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第1张

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籍是用来记录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籍上面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文学知识,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国家也非常注重对古籍的保护以及传承和发展,也开始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古籍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古籍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也一定要加强公众和古籍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古籍很好的传承下去,就一定要注重中小学的教育,虽然近几年国画书法等也相继的进入了中小学的课本课堂里,但是也一定要让古籍进入中小学的课堂里。一定要让下一代知道古籍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文化载体。

要知道古籍是一个非常能体现我们华夏文明的载体,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古籍基础教育,多培养青少年们对古籍的兴趣,最好是通过去学习等方法来让青少年了解古籍的历史以及发展。古籍中记载有很多知识,比如我们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一些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中国人,那么古籍就是非常好的渠道之一。不光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古籍了解中国,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古籍不能够仅仅只在学者之间了解起来,而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古籍的重要性。古籍从很多方面能够串起中华5千年的文明,这就是古籍本身的魅力,以及我们之所以坚持要传承古籍的原因。我们不光要保护古籍,而且一定要让古籍传承下去。

——预见2023:《2023年中国环保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光大环境(00257)、首创环保(600008)、北控水务集团(00371)、中国天楹(000035)、瀚蓝环境(600323)、盈峰环境(000967)、碧水源(300070)、重庆水务(601158)等

——定义

关于环保行业的定义,在我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我国基本沿用了经合组织(OECD)所提出的定义,即“环保行业是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

广义上,环保行业是指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环保行业不仅包括狭义的环保行业的内容,而且增加了清洁技术、清洁产品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部分。本文中的环保行业主要包括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环保行业发展前景:2027年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有望突破44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空间加速释放。2022年6月15日,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正式发布《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行动纲要》围绕产业结构和布局、技术水平、标准化水平、市场主体竞争力、一体化发展体系等5个维度确定发展目标。《行动纲要》明确,到2025年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0%;培育“十百千”企业,形成50家系统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型企业集团、百家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专业化骨干企业、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30年,适应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碳达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求的现代生态环保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前瞻根据近年来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行动纲要》中提出的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初步预测2022-2027年间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至2027年末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有望突破44000亿元。

2、中国环保行业总体发展方向:行业加速整合,持续高质量转型发展

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中坚力量,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环保行业虽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当前环保“督察高压”步入常态化,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助推增加环保产业投资,降低环保企业经营成本;国企改革再出发,纷纷布局环保产业,加速行业整合,环保产业正向品质化、集中化转型升级。

(1)水污染防治领域发展方向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近年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已成为城镇污水治理行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从最初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向管网、泵站、厂站等全系统的提质增效进行转变;以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提质增效为抓手,从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水环境改善、实现水生态修复目标转变;从城市水环境系统的整体治理需求出发,合理进行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有针对性地确定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出水标准。

目前,水环境治理项目已开始延伸到以管网、污水处理厂、河道、岸线景观等组成流域环境单元的“系统模式”。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水环境治理产业增量提质发展的新契机。

未来,随着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城镇开发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公益性环保项目缺乏投资回报机制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环保产业有望实现量级式增长。

(2)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发展方向

目前,钢铁、焦化、水泥等非电行业中的大量企业仍未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未达到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非电烟气治理改造需求持续升温,环保市场空间需求继续释放。有组织提标、无组织管控、智能化监控监管、清洁化运输等改造项目将给环保治理企业创造更多的项目机会。燃煤发电厂液氨罐区尿素替代升级改造有望大幅提速。

VoCs作为形成O3的重要前体物,生态环境部已将VOCs治理攻坚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收官的重要任务,伴随着我国VOCs相关政策标准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VOCs的减排与控制行业将继续延续精细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以重点行业为着力点,实施重点行业VOCs治理和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工作,逐步提升污染源监管及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削减VOCs排放总量。

在移动源治理方面,未来将提升移动源排放远程在线监管手段,采取大数据比对、情景采集对比等多种方式,提高检验操作合规性和准确度,持续推进开展在用高排放机械及船舶的排放治理工作,降低高排放移动污染源造成的污染。

(3)固废处置与资源化领域发展方向

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未来将持续推进“无废城市”的建设工作,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加快“无废城市”建设进程。

同时,继续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形成与生活垃圾分类相适应的收运处理系统,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铅蓄电池、废塑料、医疗废物等污染物的综合治理。

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与减排。加强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和高风险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加大固体废物治理投资与研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装备技术水平,提高综合利用率。推动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标准体系建设。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环保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广州古籍修复师月薪不低,广州古籍修复师月薪属于中等水平,广州古籍修复师月薪在7k-8k。工资包括五险一金,基础工资+修复提成,总计7k-8k,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而且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大,国家已经出巨资投入到历史文化古籍、档案保护及修复工作,很多大学已经陆续增设关于古籍保护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等,无论提到哪一件中国的传统文化古籍都是让人羡慕无比的瑰宝。

当阿里达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四川大学的文史专家们的牵线搭桥下。终于在汉典重光平台上回归了首批数字化的古籍,包含40余种宋元刻本、写本,共有20万页。让我们不禁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国古籍流失最严重是主要原因是战乱。当时许多所谓的外国科考队趁着混乱的局势,肆无忌惮的盗挖、偷运、走私、贸易。导致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众多古籍珍本纷纷流落海外。更有甚者连流落何方都无从得知。让国人为此感到心痛不已。

而在全球许多博物馆内都可以看见这些中国古籍的身影。让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曾经发出无奈的感慨:“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国家政府对这些流失海外的古籍也极其高度重视,但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我国想要全部追回这些古籍原件的难度非常大。有很多时候也是凭着爱国人士的一腔热忱通过拍卖、捐赠等方式让古籍回家。

这些古籍都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发展的历史载体。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了更详尽清楚的路径。为了避免这些古籍再次流失遭受毁坏。我国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门的古籍保护研究院,除了运用传统的修补技艺来修补受损的古籍外。还通过数字化这种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古籍得到长久的保存。每一本能传承至今的古籍都是无数前人耗费心血或牺牲生命保留下来的,而我们必须更好的将这些传承给后世子孙们。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2011年秋季文博专业招生

  ——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已是当前就业的热门专业

  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随着第41届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2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上的发言指明了文博事业的发展前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对于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加强,带动了我国文物鉴定和保护工作的持续、快速地发展。目前,业内对文物鉴定和保护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突出。针对此情况,我院兴办文博专业开设了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方向高职班,2011年秋季面向我省及广大中南地区招生。

  文物鉴定与保护自古就有传世佳话,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传为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后由秦始皇做成传国玉玺历经数代王朝,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文保修复技术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补匠”,而是集文史、艺术、生物、物理、化学、文博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当前文化事业空前的繁荣,博物馆的发展蒸蒸日上,我省100多家博物馆机构,相继扩建了新馆,在城市发展中,博物馆在人们的心里有了很大的转变,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开始免费对公众开放。一些博物馆结成博物馆联盟,支持博物馆向社区基层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政策带来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博物馆的定位从收藏研究逐步转向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许多人借此对国家、环境、个人生活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博物馆技术岗位人才极度匮乏与当前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收藏保护、考古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一系列工作中都需要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博物馆专业人才缺口增大。为了文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培养高层次文博技术型应用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盛世收藏,据业内媒体统计目前全国涉入收藏行业的人士已占全国人口的10%。企业博物馆、私立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私人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古玩商店和画廊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层出不穷,文化经济行业越来越繁荣。中央台、各省电视台的《鉴宝》、《寻宝》等节目越来越多,文物艺术品收藏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意识大有提高。我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正迈向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办文博专业服务艺术品收藏与艺术品投资市场前景广阔。

  文博技术专业是我院行业办学的一个特色,我省独此一家,其它院校无法模仿和复制该专业。我院开办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和博物馆专家论证后,并得到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为解决文博行业技术岗位人才匮乏,新老接替、青黄不接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文博专业教育,提高文博队伍素质,满足社会各界相关文博机构、文物收藏爱好者对文博专业知识的强烈需求,以适应我省及广大中南地区文博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院与湖北省博物馆合作办学,依托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所、湖北省文物总店等单位强大的文博技术实力和实践教学平台,以文物保护保养修复技术、文物鉴赏鉴定技术、田野考古发掘实用技术、文博技术管理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课堂与行业、实训与岗位”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文博行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我院将从2011年秋季开办文博技术高职班,专业方向为文物鉴定与保护,首届招生30人(拟加50人)。

  招生对象:参加全国高考过录取分数线的中职生、高中生(具有一定美术基础者优先录取)

  学制:三年(完成学业颁发国家学历证书、文博行业从业资格等级证书)

  主要课程:文物法释读、中国通史、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文物学概论、文化遗产保护物质文化史、文物保护保养技术、中国陶瓷、中国玉器、中国青铜器、中国书画、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印玺、中国古代钱币 、文物鉴定、文物修复、考古调查与勘探技术、文物摄影、考古测量与绘图、展示设计、文物鉴赏、珠宝鉴定、古文字学基础、考古学风水、金石传拓技术、书法篆刻艺术、中国画技法、素描色彩、陶艺制作

  为了提高文博队伍素质,我院将不定期举办文博行业专业技术短训班,希望得到广大文博单位的支持和真诚建议,我们会根据您的意见和建议在适宜的时间开设各类文博专业技术短训班(文物鉴定、文物修复、讲解员、金石传拓、字画装裱、考古钻探、考古测绘、文物摄影等班)。

  湖北省博物馆是我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湖北省博物馆专业技术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历年来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在文物保护的研究方面也较为突出,如饱水竹简脱水处理、饱水漆器脱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与湖北省博物馆,校馆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文博技术人才。

  专家名师介绍:

  万全文:湖北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常务副馆(所)长、研究员、博物馆学专家

  吴晓松:湖北省文物总店总经理、研究员、考古学研究专家

  王克陵: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测量专家、考古学风水专家

  陈振裕: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著名学者、考古学研究专家

  张少山: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安全鉴定处原处长、研究员、文物鉴定专家

  后德俊: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文物保护保养专家

  朱俊英: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考古学研究专家、考古钻探专家

  陈中行: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漆木器修复保养专家

  胡长发: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古旧字画装裱修复专家

  胡家喜: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古代青铜器修复、鉴定专家

  李 奇:湖北省文物总店、研究员、陶瓷器修复专家

  张 秀: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全国著名书法家

  我院文博专业简介

  我院依托行业办学特色鲜明,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现有一批精干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文博技术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堪称领头军。1985年与武汉大学联合开办文博考古大专班,该班学员遍布全国各地,于今他们已是当地文博行业的专家和主管领导。1989年至2000年间曾在我校毕业五届文博中专层次毕业生,共计培养200多人次,为全国文博系统输送了一大批文博应用型技术人才,于今他们已是当地文博行业的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1996年举办讲解员培训班,学员参加全国讲解员大赛夺得冠军。1996年国家文物局彭卿云副局长、文化部科教司蔺永军司长及故宫博物院老专家朱家晋、张金英、曹静楼等,来我校亲临视察文博专业的教学,并举办了“全国文博中专教学研讨会”,我院文博专业是全国首家开办文博中等专业的学校,被国家文物局指定为全国文博中专教学示范专业,教学计划大纲被确定为全国文博中专指定教学计划,拟定我校文博专业为全国文博中专教学基地,国家文物局拨专款资助我校文博专业的建设,指定故宫博物院科技部为我校文博专业年轻教师学习基地。

  文博专业往届部分优秀毕业生:

  89级 聂习国 湖北黄梅博物馆馆长

  89级 汪 瑾 湖北黄梅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89级 胡家驹 湖北孝感市孝南区博物馆副馆长

  89级 熊宏伟 湖北武当山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89级 杜国荣 湖北宜昌黄陵庙文管所主任

  89级 刘怀鸿 湖北襄阳文管会古建维修处主任

  89级 高 山 湖北荆门博物馆考古队长

  89级 戴 琼 湖北麻城博物馆工会主席群工部主任

  89级 谢振芬 湖北麻城文化局财务科长

  91级 陈顺华 湖北钟祥明显陵管理处副处长

  91级 易泽林 湖北襄阳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主任

  91级 高 峰 江西庐山会议旧址纪念馆书记

  91级 彭 巍 荆州地区文物局团总书记

  91级 査逢志 湖北大悟文物局副局长纪念馆馆长

  91级 康 萍 新疆伊犁市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副馆长

  91级 吴仁超 湖北黄州市博物馆馆长

  91级 余锦芳 湖北大冶市文物局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

  91级 廖华云 湖北松滋博物馆馆长

  91级 刘 璇 湖南湘阴文物旅游局副局长

  91级 罗 钰 湖北长阳博物馆副馆长

  91级 蒙惠朝 广西蒙山县博物馆馆长

  91级 屈盛明 湖北郧溪博物馆馆长

  91级 罗宏斌 湖北武汉市考古所考古研究室主任

  93级 刘道霖 湖北兴山县文物局局长、民俗博物馆馆长

  93级 范 艳 湖南岳阳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主任

  93级 金 明 湖南省博物馆信息部主任

  93级 谢 浩 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主任

  93级 马小可 湖北公安县博物馆业务主任

  93级 唐 轲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96级 李添乐 湖北诚信艺术品拍卖公司瓷杂部主任

  本专业录取分数线:高职高专四批(二)

  本专业每学年学费:按省物价局核定学费收取

  报名联系电话:招生办027-87863036 87563259(传真)

  文管系027-87563879 87055029(传真)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路126号

中华读书报讯 据最新消息,全国现存公藏古籍超过3000万册件,其中有超过1000万册件残破严重亟待修复,而全国图书馆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极度匮乏,与当前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形成尖锐的矛盾。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现存古籍家底不清、古籍保护技术设备与科研水平落后等问题的存在,也为古籍保护、利用等基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据了解,我国现存超过90%的古籍收藏在图书馆中,与文物管理归口不同,尽管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达3亿元以上,而用于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却少得可怜,每年只有几十万元。建国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却从未进行过全国性的古籍普查。国家目前所掌握的古籍数量统计,是累加各馆上报数字而来,而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的存在,许多藏书单位并没有完成对古籍细致清点和编目整理工作,也没有进行定级和破损统计,即便如此,登记在册的公藏古籍也有超过3000万册件,几乎是其他类型文物数量的总和。这其中有超过1%3的古籍需要修复,许多珍贵古籍甚至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

张志清介绍说,国家图书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前年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即在过去的40年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酸性PH值降低了一个数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酸化”是指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植物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张志清举例称,国图大部分善本古籍都藏在恒温恒湿并带有空气过滤装置的地下二层、三层,保护较好,而存于地上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的纸页出现了明显的黄斑。他担心,如果现在不对古籍酸化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再过若干年,不但抢救投入成本成倍增加,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国家图书馆现藏100万册件珍贵善本特藏,其中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也有12万册件,待修复文献超过半数。而馆内的古籍修复人员只有12名——这一数字已足以让其他图书馆羡慕不已——尽管他们的工作经验基本都在10年以上,修复技艺水平较高,但是普遍学历不高,多数是大专水平,而且年龄都超过了40岁,同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张志清说:“国图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几乎所有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职称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另外综合素质较低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国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至少要大学毕业,比如在英国大英图书馆工作的古籍修复人员,就都是由伦敦的两所大学专门负责输送的。”在他看来,我国的古籍修复行业目前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和经验传授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和科学的层面。而国外古籍修复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监测和保护实验,积累科学数据,寻找比较好的保护手段。因此建立国家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提高古籍保护中的知识含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目前古籍修复人才短缺的局面,张志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实现修复行业的社会化,即通过社会企业承揽馆藏古籍的修复工作,来稍作缓解——图书馆系统以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从事古籍修复民间人才;一方面他也一直在呼吁,希望政府考虑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系或中文系中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在高、中等专科学校培养高职和中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有计划地输送到国家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图书馆中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设立奖学金,鼓励和吸引学生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表示,古籍修复人才短缺和断档的根源,出在培养环节和输送环节,一方面图书馆急需这类人才,引进新人名额却按各地事业单位编制办理(张志清称目前国图引进人员要求必须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一方面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相关专业,无法输出专业人才。

目前,文化部拟启动“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分期开展全国古籍修复,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但至今为止,只有江苏南京莫愁职业中学自2001年起开展了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迄今已有数十名学生毕业,先后进入南京图书馆以及几所地方大学图书馆工作。

“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这项旨在保护民族优秀文献遗产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启动后,我国珍贵古籍的普查摸底、保护修复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建立等工作将逐步展开,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有望得到改善,古籍保护事业有望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将历史文化当成是一种社会资源来看待是史学观念上的巨大变化,对我国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在学术思想上历来有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提倡学术经世,佐国教民历代史学家"各因其时"的历史观和"利弊相倚"的方法论都不是简单地为史学而史学,而是发挥其微言大义,抒发忧时忧民的爱国情感以匡扶社会,兴盛国家因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既符合史学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经世致用的优秀史学传统合乎规律的延续和发展

一, "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文化资源是在市场经济进程中被提出,被关注的,因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与其它相关的一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仍在探讨之中,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迄今为止,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提法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对"文化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共识[1]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无意识的,非人为的,不假于人之力而然者都是自然文化则是通过人事,人为,按人的方式使自然"人化"所形成的人的世界文化不是自然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果,而是人的创造活动及这种创造活动的产物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辟,发展和完善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改造利用自然,维系社会规范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譬如,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科学和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等在现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在这诸多内容中,以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文化人类学界今天普遍接受将文化分为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分法"与此相关联,"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辟,发展和完善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改造利用自然,维系社会规范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它包括着一切有文化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作为文化生产的原材料和物质文化生产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文化社会资源主要指人类在社会上通过种种劳动所获得的种种能力和习惯等,它包括社会,经济,技术诸因素中可用于文化生产和文化生活的种种方面,主要显现在教育,科学,文艺,道德,法律,风俗,信仰等方面

关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李志亮在"试论郴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中提到: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味"[2]

薛存心在"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拯救与开发研究"中讲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签史,育人,兴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其现实意义都非常大历史文化资源与一般的文化资源不同,是不可再生的[3]

王秉洛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提到:历史上形成的风景名胜区都是人们对优美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的结果,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资源包括: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古代经济文化中心,文人荟萃之地历史上经济文化繁盛又具灵山秀水之处,从对自然的崇拜到欣赏的过程中,人类在自然资源中留下的文化资源,古代工程结合白然环境,其科学技术和艺术成就为现代人所利用并欣赏等成为历史文化资源[4]

杨培钧在"旅游发展要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提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传承与延续,是一个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5]

许智范认为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历史文化资源往往和名山秀水结合在一起;历史文化资源在某些地区显得特别集中[6]

王治涛认为历史文化资源从时间上看,历史悠久,连绵不断;从空间上看,分布广泛,但也相对集中;从内容上看,十分丰富;从规格上看,档次高,意义大;从保存上看,地面遗存少 [20]

历史文化既然作为资源,首先它是有限的,也即具有经济的稀缺性历史文化不仅是经济资源,还是社会发展的因素,历史文化资源肩负着文化承传的重任它的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挖掘,使其为人类提供更有价值的精神养料

二,国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经验的借鉴研究

与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起步较晚,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尚未建立起一套立法,资金管理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相对比较完善的保护制度,这样很有必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保护利用的经验,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对此,许多学者通过对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剖析归纳以对我国的文化资源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沈群慧在研究英国历史建筑及古城保护中得到成功经验与启示:英国对历史建筑及古城按保护的要求范围划分为:古迹;登录建筑;保护区以"切斯特和伦毅城"的保护作为成功范例,讲述其保护规划过程及实践特点,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启示性,认为伦敦最近几年开发道克兰地区时,成功地解决了保护历史风貌和开发的建设的问题,成为伦敦新的经济增长区,这些都得益于历史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特色环境空间的建立英国成功保护工作值得我们借鉴,学习[7]黄启后分析了泰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采取的措施,认为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立法与强化政府社会职能起着关键性作用;[8]阮仪三等在其研究中借鉴了巴黎的经验:提出要持之以恒地保护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和环境的保护与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并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进行保护上海外滩地区的历史建筑[9]陈淳等从国际文物保护的视野,汲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对现存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作了比较和探讨,认为健全法制和加强公众教育是完善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关键[10]王林对我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资金保障制度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需要注重解决制度,措施,观念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公众保护意识[11]邵勇等对法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制度发展过程的剖析,[12]刘临安对意大利建筑文化资源保护的概括介绍,[13]焦怡雪对英国致力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民间团体的介绍,,[14]这些研究充分说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应完善立法,资金保障,行政管理等制度,培养公众意识,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保护约束和自下而上的保护要求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对其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及保护原则等基础性内容的研究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富,集多种功能价值于一体,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这种价值使之传承于后代,同时又要对其合理利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功能得以发挥这也就引发了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保护利用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要求,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及保护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角度涉及经济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15]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及特性研究

邱敏提出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存在价值,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现实的经济价值,与之对应存在三种利益群体即全社会成员,地区居民和开发经营集团,并分析了其相互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及认识误区[16] 孙静,姚大力提出特殊的区位与文化底蕴造就了历史文化资源品质上独特的双重性,其旅游价值具有非常明显的双重特性:旅游历史文化价值的双重性和旅游观赏价值的双重性历史文化资源一旦形成就相对静止,所固化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在一定时期稳定地存在,其价值不仅包括本身固有的价值,还包括后人根据历史文化资源对自身的有用性而赋予他的价值,因此,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存在永恒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17]苏佩,陈艺元认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是一种历史与文化价值,区位价值,旅游市场价值和其他价值的综合[18]张建华,秦道刚以济南历史文化为例讲述了商埠文化的特征与价值,认为文化是人类历史与智慧的结晶保护历史文化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是后来人应永恒关注的课题[19]

(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原则的研究

阮仪三等总结了世界及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原则,认为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和深化,保护内容不断增添和丰富,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具有很大的意义和重要性,认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最大敌人是各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观念,剖析了当前对历史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8]杜忠潮, 李丹以西安历史古迹旅游资源保护为例提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原则:1,保护性原则:始终坚持历史古迹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现代考古学中的历史古迹保护手段,接受历史学,考古及资源环境等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历史古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永续性和谐发展2,尊重历史原则:历史面貌的恢复依靠一个个连续的时间剖面得以重建,每一历史古迹都真实地反映相应历史阶段游开发需要尊重不同时代的历史特点,突出不同时期历史古迹旅游资源的特色,以期展现不同的历史风貌这是因时,因物,因地确定文化定位和旅游形象,复原各类历史古迹和进行旅游产品策划营销的基本原则3,文物及其周边环境保护并举原则[20]武联,李东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再现历史文化价值——(唐)玉华宫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中阐述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原则:1,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即"发展"必须基于对资源的保护-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尽量少用不可再生资源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是主要的,但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改善人发的生存环境,我们不仅要重视发展的数量,更要追求发展的质量3,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即我们要重视历史及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创建人与自然共生的新文明[21]王治涛在论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中认为:尊重历史,维护特色是保护的重要原则, 任何历史建筑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它建成之初的状态,因而对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是指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保护它自身的特色不是禁止改变,而是对发展要加以控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应遵循原真性的原则这意味着对历史建筑来说:第一要尊重原物,第二要延长使用寿命;对历史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来说要保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社会生活延续性[22]

四,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的城市建设改造的热潮使得不少城市"旧貌换新颜",在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造及"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由于认识的不到位和短期利益目标的驱使等原因,使得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得不让位于所谓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被不同程度地破坏,留下了许多无以弥补的遗憾所幸的是这种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相关的保护规章制度和办法,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求城市发展和文化资源保护的平衡陈明月通过对西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思考,认为在古代曾有过辉煌历史的西安,在新时期发展步伐变慢了为加快西安的发展步伐,西安城市的总体规划应向以下几个方面倾斜:加速西安与咸阳的合并,整合城市资源开发渭河流域,在北郊建设新城,保护,复兴西安古城,把西安建设成旅游文化影视名城如果照这个规划的发展方向,多年后,在西安古城,人们的交通以步行为主:辅以传统文化特色的马车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走在一条条带有我国唐代古典韵味的大街小巷里,仿佛回到一个曾经逝去但十分繁华的历史时代,别有一番风味这不是去完全复古,而是要更好的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研究者提出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旨在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还历史本来面目,这对保护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悠久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3]张兴龙分析了在现代化,城市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建设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下,厘清思想,破除旧念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正在经历着历史性转变的桥头堡城市发展来说,在人文精神建设上也需要反思历史资源,以此为城市发展补充新鲜的血液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城的建设与传统的遗存发生激烈的碰撞如何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从"旧城改造"的遗憾中总结经验,通过加快城市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抓好"历史文化普查"和"编制规划"两个关键通过政府增加投入,结合西湖,运河环境保护积极挖掘,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在城市道路整治中,把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获取显著成果等举措,使名城的历史文化再度辉煌,"人间人堂"再展丰采事实证明,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对矛盾是可以统一的,是可以相辅相成,获得共赢的[24]任云兰从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海河文化带的建设,文化环境的塑造和海河文化带的建设,精心打造精神文化产品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人文历史景观是城市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是构成城市视觉形象的精神和灵魂可以说,人文识别(与地缘识别相对的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等人文状祝的识别系统)是一个城市最持久,最具资源潜力和最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识别系统人文历史景观最重要的要素是城市的文化遗迹,它们是城市发展历史形态在物质实体上的表现,是城市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25]李传义分析了近代城市文化资源保护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从重点历史街区和建筑群,一般性历史街区和单体建筑三方面着手提出了科学建构近代城市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的构想[26]文旭涛等以旅顺太阳沟近代历史风貌区为例探讨了近代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和策略,提出了整体性保护与原真性利用相结合的保护观念和保护的基本思路[27]

五,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的研究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突出而普遍的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同时亦具有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人们已日益认识到这种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旅游开发)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不少地方普遍的做法在这种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立法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出现了不少破坏文化资源的现象,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保护开发之争这种争论曾一度在政界,实业界和学术界此起彼伏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问题的实质已不是要不要开发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从而使其传承后代永续利用的问题这方面存在大量的文献,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问题研究,保护与利用关系的研究,保护利用的机遇和挑战及旅游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问题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郑良文分析了如何对历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他认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国家现时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既定方针要加强文物的抢救复建,尽力恢复原貌,把"历史"挽救回来,并开发为文化旅游基地编制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尽快恢复已损坏的历史资源点,加强若干地区历史人文资源的建设构想,总结分析了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完善立法,加强管理等,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发展;[28]郭唯以福州古桥为例,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古桥的现状:1,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科学保护规划2,古桥保护资金严重匮乏,保护措施不力3,重交通功能轻旅游功能且分布散广,难以形成整体品牌优势并针对以上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1,加大古桥的保护力度,建立科学的保护规划具体措施为:(1)对古桥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考证,建立古桥资源信息库(2)将古桥全部列入保护名录并依法公布,受到法律保护(3)编制古桥及周边环境保护规划2,加强和重视古桥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古桥保护开发资金,具体措施为:(1)积极申报省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成立古桥保护基金,加强宣传,发扬民间修路造桥造福乡里的美德,吸引民间捐资(3)对重点古桥的修缮积极申请专项资金(4)利用民间资本雄厚的有利条件,精心设计古桥旅游开发项目,吸引民资投入对古桥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着重旅游功能的开发;[29]余敏辉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无形遗产保护,公众意识与地方性保护等方面阐述了;[30]莫子刚通过对贵州旅游资源的研究认为:若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除了要继续采取发展交通事业,发展地方经济,加强宣传力度等措施以外,还必须继续纠正那种把文化资源当作陪衬的错误意识和作法,树立起文化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旅游业发展之统帅和灵魂的观点,必须发展教育,广泛培养民族和史学等相关人才,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和其他资本投入,夯实各项基础;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研究与推广,投入与产出,特色化与庸俗化以及现代化文明与传统文化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坚持科学统一有序地开启原则[31]

综上所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旅游尽管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完全等同于旅游,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关系密切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为旅游部门增加直接的收入,还可以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就业的目标同时通过旅游开发进行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展示其固有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的第二,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必须结合起来极端的采用政府主导开发或市场主导开发都是不可取的开发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市场和政府调节力的强弱也应该有所变化, 第三对各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考虑旅游开发历史,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情况而灵活运用

六,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和前景展望

我国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过去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禁锢,历史文化并没有被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开发利用,而只是作为宝塔尖上的文化知识为知识阶层所享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两个文明建设中,不仅重视物质财富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注意到精神财富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两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大量史学著作的出版,各种形式的博物馆,展览馆的开发利用,微缩景观的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鉴定和命名,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的纪念活动,各种文化节庆的开展,地方史志的整理和研究,招商引资活动中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对于普及人民群众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史学走出了书斋,走向了生活,走到了人民群众之中起到了团结,教育,鼓舞人民,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对于扩大各地的知名度,使历史文化渗透到经济行动中,促进招商引资,营造旅游氛围,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应该肯定,各地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总体成效是明显的但是,无庸讳言,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作为一种文化与经济的渗透互补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鲜事物,毕竟还缺乏经验,加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影响,使某些地区,某些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走入了误区,这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上的文化异质现象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的扭曲忽视其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发展功能,迎合低级趣味,缺乏高雅性,科学性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开发中的无序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重复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相互攀比,竞上项目等现象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人物被各地炒来炒去;节庆活动名目过多,繁文絮节,缺乏目的性;旅游种类大同小异,各地一轰而起,竞相争建民族村,民族园,既没有突出民族特色,也没有反映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风民俗上,过多地强调了奇特性,落后性;纪念活动缺乏新意,年年搞年年同一个腔调;对某些历史文化的发掘喜好轰动效应,不顾人力,物力和保护能力的限制,无约束,无节制地大量开发,没有达到使死宝变成活宝的目的,反而造成了文物古迹的风化,腐蚀;大量赝品冲击市场,降低了文化市场的品位,大量新建筑群的出现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氛围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否则,将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也不可能使文化真正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去,起不到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

(二)决策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历史空间范围,各种历史现象均有其存在的时空依据展示中的不良文化倾向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社会资源,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是宣传,展示它的进步性,人民性,还是宣传它的落后面,阴暗面,这是区分文化倾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32]

七,总结

总结国内外历史文化资源的有关研究,可以看出,从研究对象上,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其内涵因研究者的角度不同,目的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差异,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均很广泛,不应只局限于有形的文物,建筑和遗址的研究,对那些更易消亡的独特而珍贵的口头及非物质资源也应涵括在内研究不应只集中于城镇和风景区,对于那些散布于民间的乡土文化也应注意发掘,保护及利用研究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后的保护工作也尤为重要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可操作性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加强重视

鉴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牵涉到考古学,旅游学,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运用和社区居民,地方政府,开发经营集团,国家及全社会成员乃至全人类等多层次的相关参与,故在研究中应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介入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改变现在的基本是城市规划和旅游主导的局面,研究形式可以广开渠道,争取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的支持,有些问题可以与国外合作研究,这样多方参与,上下齐动,推动研究的进展,增强遗产意识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一持续性的工作,一方面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和大量研究人员的参与,一方面普及性和全民性也不容忽视,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和公众的普遍参与,鉴于此,很有必要将历史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普及全民历史文化资源知识,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等对保护技术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的水平,进而指导历史

古籍既是古人思想的宝藏、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同胞的集体记忆。中华古籍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