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非是谓之愚 --夫子心中的智与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是非非是谓之愚 --夫子心中的智与愚,第1张

       唐宪宗元和十(815)年,白居易因言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谪居州途中,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命名为《放言五首》。其中第一首诗这样写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这首诗颔联两句用的都是与《论语》有关的典故--臧生诈圣和宁子佯愚。本文就来聊一聊装傻的宁子。

       宁子佯愚一典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句法、修辞都不算复杂,在古文中属于那种一看就能明白的。如果有兴趣翻翻今人的注释你就会发现,这句话的解释大体相同。

       刘俊田等译注的《四书全译》将这句翻译为“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便显得很聪明;在国家无道混乱时便装愚作傻。他那种聪明别人赶得上,那种装愚作傻别人是无法赶上的 ” 。金良年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采取了类似的一个译法,“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清平就显露才智,国家无道就表现痴呆。他的才智是及得上的,他的痴呆是及不上的 ”。

       当然,这种解释并不是今人的独创,是古今通训。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大程子程颢在注释这一句时,批注为“ 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 ”。

       读完这这几个注释,一个明哲保身、装傻充愣的宁武子形象,应该是立在脑海中了。可是明哲保身是儒家的精神吗?一个遇乱而隐、避祸保身的人值得夫子如此褒奖,并由群弟子记载下来作为榜样传诸后世吗?夫子提倡“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的精神难道在危乱之际就能变成沈晦以免患吗?

        也难怪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质疑: 沈晦 仅 求免身,乃 庄 老之道 。由此一路推问下去,不难发现宁武子的智与愚其实关乎夫子心中的智与愚,更关乎儒家学说的立论根本。

       要解答宁武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回到古籍中来寻找。关于宁武子其人其事,先秦古籍中只有《左传》一书保留了一些痕迹。宁武子,名俞,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谥号“武”,一般通称为宁武子。宁武子出身卫国的公族,其父宁庄子速更是卫国上卿,辅佐了懿、戴、文、成四代国君。卫成公初年,宁庄子去世,宁武子成为卫国大夫。

       宁武子的第一次亮相在卫成公三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

       六月,晋人复卫侯。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君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 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 扞 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大神以诱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 " 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卫侯先期入,宁子先,长佯守门以为使也,与之乘而入。公子颛犬、华仲前驱。叔孙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颛犬走出,公使杀之。元 咺 出奔晋。

       当时,晋楚两国刚刚开始争霸。晋文公想向卫国借道救宋。一向亲楚的卫成公拒绝了晋国的要求。晋军改道南渡,并向周边诸侯征调军队,举行会盟。卫成公又三心两意地向晋请盟。晋文公不仅拒绝了卫国的请求,还夺去部分卫国的土地送给宋国。卫成公决心加入楚国的阵营,但遭到以执政大夫元咺为首的国人反对。或许是国人为取悦晋国、或许是卫成公感到继续待在国都有危险,总之卫成公出奔襄牛,留下弟弟叔武和元咺治国。朝中大臣或随卫成公出奔,或留国都,分成了两派。此后,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叔武和元咺作为卫国的代表出席了庆贺晋国获胜的盟会,而卫成公则逃亡陈国。就在此时,有人在卫成公面前诬告元咺拥立叔武为国君,卫成公不分青红皂白把随自己出奔的元咺之子元角一刀给砍了。所幸叔武和元咺二人并未因此与卫成公翻脸,而是积极在晋国面前斡旋。最终,晋文公默许卫成公归国。

       然而由于卫成公鲁莽地诛杀了元角,留守派担心卫成公归国后会扣帽子、找茬子,而出奔派则怕留守派会甩脸子、下绊子,卫国内外人心浮动。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亮相的宁武子奉命去宛濮做留守派的思想工作。宁武子首先把锅甩给了老天,认为是天祸卫国,也就是说这次事件既不是卫成公的错、也不是叔武、元咺的错,更不是留守派、出奔派的错,要错都是老天爷的错。其次,宁武子定了一个调,也就是无论留守派还是出奔派,本意上都是愿意跟随卫成公出奔的,所以大家在精神层面都是大大的忠臣。再次,忠臣们是有分工的,有留下来看家的,有远行侍主的。看家的叫守社稷,侍主的叫扞牧圉,这只是分工不同,没有立场问题。最后,宁武子有扯上老天,大谈一通既往不咎、和谐共处的誓言。于是乎,卫国才人心安定,一门心思等卫成公归国。

       宁武子做通了留守派的思想工作,但显然没有做通出奔派的思想工作。先是卫成公无视盟约,突然提前归国。或许是担心意外的变动引发骚乱,宁武子只得赶在卫成公之前入城,守城的大夫以为宁武子是卫成公派来的使者,于是和宁武子同车入城。卫成公的前导部队直入城中,一箭射杀了握着湿漉漉头发出迎的叔武,元咺见势不妙逃往晋国。卫成公入城后,虽然抱着弟弟的尸体大哭,也诛杀了凶手公子颛犬。但怎么看都有数百年后司马昭杀成济的味道。

        于是乎,宁武子的首次亮相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当初,他和留守派的盟约到底是出自智慧还是存心忽悠,先卫成公入城是为了防止局势失控还是故意调开防卫,便于前驱行事都成了两说之事。好在史书为我们留下了其他事迹,让我们才能见其真心。

       宁武子的第二次亮相还是在卫成公三年。

      卫侯与元 咺 讼,宁武子为辅, 针 庄子为坐,士荣为大士。卫侯不胜。杀士荣,刖 针 庄子,谓宁俞忠而免之。执卫侯,归之于京师,置 诸深室。宁子职纳橐 饘 焉。元 咺 归于卫,立公子瑕。

       元咺逃到晋国,在晋文公面前把卫成公的所作所为诉说了一遍。原本就看卫成公不顺眼的晋文公立刻大笔一挥,把卫成公抓来与元咺对质。于是,卫国的大夫士荣担任了卫成公的辩护人,针庄子当了代理人。由于卫成公毕竟是国君不能亲自上庭受审,宁武子就作为他的替身出席审判。在晋国召开的庭审,结果可想而知。卫成公被判有罪,押送洛阳关进了监狱;辩护人被直接咔嚓了事,代理人被处以刖刑;而宁武子则被晋文公认定为忠臣免于刑罚。按理说,一起打官司的四个人,杀的杀、关的关、剁脚的剁脚,剩下那个暂时没事的是不是该早点离开是非之地呢?但宁武子却做了一件傻事,不仅没有跟随元咺回卫国另立新君,反而追随卫成公到了洛阳,当上了职业探监人,专职给卫成公送衣服送饭。

       这牢饭一送就是二年,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鲁僖公三十年, 晋文公突然想起了牢里的卫成公。

       晋侯使医衍鸩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鸩,不死。公为之请,纳玉于王与晋侯。皆十 瑴 。王许之。秋,乃释卫侯。卫侯使赂周颛、治廑,曰:"苟能纳我,吾使尔为卿。"周、冶杀元 咺 及子适、子仪。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将命,周颛先入,及门,遇疾而死。冶廑辞卿。

       晋文公嫌卫成公是个祸害,想尽快了解了他,就让医生衍下药毒死卫成公。专职探监的宁武子立刻就发现了医衍的下毒行为。不过,宁武子一没向周天子揭发医衍,二没制止下毒。而是偷偷给医衍送钱,求他下药时手下留情,少下点毒药。在现代人眼里,这个逻辑似乎有点凌乱,要什么样的脑子才能想出这样的笨办法啊!不过,晋文公没能毒死卫成公,却给了卫成公翻身的机会。在鲁僖公的斡旋下,卫成公贿赂周天子和晋文公,得以逃脱牢笼。随后又贿赂卫国的大夫,杀死元咺和弟弟子瑕,再度复位。

        卫成公归国,宁武子作为一直追随左右的忠臣,自然也回到了卫都。可惜归国的第二年,卫国又遭殃了。

        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 鄫 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

        卫国被狄人欺凌,不得已弃都迁往帝丘。刚在帝丘住下,卫成公的老祖宗康叔封跑到卫成公的梦境中告状,说曾都于帝丘的夏王相抢了自己的祭祀品。卫成公梦醒之后一想,老祖宗神仙打架自己在人间也没法劝,索性给夏后相单独搞个祭祀,让他有贡品享用,就不会跟老祖宗抢食了。卫成公自以为得计的做法,立刻遭到了宁武子的反对。以“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为由,把卫成公给顶了回去。

       不给国君面子的宁武子,出使在外倒是给友邦的国君留了点面子。卫成公十二年即鲁文公四年,宁武子奉命出使鲁国,这也是左传中宁武子最后一次亮相。

       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 玈 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鲁文公设宴招待宁武子,为他赋了两首诗。可宁武子全然不顾外交礼仪,一不答谢、二不答赋。估计此时宁武子已是贤名远播,因而鲁文公不仅没有发作,反而偷偷派人请教。宁武子这才说,我以为刚才是乐队在排练呢!诸侯朝见天子,天子用《湛露》;诸侯献捷,天子用《彤弓》。言下之意,不是我无礼,是鲁国不懂礼。

       左传上记宁武子只有上述五件事。如果说能跟“佯愚”二字挂上钩的,恐怕只有文公赋诗一事了。所以金良年先生在注释宁子章时,特意在段意的环节中提到了这个典故 “ 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痴呆,这种痴呆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世态度。从消极意义上说,它避免了自身遭到伤害,从积极意义上说,它又是对无道的一种抗争。这大概就是孔子赞誉宁武子的用意 ”。

       可是这种为避礼而佯的愚是人所不能及的吗?《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个故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同样遇到君主违礼之事,夫子也选择了装傻,故意回答知礼。在左传中,因礼而佯愚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的,所以即便宁武子在文公赋诗一典中有佯愚的举动,但至少当不得不可及也的评价。

        再看宁武子的其他四件事,可谓件件是愚中见智、智中见愚。

       宛濮盟誓咋看宁武子以智服人、安定人心,但背地里却隐藏着一旦会盟不成卫人见弃卫侯见恶的困境。先君入城始终逃不脱诓骗卫人、串通杀叔武的嫌疑。宁武子智也?愚也?

        与元咺讼时,明知晋文公有罪卫成公之心,毅然为君之辅,代君应讼。侥幸逃过败诉之后,却不离不弃追随主君远赴牢笼。宁武子愚也?智也?

        货医薄鸩时,即保全成公性命又使医衍免于晋文公责罚,两全于其事。宁武子愚也?智也?

        止祀夏相时,不惜忤逆主君,也要据礼以争。宁武子智也?愚也?

       宁武子身上的智与愚并不是其立身之本,他的言行举止必自礼出。佐君归国,礼之所然,自当团结内外、安抚上下;君背誓言,违礼先期,自当控制局势、减少冲突;君臣相讼,有背礼法,自当以身代君、仗义执言;晋文鸩侯,私设刑罚,自当舍身护主、两不为害;卫成梦诉,越礼而祀,自当据理力争,请改祀命;文公赋诗,戾取大礼,自当佯愚肄业,自坦无知。

        因而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这样评价宁武子。“ 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闲,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 。  朱子认为宁武子的所作所为在所谓智巧之士眼中是深避而不肯为之的愚行。这种愚是世人眼中基于利害的愚,而不是基于道义的愚。

       荀子在《修身》一文中说“ 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是非谓之愚 ” , 但世人眼中的是是非非却未必是夫子眼中的智与愚。在夫子的心中,为道义而执着前行不惧艰险的宁武子才是世人不可及之愚人,至于避险免患、保全自身的智者们,似乎并不合夫子之道。与其说宁子佯愚,到不如说宁子见愚来的贴切。

                                                                                          庚子五月初七作于书如羽斋

1 一句形容人志向各不同的文言文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出处:

《史记·卷三十六·陈涉世家》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2]

译文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注释

少:年轻的时候。

尝:曾经。

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地。佣,被雇佣劳动。

之:动词,去、往。

与:介词,和、同。

辍:停止。

垄(lǒng):田埂。

怅:失望。

恨:叹恨。

怅恨:因失望而叹恨。

苟:倘若,如果。

无:不要。

而:连词,前一部分修饰后一部分,表示状态。

应:回答。

若:代词,你,指陈胜。

为:担任。

太息:长叹

嗟(jiē)乎:相当于感叹词“唉”。

安:怎么。

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庄子·内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译文

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那么费劲地高飞去南海呢?”到近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

2 关于志向的文言文

<劝学>>,学不可以已!

<<愚公移山>>

<<师说>>

<<爱莲说>>

<<为学>>

<<陋室铭>>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3 急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诸葛亮《诫外生书》《孟子•告子下》《吕氏春秋•诚廉》诸葛亮《出师表》吕 坤《 语•应务》吕蒙《破窑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诸葛亮《诫外生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宋)吕蒙正《破窑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鸡翼大,飞不如鸟。

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文章盖世,孔子尚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

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颜回命短,实非凶恶之徒。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瞽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首相;孔明居卧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韩信无缚鸡之力,封为汉朝大将;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河山万里。

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

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昔时也,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

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

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秧袂。

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言余之贵也。

余曰:“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盖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

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孟子 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以礼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经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则不得食,--则将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尽,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

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变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馀师。" 公孙导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

4 关于志向和自强的古文

《四知》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闻鸡起舞》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古文二则》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 填空题。

司马光 时期 家 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 》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 体通史。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即更刮目相待 (5)蹴琨觉 (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7)自相鱼肉 (8)人思自奋 4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遗民既遭残贼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二 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祖逛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 7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8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 9 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0 读读这二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三 链接课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 闻鸡起舞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 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

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问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1 给下列各词中的“辟”字注音、解释: 议论精辟 辟举秀才 辟邪 辟邪说 1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不修仪检 赞世才具 每语世事 蹴琨觉曰 13 据文意,解释词语。 荒鸡 恶声 14 翻译句子。

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5 填空题。 闻鸡起 未雨绸 四海沸 一 而就 《古文二则》 一 知识积累 1 1 略 2 北宋、政治、史学、资治通鉴、编年体 3 (1)执政(2)推辞(3)广泛浏览(4)重。

1 机智对答的文言文

1?课文简说。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1?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

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4?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5?课文中要求写的字有三个比较容易出错,要格外注意,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6?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课课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提示,目的是提示教师此次综合性学习应从本课教学开始,把综合性学习贯穿全组学习的始终。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发现、搜集精妙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 组织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明确任务与方法,落实小组分工与活动安排等。可以根据学习提示,自主确定某一活动方式:如,搜集熟语、短文;搜集提示语和广告词,写广告词;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并演一演等。

其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召集小组长汇报活动进程,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适时小结等方法,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活动心态。

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结合语文课。

2 有趣的古文课作文

星期五有幸听了小学语文教师责任编辑朱文君老师执教的“小古文教学”朱老师利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机智聪慧的教学风格将难懂的文言文变成有趣的课堂。

一趣,我们最喜欢听故事,朱老师在教文言文之前,创设一个情境,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眼睛、鼻子、眉毛、嘴巴和耳朵争吵的故事,充分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朱老师有意放慢教学节奏,先让我们自主理解意思,然后追问关键字词的解释,顺势揭示理解文言的基本方式,清晰易懂,印象深刻。

二趣,朱老师让我们讲讲、猜猜、读读、演演,不时地就某个情节诱发学生的猜想,再出示语句,让我们解读,充分吊起了我们的“胃口”。三趣,朱老师自身的范读很有趣,夸张的表情、动作显得诙谐幽默,让人捧腹大笑。

在朗读上,朱老师也别出心裁,以丰富多变的体态,反差极大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把小古文演绎的淋漓尽致。四趣,朱老师多次就某个教学点与我们以文本中人物的角色当场对话,师生互动,充分演绎出各人物的特点,我们兴趣盎然,演得有情有趣,极富生活气息。

朱老师有意预设悬念,不直接揭示说话内容,而是让我们凭借自己的经验猜测主人会怎么说,训练我们根据说话人的性格来想像说话,这是一种高品质的语言训练艺术。一节课下来,我们学习兴趣浓厚。

枯燥的古诗文竟如此有趣。

3 文言文《嘉隐相对》中那些句子讲了贾嘉隐是个机智、幽默的人

贾嘉隐有条有理他说:“您年纪这么大,我叫您公公,公的旁边靠着树木,不正是‘松’字吗?”小孩灵机一动他说:“你靠的这棵树不是松树,是槐树 唐朝时有个小孩叫贾嘉隐,年仅七岁就很有口才,有学问的大人也耍弄不了他 有一次,有两位年长的诗人听说他聪明,就故意前来考考他其中有一位靠在一棵槐树上,问贾嘉隐:“你说说看,我倚的这棵树是什么树?” “松树”小孩回答 “这明明是棵槐树,你怎么说是松树呢?” 贾嘉隐有条有理他说:“您年纪这么大,我叫您公公,公的旁边靠着树木,不正是‘松’字吗?” 旁边的那位无聊诗人听贾嘉隐这么说,也凑趣地往树上一倚:“我的也是松树,你也应该叫我一声公公” 小孩灵机一动他说:“你靠的这棵树不是松树,是槐树”“你怎么又改口了呢?” 小孩辩解说:“不是我改口,是因为鬼靠在树木上,正好是一个‘槐’字” 那位诗人听完,真是气得哭笑不得。

4 描写“古代机智少年儿童”的文言文有哪些

1、《两小儿辩日》——春秋战国 列御寇

2、《司马光砸缸》——宋 作者不详

3、《杨氏之子》——南朝 刘义庆

4、《曹冲称象》——晋 陈寿

文言文故事简介:

1、《两小儿辩日》:

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同班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机智与勇敢。

3、《杨氏之子》:

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面对客人的提问机智回答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4、《曹冲称象》:

小小少年曹冲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称出大象的重量,被称赞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5 描写“古代机智少年儿童”的文言文有哪些

1、《两小儿辩日》——春秋战国 列御寇 2、《司马光砸缸》——宋 作者不详 3、《杨氏之子》——南朝 刘义庆 4、《曹冲称象》——晋 陈寿 文言文故事简介: 1、《两小儿辩日》: 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同班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机智与勇敢。 3、《杨氏之子》: 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面对客人的提问机智回答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4、《曹冲称象》: 小小少年曹冲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称出大象的重量,被称赞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智者与愚者的经典语句如下:

1、智者记住别人的名字,愚者希望名字被记住。

2、智者满脸微笑,愚者冷若冰霜。

3、智者了解别人的心思,愚者表示自己的需要。

4、智者善于倾听,愚者没有耐心。

5、智者先赞同,愚者先否定。

6、智者让别人逐步说“是”,愚者会引起 更多争论。

7、智者聪慧幽默,愚者呆板无趣。

8、智者知过就改,愚者固执己见。

9、智者委婉建议,愚者直白否定。

10、智者不把话说破,愚者单刀直入。

11、智者三缄其口,愚者口不择言。

12、智者委婉拒绝,愚者冷漠反对。

13、智者说话看对象,愚者盲目乱开口。

14、智者善于察言观色,愚者不会“投其所好”。

15、智者看场合,愚者“一根筋”。

16、智者谈对方感兴趣的事,愚者说自己 感兴趣的事。

17、智者低调谦虚,愚者骄傲张狂。

18、智者宽容大度,愚者锱铢必较。

19、智者诚实可信,愚者虚伪可憎。

20、智者照顾他人的自重感,愚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21、智者细微处关心他人,愚者处处为自己打算。

22、智者善意赞美,愚者乐于批评。

是非非是谓之愚 --夫子心中的智与愚

       唐宪宗元和十(815)年,白居易因言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谪居州途中,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命名为《放言五首》。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