国家生活在海洋上,为抵御风暴而捕鱼或在森林中狩猎野生动物。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热情,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很大胆,而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是一种相对稳定和固定的生产方式。中国古代追求的是安全,所以受苦真品并不流行,中国人喜欢节庆吉利的道德品,而追求的是冒险精神,西方描绘的是什么真实的阶级性更多,我们的中国传统绘画在唐代是走向抽象的,西方的抽象艺术已经落后我们几百年了,但我们苦心经营的写实绘画的发展也落后于西方几百年。
怎样鉴别古代字画的真伪?
本文2023-10-18 00:41: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2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