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后羿,精卫这三个上古神话中的形象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6收藏

女娲,后羿,精卫这三个上古神话中的形象,第1张

在战国中后期,女娲尚未形成如汉代较为固定的“人头蛇身”的形象,从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关于“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其中及涉及到女娲造化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神话,但并没有关于女娲外在

女娲开天地

形象的具体阐释。特别是在《山海经》的记述中,也没有关于伏羲的直接记载。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先秦典籍中,言伏羲者不同时言女娲,言女娲不同时言伏羲”。

后羿是民间传说”后羿射日“的主人公。

史上留名的,共有两位名字带“羿”字的。一位生于帝尧时代的大羿;一位生于夏朝时代的后羿,属有穷部落。古籍记载的是“羿彃(bì)日”、“大羿射日“、后羿篡权。

究竟是哪个射日,学术上有争议。

后羿,又称「夷羿」,夏王朝第六任帝,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同尧帝时代的羿一样,也善于射箭。民间传说中是嫦娥的丈夫,射日的英雄。

尧帝时代的大羿,简称“羿”,善于射箭,古籍记载曾助尧帝射九日。传说天帝(十日的父亲 叫 帝俊或帝喾或帝夋 )实在看不过去,就派擅长射箭的 “羿” 下凡解除灾祸。

部分学者认为传说中的后羿是抽取了后羿、大羿的特征而融合成的神话人物。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后羿(生卒年不详),本称羿,中国远古五帝时期的神话人物,擅于射箭,曾助尧帝射九日,在民间有“后羿射日”的典故。

《淮南子》云:“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先秦文献中,《山海经》多次出现羿射杀怪兽的事迹,《楚辞·天问》中也已收录羿射日的典故。汉代文献中,《括地图》称羿在年仅五岁的时候被父母抛弃在深山,自幼在山林中成长。 他善于射箭,一称他是帝喾时的射官, 《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根据《括地志》记载,羿被帝尧封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嫦娥奔月”的典故也与他有关。

在《史记》《竹书纪年》等书中记载,夏代有穷氏有一个篡夺夏朝政权的人也叫“羿”,且该人物也善于射箭,后人容易将二人的事迹、称呼混淆。 至迟在唐代,大羿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已被用“后羿”之称指代,其实是错误的。

《奔月》中后羿这一人物形象,则是鲁迅心境的间接反映。

开篇即写道:“那马立刻放缓脚步了,并且和它背上的主人同时垂了头。”后羿上射九日、下除百兽的英雄形象俨然已被打破,此时的他只是一个惭愧、无助、受生活压迫的平凡人。这就将后羿这一人物贴近了社会,让其成为了现实社会的一份子,反映平凡人的反应。随后鲁迅便对后羿的打猎成果进行了描述:“满壶的簇新的箭和网里的三匹乌老鸦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更加凸显出后羿只是一个处处倒霉的凡人形象,昔日的壮举早已被人们遗忘,现在的他从早到晚奔波忙碌,高超的射箭技术却无法施展。这一强烈的反差,极易吸引读者眼球,不仅奠定了文章基调,而且为文章的后期叙述铺平了道路。

之后的叙事中,鲁迅运用大量的动作与语言描写,刻画嫦娥的形象。“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风似的往外走”“瞥了一眼”“她炸酱是看也不看”以及全文所用最多的语气词“哼”足以看出嫦娥对于后羿的不屑一顾,看不起的态度,也为嫦娥的背叛埋下伏笔。但后羿的表现却是“惶恐”“叹一口气”“觉得她脸上仿佛比往常黄瘦些,生怕她生了病”“和蔼”“觉得惭愧,两颊连耳根都热起来”等等。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切,不禁让读者联想到鲁迅长期以来对周作人的真挚的手足之情。而嫦娥的态度则映射出“兄弟失和”的矛盾冲突。而且此时的鲁迅与许广平正分隔两地,靠书信往来缓解相思之情。这种故事的构思也不免体现出鲁迅对两人感情发展的些许忧虑。

《奔月》最后写到嫦娥吃掉仙药,抛下了后羿,飞升上天,故事进入尾声。后羿得知嫦娥离开自己,气急射月,连发三箭,月亮依旧毫无伤损。这一失败的结果衬托出英雄复仇无门的无奈。正如鲁迅此时看到厦大在孔教分子的带领下,丝毫没有生气,因而充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怎奈得无计可施,报国无门。只好将英雄的无力感与沧桑感倾注于后羿这一人物身上。

纵观全文,后羿虽是一个卑微、庸碌的凡人,但在他的身上依旧可以窥见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正直勇敢、胸襟宽广、爱憎分明、真诚恻怛等。即使嫦娥对他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他却依然很勤恳地打猎,努力带给嫦娥更好的生活,甚至最后嫦娥弃他而去,他也依然想要追随嫦娥,与她同去。面对逢蒙他毫不畏惧,揭露了对手的卑鄙与无能,英雄风采熠熠生辉。鲁迅用生动的笔墨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末路英雄,期间通过讽刺、暗喻等手法,融今入古,古今交融地对逢蒙等人进行现实性的批判,借神话传说的人物之口,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寻到了创作主体与描述对象的共鸣,但这种共鸣又留有距离感,给予读者充分的理解空间。

后羿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夏启当上国王以后,有一个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启和有扈氏的部落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灭了,把俘虏来的人罚做牧奴。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样子,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发百中的。有一个神话,说古时候天空里本来有十个太阳,地面上热得像烤焦似的,给庄稼带来严重的灾害。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几下,把天空里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这样,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又说,古时候大河里有许多怪兽,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水灾,把禾苗淹没,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这些怪兽都射死了,人们的生活才恢复了正常。这些神话说明后羿的箭术很高明,是大家公认的。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音niǎn)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夺,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相逃到哪儿,寒浞就追到哪儿。后来,相终于被寒浞杀了。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孕,被寒浞逼得没法,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少康长大后,给姥姥家看牲口;后来听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那儿。

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练了一身本领。他在有虞氏那里招收人马,开始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来,又得到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帮助,反攻寒浞,终于把王位夺了回来。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少康灭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还没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们的弓箭很厉害。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音shù)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又向东发展了。

女娲,后羿,精卫这三个上古神话中的形象

在战国中后期,女娲尚未形成如汉代较为固定的“人头蛇身”的形象,从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关于“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