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由来.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月饼的由来.历史,第1张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

扩展资料:

月饼食用的主要注意事项:

1、月饼油多、糖多、以鸭蛋黄为馅的月饼胆固醇高,总体讲是高热量食品,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不宜多吃。

2、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不宜多吃月饼,重则可以引起疾病发作。饱食过多的月饼可能产生急性胰腺炎,这种病发病急,少数急病患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3、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千万不要多吃月饼。因为月饼中的糖、油脂等可增加血液稠度,加重心脏缺血程度,甚至可诱发心肌梗塞。

4、肾炎病人忌咸食,而有的月饼含盐量较多,食后常会感到口干舌燥,易喝水过多,加重肾脏负担,使肾性高血压加重,并易出现水肿。

5、婴幼儿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够健全,难以承受大量高糖、高脂肪的食品。要注意控制,不能吃太多。

6、因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多食可能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

-月饼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做月饼需要的工具:

月饼模、打蛋器、网筛、量杯、量勺、刮刀、干面棍、细毛刷、烤箱。

[b]材料及份量:[/b]

花生油(3/5杯)、转化糖浆(4/5杯)、糖(1小勺)、盐(1/2中勺)、苏打(1/4小勺)、低筋面粉、焦糖(1小勺)、水(1大勺)、豆沙、鸡蛋。

[b]步骤:[/b]

1),将水、盐、糖、苏打、搅拌均匀备用。

2),转化糖浆加花生油,用打蛋器搅拌均匀,再加入1)的备料,继续搅拌,并加入适量的焦糖以增加颜色的浓度。最后成粘稠状备用。

3),面粉用网筛筛过后倒入2)中,搅拌均匀成为面皮。

4),撒一把面粉在桌上,将面皮揉成长条、切成小块备用。

5),将豆沙平均切成小块,馅儿与皮的比例是10:3。

6),手上沾一层面粉,将豆沙包入面皮中,包时双手反方向旋转,务必使外皮均匀包住豆沙馅儿。

7),月饼模撒入薄薄一层面粉,将6)压入模子中,左右敲打一次,便可将成形的月饼打出。

8),鸡蛋只留蛋黄打散,用软毛刷在月饼上刷一层蛋黄汁。

9),将8)放入烤箱,以375度烤25分钟即可。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介绍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介绍

 中秋就快到了,人们都喜欢在节日里吃中秋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什么呢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节日里吃的饼,通常为圆形。下面详细做一介绍。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广为流传的有关朱元璋用月饼在八月十五来传递起义消息的故事,与史实不符,因为朱元璋没有领导过起义而只是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还取了郭的义女为妻,后者就是马皇后。如果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传说为真,那也极可能是张士诚所为。但这个传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以上就是对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中国饮茶起源究竟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饮茶起源何朝对这个历史疑问众人可谓众说纷纭。起于上古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抑或是唐代造成这个疑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晚饭)。涤杯整案。……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提倡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但最后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有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地位。

  关于花草茶渊源介绍

 花草茶是以药草为原料所调制成的饮料(Herbal Tea),它是不含“茶叶”成分的,它是取花、叶、茎、根、树皮、果实、种子可食部分,进而加水煎煮或浸泡以获取汁液来饮。下面就关于 花草茶渊源 做一介绍。

 在中国,任何食材加入水中煮或泡所得的汁液,人们都习惯冠以茶名。制成的饮料,虽然色、香、味常有差异,都统称为“茶”。而除了茶树之外的植物制成的饮料命茶名,如人参茶、枸杞茶等,这些“有茶之名无茶之实”的饮品,通常是当药方,而较少成为日常的饮料,因此有总称“药草茶”

 Herbal Tea在西方,犹如药草茶在中国,长期担任民间医药配方的重要角色,几百年,在药用这一主流之外,法国人渐渐将Herbal Tea另发展成一种休闲饮品,之后,欧洲、美国、日本等以至传入台湾,此种饮品与以医疗为主的饮品在原材料上已减轻对药效的要求,却增色、香、味等方面的享受,为了将它与药草相区别。台湾业者遂雅称为“花草茶”

 花草茶比较于茶,它的组成更具变化,如单品饮能享受独特的味道,而复合饮则有品味丰富的口感。复合花草茶通常是为了调和味道以易饮用或达成疗效而配制,所以内容物的口感互补或保健特性类似。它包括复合花草、复合花果(又成加味茶)与茶叶等形态。复合花草茶商品并由配方者赋予它们浪漫的名称,再者,花草茶的原料可是干燥的,也可以是新鲜的。

 由此可知,花草茶的世界自有它多姿多彩的乐趣。花草茶在西方是一种家庭饮料,在晨起、睡前、或餐后品尝,所以营造温馨的气氛;在我国,则以“天然的保健饮品”得到美誉,比较属于都市生活中一种下午茶的方式,呈现优雅的休闲情调。但无论中外,符合健康概念的花草茶都将因此而持续的流行。

  铁观音的发展历程

 铁观音,福建安溪人发明于1725-1735年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下面我们来简要看看铁观音发展历程。

 福建安溪是我国古老的茶区,铁观音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茶叶在蓝田剑斗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32米,据专家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

 安溪产茶始于1725,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安溪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畅销海外。

 到明代产茶稍盛,明嘉靖《安溪县志》有“茶,龙涓崇信(今龙涓西坪芦田)出者多”。“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武夷从唐朝起生产蒸青团茶,明末罢贡茶之后,茶农积历代制茶经验的精髓,创制了武夷岩茶。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这些品种的发现,使得安溪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已有溪茶生产,安溪茶农创制了乌龙茶。

 铁观音问世后,迅速传播到周边的虎邱大坪龙涓芦田尚卿长坑等乡镇,因其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相互仿制。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一杯香茗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等优质名茶声誉日增。

 新中国成立后,安溪茶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特别是其生产了乌龙茶中的珍品铁观音,奠定了安溪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在安溪人不懈的努力下,茶业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安溪县支柱产业和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铁观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盛名享誉海内外,铁观音的品牌定会乘风破浪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介绍

 茶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茶既博大精深,又平凡朴素。它在儒,在道,在禅;在宫廷雅室,也在草庐柴舍。 在与客人共同品茶时,由茶海向客人的闻香杯中斟茶通常只斟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中国古人称喝茶为吃茶、饮茶、用茶,或品茶,那时对茶的谦卑的珍惜,说到底,是寄品格禀赋于茶,寄哲思与情爱于茶。我们对茶的认识与热爱,其实是对生命本体和大自然的认识与热爱,同时也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达观。仿佛一位谦谦君子,一位从容恬淡的智者,茶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几乎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全部精神与本质。因而茶的高尚,也是人的高尚;茶的淡泊,也是人的淡泊。人沉浸在茶中,也即沉浸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

 茶风用一词用最浅显的文字记述了茶在中国文化的多元变动因素中何脱颖而出,带给人们品饮艺术的一份清香!品茶可以是件轻松平凡的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口味。品茶要得好滋味,贵在好茶、好水之外,还要有一颗对茶的好情,才能凝精聚神细细地由茶的实体抽离出意象,才能穿透茶的种植、制作工序找到滋味和内涵!

 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的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

 茶是国饮,茶香飘扬千年,我们在茶的乾坤中,品出她一身风情传承了千年的中国茶风在中国文化中飘逸着永不没灭的茶的香味。

  英国贵族茶文化兴起

 英国各阶层人士都喜爱饮料。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他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那么英国贵族茶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下面就英国贵族茶文化兴起做一介绍。

 茶在英国的风靡,归功于1662年嫁给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她每天下午招待闺中密友在自己卧室里喝茶聊天的习惯,很快在上流社会女性团体中流传开来。茶水虽然好喝,但是当时红茶要在海上漂流至少12个月才会到达欧洲,而且中国人那时候从来就没有把最好的茶卖给外国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英国的下午茶如此风靡呢

 因为,这长达300多年不变的吸引力,并不仅仅来自茶叶,它更来自于对优雅生活方式的向往,来自于对美的爱慕,来自于喝茶时那坐的、用的、摆的、穿的、戴的、聊的、环绕着的,优雅、美丽、精致、贵重的一切。

 16世纪,英国上层社会开始在家中兴建茶室。茶室通常设在女主人的卧房或画室,茶桌四周总是环绕着精美的艺术品或大量东方风格的家具及装饰品。

 在当代伦敦,仍可以轻易找到贵族气氛浓厚的传统豪华茶室,价格不菲,宾客盈门,流行程度有增无减。以上就是关于英国贵族茶文化兴起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

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节日里吃的饼,通常为圆形。 从历史记载来看,首次将饼与中秋的月亮联系起来,是八月十五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而归,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献上的胡饼,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另据《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但那时还没有被称之为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广为流传的有关朱元璋用月饼在八月十五来传递起义消息的故事,与史实不符,因为朱元璋没有领导过起义而只是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还取了郭的义女为妻,后者就是马皇后。如果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传说为真,那也极可能是张士诚所为。但这个传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我们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月饼大家都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每到中秋节的时候,月饼就会占据人们的视线,而月饼的口味也是有非常多的,各种选择都有很多,而且现如今还有一种非常大的超级月饼。但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超级月饼在古代其实也是有的,那你知道古代的超级月饼长什么样子吗?古代的超级月饼有多大,上面又会有什么样的图案呢?月饼又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月饼啥时候才出现?

有一种说法称,人们在古代中秋时要祭拜月神,月饼的起源便与此有关。经历了漫长岁月之后,逐渐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传说中,殷周时期就有一种太师饼,是月饼的雏形,这种饼边缘薄中心厚,没有馅料。由此看来,它与现在人们熟悉的月饼相去甚远。

北宋年间,皇家度过中秋节时喜欢吃一种宫饼,俗称小饼、月团,外形圆圆的。苏东坡也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出现了月饼一词,但只是个名字。这种食物四时皆有,不是中秋节的特定食品,做法比较普通,《武林旧事》中将月饼归入蒸作从食一类。

实际上,汉代才有胡饼一说,唐宋时期有很多饼,但大多跟月饼没什么关系,像汤饼,实际上就是面条。王娟介绍,明代才有明确的中秋节吃的月饼一词。

2、古代也有大号的超级月饼

的确,真正对中秋吃月饼的描述,在明代古籍中有迹可循。

此时关于月饼的记载也多了起来。明代《帝京景物略》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而且,这个时候的月饼个头也不小,饼有径二尺者,堪称彼时的超级月饼。

清代月饼的口感更好一些,花样也多,制作手法很精细。比如,用香油和面制成的香油酥皮月饼;也有用精炼后的奶油和面制成的奶酥油月饼等。《燕京岁时记》载,当时的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十分精致。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提到了一种酥皮月饼,馅料有松仁、核桃仁、冰糖等等,口味偏香甜。

王娟介绍,在古代,月饼也分很多种,有专门用来祭祀的,个头比较大;家里人自己吃的就比较小,具体形状不统一,各地有各地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3、月饼中的团圆之意

此外,人们愿意在中秋节吃月饼,也与月饼自身的发展、团圆寓意有关。

梳理月饼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慢慢流传到民间,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在明代,月饼即被赋予团圆的含义。从习俗上来看,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此时圆圆的月饼很像月亮,又是合家分吃,也就有了代表一家人团圆的寓意。

在王娟看来,月饼出现的比较晚,中秋节吃月饼的仪式感比较新,但符合中国传统中阖家团圆的观念,象征意义明确,所以在今天仍占有重要地位。

毋庸置疑,月饼在民间也叫团圆饼,中秋节亦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吃上一块月饼,既是品尝一种味道,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但除了一枚仅存的唐朝文物月饼,并没有其他流传下来的实物,对于古代月饼的模样,我们只能从古籍记载中窥得一二。

一、精美的唐朝月饼。

这枚1400年前的唐朝月饼,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它的造型十分精美,上面有当时流行的宝相花纹和连珠纹,周围还做成莲花白形状。它的直径为75cm,看外观大小,与现在的月饼大同小异,都是用模具制作的带有花纹的圆饼。据博物馆馆长介绍,它是由小麦制作,而且还含有枣、核桃、葡萄和其他果仁,与现在的月饼馅儿也类似。

二、明代:圆形花式月饼

明代书籍中,开始出现中秋吃月饼的记载,并作为固定的节令习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可见当时的月饼也是圆形。《宛署杂记》中说:“士庶家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这里记载的月饼是果馅儿,有大有小,花色各异。这种月饼价格昂贵,是人们中秋馈赠的礼物,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月饼礼盒。

三、清代:外形精巧,馅料丰富。

清《燕京岁时记》记载:“中秋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谓之团圆饼。”这时的月饼上绘制了月宫、玉兔、蟾蜍等花纹,相当复杂精致,而且还出现了直径一尺的超大月饼。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看描述,袁枚吃的月饼与现在的五仁月饼很相似。

月饼,源于何时仍有不同观点,至于具体源于哪里更是难以考证,这问题需待日后解决。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其中有个民间传说,唐高祖年间,大将李靖出征获胜,八月十五凯旋。当时有名吐蕃商人,向唐高祖李渊献面饼祝捷。李渊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圆饼邀蟾蜍”,接着把饼分给大家,由此演变成以圆饼为中秋节令食品的习俗。据古籍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进士。这是唐末月饼初现的记载。

还有说法,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至今仍有不同观点。比较流行的说法有祝捷说、杨贵妃说和抗元说。

实际上,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在此前的北宋,皇家中秋节的食谱中记载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这是否就是月饼,现在已难以考证。

到明代,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不少,这表明了当时的一种流行。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历经上千年的积淀,今天的月饼,通过材料、皮质的选择,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味,已经形成了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

除了传统的月饼,冰皮月饼、水晶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新花样和口味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并更多地被年轻人所接受。

月饼的由来.历史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