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里的酸梅汤都有啥配方
正宗酸梅汤一般是8种原料,按乌梅30g、陈皮10g、干山楂片30g、甘草5g、薄荷叶2g、洛神花5g、桑葚10g、水3000ml、冰糖适量、干桂花适量的比例配成。
一般来说,酸梅汤的主要三味原料是乌梅、山楂、甘草,它们的比例控制在3:2:1左右比较合适。乌梅是熬酸梅汤必备的原材料之一,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糖类、谷甾醇、维生素C等成分。
吃起来的口感酸酸的,还含有钙元素、蛋白质、核黄素、镁元素、脂肪、烟酸、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20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山楂也是一味具有酸味的食物,其中含有熊果酸、齐墩果酸、山楂酸、皂苷类鞣质、脂肪酸、绿原酸、咖啡酸、维生素C等酸类物质,但其中糖类物质较多,因此吃起来是酸酸甜甜的。
柑橘类果实的外皮经过干制而成,营养丰富,陈皮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柠檬苦素、生物碱类和微量元素等,还含有维生素B、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自制酸梅汤保存时间
酸梅汤酸酸甜甜的口感让很多人都比较喜欢,而且酸梅汤的做法很简单,自己在家就可以做。自制酸梅汤需要注意的是,酸梅汤的保存时间较短,尽量喝多少做多少,如果做多了,只能保存一段时间。
自制的酸梅汤如果在室温下存放的话,一般放不了多久就会坏,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可能放了几个小时就变质了。如果是放冰箱保存的话,一般可以保存三天左右,不过建议尽量在一两天之内喝完,避免放太长时间,因为酸梅汤以新做新鲜为美味,久置酸梅汤味道不佳。
-酸梅汤
炎炎夏日,高温已经来临,就拿我们这个地方来说,室外温度38 ,室内温度也达到了30 ,在阳光下站一会儿,啥事不干,还是会汗流浃背,此时此刻,我需要一杯酸梅汤续命,放在冰箱里冰镇一会儿,清凉解渴,酸甜可口,能瞬间消掉不少暑气,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酸梅汤必不可少,很多饮品店,就有现熬的酸梅汤出售,喝了嘴里凉飕飕,古籍上曾记载,清宫御膳房,就经常为宫廷熬制酸梅汤,用来消暑解渴。
酸梅汤的出现,比西方的汽水,还要早150年,只可惜没有流传开来,得不到大面积普及,可能是由于它的酸甜味吧,不能被大众所接受,酸梅汤一定要冰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时候没有冰箱,全部放在地窖中冷藏,天热了就拿出来卖,酸梅汤的配料,也十分简单,有乌梅 、 山楂 、 陈皮 、 桂花 、 甘草 、 冰糖,这几样药材,现在从大药房就能买到,没有香精,没有添加剂,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喝,真材实料,古法熬制,多喝有益 健康 。
食材:乌梅、甘草、山楂、陈皮、豆蔻、桂花、矿泉水、乌枣
调味:冰糖
1、准备食材,在一般药房都能买到,乌梅50克,甘草4克,山楂70克,陈皮10克,冰糖200克,豆蔻6个,桂花适量,矿泉水2升,乌枣10颗,如果喜欢原味的,可以省略陈皮和甘草,两个味道完全不同,甘草和陈皮有中药味。
2、准备一个砂锅,倒入2升矿泉水,普通矿泉水就行,最好别用自来水,除了冰糖和桂花,其他的食材,全部清洗一遍,然后放进砂锅中,别着急开火,先浸泡4个小时。
3、等时间到了,大火烧开,转成中小火,慢熬40分钟左右。
4、让汤汁保持沸腾即可,盖子可以盖一半,等时间到了,即可关火。
5、准备一个大碗,把冰糖放进去,冰糖的数量多少,可根据个人的口味,老冰糖效果最佳。
6、关火后的砂锅,停止了沸腾,稍微冷却一下,即可控出汤汁,此时的酸梅汤,已经能闻到酸味了。
7、将煮好的酸梅汤,倒入碗中,最后可以过滤一下杂质,只保留清澈的汤汁,冰糖预热会融化,撒上桂花,多搅拌一会儿,酸梅汤熬制完成,就是这么简单。
8、等冰糖彻底融化后,酸梅汤也已经冷却,此时放入冰箱中,冷却一段时间,味道更佳,一次可以多准备几个瓶子,封口冷藏保存,炎炎夏日,一杯冰镇酸梅汤,真是消暑神器。
1、不喜欢中药味的,可以把甘草和陈皮去掉,或者减少到最小量。
2、把全部的药材浸泡4个小时,冰糖可以入锅化开,也可以倒入碗中化开。
3、剩余的残渣,可以再加入1升矿泉水,继续熬制半个小时,同样还能得到酸梅汤,冷藏保存,3-5天内尽快喝完。
截止到2021年,酸梅汤是哪里特产,并没有确定的说法。目前社会上酸梅汤归属有两个普遍说法。第一种说法说酸梅汤是西安的回民所制作的特产。但也有第二种说法说酸梅汤是北京特产。
值得一提的是,酸梅汤的主要原料是乌梅,而乌梅的产地在四川、福建、贵州等南方地区,与西安、北京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酸梅汤究竟源于哪里,并没有统一的论调。只不过一旦提起酸梅汤的产地,大家纷纷都举出了西安回民与北京。总之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没有解答的。
酸梅汤的历史由来
小贩们也有做这小生意的。以前在哈德门外有老人,常常手拿冰盏(两个小铜碗)弄出声响吸引人们注意,边走边卖。酸梅汤古来即为上好的夏日饮品。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所谓“士贡梅煎”即是。
后来传入民间,于是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得),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
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闻声已自清凉之感。一碗下肚,暑气全消。那时的酸梅汤经营者不光沿街叫卖和摆摊出售,以酸梅汤为主的店铺也不少。如天桥“邱家”,西单牌楼“路遇斋”,东安门丁街“遇缘斋”等等。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酸梅汤。古籍中所载“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南宋《武林旧事》中所说的“卤梅水”,也是类似酸梅汤的一种清凉饮料。
我们喝到的酸梅汤是清宫御膳房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饮料,后来流传到民间。它比西欧传入我国的汽水要早150年。乌梅泡发以后,放上冰糖、蜜、桂花一起熬煎,冰镇之后就成了酸梅汤。
现在我们喝的酸梅汤配方源于清宫御茶坊。清朝时,酸梅汤风行于满洲宫闱,其中特别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
酸梅汤如此风靡清宫是有原因的。满族人喝酸是有历史的。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狩猎采集曾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满族人好渔猎,喜吃肉食,除家禽、家畜肉外,他们的饮食中还有野猪、獐、狍、鹿、雉、哈什马、虎、熊雁、鱼等猎物。智慧的满族人发明了酸汤子这种传统的满族食品。酸汤子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把玉米在水里浸泡一星期左右,之后用磨磨成水面,再用细纹布袋将水面里的粗渣子过滤掉,然后把过滤后剩下的细面放在缸里进行发酵,到有点酸味的时候捞出来,就变成汤面了。吃完了高热油腻的肉类,再喝点酸汤子,还真对味。
后来,随着清军入关,酸汤子也被带到了北京城。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酸汤子是由玉米面发酵而成,其糖分高,过剩的糖在没有被取用的情况下就会转化成脂肪,存于体内,造成体重增加。常食含热量较高的鹿肉、熊掌之后再喝玉米面做的酸汤子,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增肥长胖。因此乾隆帝下令要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为了满足皇帝的要求,清宫御茶坊绞尽脑汁地查经问典,寻根溯源,终于调制出了能替代酸汤子的饮品——酸梅汤,其配方为:去油解腻的乌梅,化痰散瘀的桂花,清热解毒、滋养肌肤的甘草,降脂降压的山楂,益气润肺的冰糖。酸梅汤不但去油解腻,还富含有机酸、枸橼酸、维生素B2和粗纤维等营养元素。酸梅汤一问世,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据说乾隆皇帝茶前饭后都喝一种饮料——酸梅汤。无论史料记载还是宫廷画家的影像记录都表明乾隆皇帝一生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材,并没有大腹便便且瘦而有神。这就与酸梅汤有关。后来,清宫都兴喝酸梅汤,慈禧太后更是离不开酸梅汤。
乾隆帝不但爱喝酸梅汤,还别出心裁地评水。乾隆用银斗测水,把天下奇水一一注入量斗,以轻者为佳,重者为次,居然轻而易举地评定了座次,并赐北京的矿泉水为“天下第一”。旧时皇上只喝燕山山麓的矿泉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当时西直门外又叫外城,太阳落时要关城门,但只要给皇上运水的水官叫门就随时可以开。所以当时卖酸梅汤的以“北京的矿泉水”来做宣传。至今,正宗老北京酸梅汤还必用矿泉水制作。
老北京的冰食花样繁多
暑汤老北京时的气候是冬冷夏热,在炎炎夏日里老百姓离不开防暑降温的“暑汤”。
暑汤泛说可包括百姓家熬制的绿豆汤和街市所有的冰冷饮料及可降暑的药汤。这里所说的暑汤是指中药铺配制的、免费供给平民百姓喝的消暑药汤,其方剂多用适合伏天服用的香薷汤、双花汤等。这种暑汤都有祛暑散热、清三焦火、理气宽中等功效。旧时同仁堂、鹤年堂、庆仁堂等药铺以及药王庙、关王庙等处,都在夏至节后在门前摆个长条桌,上面放着装满药汤的大玻璃缸或木桶以及瓷碗、玻璃杯,过路者都可停步在桌前喝上一两碗,既解渴又祛暑。有些住户也常买配好的药剂包,拿回家自己煎制,全家饮用。有一些药铺也常在供行人免费喝“暑汤”的同时,施舍一些藿香正气丸等小药包,上面通常印着店铺的字号以及“暑天防热,保重身体”等字样,既是社会慈善活动,也是做生意的宣传,从而扩大自家店铺的知名度。
酸梅汤
酸梅汤,古籍中所载称为“土贡梅煎”。南宋《武林旧事》中亦有“卤梅水”的记载。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汤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到民间的清暑解渴饮料,素有“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之说。
梅子,亦称青梅、梅子、酸梅,用半黄的梅子烟熏后即成乌梅。乌梅泡水有止渴调中、生津润喉、止咳祛痰等功效。酸梅汤的制作是将乌梅泡发后放入桂花、蜂蜜、冰糖加水进行熬制而成。清乾隆年间,诗人杨米人所著《都门竹枝词》上云:“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老北京售卖酸梅汤的店铺伙计和小贩们掂打着“冰盏儿”——两个小铜碗,一上一下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并吆喝着“喝酸梅汤嘞,冰镇的好凉嘞!”
老北京最早专营酸梅汤的店铺是山西人开设在西四牌楼的“隆景和”干果海味店,后来由于北京城闹“义和团”,被地痞流氓趁机抢劫后逐渐衰落关闭,后由开设在琉璃厂的“信远斋”取而代之。信远斋以酸梅汤蜜饯果脯、糖葫芦、糖棋子等食品远近闻名,尤以酸梅汤名扬国内外。其酸梅汤选料制作精良,汤浓味美,其他店铺无法比及。老北京时,许多文人墨客在琉璃厂淘书访古时,都要顺便去一下信远斋,品尝一下酸甜爽口、祛暑润喉的美味酸梅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也常去信远斋。
冰核和刨冰老北京有些大宅门的住户有一种土制的“冰箱”——木制箱子里面贴铅铁皮,可在下层放冰上层放食物。放进“冰箱”里的冰块每天都要更新,以免因融化降低效果。
老北京时,每天有赶着小毛驴儿给大宅门专门送冰块的送冰人。这些冰块是送冰人专门从冰窖里批发来的。大宅门的住户每天用瓷实的天然冰放入“冰箱”来冰镇食物防止食物腐坏。当送冰车来到时,胡同里的孩子们非常欢乐,有的去摸凉冰,有的去拣掉在地上的碎冰碴儿含在嘴里以此为乐。解放前有些穷苦孩子,从冰窖大门周围去拣拾碎冰块,或者想法儿廉价批发来一些碎成几瓣的冰块,用一小竹篮装着,下面用棉布垫底,上面盖着块白布,每天走胡同吆喝叫卖“冰核儿哎!便宜喽”,以换些小钱。有人来买时,就用小冰镩子镩成碎块用小勺盛给买主。记得小时候,有时会用攒下的零花钱买上一两块冰核儿,不让砸碎,不管干净与否,含在嘴里,透心凉,沁人心脾。
雪花酪
在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就是雪花酪。
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解放前一般由街市上的小吃店、干果铺出售。其制作方法是把一个圆铁筒放进一个比它略矮的圆木桶里:木桶比铁筒直径要大,铁筒周围填满了碎冰块。制作时,铁筒内倒入凉开水、红糖或者是糖精、香精。再用皮带缠在铁筒外皮上端,用人力反复拉动皮带转动铁筒,让筒内的水珠间结冰。为
了不使其结成冰块,制作人要用一根竹片,多次剔除筒内壁上的冰层,使筒内保持半流质,即“酪”的状态。铁筒在木桶的冰块中转动,越转越“糨”,一直到呈浓小米粥状。真正售卖时还要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食者边饮边嚼。
雪花酪名称传说不一,有的叫“冰果酪”,有的叫“雪茶”。说“雪茶”的人说,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字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中国传统的冷食,北京的一些干果店小吃店都有制售。红白玻璃粉
玻璃粉实际上是用藕粉或洋粉(老北京对琼脂的俗称)熬制作浓汤或凉粉状,冷却凝固成冻坨,透明白色的就是白玻璃粉。如果熬制时再加点食用红色素,就成
了红玻璃粉。一般售卖时,将红白玻璃粉各一坨放在一个玻璃器皿中,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非常鲜艳,照现代词来说是很有“卖点”的。出售时,以小瓷碗盛满,用小钢刀划成条,浇上冰镇的糖水,状如透明玻璃。这种玻璃粉亦在小吃店、干果铺有售,常吆喝“败火润喉的玻璃粉呦!”购买者,用嘴沿碗边一吸而尽,凉甜滑润、非常爽口。果子干
在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的诗句,说的就是“果子干”。
果子干的原料主要是杏干、柿饼、鲜藕片和白糖。制法是先将杏干、柿饼洗净,用水泡胀后冰镇冷透,两者均撕成碎片,加水和白糖煮成带汁的糊状,盛入器皿中,再把鲜藕覆盖其上,然后把容器放在冰块中冰镇一夜,次日出售时再放进一大块冰块。老北京时除干果铺、小吃店出售果子干外,还有串胡同的小贩推着车
夜间在胡同叫卖。售卖时用小铜勺盛入蓝花瓷碗,食之凉彻牙齿,酸甜清香适口。
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亦称杏酪,是老北京时的冰食佳品。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云:“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此法做出冷却后即成杏酪,将其切成小块配以冰
水,形似豆腐样,食后凉爽滑嫩适口,很受食者赞誉。这种杏仁豆腐除小吃店外,在西餐店常有出售。大冰碗
老北京还有一种叫“大冰碗”的冷食,常作为夏天时在饭庄子的红白事或寿宴时供应。清代严辰《忆京都词》注:“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原坐落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旁的会贤堂饭庄的“消夏大冰碗”,最有特色:以大号蓝白彩大瓷盘盛装,盘内用碎冰垫底,上面叠以切成片的鲜桃、苹果、梨等水果,最上面覆以什刹海出产的鲜藕片、鲜菱角和鲜莲子。各种水果均经冰块冰镇过,上桌时再撒上些白糖和黄酒。食此大冰碗,入口清香,冰凉爽口,暑热尽消。这种称为“大冰碗”的什锦水果冰盘,旧时大饭庄均在开宴前后为食客敬奉在席面上,以供食用,很受欢迎。
~~~~~~~~~~
老式酸梅汤是一种传统的中式饮品,尤其在夏季十分受欢迎。它有清热解渴、消暑止渴的功效,同时对于缓解口干舌燥、调节胃肠也有一定的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老式酸梅汤的做法与配方。
材料准备
制作老式酸梅汤所需的材料有:干梅子、冰糖、陈皮、桂皮、香叶和水。其中梅子和冰糖的比例为1:1,其他调料物料的用量则略微适量。
煮制过程
首先将梅子用清水洗净,再放入开水中泡约5分钟,捞出。然后将梅子和陈皮、桂皮、香叶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开,转小火再煮1个小时左右,待颜色变深,味道浓郁后,放入冰糖搅拌均匀。
口感调整
老式酸梅汤的口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如果想要口感更为浓郁,可以在煮制时多放一些梅子和调料;如果想要口感更为清爽,可以少放一些梅子和调料。同时,根据个人口味,还可以适量添加蜂蜜或柠檬片增加口感层次。
贮存和食用
煮好的老式酸梅汤可以装入干净的瓶子中,放置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可保存2-3个月。在食用时,可以加入冰块、水果或者花茶来调制自己喜欢的酸梅汤口感,同时还能增加营养价值。
小贴士
如果家中没有现成的调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调整。比如可以选择添加一些丁香、茴香等香料,增加口感层次。另外,虽然酸梅汤是凉性饮品,但是过量饮用也容易伤胃,因此要适量食用。
以上就是老式酸梅汤的做法与配方,如果你想要在夏季解渴又想要保持健康,不妨试一试这道家传酸梅汤。
炎热的天气里,酸梅汤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只知道它能解暑,却不知道酸梅的好处,远不止于此。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酸梅汤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酸梅汤的功效和作用
从营养成分上来说,酸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如柠檬酸、苹果酸等。其中,有一种特殊的枸橼酸,它能有效地抑制乳酸,并驱除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身体内乳酸含量过高,是导致人疲劳的重要原因。因此,当熬夜工作或觉得精神疲惫时,喝杯酸梅汤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另外,这么多酸性物性物质还可以促进唾液腺与胃液腺的分泌,不仅生津止渴,出外游玩时也能避免晕车,或者在喝酒过多后,起到醒酒的作用。
酸梅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2含量极高,是其他水果的数百倍。虽然味道酸,但它属于碱性食物,肉类等酸性食物吃多了,喝点酸梅汤更有助于体内血液酸碱值趋于平衡。
从中医上来讲,肝火旺的人更宜多吃酸梅。它不但能平降肝火,还能帮助脾胃消化、滋养肝脏。另外,酸梅还是天然的润喉药,可以温和滋润咽喉发炎的部位,缓解疼痛。
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口味不同,在家自制不同风味的酸梅汤。例如用酸梅20克、甘草10克、红枣10个,加白糖适量,煮点红枣酸梅汤,可起到解渴健脾的作用。或者用绿豆100克、酸梅50克,加白糖煮成绿豆酸梅汤,能够清热解暑、生津止咳。
但是, 儿童 最好少吃酸梅类食品。因为他们的胃黏膜结构薄弱,抵抗不了酸性物质的持续侵蚀,时间久了,容易引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酸梅汤的营养价值
1、在常温下,酸梅汤是很容易变质的,如果看到表面有细细的泡沫浮起,就说明已经变质不能喝了。如果酸梅汤一次喝不完,最好在冰箱里存放。
2、枸杞补益肝肾、明目,对久坐案头工作的朋友特别好,配进酸梅汤里也不会上火,又增加了独特的口感,强烈推荐!
3、每包可以煮出至少三升酸梅汤。口味比较轻的人,可以加水至四升。
4、原料用的是药用的制乌梅,而制乌梅的炮制 方法 就是烟熏的。所以不可避免。老北京的酸梅汤,喝得就是这个原汁原味儿。喝喝看,绝不是市场上瓶装饮料的味。
5易腹泻 不要过度饮用酸梅汤
这个季节要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多喝凉开水,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凉开水,每天饮水2000毫升左右。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荷叶茶等饮料,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但是,如果天气湿气重,脾胃不好、易腹泻的人不要过度饮用酸梅汤和绿豆汤。
要健脾化湿,要选择药食两用的,薏苡仁、荷叶、扁豆等都可用来熬粥,既能养胃又能除湿。还可选择一些芳香的药材来帮忙运化湿气。鲜藿香、鲜佩兰都可洗净了煮水喝。但中药要根据个人体质调整,如觉得自己肢体沉重,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胃口很差等,建议找专业的医生看诊以便对症用药。
酸梅汤的历史由来
小贩们也有做这小生意的。以前在哈德门外有老人,常常手拿冰盏(两个小铜碗)弄出声响吸引人们注意,边走边卖。酸梅汤古来即为上好的夏日饮品。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所谓“士贡梅煎”即是。因其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后来传入民间,于是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得),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闻声已自清凉之感。一碗下肚,暑气全消。那时的酸梅汤经营者不光沿街叫卖和摆摊出售,以酸梅汤为主的店铺也不少。如天桥“邱家”,西单牌楼“路遇斋”,东安门丁街“遇缘斋”,前门外“九龙斋”,都大有名声,尚存的只有当时琉璃厂路南“信远斋”。我国很早以前就有酸梅汤。古籍中所载“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南宋《武林旧事》中所说的“卤梅水”,也是类似酸梅汤的一种清凉饮料。我们喝到的酸梅汤是清宫御膳房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饮料,后来流传到民间。它比西欧传入我国的汽水要早150年。
中医馆里的酸梅汤都有啥配方
本文2023-10-18 02:10: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