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用(上)·《墨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5收藏

节用(上)·《墨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第1张

节用(上) 《墨子》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芊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圣王既没,于民次也,其欲蚤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惟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不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注释〕 倍:加倍。发令:发布政令。兴:兴办。用财:使用钱财。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费:用财多。德:通“得”。圉:通“御”,抵御。清:凉。芊糊:不详其意。一说为“鲜且”之误,恐不确。不加:无益。去:去掉。固:坚固。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五种兵器。加轻以利:使更加轻便锐利。陵:大土山。陵陆:陆地。有:又。好:喜好。聚:搜集、积聚。益:增加。孰:为什么。难倍:不容易加倍。丈夫:男子。处家:成家。事人:嫁人。于民次:次同“恣”,听任。“于民次”即听任百姓所欲之意(指嫁娶之事)。蚤:早。有所:有时。二十年:二十岁。践:比较。后:迟于。纯:皆。字:扶养。年:当作“人”。且不然已:当有脱文。寡人:减少人口。道:原因、缘故。籍敛:赋税。大人:当政者。毋:不要。侵就:未详。元橐:元,一说即“援”字;一说为“伏”字。橐,举火攻城之具。不令:不释为“犹”,令当为“今”,现在。数术:措施、政策。不:后当脱一“令”字。

(燕永成)

 

〔鉴赏〕 “节用”也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鲁问》)今传《墨子》中保存有《节用》上、中两篇文章。本书收入上篇。

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作为小生产者出身的墨子对此更是深有感受。他自觉地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对一切奢侈浪费的行为给予无情的抨击。《淮南子·要略》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墨子之所以别立墨学,首先是不满意儒家的繁文缛礼,不满意其“厚葬”浪费钱财的做法。他所以“背周道而用夏政”,是因为儒家所信奉提倡的正是周礼那一套。而夏政则是传说中夏王朝的奠基者古代英雄大禹的做法。在古籍记载中,禹是个治水英雄,他“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风,栉甚雨”(《庄子》),就是讲禹亲自拿耜掘地,以橐负土,疏导山川,风雨无阻地坚持不懈。他虽为帝王,但“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说的是禹吃得很简单,穿着很不像样的衣服,宫室也建造得很低矮简陋。“用夏政”的墨子以禹为榜样,他“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孟子》)。

在本篇中,墨子提出“节用”的原则,是“去无用之费”。文章开头即写道:“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认为,要使国家不穷,关键在于节省开支。节省了开支,国家、天下就能得到加倍的好处。当然,节用不等于不用,而是确有益于实用的才做:“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也就是说,应当十分珍惜人力物力,使“用财不费,民德不劳”。

接着,文章分述“圣人为政”的具体作法:制作衣裘,以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防暑就行了;建造宫室,以冬天抗风寒,夏天避暑雨就可以了;制作铠甲、盾牌、戈矛,达到坚固锋利,足以抵御外寇和盗贼就好了;制造车船,以轻快便利为原则。与此同时,要去掉奢华和无用的东西,即墨子在文中所说的“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他认为这些都是于民于国无用之物。

在节省财物的基础上,文章又具体讨论了增加人口的方法。先秦时期,由于饥荒、战争、疾病等,各国普遍感到人口不足,因而希望增加人口。墨子在文中提出增加人口的方法:其一是制定法令,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应当成家,以繁殖人口;其二是当政者应当停止暴政。他指责当今的为政者所实行的是“寡民之道”,“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而“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加上“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与“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自然人口只会减少而不能增加。最后墨子提出,只有去无用之费,行圣王之道,这样才能使天下大利。

墨子的学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时代,尽管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但各诸侯国君却穷奢极欲,不顾劳动人民的死活。他们对外频频发动战争,专事掠夺扩张;对内厚敛民财,以供其无餍之需。《老子》中已猛烈抨击过这种现象,他描写当时的状况是:“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第53章)也就是说诸侯们的朝廷宫室修建整齐,田野却一片荒芜,仓中十分空虚,而诸侯们却穿着锦衣绣服,佩带名贵宝剑,大吃大喝,搜刮大量财宝,因此他们是一群强盗头子(盗夸),是违反“道”的。墨子所描写的也是这种境况:奢侈必然导致财用的不足,贪欲和攻战必然导致民劳和人口的减损。

据载,墨子和他的门徒曾组成过一个纪律组织严明的社团,他们奉行大禹的遗教,将财产归于团体所有,生活十分节俭,“量体而衣,量腹而食”(《吕氏春秋·学义》),“以裘褐为衣,以跂为服”(《庄子·天下》),也就是吃得省,穿得很低档,专门做有利于天下的好事,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不能废也。”对墨子的“节用”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诗经》

葛:一种多年生蔓草,俗名苎麻,纤维可织布。

覃:延长、延伸。

施(Yi):同“移”。

萋萋、莫莫:植物茂盛的样子。

黄鸟:黄鹂。

喈喈(Jie):黄鹂相和的叫声。

刈(Yi):刀割。

濩(Huo):在水中煮。

絺(Chi):细,细麻布。

綌(Xi):粗,粗麻布。

斁(Yi):厌恶。

师氏:负责管理女奴的女管家。

告:告假。

归:回家。

薄:语气助词,稍稍的意思。

污:用作动词,搓揉以去污。

私:指平日所穿的衣服。

浣(Huan):洗。

衣:指见客时穿的礼服。

宁:平安,此作问安。

翻译: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栖灌木上,唧唧咋咋在欢唱。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衣裳,高高兴兴穿身上。告诉女管家,请假回娘家。搓搓我衣裳,洗洗我礼装。还有哪些洗?心绪早归家。

2、《楚辞》的注释:

苗裔:后代的子孙。高阳是古帝颛顼的别号,颛顼的后代熊绎是周成王的大臣,受封于楚国,到春秋时的楚武王熊通生子名瑕,封于屈地,因而改姓屈,屈原是他的后代,因此屈原说自己是颛顼的后裔。

朕:我的意思。先秦时期人人皆能以"朕"自称。皇考:死去的父亲。

汩:水流急流的样子,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三后:即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纯粹:品质纯洁。

党人:结党营私的贵族集团。皇舆:国君乘坐的马车,这里代指国家。

齐怒:暴怒的样子。

謇謇:忠言直谏。

灵修:指君王。

滋:栽种。畦:菜垄。俟:等到。刈:收割。

内恕己:指宽容自己。

修名:美名。

姱:美好。顑颔:形容面黄肌瘦。

纚纚(lí):形容绳子又长又好看。

謇:楚方言,发语词,无义。

彭咸:殷代的良臣,因谏君不成而投水自杀。

太息:叹息。

谇:进谏。

替:罢免、不用。

众女:指那些诽谤屈原的奸臣。疾:嫉妒憎恨。蛾眉:比喻美德和才华。

谣诼:造谣诽谤。

翻译:

我是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我的已故的父亲名叫伯庸。太岁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先父看到我初降时的仪表,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美名。给我本名叫正则,给我别号叫灵均。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德,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身披香的江离和白芷,编织秋天的兰花当花环。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两者区别:

1、《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楚辞》: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1 管晏列传的注释译文

(1)管仲:名夷吾,春秋初期政治家。

他由鲍叔牙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曾辅佐桓公成就霸业。颍上:颍水之滨。

颍水源出今河南登封县,流至今安徽寿县入淮水。(2)鲍叔牙:齐国大夫。

游:交游,来往。(3)欺:意谓占便宜。

(4)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公子小白,齐襄公弟,即齐桓公。

管仲事公子纠: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公子纠,齐襄公弟。

(5)“公子纠死”二句:鲁国畏齐而杀公子纠,管仲请囚。事见《左传·庄公九年》。

(6)进:引荐。(7)九合诸侯:多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

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当时诸侯无视周天子,互相攻伐,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度制止混乱局面。

匡,正。(8)走:逃走。

(9)孙世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俸禄。(10)多:称道,赞美。

(11)上服度则六亲固:如果当权者服御之物有度,那么六亲的关系自然稳固。服,服御,使用。

度,制度。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12)四维:指礼义廉耻。(13)“下令”二句:意谓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一样,顺流而下,使政令合乎百姓心意。

(14)论卑而易行:政令符合下情,容易为人们所执行。(15)轻重:分清事情的轻重。

一说,《管子·轻重》详细论述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轻重指经济。权衡:衡量事情的得失。

(16)“桓公实怒”二句:少姬即桓公夫人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桓公惧而变色,禁止不听,于是发怒,遣其归蔡,但未断绝关系。蔡人却将蔡姬改嫁,因此桓公发兵攻蔡。

事见《左传·僖公三年》。(17)拟:相比。

三归:说法不一。这里指收取民众大量的市租。

(18)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19)晏平仲婴: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

(20)莱:古国名,在今山东黄县东南。(21)夷维:今山东高密县。

(22)顺命:顺着命令去做。(23)三世: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

(24)越石父:齐国贤人。(25)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

引申为囚禁。(26)涂:通“途”。

骖:古代指驾在车两旁的马。(27)戄(jué)然:敬畏的样子。

摄:整理。谢:认错,道歉。

(28)感寤:受到感动而醒悟。寤,通“悟”。

(29)延:聘进。(30)“志念”二句:志向和思想深远,经常表现出自居人下的样子。

下,退让,尊人屈己。(31)抑损:谦逊。

(32)《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均为《管子》篇名。(33)《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

(34)孔子小之:孔子轻视他。《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35)“将顺其美”三句:意谓顺势助成其善事,纠正其过失,因此,君臣就能亲密无间。

所言引自《孝经·事君》。(36)见义不为无勇:见到正义的事而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1303032《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37)执鞭:为人驾驭马车,意谓给人服役,引申为景仰追随。

(38)忻慕:欣喜爱慕。忻,同“欣”。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 ,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

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

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

2 司马迁《管晏列传》的全文翻译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 ,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3 《管仲列传》 译文

以下是《史记管晏列传》的全译,自己根据需要选摘: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

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

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 丝绸衣裳。

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

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

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

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

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

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

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

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

4 求《史记·管晏列传》译文翻译成白话文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 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于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如果让晏子活到现在的话,即使让我替他执鞭赶马,也是我所高兴和向往的事。

5 求《管晏列传赞》全文和译文不是《管晏列传》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译文: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其中的言论详细极了读了他们的著作后,还想看看他们的事迹,所以就依次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国运衰微,齐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了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难道这是说的管仲吗?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尽了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去,这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就想到竭尽忠心,退朝就想到弥补朝政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6

出自《管晏列传》原文为:管仲既任政相齐①,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②故其称曰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④四维不张⑤,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⑥,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⑦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⑧①相:出任国相②俗:指百姓③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以下引语是对《管子·牧民》篇有关论述的节录,其“仓廪实”三句和“四维不张”两句见于“国颂”一节,“下令如流水之原”两句见于“士经”一节④上:国君一说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节度或特指礼度、制度六亲:《管子·牧民》有“六亲五法”一节,刘向注云:“‘以家为家’,一亲也‘以乡为乡’,二亲也‘以国为国’,三亲也‘以天下为天下’,四亲也‘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五亲也‘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六亲也;天地日月,取其耀临,言人君亲下,当如天地日月之无私也”由此可知,这里所谓“六亲”,非指一般意义的六亲,即非《正义》所云外祖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子,亦非王弼所云父、母、兄、弟、妻、子,或其他各种指谓固:安固,稳固⑤四维:《管子·牧民·四维》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即网上的总绳,此引申为纲要、原则⑥原:通“源”,水的源头⑦论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⑧去:废除。

7 请问一篇文言文的原文,大概意思是人吃饱饭了,才知道自己是人·

是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子里面的一句话,好像孟子里面也有类似的论点以下内容是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来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要是回答的不对,欢迎继续探讨。

8 《管仲列传》译文

以下是《史记管晏列传》的全译,自己根据需要选摘: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

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

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 丝绸衣裳。

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

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

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

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

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

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

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

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

《夔有一足》原文译文如下:

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

“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的作用给以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

注释:

①夔: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虁有一足。’非一足也。”这篇文言文选自战国韩非所著的《韩非子》。

相关史料记载

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

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范仲淹苦学文言文翻译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范仲淹苦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出处:《苦学》

宋·范仲淹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注释:

1、孤:幼年丧父。

2、范仲淹

3、辄:总是。

4、以为:把当作

5、谪:贬。

6、谗:说别人坏话。

7、沃:浇。

8、适:旧指女子出嫁。

9、世家:家世。

10、去:离开,离去。

11、寝:睡觉。

12、或:有时。

赏析: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欧阳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着远大志向和吃苦精神,就一定会成功。欧阳修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景_五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二岁而孤翻译及注释

全文翻译::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证据,可以给一个什么观点?

答:勤奋出成果。

本文记叙的中心是?

答:范仲淹发愤苦读,胸怀大志。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古文翻译器扫一扫

原文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参考译文陈平很害怕,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

此文出自:司马迁著《史记·陈丞相世家》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sha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范仲淹二岁而孤古文翻译

范仲淹二岁而孤翻译

一、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翻译: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五年中,他竟然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夜里有时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范仲淹常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直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要旨,又慷慨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对自己说:“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_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枢密副使,之后拜为参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_州、邓州、杭州、青州。皇_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如下:

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词句与词语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高山流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高山流水》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高山流水》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

5、若:好像

6、洋洋:盛大的样子

7、所念:心中想到的

8、必:一定

9、得:领会,听得出

10、之:代词 或是结构助词"的“

11、阴:山的北面

12、卒(cù):通“猝”,突然。

13、援:拿,拿过来

14、鼓:弹

15、操:琴曲名。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逃,逃避

此文出自战国·列御寇所著《列子》《高山流水》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派别概略:

《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并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一般认为是民国以后古筝艺术家所创作。其曲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全文翻译: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不依礼制结合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因为也不清楚,于是隐瞒了这件事。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人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注意事项:

《孔子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之中。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重要文献之一。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学习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与知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节用(上)·《墨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节用(上) 《墨子》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