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的古籍研究所有哪些
吉林大学古籍所
东北师大古籍所
黑龙江大学古籍所
大连大学文学院古籍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天津师大古文献研究所
河北大学古籍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古籍所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山东师大古籍所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古籍文献研究所
陕西师大古籍所
西北大学古籍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所
西北师大古籍所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古籍所
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室
四川大学古籍所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云南大学西南古籍研究所
云南省历史文献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盐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古籍所
华东师大古籍所
上海师大古籍所
华东政法古籍所
厦门大学古籍所
福建师大古籍所
浙江大学古籍所
安徽大学古籍所
安徽师大古籍所
南昌大学赣文化与古籍研究所
郑州大学古籍所
武汉大学古籍所
湖北大学古籍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广西大学古籍所
嗯,都是百度来的,有些可能已经合并在某些专门研究中心里面了。还有很多大学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挂靠在文史科系。
蚌埠医学院地址在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2600号。
学校坐落于淮河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濒临千里淮河,承山水涵养之灵气,传杏林济世之流芳,现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占地面积1760余亩,是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安徽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
开设29个本科专业;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6个二级学科授权点,临床医学学科进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全球排名前 1%。
历史沿革
1958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国家将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迁部分至蚌埠,并抽调原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部分优秀师资创建了蚌埠医学院。1958年底至翌年初,学院一度为市辖。
1968年8月,该院改称蚌埠反修医学院,年底除少数留守人员外,师生到泗县三里湾参加新汴河劳动,后转泗县、宿县劳动,时间达一年。
1970年11月,安徽省革委会决定将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合并为安徽医学院,蚌埠反修医学院更名为安徽医学院蚌埠分院。
1974年6月,国务院科教组发文通知恢复蚌埠医学院。
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蚌埠医学院
有这有非常详细的蚌埠志
史前时期,蚌埠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过着农耕渔猎的生活。相传原始社会末期,今蚌埠地域东部曾建立钟离古国,西部曾建立涂山古国。至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继属吴,再属越,后属楚地。后经历代演变,至民国36年(1947年)1月设市,直属安徽省所辖。
一、秦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实行郡县制后,今蚌埠地域分属九江、泗水两郡。其东部(今凤阳县境内)设钟离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归属沛郡,淮河南归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复改为九江郡,并在蚌埠西部(今怀远县境内)设置当涂县。
王莽新政时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属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属延平郡,并将钟离县改为蚕富县,当涂县改为山聚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为沛国所辖,淮河以南为九江郡所辖;东、西部各复改为钟离县、当涂县。
三国时期,今蚌埠属魏地。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隶于谯郡;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废钟离、当涂二县,淮河以南隶于淮南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扬州,为淮南郡所领,并复立钟离县;淮河以北属豫州,为沛国所领。
东晋百余年,战乱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频繁。淮河成为东晋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于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后赵所控制;晋穆帝升平三年(359年),又为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占据,后于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再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统辖。今蚌埠西部属当涂县,于东晋成帝年间侨置于江南;今蚌埠东部于东晋安帝年间设钟离郡,治燕县;西南设马头郡,治虞县。
南北朝刘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钟离、马头两郡皆归徐州。南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为北徐州,辖蚌埠东部钟离郡,治燕县;辖西部马头郡,治己吾县。南梁初期承南齐制,后期江淮州郡先后为东魏、北齐所取。东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设连城县,为睢州所辖。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钟离城。北齐控制江淮时,将楚州更名为西楚州,州、郡同治钟离县;并在西部设荆山郡,治荆山城,领马头县。南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将西楚州改为北徐州,郡、县未变。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为北周所占,北徐州复改西楚州。
二、隋至两宋时期
隋开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为濠州;废荆山郡,马头县改为涂山县。大业三年(607年),又将濠州改为钟离郡,领钟离、涂山县。今蚌埠北郊则属彭城郡谷阳县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钟离郡复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涂山县并入钟离县,为濠州所领。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淮南道监察,淮河以北属河南道监察。天宝元年(742年),濠州再改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钟离郡又改为濠州。贞元四年(788年),濠州隶属河南道监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领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今蚌埠淮河以北为宿州辖地,先后为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所统治;淮河以南为濠州辖地,先后为吴(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占据。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夺取今蚌埠整个地区,淮河以北由徐州辖,淮河以南由濠州辖。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隶于新置灵璧县,为淮南东路宿州所辖;淮河以南只存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为山东西路领,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属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军收复濠州,宋、金仍以淮河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宝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荆山县,为淮南西路怀远军所辖。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东北置五河县,为淮南东路淮安军所辖。
三、元至民国时期
元,今蚌埠属河南行省政区。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灵璧县改隶于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县改隶于临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区尽属临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县划归泗州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临濠府改为濠州;废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属濠州钟离、怀远县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凤阳建中都,钟离县更名中立县,翌年再改名为临淮县。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设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迁新城改名凤阳府,临淮县亦改名凤阳县;蚌埠西部仍为怀远县,东北为五河县。三个县明初均为中书省凤阳府所领。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为南京直隶。
清初,凤阳府为江南省领。顺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为江南左布政使凤阳府所辖。康熙六年(1667年),凤阳府改隶于安徽布政使凤颍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从凤阳府划入泗州直隶州。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一块属蚌埠,并首设独立行政机构三县司,脱离凤阳、怀远、灵璧三县,直属凤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蚌埠三县司废,河南岸改属凤阳县,置二区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属灵璧县,一直到民国35年。民国3年,恢复道制,蚌埠河南岸属安徽省淮泗道凤阳县辖。民国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筹备处,但翌年即撤销,仍属凤阳县所辖。民国21年,凤阳县办自治区,蚌埠系其第七区。民国24年,蚌埠与三铺合为凤阳第二区。翌年,凤阳县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区所领,蚌埠受其辖。民国27年,凤阳县名义上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区所辖,因日军侵占,九区各县沦陷,凤阳由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区兼管。
民国27年10月,日伪在蚌埠组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维新政府管辖,伪县维新政府设于蚌埠。民国29年3月,伪安徽省维新政府更名伪安徽省政府,伪府仍设于蚌埠。民国33年,伪安徽省政府设8个行政督察区,蚌埠为凤阳县辖,隶属第一行政区,并为区治地。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军队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筹备处,翌年接管市区行政。民国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直辖市。
民国38年1月蚌埠解放,先属江淮解放区辖,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隶属皖北行署。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皖北行署,蚌埠市为安徽省直辖。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专区,专员公署驻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隶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此后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属安徽省直辖。
民国3年(1914年),蚌埠虽未设市,但市面渐成,军阀倪嗣冲咨请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批准,在凤阳县所辖的蚌埠设蚌埠警察专局。嗣后,蚌埠划3个治安区:市东部为第一区,市中部为第二区,市西部为第三区。民国10年,蚌埠建立警察厅,划5个区:自今火车站至国安街口为第一区;从国安街西到华昌街一带为第二区;华昌街以西的二马路及中兴街、中山街、中正街(今青年街)一带,划为第三区;自天桥向西南,包括中荣街、华丰街、中和街(今国货路)、华利街一带为第四区;市西南部为第五区。
民国36年设市后,按原市政筹备处规划,设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全市面积1045平方公里。
民国38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原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公所(另成立水上区,9月撤销)。1月24日宣布成立各辖区政府,5月改称区人民政府,9月9日改称区公所。解放初,全市总人口218000人,建成区约5平方公里,建立镇政权25个,乡政权8个。同年2月,接收凤阳县的戴塘、马村,入东安区;接收怀远县的陶店,入西市区;3月,接收原凤阳县洼里刘、洼里王、宋庄、葛庄等村,归东安区雪华乡。5月,凤阳、怀远与蚌埠相邻的20余村又划入蚌埠。7月,东安与国庆两区合并为国安区。
建国后1950年3月,撤销国安、中山、西市3个市区的区公所和区公安分局,于1951年8月又重建3个市区区级政权,恢复区人民政府建制。国安区改称东市区,中山区改称中市区。至此,计有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3个市区人民政府,设19个派出所(至9月设20个派出所)。原小蚌埠区公所保留,区境稍有扩大,辖高庵、小蚌埠镇,及8个乡,51个行政村。1952年下半年,在3个市区试建居民委员会,至1953年,共建居委会19个。1955年3月,怀远县桃园乡划入市郊路西乡。1956年3月,小蚌埠区改称郊区。
1956年5月,3个市区人民政府更名为区人民委员会;郊区仍置区公所。 1958年7月,3个市区建立居委会75个。9月3日,郊区路东、路西两乡合并成立蚌埠卫星人民公社。10月17日,以东海烟厂为主体,亦成立东海人民公社,为第一个城市公社。10月29日,郊区5个乡37个高级社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不久,郊区区公所改称郊区联社。至12月,撤销东风人民公社,以淮河为界,河以北成立淝淮人民公社,河以南成立燕山人民公社。是年,将原凤阳县所辖淮光公社(今淮光、长淮、李楼三乡全部土地及燕山部分土地)和原怀远县所辖先锋人民公社(今秦集、仁和、长青、燕山一带土地),划入蚌埠郊区境域。是年10月,原凤阳县长淮卫、李楼、官沟乡西部的一部分(南至李庄、大小芦庄,东至三家岗、小汪家,北至鲍家沟)划入蚌埠。
1959年2月,蚌埠郊区调整区划,成立秦集、淮光、燕山、淝淮4个人民公社。同年9月,又在市区近郊增设了蔬菜人民公社。
1960年,全面实行城市人民公社化。5月,西市区人民委员会改称东海人民公社,东市区人民委员会改称龙湖人民公社;6月,中市区人民委员会改称怀凤人民公社。1961年1~5月,城市龙湖、怀凤、东海人民公社各恢复为东、中、西市区人民委员会。 1961年4月,蚌埠郊区将淮光、淝淮、蔬菜3个大公社划小,改为淮光、长青、雪华、长淮、高庵、李楼、淝淮7个公社,秦集、燕山公社不变。9月,撤销郊区联社,郊区工作由市委农工部和市人委农业生产办公室直接领导。1963年5月,恢复郊区区公所,至1964年8月再次撤销。11月,市郊淝淮、高庵两个公社改划为小蚌埠、吴郢、吴小街3个公社。
1968年5~8月,东市区、西市区、中市区、郊区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1978年底,3个市区设街道办事处18个,居民委员会132个;郊区设人民公社10个,生产大队115个。
1980年6~8月,中市区、西市区、东市区和郊区取消革命委员会建制,恢复为区人民政府。同年,郊区划秦集公社南部,新成立仁和人民公社。至1984年,均取消郊区各人民公社建制,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3年7月1日,原属宿县地区的怀远、固镇、五河县划蚌埠市领导,形成一市三县四区的行政区划。1984年7月,划怀远县广德、草寺、杭刘、花郢、冯东、冯西、禹会、宗洼、三尖塘、前郢计10个村,与郊区4个村合并,组建天河乡,并撤销仁和乡。
1985年,市辖3个市区,共有18个街道办事处,162个居民委员会,1826个居民小组;郊区共设11个乡,133个村民委员会,1247个村民小组。
东市区 位于市区东部,淮河以南,飞机场以北,地跨龙子河两岸。境东达蚌埠东火车站,与郊区淮光、长淮两乡毗邻;境西至淮河老铁桥,沿津浦线、延安路与中市区交界。东西最长8公里,南北最宽45公里,全区面积18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国治街,下设东风、治淮、解放、延安、东升、曹山、宏业村7个街道办事处,62个居民委员会,779个居民小组。1985年,该区共有42959户,16937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10人。
中市区 位于市区中部,区境跨淮河两岸。东面以津浦线、延安路,与东市区相交;西面以朝阳路、工农路为界,与西市区相交;南到飞机场,北过淮河,均与郊区接壤。全区面积43平方公里,系市最小的行政区。区人民政府驻中荣街,下设天桥、青年、胜利、纬二路、小蚌埠5个街道办事处,36个居民委员会,373个居民小组。1985年,该区共有21768户,7850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258人。
西市区 位于市区西部。区境东以朝阳路、工农路为界,与中市区相交;西至蚌埠闸、黑虎山路,北自淮河大堤,南至南营房,均与郊区接壤。东西最长75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全区面积1671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红旗一路,下设朝阳、黄庄、纬四、大庆、张公山、钓鱼台6个街道办事处,辖64个居民委员会,674个居民小组。1985年,该区共有42093户,15121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055人。
郊区 团围市区。东邻五河县,西交怀远县,南与凤阳县搭界,北与固镇县隔北淝河相望,总面积4064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涂山路,下设天河、秦集、燕山、长青、雪华、李楼、淮光、长淮、吴郢、小蚌埠、吴小街11个乡,133个村民委员会。1985年,全区有51006户,21351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5人。
全国著名的古籍研究所有哪些
本文2023-10-18 01:04: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