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古籍为何没有标点符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古籍为何没有标点符号?,第1张

我们要首先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中文在头一开始就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籍没有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的流行,也就是近两三百年的事。

那么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在心头升起这样一种疑问,“没有标点符号,古人怎么读文章?”

古人采用“句读”的读书方法。

古人读书的时候,第一件要搞懂的事情就是“句读(judou)”。句读就是读古文的方式,俗称“断句”。在《三字经》里对学生就有明确的要求:“明句读”。《师说》里也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的句子。

就好像很多人一辈子都《红楼梦》每一次都能读到不一样的意思。古人反复读一本书,却每次都能读到同一个意思。这也就是因为他们长期接受”句读“读书法的锻炼结果。

”句读“的读书方法究竟为何物?

句读的断句方法在汉代以前的古书,多为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就交给了专属的语气词。比如“知”、“乎”、“者”、“也”、“焉”等。

汉代之后的古文,由于大量引用的句式减少,格式更加灵活。则通过“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意思;抓住关键中心;理清脉络,点断句子;最后通读。”这种方法来读。

其实在活字印刷术出来之后,明清时期的古文刻本,开始用“句读”标注。也就是说一句话没有说完,那么在字的后面都要加上一个“、”。当一句话说完了之后,在旁边画上“。”。这就是我国最初标点符号的起源。

在古代不明句读是要闹出笑话的。

古人因为不明句读的笑话,最常被引用的也就是“下雨天留客”了。

说的是有个人去朋友家玩儿,不巧下起了雨,客人回不去,那么就只能留在房子主人家。可是房子主人却不欢迎人留下,于是就写了“下雨天留客 天留人不留”这几个字。想让客人看到字知趣而退。

当然我们都知道,后来客人非常聪明,拿起笔在这句话上加了几个标点,改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就安心的留了下来。一句话因为拆解方式的不同,变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这句话也作为句读重要性的经典案例广为流传。

标点、段落、章节的出现:

说完了“句读”这种读书方法,我们再探求一下标点符号的推广。因为不光是中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腊文再头一开始也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标点符号的产生其实是一种商业行为的结果。在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这个时候书籍大量印刷,变成了一种商品。

但是很快问题出现了:书很难读,很难被大众轻松接受并广泛购买。为了使读书更简单,欧洲市场发明创造了标点,并在全球广泛应用。

演化到后来,分段和章节也出现了。这使得普罗大众读书效率倍增。因为在最开始,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虽然听起来骇人听闻,但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本书,不光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段落,甚至章节也没有。那读起来想必是异常艰辛的。

中国古人写诗作文是不用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在清朝末期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如果你用古人的格式形式写就可以不需要写标点符号,用现代人的书写格式书写形一式就得使用相应的标点符号。

下面是古文版春秋中的文字排版格式:

1、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号放在引号里面。

例: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如果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时,句号放在引号外面或不用。

分两种情况:

(1)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标点符号号。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2)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句号应在引号后。

例: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扩展资料

关于标点符号

1、凡是文字作品,严格说来必须加标点符号,但现代诗歌已形成省略标点的趋向.省略标点是一种不规范的行为,尤其是诗句当中需要断开的,不能省略标点,比如:“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应为“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红叶《眷恋》)

2、标点符号不仅不能省略,也不能乱用,不该用标点的不能乱用.再以“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为例:不能故意写成“,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或“受,伤的鸟,让我抚摸你的翅,膀”。如果特别有含义词语需要分开,可“借用”破折号。

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古籍为何没有标点符号?

我们要首先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中文在头一开始就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籍没有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的流行,也就是近两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