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及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5收藏

可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及区别?,第1张

一、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

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母系血统,区别血缘,后区别婚姻,姓不可变。

氏——产生于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区别子孙,后区别贵贱,氏可变。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二、中国古代姓和氏的不同点:

1、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2、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

3、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

4、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

三、举个例子

一个部落姓为“姚”,其一支子孙如果迁居到柳树旁,可能就地取材,姓氏就为“姚柳”,“姚”为姓,“柳”为氏;同样,迁徙到槐树旁,可能会称为“姚槐”。

“姚”用来区别其他部落,不可变。“柳”、“槐”为氏,区别氏族分支,具有可变性。

姓氏的合一约在秦汉时期。同姓不婚,以“姓”区别婚姻。

扩展资料:

姓和氏的融合:

姓代表血缘关系,主要功能是“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是姓中衍生的分支,主要功能是“别贵贱”,用以区别高低贵贱,先秦时男子称氏,有氏者为贵,不呼姓。秦代开始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姓氏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也成为父系血缘相袭的标志,延续至今。中国人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姓氏

历史上的另一支傅姓,始于满洲人进入中原之后,当时的部分满族贵族改为汉姓傅氏,如清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傅腊塔,以及乾隆年间平定金川、准葛尔及缅甸,官至川陕总督的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等,为傅姓增加了外族人氏。

傅姓形成于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到了唐朝末年,由于中原人南迁避乱,北方的傅氏也随之江南各地,后来延伸到今天的四川、广东、广西、福建一带,此后繁衍昌盛。到了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闽粤有傅氏移居台湾,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鉴于以上,我推断,云南的傅姓应该是明朝时候傅姓的老祖先避乱到了江南,到了明朝才流转迁徙到达今天的云南等地。

请你参考!

付姓除源于春秋时郑人史付的一支外,皆起源于文字改革。由“傅”误改“付”。[1]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付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出于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1]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尔克特氏多冠汉姓为付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蒙古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记载:回族傅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回族傅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清顺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一称滚子岭),后裔定居于旧村,成为傅氏一族。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回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2]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1]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傅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王命傅御,迁其私人。”在傅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傅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汉末期,曾担当傅丞的宗伯凤家族门人纷纷迁逃避难,其中有以祖上官称为姓氏者,世代称傅氏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傅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北元政权在明朝大将蓝玉的打击下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灭亡之后,有王傅、傅尉的后裔子孙纷纷改汉姓,其汉语及文学修养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汉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汉族,以避兵祸。此后多称傅氏,为今蒙古族傅氏的重要姓源之一。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看看这篇文章就知道傅姓与付姓与赖姓的关系了。

傅氏始祖―――傅说傅姓起源有四:一出自殷商名相傅后裔,也就是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传说,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以后,商朝只兴盛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要振兴朝纲,但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朝政的大臣。后来武丁在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名字叫说的圣人,此人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拴着绳索,像个囚徒。神人对武丁说:“这就是你要寻找的圣人。”武丁醒后,让人按照梦境中的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间一个叫做傅岩的地方(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找到了一个叫说(音yue)的奴隶,就将说带到朝中。说向武丁提了不少的建议,武丁便任命他为宰相,说因居于傅岩,所以人们叫他傅说。傅说的子孙以地为姓,称傅姓。二出自姬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裔孙大由封傅邑,故其子孙便以此为氏,称傅姓。三出自赖姓改傅姓。《赖氏族谱》记载,赖氏族人也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姓的,以其毗邻,兼有姻戚关系,所以有赖、罗、傅联宗之说。四清代部分满州贵州改姓傅。如傅恒,满州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州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州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傅姓郡望有:北地郡,战国秦始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相当于今宁夏贺兰山、青铜峡、山水河以东以及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清河郡,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于今河弱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傅姓以“清河”为其堂号。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傅姓最早的繁衍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省,史称“北地”。《中国名人大辞典》上说:“汉晋之世,北地灵州,傅姓最盛。”北地成为傅姓家族史上第一个繁衍基地。汉时,傅姓已开始由“北地”大举东迁至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这一时期,北地傅氏成了许多分支:迁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为河内傅氏,是西汉大司马傅嘉之族所在;迁浦江(今属浙江),为浦江傅氏,是西汉傅柔之族所在;迁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为扶风傅氏,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氏,后来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多是由“清河”播迁繁衍而云的。傅姓南迁开始于汉代,如迁入贵州的傅姓,后来形成这一带大姓。三国时有傅姓人口迁入四川。傅姓大举南迁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的迁居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有的迁居上虞(今属浙江)。唐朝末年,御史傅实为了避难迁居福建,是傅姓入闽始祖。南宋末年,清河傅氏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就成为当地望族。后来广东兴宁的傅氏就是由蛟萍分支云的。宋代以后,傅姓人口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郝氏始祖―――帝乙郝姓起源有三:一为出自子姓,其远祖为契,得姓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用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之地。又传说契是其母因吞食玄鸟(燕)之卵而生的,所以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强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殷商在其二十七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在今山西太原市),其后子孙便以封地为氏,称为郝氏。另一来源出自太昊(伏羲氏)时期,太昊有佐臣郝省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后世郝姓中可能就有来源于郝省氏这一支的。郝姓的第三个来源为少数民族姓氏,如乌桓族便有郝姓,乌桓也作乌丸,为东胡族的一支。又据《旧唐书》所载,唐时土蛮即有郝、杨、刘三姓。另外,西夏人、元人以及清满州人中均有郝姓。郝姓的郡望较为单一,为太原郡,这与其作为起源地有密切联系。太原郡是战国时庄襄王于公元前246年所设,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汉时其范围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何氏始祖―――何庶何姓来源有三: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始祖为何庶。相传黄帝之后,传至玄嚣,承袭姬姓,后再传帝喾,生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稷传十五世孙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公元前230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被秦所灭,避难逃亡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逃至江淮一带。因当地人口音“韩、何”不分,后将韩误写为何,为何姓正宗,是安徽、江苏一代何氏。二是唐代的“昭武九姓”中有何姓,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汉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三出自冒姓或赐姓。据《汉书五行志》所载,汉时有叫何苗的,本姓朱,冒姓何,其后繁衍形成何氏一支。另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代北(今山西、河北以北地带)复姓贺拔氏改单姓何氏。据《五代史》所载,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分布于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另外《兰州府志》记载,元末吐番宣慰使锁南,其子铭为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氏的。何姓郡望主要有庐江郡、东海郡、陈郡、郫县、扶风郡等。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东海郡,秦设置,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县北)。陈郡,秦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献帝时改为陈郡。郫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成都西北的郫县,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河武。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右扶风,三国魏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此支何氏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六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何姓堂号有“庐江”等。何姓发源为江苏、安徽两地,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区域,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何姓已从此地迁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何姓南迁始于晋代,南迁远至福建。隋唐之时,何姓在我国南北都有了很大发展,尤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五代及元朝时,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指甘肃、青海两地)和河北省境由于他族冒姓或赐姓何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庞大起来。何姓大举南迁福建始于唐朝,迁入广东省境内则要稍晚一些。明清之际,何姓已遍及全国各地,并且已有少数何姓人移居海外。 胡氏始祖―――胡公满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荷泽县东北)而以姚为姓,后又因曾住在妫?河(今山西永济南,西流入黄河),后代中有以妫为姓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阳、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一个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诸侯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另一为归姓国,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年被楚灭,战国时为楚邑。春秋时被楚灭掉后,其国君子孙中有称胡氏的。三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时所立之国楚有胡广,本姓黄,后改胡姓;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安定郡为汉设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县地。胡姓堂号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发源地以今河南淮阳一带和今安徽阜阳一带为中心,汉代时开始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南迁入湖北、江西。其中,迁去甘肃省境内的胡建一族,后汉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成为后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来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时,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东部)德善乡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西向南不断迁徙发展,进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晋末年迁入福建。后胡氏由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贾氏始祖―――贾公明贾姓来源有二:一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西周时,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将唐封分给他的弟弟唐叔虞,不久,周成王的儿子康王继位时,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当天子的堂兄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号为贾伯。春秋时,贾国被晋国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二出自狐偃之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完成霸业的狐偃(晋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之事上发生了争斗,贾季因避祸便逃往翟国,他的子孙便以贾为姓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贾氏虽出自不同的祖先,但均是以曾食邑于贾为氏,其发源地为一处,即贾地,为今天的山西襄汾县西南一带。秦统一以前,贾姓主要还是以今山西省为其繁衍基地。秦汉之际,贾氏便播及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河北等省境。其中一支在向西发展,经河南、陕西一路播迁到今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一带,至汉代已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贾姓便以“武威”为其郡、堂号。贾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但因贾氏族人多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大举繁衍,故南迁气势不大。唐宋以后,才有了改观。但总的分布趋势是,贾姓历来多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分布区域,可见,历史上贾姓是我国一个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江氏始祖―――江元仲江姓起源有二:一出自嬴姓,是颛顼裔孙伯益的后代。传说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子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到十几代,经夏、商到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成立江国。春秋时江国被楚国所灭,江国子孙以国名江为姓,遂有江姓。二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代以邑名“翁”为姓。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他的子孙也姓江。兄弟六人同列进士,被誉为“六桂联芳”。江姓的郡望、堂号主要有:济阳郡,西汉置济阳县,治所在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东晋后被废。这支江姓的开基始祖为东汉江德。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九国之一,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以后,有时为郡,有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和唐朝又改陈州为淮阳郡。六桂,六桂乃“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时的泉州。泉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丰州始置州,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相当于今天福建全省,后改为闽州。唐景云二年,改武荣州置州,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市)。江姓以“济阳”、“淮阳”、“六桂”为堂号。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以国名“江”为姓,有的北上到淮阳(今属河南),再往北迁到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以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有的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棣县东北)以及郧阳。还有一支江姓族人,大约在西汉时在江贞的率领下迁往今山东济水之南,以“济阳”为郡号。晋时有陈留人江琼,为冯翊(今属陕西关中一带)太守,“永嘉之乱”时,弃官逃奔,其子孙因居凉土(今属甘肃),世传家业。唐朝时,江姓已遍布北方地区。江姓南迁开始于唐朝初年,“安史之乱”后,江姓大举南,到宋初,南方江姓人口发展壮大,出现了“六桂”堂号。南宋时济阳郡江姓的确率领族人迁入江西都昌,传到江晔(八郎),为闽、粤、赣江姓始祖。江晔生有三子:江万里、江万载、江万顷。江万里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国。他的弟弟和子孙再由江西迁入福建宁化石壁村。明清以后,江姓遍布全国。 蒋氏始祖―――蒋伯龄蒋氏姓源较为单一,主要出自姬姓,始祖为蒋伯龄。据《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云逝,成王继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摄政。其弟兄们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师东征,平定了叛乱。此后,周公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其中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固始县),建立诸侯国。春秋时(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蒋氏。蒋姓郡望主要是乐安郡。乐安郡为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相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县地,三国魏改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蒋 姓堂号主要有“乐安”等。蒋姓发源地为河南,自被楚灭国后,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迁居陕西境内,又一支于东汉末迁往山东东莱郡(相当于今山东胶莱河以东以北和乳山河以东地区),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哀帝时,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蒋翊波封为兖丹刺史,传至十世孙休,自乐安迁至义阳羡县,其子孙还有渡江散居湖(今江苏境)、源江奉化之三岭。又据史料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大将蒋横因遭谗言,其九个儿子避难四方,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并成为开基当地的始祖。唐初,已有蒋氏入闽。宋以后,福建、广东蒋氏已盛。总之,蒋氏初期仍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至秦汉之际,向西移至陕西关中一带,向东迁入山东省境,并在此繁衍最为旺盛,在今博兴县、寿光县一带成为一大望族。蒋氏南迁始于汉代,东汉时已在今江苏省境繁衍的非常昌盛,故东汉以后,蒋氏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其后蒋姓也主要以浙江、江苏、福建、安徽、广东等为其繁衍地。 金氏始祖―――金日磾 金姓来源较为复杂,但主要有以下三支:一为少昊金天氏之后。相传少昊为古代东夷首领,又为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巳姓子孙,作为黄帝的继承人,曾在位八十四年,建都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称金氏。这一支源自黄帝血统的金氏,史称金氏正宗,发源于今山东境内,后逐渐向南繁衍。另一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西汉时,匈奴休屠王太子日磾归顺汉室,汉武帝对他甚为器重,后来与霍光、桑弘羊等一起受遗诏辅政,是功在汉室的辅国大臣。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汉武帝因而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后代就以金为氏。金氏的第三个起源为少数民族金氏或各种原因的改姓金氏。如十六国时,前秦羌族首领有金氏。据《旧唐书》载,唐时新罗国王姓金。新罗为朝鲜古国名,与高句丽、百济并立,7世纪中叶统一朝鲜半岛大部,与唐朝有着密切关系。又如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王钱镠,因镠与刘同音,国内刘姓人为避讳,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再如金时女真人、清满族人等均有金氏。金氏的郡望主要有彭城郡、京兆郡等。彭城郡最早为西汉时改楚国而设,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其范围大致为今山东微山县、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等,南朝宋时改为郡。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付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

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人口分布:

当代付姓的人口已达880万,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付姓人口由44万增到880万,增长了约20倍,付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南、山东等五省,这五省付姓又集中了28%。付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付姓总人口的10%。

全国形成了南川湘皖赣浙、北豫鄂鲁冀两块付姓大聚集区。在近600年的时间里,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时期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

中国古代历史上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被君王举拔出来的简单介绍。急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

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

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傅说

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的时候,殷商已经很衰败了,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是没有贤臣辅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说话,国事都交给冢宰来管理,自己则观察国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贤人,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囚徒了。”

武丁醒来后分析:“傅”是辅佐的意思,“说”是欢悦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个人,既能辅佐我又能让百姓欢悦呢?于是就让画工根据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叫说的囚徒,和图画很像。

说本来是个很有才能的贤人,隐居在傅岩,因生活穷厄,就自卖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圜土(监狱)里,穿着粗麻布衣服,带着索链,在傅岩筑城以求衣食,《韩非子·难言》说“傅说转鬻,舂于深岩以自给”就是这个意思。

《尚书·说命》的《孔传》认为是虞、虢之间的傅岩本是交通要道,因为涧水经常泛滥冲坏道路,所以需要发动囚犯刑徒修筑,傅说是当地的隐士,也自愿和刑徒一起筑路,目的就是能吃饱肚子。说被带到商,武丁见了他,和他交谈了一番,认定他就是梦中的那个贤人,就起用为相

结果殷商因此重新振兴起来。《史记·殷本纪》认为傅说原无姓氏,唯名“说”,因为他是在傅岩这里被找到的,所以就以“傅”为他的姓氏,称为“傅说”。

胶鬲

历史上胶鬲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胶鬲在贩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嘱托,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内应。

不久,武王伐纣胶鬲去周师联络。武王接见胶鬲,商定了十五日后,也就是甲子日到达朝歌,然后胶鬲速赶回去通报。

由于微子、胶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显著,纣王17多万人(一说70万)一经接触,土崩瓦解,很多士兵纷纷反戈冲向纣王,纣王大败,于摘星楼自焚而亡。武王建周之后,“微子胶鬲,皆委质为臣”。

管仲

齐庄公五十六年(约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

为了谋生,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齐桓年(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扩展资料:

三皇五帝之一。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后世以舜简称之,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傅说[yuè](生卒年不详),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傅氏始祖。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为“三公”之一。

典籍记载傅说本为胥靡(囚犯),本无姓,名说,在傅岩(一作傅险)筑城。武丁求贤臣良佐,梦得圣人,醒来后将梦中的圣人画影图形,派人寻找,最终在傅岩找到傅说,举以为相,国乃大治,遂以傅为姓。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广韵》等书认为傅说是傅氏的始祖。

胶鬲(生卒年不详),商周之际时期人物。胶鬲正是孟子所谓“举于鱼盐之中”的人(详见《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胶鬲原为贩卖鱼、盐的,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以作为内应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舜

-傅说

-管仲

-胶鬲

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寻根溯源 付姓来源有二: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广韵》等所载,春秋(实为战国)时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付节(玺)令,子孙以官为氏。2、出自他族。今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付雅。鲁顷公(前二七零年至前二五六年在位)之孙,秦国官吏。鲁顷公为鲁国最后一任君主,后被楚国灭国。鲁国亡后,子孙外逃,雅流落到秦国,因办事认真,被秦王任为付节令(即保管令付的官员,付乃古时君王传达命令的凭证,用金属或竹木制成一定图案,然后一剖为二,一半为调动者执有,一半为帝王本人或付节令保管,上令下达,对付为凭)。付节令官位不高,却需要君王亲信担任,雅在秦国曾长期担任此职,其子孙为别他族,即以官为氏,称付姓,并尊付雅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付姓在秦汉时期主源繁衍于今山东胶南县,并且人口众多,为当地之望族,古时此地为琅邪郡,后世各地之付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付姓有以琅邪为其郡望堂号的。东汉时,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付融可谓付姓见诸史册之第一人,也表明了付姓缓慢向周边各省播迁的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付姓逐渐遍及黄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际,付姓之主源依旧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时,陈州宛邱(今河南淮阳)、赵州昭庆(今河北赵县)成为天下付姓关注之焦点,可谓人丁兴旺,世代显达,当然,此一时期的动荡不安,也加剧了北方付姓南迁的脚步,江西成为付姓这一时期的主迁地。两宋时期,付姓发展有了新特点,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为中心聚集区的付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转移,而且无论在人数,抑或在名人人数上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宋元时期,江西等地的付姓开始进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历明清两代,付姓逐渐播迁到台湾、祖国之东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付姓约占全国汉族付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郡望堂号 付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琅邪郡——秦代设置,治所在琅邪(故城在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即今山东诸城),辖境相当今山东半岛东南部。 堂号:“琅邪”、“忠厚”、“积善”等。 宗族特征 1、付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2、付姓人才蔚蓝,尤多能征惯战之勇将。3、付姓于宋代以后发展之重心移至南部省份,虽进入南方时间不算长,但对南部省份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4、付姓得姓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名人精粹 付融:陈留浚仪人,东汉名士。少为都官吏,耻之而去。游太学,师事李膺。膺每见融,辄绝他宾客,听其言论,每捧手叹息,由是知名。公府连辟不应,后以寿终。付载:蜀(今属四川)人,唐代官吏。德宗贞元中由荐入仕,辟四川掌书记,历协律郎、监察御史。工诗,有集。付令奇:沂州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将领。初为卢龙军裨将,后投薛嵩,再事田承嗣,及田悦拒命,被田悦所杀,临刑色不变,卒年七十九。付璘:令奇子,唐代将领。初为田悦将,后降马燧,拜特进,封义阳郡王。李怀光反,从燧征讨有攻,入朝为辅国大将军。付道昭: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唐末将领。军阀李茂贞养子,茂贞兵败,降朱温,任右司马。勇毅而少谋,每战先发,往往多败。付习:五代时赵州昭庆人。初事赵王王镕,镕为张文礼害,习请后赵庄宗击赵讨文礼报冤,庄宗壮之,遣将助之。历宣武军节度,以太子太师致仕。付蒙:付习子,五代时官吏。进士出身,性刚直,仕后唐为成德军节度使,后事后晋,累官礼部侍郎。付令谦:付习子,五代时将领。有勇力,以父任为将,官至赵州刺史。有善政,时称良刺史。付存审:陈州宛丘人,五代时将领。李克用时典义儿军,性谨厚,为将识机知变。破后梁,击辽兵,大小百余战,屡奏捷。历忻州刺史、安国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卒于幽州。付彦超:存审子,五代时将领。仕唐为汾州刺史,累官安远军节度使。付彦饶:彦超弟,五代时将领。少骁勇,能骑射,仕后唐,任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诛叛将张谏,拜忠正军节度使,入后晋拜义成军节度使。付彦卿:陈州宛丘人,宋初将领。历事后唐、后晋,后晋时讨平青州杨光远,移镇许州,封祁国公,又败围阳城之辽军,改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历后汉至后周,累官天雄节度使,封魏王。入宋,加守太师,后移凤翔节度使。有谋善战,赏赐悉分给士卒,故人乐之为用。辽人甚畏之,称为“付王”。其女被柴荣纳为继室,册为皇后。长子付昭愿从宋太宗征北汉,攻辽国,战功赫赫,真宗时任天雄军、刑州二铃辖。次子付昭寿官至益州铃辖,因凌忽军校,被部卒所杀。付之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诗人,诗风清峭脱凡,著有《秋声馆吟稿》。

可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及区别?

一、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母系血统,区别血缘,后区别婚姻,姓不可变。氏——产生于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