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及秦汉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啊,以及影响历史地位代表作品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先秦及秦汉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啊,以及影响历史地位代表作品人物,第1张

总体特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那个社会大动荡的特殊时代,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四家最为兴盛,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自己对社会走向的设想。其他的还有杂家、名家、农家等小派。

先秦民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国家形成: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经常发生战争。这使得百姓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民不聊生。

2 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这个时期,私有制和国家同时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有了财产和权力,而国家的产生则使人们开始有了阶级和统治。

在这个背景下,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有以下特点:

1 要求皇帝实行仁政:先秦的民本思想要求皇帝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

2 反对随意征战:在那个时代,战争频繁,百姓深受其苦。因此,先秦的民本思想反对随意征战,希望国家能够和平稳定。

总的来说,先秦民本思想是在早期国家形成和私有制出现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皇帝应该实行仁政,反对随意征战,以此来改善百姓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古代中国是散文大国,也是出现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先秦历史故事》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诸子散文

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主要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文风上,诸子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例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既是对松柏的礼赞,又是对一种坚强人格的称颂,形象与哲理交融在一起。

《墨子》一书,语言质朴,但有很强的逻辑性,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例如,《非攻》篇中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人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以下又从盗窃别人鸡狗说到,侵略他人国家,指出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亏人自利”的不义之举。这样的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既是演说,又是比喻,论证明白而严谨。

先秦诸子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所问“齐恒晋文之事”避而不言,却引齐王谈论王道。在对话中,孟子经常连连发问,步步紧逼。他的雄辩锋芒,有时竟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的文章还善用比喻。他在谈及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样的,有时整段用,有时全篇用。就象“鱼,我所欲也”,就是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论主旨。

《庄子》: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像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笑的。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竟写了47条之多。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还在运用的成语,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敢自称有研究,

简单说说体会。希望帮得上点忙。

先秦时代被称为是华文化的高峰。 是因为有了文字记载和传播。

实际那是一个长期战乱时代, 智者们希望找寻到给国家带来和平的方法。 更早的五帝三代时候,人民安乐合谐。 是不会有人思考那些治国修身之法的。 正是“大道废,有仁义。 国家混乱,有忠臣。”

那个时代也可以称之为:“五千年以来,未有之大变革”

生产力的增加导致财富盈余,接着又导致私欲膨胀。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原有人心纯朴的合谐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膨胀的财富和私欲。

中国用了五六百年到了汉代,才再一次找到一个社会模式。于是,中国后来较少出现那种长期大混乱的局面。虽然,于人心来说,已经是十足的大退步。但总算农耕社会的模式,又让中华民族传承了2500多年。

到了近代,财富进一步增加,私欲更度膨涨。 原来的农耕社会再次不能适应。 不过呢,中国是被外国打破国门的被迫改变的。从清末到今天,中国人还在不停的摸索。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绩,但问题也相当多。

所以要了解先秦,要横向纵向的思考中国历史。 因为先秦的特点,是针对于其它历史时期特点而言的,比较的。

有几点特点:

1 刚才说过的,因为财富的增长,导致私欲膨涨。原有社会秩序打破。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这点上和现在有点像。

2 那个时代的人,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刚刚被物欲所染。心灵还没有那么污染。 所以还有很多圣人,并非仅是学者。 他们有很高的心灵成就。 而今的学者掌握的只是知识。 对于人体潜能的运用几乎消失了。 这是先秦诸子,最大的不同。 无论是鬼谷子、墨子他们的自身修行都非常之深,并非仅是学者。知识只是他们能力之一。 更不要说老子,庄子的大圣之人了。 老子之学和儒学,并不矛盾,在我看来。儒学是黄老学说(治天下)的延伸。 黄老学,还有另一层延伸变成道教,修出世之法。 把黄老学,当成百家之一。 并不合适。 实则是百家之基。 内圣外王之道体现到极致,便是我们的老祖宗五帝之首----黄帝。。 先秦诸子时代与现代最大不同用现在的话说叫:身心潜能运用大师。

不过,也不全都是潜能大师。形名家、法家大师想来就不是。

"重经世致用” 我拿捏不好这个词的意思。 社会现实情况是变化的,又如何以重经而能致用?经是过去环境的思维。 道理虽然是相通的,但在方法上,却大有不同。 事实上是,只要过于重经,就不能致用。

“内圣外王”。好像黄帝是最后一个由王而圣的皇帝了。 自后,能出一个明君就不错了。或是出个证道的大师那也是相当了得。 又治国又证道成圣,没有这种人了。偶尔会出个放弃皇位出家修行的。

对了,我想起一个皇帝---雍正,所说雍正有极高的禅宗成就。不知算不算圣。

先秦及秦汉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啊,以及影响历史地位代表作品人物

总体特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那个社会大动荡的特殊时代,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