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古代名医资料啊?急需啊!
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方之驻车丸 41 组成 42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 43 功效与主治 5 《全幼心鉴》卷四之驻车丸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医方类聚》卷一四○引《御医撮要》之驻车丸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7 《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之驻车丸 71 方名 72 驻车丸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用药禁忌 78 各家论述 79 附注 8 《集验良方》卷三之驻车丸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之驻车丸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解围元薮》卷三之驻车丸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驻车丸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112 处方 113 制法 114 性状 115 鉴别 116 检查 117 含量测定 11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1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1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174 测定法 118 功能与主治 119 用法与用置 1110 注意 1111 规格 1112 贮藏 1113 版本 12 驻车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121 拼音名 122 标准编号 123 处方 124 制法 125 性状 126 鉴别 127 检查 128 含量测定 129 功能与主治 1210 用法与用量 1211 注意 1212 规格 1213 贮藏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驻车丸 1 拼音
zhù chē wán
2 英文参考zhuche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zhuche w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驻车丸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7首。
中成药驻车丸的主要成分为黄连、炮姜、当归、阿胶[1]。具有滋阴,止痢的功效。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驻车丸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驻车丸的药典标准。
4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方之驻车丸 41 组成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2]。
42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为细末,以醋烊阿胶为丸,大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2]。
43 功效与主治功能滋阴清热[2]。治阴虚发热,肠滑下痢脓血,日夜无节,腹痛难忍者[2]
5 《全幼心鉴》卷四之驻车丸 51 方名驻车丸
52 组成百草霜2钱,巴豆(煨熟,去壳、心、膜、油)。
53 主治《全幼心鉴》卷四之驻车丸主治婴孩小儿赤白痢不止。
54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赤痢,用甘草煎汤送下;白痢,米饮送下;红白痢,生姜煎汤送下,食前服。
55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以飞罗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6 《医方类聚》卷一四○引《御医撮要》之驻车丸 61 方名驻车丸
62 组成黄连4两,干姜4两,当归3两半,阿胶3两,乌梅3两半。
63 功效《医方类聚》卷一四○引《御医撮要》之驻车丸具有调和寒热,止泄痢,兼除腹中诸疾之功效。
64 主治《医方类聚》卷一四○引《御医撮要》之驻车丸主治痢疾。
65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66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之驻车丸 71 方名驻车丸
72 驻车丸的别名小连丸、小驻车丸
73 组成黄连6两,干姜2两,当归3两,阿胶(炙)3两。
74 主治《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之驻车丸主治久痢伤阴,湿热未尽,下痢脓血,腹痛后重,亦治休息痢。
75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饮送下,1日2次。
76 制备方法上捣筛,三年酢8合,消胶令熔和,并手丸如大豆大。
77 用药禁忌忌猪肉,冷水,粘腻等物。
78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人身有车,皆附脊而行,以司精、气、神之运度。羊车属肺分,当在上,以职司化气生精,故位反在下;鹿车属肾分,当在下,以职司化火益气,故位反在中,牛车属脾分,当在中,以职司化味为神,故位反在上,此皆平人之常度也。平人失其常度而患下痢崩脱,良由鹿车过驶趱动;羊车过度,以致精血不藏;牛车过度,不能随鹿车之驰骤,以致水谷不充。故用干姜以助牛车之健运,黄连以挽鹿车之倾危,阿胶以救羊车之奔迫,当归以理血气之散乱,庶精、气、神各归其统,而无崩脱之虞。且冷痢得干姜可瘳,热痢得黄连可瘥,冷热交错得姜、连可解,阿胶可滋干姜之燥,当归可和黄连之寒。不特为久痢神丹,尤为休息痢之专药。
79 附注小连丸(《幼科类萃》卷八)、小驻车丸(《医学入门》卷六)。
8 《集验良方》卷三之驻车丸 81 方名驻车丸
82 组成川连(酒炒)3两,当归(酒洗)3两,乌梅肉1两5钱,真阿胶1两5钱(蛤粉炒珠),炮姜1两5钱。
83 主治《集验良方》卷三之驻车丸主治一切久痢,红白不止,口干发热,饮食无味。
84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白汤送下。
85 制备方法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之驻车丸 91 方名驻车丸
92 组成川黄连(炒)3两,真阿胶(蛤粉炒)1两半,当归1两半,干姜(炒黑)1两,赤茯苓(去皮)1两。
93 主治《增补万病回春》卷四之驻车丸主治下痢赤白,腹痛甚者,及休息痢;或阴虚劳嗽而为痢者。
94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米饮送下。
9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打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解围元薮》卷三之驻车丸 101 方名驻车丸
102 组成独活5钱,川乌5钱,沙参5钱,生地5钱,蒺藜5钱,白芷5钱,木瓜5钱,海桐皮5钱,米仁1两,羌活1两,防风1两,细辛1两,甘草节1两,牛膝1两。
103 主治《解围元薮》卷三之驻车丸主治历节痛痹,寒湿脚气抽掣。
104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每服70丸,酒送下。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用五加皮浸酒煎汁为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驻车丸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驻车丸
Zhuche Wan
112 处方黄连360g、炮姜120g、当归180g、阿胶180g
113 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醋60ml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114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微辛。
11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鲜**,壁稍厚,纹孔明显(黄连)。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当归)。淀粉粒长卵形、广卵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25~32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层纹明显(炮姜)。
(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加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异丙醇—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2:3:6:3: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16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117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1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1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盐酸小檗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0mg的溶液,即得。
11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02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入80%甲醇—盐酸(100:1)混合液48ml,超声处理(功率3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用80%甲醇—盐酸(100:1)混合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17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黄连以盐酸小檗堿(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148mg。
118 功能与主治滋阴,止痢。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
119 用法与用置口服。一次6~9g,一日3次。
1110 注意湿热积滞、痢疾初起者忌服。
1111 规格每50丸重3g
1112 贮藏密封。
1113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驻车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121 拼音名Zhuche Wan
122 标准编号WS3B010589
123 处方黄连 360g
干姜(炮) 120g
当归 180g
阿胶 180g
124 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醋60ml与适量的水,泛丸, 干燥,即得。
125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微辛。
126 鉴别(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鲜**,壁稍厚,纹孔明显。薄 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淀粉粒长卵形、广卵形或形状不规 则,有的较小端略尖凸,直径25~32μm;长约至5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
(2) 取本品粉末0 2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加甲醇至5ml,作为 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溶 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6:3:15:15:05) 为展开剂, 置氨蒸气饱和的层析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荧光斑点。
(3) 取本品粉末 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挥 干,加无水乙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0 2g,同法制成对照 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 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 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白 色荧光斑点。
127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128 含量测定取本品粉末(通过三号筛) 2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盐酸 甲醇(1:100) 适量,加热回流至提取液无色为止,将提取液(必要时浓缩)移置50ml 量瓶中,加盐酸甲醇(1:100) 至刻度,摇匀。照柱色谱法(附录Ⅵ C)试验,精密量 取5ml,置已处理好的氧化铝柱(内径09cm,中性氧化铝 5g,湿法装柱,用乙醇30ml预洗 )上,用乙醇25ml分次洗脱,收集洗脱液,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 吸取2ml 置50ml量瓶中,加005mol/L硫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附 录Ⅴ A),在345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20H18ClNO4) 的吸收系数(E1cm 1%) 为728 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生物堿以盐酸小檗堿(C20H18ClNO4) 计不得少于 30%。
129 功能与主治滋阴,止痢。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疾。
1210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 9g,一日3 次。
1211 注意湿热,积滞,痢疾初起者忌服。
1212 规格每 50g 丸重 3g。
1213 贮藏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08-9-24 8:44:06 点击数:
摘要 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由此开始应用一些辅料制法,以去其毒副作用,增强祛痰作用。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水、生姜、甘草并桑根白皮煮,白矾水浸焙。《和剂局方》中曰:“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者枣肉,和丸梧子大。”并记载有“水煮”“汤泡炒黄”等等方法。
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
明代医药学家总结前人经验,增加了皂角矾生姜制。《婴童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片拌焙入药。”《增补万病回春》有半夏“治风痰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泡透晒干用”的阐述。《本草原始》亦记载:“半夏以滚汤2~3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白矾、生姜同煮过。”
清代,除仍沿用前人炮法外,在炮制工艺、辅料和制品规格方面均有所创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出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侵七日,日晒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后入药。”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法炮制。黄宫绣《本草求真》曰:“半夏七日夜用净水淘浸,再皂荚水浸七日夜,又用石灰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白矾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洗净焙干。”
从古代医书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夏的炮制去毒理论及方法在古代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其中包括汤洗、煮法,加辅料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些炮制方法成为今天对半夏进行炮制现代研究的历史文献研究依据。
2 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历代以来,我们祖先对毒性药物的炮制十分重视。各代均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论述。《神农本草经》早就记述:“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因此,有毒中药供内服时,必须严格依法炮制以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的目的,达到保证用药安全和增强疗效双重作用。中药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生用外治痈肿痰核,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在中医临床上组方十分灵活。不同炮制品在其所组成的方中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这是中医用药的显著特色和优势。《灵枢·邪客篇》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中半夏汤药仅二味(即治半夏五合,秫米一升),治半夏即炮制过的半夏,能祛邪降逆,辛温通阳,用治于邪气内阻,营卫不利,阴阳失调之失眠证确有良效。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善用半夏伍生姜治疗多种疾病,诸如大、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方中均以半夏伍生姜,治疗不同病症。可谓辩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典范。他创立的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据统计,《伤寒论》中用半夏者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当时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其后《丹溪心法》中有“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陈修园《时方妙用》有“眉棱角痛,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末五分服”之言。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姜汁白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用不同辅料对半夏进行炮制,不仅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了半夏毒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
炮制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清半夏是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祛痰化饮,大凡诸痰病饮皆选用之;姜半夏是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呕,临床上多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之呕吐泻利证;法半夏则是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温化寒痰,临床上多用于寒症痰饮喘咳之症。
3 讨论
半夏自古以来认为生品有毒,能“戟人咽”“令人吐”。《证类本草》指出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其传统炮制工艺,首先采用水泡漂去毒。通过水泡漂,可使有毒成分溶于水中而被弃去,从而降低毒性。此法虽能除去一部分毒性,但对药(性)效影响很大,在除去毒性成分同时,有效成分损失也很多。正如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现代有研究表明半夏有效成分能溶于水,而有毒成分却难溶于水。显然,半夏长时间水浸漂去毒效果不理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前人经长期实践总结经验采用辅料炮制去毒。在宋代就有矾水浸制和白矾汤洗半夏。现代研究证明明矾在水中溶解后可水解成氢氧化铝而呈凝胶状态,且本身带有电荷,可吸附半夏的毒性成分或与毒性成分结合,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2〕。
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肠、咽喉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重者,可产生呕吐,严重者,可窒息。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就能减弱和消除刺激性。半夏现行炮制工艺就是应用这些辅料,不但去毒效果好,而且有效成分损失少、原料损耗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炮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传统炮制方法,而且应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新的炮制工艺。有实验对传统炮制半夏方法做了改进,将半夏水浸透后,经115℃加热100min,制粉口服无不良反应〔3〕。有报道半夏经高温(115℃,150min;121℃,100min),高压(132~152kPa,2h)处理,均能破坏其毒性,且工艺简便,原料损耗低,但在有效成分不明确情况下,疗效是否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皓半夏姜制对动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08
2 魏其才白矾对半夏浸出性成分的影响中成药,1990,12(11):17
3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医院制药厂半夏炮制的研究中草药通讯,1975,(3):26
谁知道古代名医资料啊?急需啊!
本文2023-10-18 03:09: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