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版本著录错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版本著录错误,第1张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2237的《遗安堂诗文集四卷》,清王连瑛撰,清康熙五十五年王氏治古堂刻本。《征求意见稿》著录同(见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325)。查善本目录卡片,著录的是“清康熙五十五年永城王氏治古堂刻本”。仔细阅读此书中的序文后,上述著录中的“王氏治古堂”应为“吕氏冶古堂”之误。吕履恒在康熙丙申年即五十五年的序文中,有“先生(注:指王连瑛)既卒,嗣君安甫属(注:“属”通“嘱”)予序而梓之,区为四卷,卷若干首”句。考“冶古堂”,系吕履恒的室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类著录有吕履恒撰的《冶古堂文集五卷》(书名编号12876,清乾隆十五年吕宣曾刻本),系吕履恒去世后,由“淳安方楘如及其门人石屏张汉选定”。

正补: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

书名 书名编号

遗安堂诗文集四卷12237

清王连瑛撰

清康熙五十五年吕氏冶古堂刻本

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2599的《聊斋文集》四卷,清蒲松龄撰,清道光二十九年邢祖恪抄本。该书中有抄者邢祖恪写于清道光“己酉”年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自叙”,善本目录卡片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对该书版本的著录,应当是据此“叙”的时间而断定的。但笔者认为这种判断似可商榷。根据自叙所言,邢氏曾在“丙午岁(即清道光二十六年,1864年)馆于平舆”时,“同砚绣圃李君”向他出示“在召陵旧家所录”之《聊斋文集》四卷,邢氏当于此时因以抄录成书。据此可知,邢祖恪抄录《聊斋文集》的时间当是清道光二十六年他在“平舆”(注:其地清时隶属于河南省汝南县)坐馆教书期间,而不会迟至三年后他到“苑陵”(古县名,古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官衙任职之际。所以认为该书版本应著录为“清道光二十六年抄本”。

正补: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

书 名 书名编号

聊斋文集四卷12599

清蒲松龄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邢祖恪抄本

劣势1:中医学的治疗以人体状态也就是“证”为对象,西医的治疗是以“病”为对象。所以,中医对病的研究没有西医深入。病的确诊可以对证的辨别提供很多重要的参考信息。比如,同样是肝肾阴虚挟湿的证,不是乙肝患者可能10-20副中药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乙肝患者就没有那么简单。

劣势2: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医立足于人体状态的改变,所以不能找到同一的致病微生物,就不能发展西医那种以特异性免疫为基础的预防办法。尽管这种办法正在经受致病微生物的变异的考验,但是至少在一些恶性传染病出现后的几十年之内,可以大面积进行预防,这对人类的保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有些人会质疑说中医古籍中不是早就有种痘的记载吗?比西方要早很多年呢。请不要误会,我这里说的是经典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的优劣,不是说中国历史上是否有这样的医疗技术出现。

劣势3:在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如果能找到致病微生物,又能找到确切的杀灭致病微生物的药物,并且药物对人体功能的破坏不大,杀灭微生物后人体自身恢复平衡的能力能很快让机体恢复平衡,那么,西医这种直接针对致病微生物的治疗还是很有优势的。因为这种治疗途径简单、直接,能很快大面积普及。这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及西医的地方。当然,在致病微生物不能确定,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杀灭致病微生物的药物,或者药物的毒副作用太大,或者虽然微生物被杀灭,但机体的平衡不能自主恢复的时候,经典中医治疗途径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劣势4:体现在完全是由解剖形态改变导致的疾病上。中医学在几千年前对人体功能的认识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这种认识超越了具体的解剖结构,再加上自汉以后的几千年里中国人对人体解剖的忌讳,历代的中医从业者对人体结构的确存在盲区,这毋庸讳言。再加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中医的医疗工具不可能出现如输血、支架等各种急救工具和恢复机体形态的医疗器械。因此中医在治疗完全由解剖形态改变导致的疾病上存在劣势。但是如果形态的改变影响到机体状态的平衡,形态恢复后,机体平衡不能自主恢复,中医优势又显现出来。

决不可死搬、硬搬、照搬。任何东西都得活学活用,灵活运用;决不可形而上学,本本主义。简单讲:一、内经,伤寒论,距今已有近二千年和二千年以上的 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自然的变化,其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人体和疾病的需求。二、脉经,脉学两本书,28种脉象,没有分清男女,阳阴,乾坤,天地,气血,男女脉象根本不同。所以,应祛其精粕,取其精华,活学活用,灵活运用才行。

中医理论的运用,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用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哲学理论,应用于临床辩证施治,采用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西医是用 科技 手段来诊断治疗,两者不同不能并论。不能对经典和古籍怀有完全的怀疑,应当用哲学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经典古籍都是古圣先贤发现的自然法则,和积累的客观资料。不是古人编造的。为什么要怀疑呢?但学中医可不容易,中医是相当细致的。如果心在名利上,还是不要学了。有个老中医说仁心仁术。明白了吗?

读死书,死读书,没有任何意义,要从无字处看出字来才算是会读书会看书才能学到真东西,这是个悟性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商,死记硬背只可用来考证,那个证对临床治病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个摆设试看医大毕业生考上证以后有几个能成为中医高手的?相反的是高手大部分都是民间没证的。

当然不是。原因有三。

一中医作为中国医学最古老的医术,其既尊重自然又贴合人性,所以才能绵延几千年价值不变。这其中的精髓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掌握和悟到的。

二几千年前的人类,原始的环境、纯净的人性、简单的生活、天然的食材、本能的求生方式、纯粹的思维逻辑,简练的交流表达,都与当今的繁华繁杂、科学 科技 粘不上边儿。那叫“纯”人类“纯”人生。所患疾病也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没有现代“文明”的“自然”病。

所以那时候医家们留下的古籍经典,才是最能体现人体本能和自然法则合二为一的瑰宝。

我们可以理解不透、可以有所质疑、可以闲赋一些,但不要摒弃、不要怀疑,因为谁也不知道几千年前的作者究竟经历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当时简陋的文字里面深藏了怎样的智慧。

三、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变了、饮食结构变了、劳作方式变了、医疗条件变了……这是好事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五脏六腑的功能变了。相反本人认为是我们伤害五脏六腑的方式更多种多样了。

我认为我们人类有必要反思一下、返古一下,简单一下、简朴一下,安静一下、静思一下,多读读古籍经典,多悟悟个中精粹。

西医主要是快刀斩乱麻,要么医好,要么医死。而中医中药治人虽疗效慢些,但付作用比西医小,有的慢性病,用西医治很难断根,中医标本兼治,一旦治好,很可能终身不会复发,所以中医结合是最佳的方案。

这是不对m,

怀疑中医经典,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与理论依据,让事实证实千百年来存在的错误例证,你能做到吗“经典”也会高兴和欣慰的,说明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继有人阿。

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这个能力去怀疑,你的怀疑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个问题实际在中医药传承的数千年当中,无数比你聪明睿智得多的人进行了无数次尝试,而这些人的尝试最终都以对中医药经典的拜服告终,你是否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超越前人的智慧以及可以颠覆数千年无数代人在更加不计其数的身上成功的验证?西医人从清朝甚至更早就不停的在怀疑和试图对中医药证伪,而每一次都失败了,最终不得不每天研究中医药,试图找到可以山寨中医药的办法,远的不说,就说比较近的,天花知道吧?西方从肘后备急方里山寨去了人痘最终成了牛痘,相差一千多年,你能说西方颠覆或者超过了中医药吗?再看白血病的西医疗法骨髓移植,又何尝不是从中医精生髓髓造血的末端理论山寨去的呢?验证中医的经典,试图山寨出自己的一条路,而西方至今仍是失败的,排异反应始终解决不了,而中医治白血病都是根治,不用担心排异,你认为你拥有什么样过人的才智和能力去质疑中医药经典?靠西方那样愚蠢的质疑?看看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西方有哪怕一个国家有答案吗?中医药领先全世界数千年,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你觉得你质疑的结果会如何?

  先说中药的现代研究。

  中药或是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极其复杂的,比如说人参,单是皂苷类成分每年都有新成分报道,况且科技手段的进步会使研究方法更加先进,也将会发现更多新的成分。虽然人们将其归类,找出了大致的规律,但中药发挥药效的途径十分复杂,现代研究通常是单一变量或几种成分的对比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药效发挥的准确途径。而方剂的研究就更加复杂,想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很难。

  再说中医与科学

  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支持者说这是古人几千年的经验,反对者就说中医没有定量,说不清楚。总之是各有各的理。其实大家仔细想想很容易得出答案,中医如果伪科学为什么还有效?中药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试验难道不可信?西医不也用尿提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古代思想中是有很多糟粕的东西,不容置疑的是中医确实有很好的疗效。但如果紧抓着不放只会碍于医学的发展。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促进医疗水平的发展。

  科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信科学并不代表迷信科学,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弊端,都不是万能的。

  最后说说你的困惑,人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总是会运用各种修饰手法的。王婆卖瓜难道不能自卖自夸吗?试想谁卖东西不说自己的物美价廉,谁买东西不想买的物超所值。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健康,连卫生部都在宣扬“治未病”。拿着西医全部正常的体检单心里就能安稳了吗?健康绝不是没病那么简单,更何况没查出病了。人上了一定年纪才会知道身心健康的可贵,能吃是福,能睡是福,能动是福。于是他们发现了中医,中药。但是他们不全懂(至少他们不这么认为),于是就有了各种医疗事故。商家也发现了中医,中药,炒作,卖钱;媒体发现了中医,中药,炒作,赚收视率,赚钱。。。。

  最后,我个人的观点:中医用了几千年,在现代人没有完全搞清楚之前,你还得按照古人那一套理论才有效。呼吁大众擦亮双眼,不要盲从

三次

20世纪前的“一枝独秀”

  追溯中医的历史,恐怕要从远古讲起。早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某些食物能消除病痛;在使用石器的时候,创造了砭石、骨针疗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等。

  此后的几千年,从《黄帝内经》,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在顺境中发展着,并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然而,正所谓“物极必反”,鸦片战争后,尤其是20世纪,西医大规模进入后,随着国人对西医的态度由怀疑转为信服,中医正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次论争:中医告负

  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时的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学校条例中,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而把中医挡在门外,也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轩然大波。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率先发表言论:“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自此拉开了中西医第一次论争的序幕。

  1913年,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汪大燮再次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随后,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规程均弃中医于教育体系之外。

  于是,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要求将中医纳入医学系。迫于压力,政府只得一面搪塞说废除中医的政策不会实施,一面仍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中医界的第一次斗争就这样失败了。

  西医误诊梁启超

  第一次中西医论争中,梁启超是站在西医一方的。然而,1926年,他的病成了中医支持者们对西医发起反攻的有力武器。

  3月8日,梁启超因尿毒症入北京协和医院。经X光透视,医生诊断为癌。梁启超的弟弟梁仲策问医生:“不一定是癌吧?”医生答:“不一定不是癌。”再问:“怎么治?”再答:“全部割除。”手术后解剖此肾,果然看见其中有一樱桃大的黑点,却非癌症。要命的是,病人尿中仍带血,且查不出病源所在。

  如果仅是一件普通医疗事故,重提这桩旧案,意义不大。许多人关注此案,是想将争执多年的“中医西医孰优孰劣”问题,再付表决。所以,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事件一经传出,西医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原来,梁启超入院前,曾请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把脉,诊断说“不是急症”,不就是尿里有血吗,“任其流二三十年,亦无所不可”。而在西医那里割掉一个肾,得出的结论也是“无理由之出血症”。

  梁仲策的《病院笔记》中对西医略有微词:“中医之理想,虽不足以服人,然西医之武断,亦岂可以服中医”。而徐志摩在《我们病了怎么办》一文中也提到:西医所谓“科学精神”,原来是“拿病人当标本看。你去看你的眼,一个大夫检查了一下出去了,再换两三个大夫来看,究竟谁负责这病,你得绕大弯儿才找得出来。”

  两篇“声东击西”的文章一经登载,便惹恼了鲁迅。7月5日,鲁迅发表了《马上日记》,开篇便将矛头对准徐志摩等人:“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仗义执言’。同时,‘中医了不得论’也就应运而生;腰子有病,何不服黄蓍欤?什么有病,何不吃鹿茸欤?”但当时舆论对西医的谴责和攻击,占压倒优势。

  1929年的“废除旧医案”

  正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五四运动”后,中西医之争愈演愈烈。在地质学家丁文江的书中就有这样的对子:爬山、吃肉、骂中医,年来心不老;写字、喝酒、说官话,知难行亦难。可见,“骂中医”成了西化知识分子的“饭后运动”。

  1929年,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案”,终于引发了中西医的第二次论争。这次论争,直接关系到中医的存亡。

  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围绕“废止中医”问题,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了四项议案,列出了限制中医开业、不准办学等方法。考虑到提案过于激进,中央卫生会议权衡再三,最后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实施办法缓和了许多。规定了废止中医的三条原则:“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为止;乙:禁止旧医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

  议案一旦实施,中医废止便仅仅是时间问题了。因此,提案刚公布,首先便遭到了上海中医界的反抗。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

  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胡定安等,纷纷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回应中医界的批评。论争充满了火药味,并上升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层面。

  此时,南京国民政府不愿意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而引起社会较大的动荡。时任卫生部长薛笃弼,更是急于将这场风波尽快平息。他一再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并向请愿代表当面表态:“我当一天部长,决不容许这个提案获得实行。”不久,请愿团收到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第二次论争以中医界胜利告终,中医界也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建国后的第三次论争

  建国初期,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拉开了中西医第三次论争的帷幕。1950年,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草案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草案将“废止”变成“改造”,将中医“堕其首都也,塞其本源也”。

  这次会议上,针对解放前医药卫生条件落后的状况,党中央制定了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其一便是“团结中西医”。遗憾的是,团结中西医的政策,在执行初期,被理解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政府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却是现代医学;青年中医也都被选送到西医学院再学习。这一系列原因,使中医再次陷入困境。

  上世纪50年代,中央发现“团结中西医”政策被错误执行后,立即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以纠正各级领导和医务工作者对中医的偏见。

  然而“文革”期间,由于种种错误导向,全国绝大多数老中医被批斗、迫害;很多中医古籍被当成“四旧”送进了造纸厂的化浆池。有人用对联描述了中医的处境,上联:惨,无知,破四旧,万马齐喑,文化大革命,老中医遭摧残;下联:悲,有罪,立三股,一派胡言,中西医结合,小大夫被毒害;横批:中医危矣。

  “文革”后,中医才从浩劫中再次恢复了元气。直至1982年,颁布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才给予了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

  一个世纪已经过去,中西医的冲突却尚未尘埃落定。中医的大起大落究竟要止于何时?在西医的夹缝中,中医又该如何求生?我们拭目以待。

先看什么是‘定量’?

定量是用数字和相应度量单位来表述事物。如,身高176CM,体重69KG,距离76KM,考试得995分;

定性是用事物的变化的状态和程度所相关的语言来表述事物。如,身材较高,体重适中,距离不远,考试结果很好。

当然两者是没有绝对分别的,有时定性可以量化。如身高168CM算达标,体重69KG不算超重,距离300KM以上算长途,考试60分以上算及格

也就是说事物‘定量’本身不具有确定性。其在‘定量’的模糊概念中推论大致近于事物的‘量’?往往很难接近事物的‘理’。

看看中医是怎么定性与定量的?如胃疼,是胃寒,还是胃热?中医利用阴阳就可以定性胃疼的寒与热。

胃疼的定量,确定胃寒后,以中药为主用干姜一类的药物治疗时,干姜的用量是多少克?就是定量。

西医只有胃疼的概念,千篇一律的吃胃疼药,可是西医并没有根据胃疼的性质定出胃疼需要多少吃多少西药治疗?而中医明确提出疾病的性质,与治疗的措施定性,效果有时明显,而且没有像西药那么多的副作用。

治疗疾病中医一直沿用这个标准对各种疑难杂症进行治疗,如肠痈,就是现在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西医可以手术。而中医直接定性阑尾炎是阳性,再用清热解毒和排脓的中药治疗,效果非常好。

现在有的人不明白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思想,也不明白中医的辩证论治的精髓,简单用什么定量来衡量中医,的确是一种短见。

认识中医,学习中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再加实践。确定和否定一个理论的存在,不是说一声,打击一下,就能够达到目的的?

定量对中医来说就是辩证论证,因为疾病是活的,是变化,在一个阶段内确定了坏,疾病又向好处转化。固定的看待一个成熟的中医理论,是得不到任何关于认识的真理。人就永远不会进步,拖着一种让人感觉似乎对事物认识的非常清楚的人,往往都是费钱的认识。

因为人就是模糊的!

谁能先让你自己不模糊呢?那你吃饭数米粒,多一粒少一粒都不行!走路尺子量,多一毫米少一毫米都不对!早上醒来,多一秒少一秒都不可以!……你做到了,再说中医的模糊吧!

中医的模糊,正是为了应对同样模糊的你!

生活中,这种模糊随处可见。

排队就是模糊的。谁也不是按照尺子,站在一根线的后面。而是存在随机修正,大家都以一个中心为标准,修正自己,结果反而是站成了直线。

看看国庆阅兵式,了解一下训练过程,就知道了人是怎么用主观能动性修正自己,形成一种既定的感觉,而达到队伍的整齐划一的。

所以,不是中医的模糊有什么问题,而是一些人不知道自己是模糊的,这才是问题所在!

认同人自身的模糊性,也就会理解中医以医学的模糊性来适应人的模糊性。

什么时候,能够把人的模糊性消除了,再说中医的模糊性是问题不迟。

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谁给你说的中医定量模糊?哪个老师这么教你的?中医定量不仅不模糊,且精密无间!只是你懂而已。中医以天文地理人事即三才之道之客观规律为依托,以术数为法论而推推而论,大则至太极而无,小则至有而无极,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正如太阳从古至今都是东升西落,以后仍是如此,永恒不变,春夏秋冬,永远循环,次序及真质永不变易,然不易之中又有变易,看似复杂然又如比简易,而简易中又含多少复杂。~此大道至简,至简乃大道也!客观规律如此,又岂是无知浅薄辈可妄想妄议?!不知天道,不明地理,不晓人事,欲入中医之门,终是无福无缘之人。

你这个什么鬼问题,定量这个是指的用药之类的说法,跟诊断有什么关系?你是不是以为是做菜,还会有什么油少许,盐少许之类的说法呢?

你这个问题里的内容,跟所谓的定量描述有什么关系?中医的诊断标准,是症状诊断,所以是根据症状做出的判断。到你这里就成为了定量,你拿什么定量?呕吐的话,三升才叫呕吐,呕吐一克的不叫呕吐吗?

像你这种假装学中医,却不懂装懂的,不要问出这种无知的问题。让人笑话。

中医是经验医学,是靠经验积累的,这种经验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本身就是模糊的

生活中,当咳嗽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止咳,甚至把咳不咳作为好转的标志。但真相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见咳就止是咳嗽应对的第一大误区呢?我们先来看看央视报道的这个案例。

CCTV12:因常使用强烈镇咳药和乱用抗生素,从孩子肺部取出近乎于人参的东西,它的主要成分是痰,最终导致痰栓,孩子半个肺部都没了。

所以孩子咳嗽时家长不要着急给孩子止咳,咳嗽是机体正常排邪过程,不要觉得孩子吃药不咳了就是好事,结果把痰强行留在了体内,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发生!

1

我们的恐慌

来源于我们对咳嗽的误解

为什么我们家长会对咳嗽深怀恐惧,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为什么咳嗽,把它当作了我们要立刻消灭的敌人。

这种恐惧和担忧,会让父母在慌乱之中做出错误的选择。而实际上,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疾病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之一。它以某一种方式来提醒我们,也许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出问题了,是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停下来,及时的反省并做出改变,以免一错再错。

我们来看看中医古籍里对咳嗽的解读,就可以发现其实咳嗽是一个症状“有声无痰是为咳,有痰无声是为嗽”,它不是我们要去攻破的敌人,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找到咳嗽背后的原因然后去处理。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河间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

——《医学正传》

“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

从中医角度来说外感,内伤都可以导致咳嗽 ,比如说外感有风寒或者风热;内伤就是七情六欲引起的情绪,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一股邪气,肺脏要保护自己,就要把这种邪气排出去。

西医对咳嗽认识与中医有相通之处,认为咳嗽是肺脏为了把肺部里的痰通过咳嗽排出体外的一种保护措施。

那么,我们这个肺实际上不能够自己产生咳嗽这个动作,而是通过肋外面的肌肉收缩,压迫肺,然后产生咳嗽这个动作,它是为了把肺里面的东西清除出去。所以不论从中医还是西医来说,咳嗽这个动作是为了保护自己,是为了让我们肺里的邪气,或者是痰湿,或者是有害的东西排出去,否则肺就会受到损失,所以咳嗽是保护自我的一个机制。

2

咳嗽是正邪交战

不咳嗽有可能因为正气被打压

在我们上述的案例中,家长每次用药虽然止住了咳嗽,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咳嗽的现象,或者生病的状态,是表示正气和邪气正在打架,你有这个咳嗽症状,它有两个必备条件,有邪气侵袭,也有自身阳气或者叫正气充足,两方交战以后,就会出现咳嗽现象,那么有一方缺失的话,就像说有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是要有两个巴掌,要是这个孩子有些邪气,同时也必须是孩子有这个正气抵抗。

那么缺一方都不可能有咳嗽,要么邪气不入侵,没有邪气的话,他不会咳嗽,要么是,如果孩子正气很弱,他没有把守的士兵,他没有正气的反抗,即使有邪气,它暂时也不会产生咳嗽。

如果说我们不是去帮助这个正气,用很多寒凉的药把这个正气打压下去,这个阳气振奋不起来,无法和敌人作战,我们就会后退一步,那么邪气就会再前进一步,实际上是它们就不会交战,就不会产生咳嗽现象。这种是病治好了吗?不是啊!

所以,央视报道的那个案例,孩子虽然每次咳嗽被强力止咳药止咳,但是因为没有经过排痰的过程,只是把邪气暂时压制而已,导致孩子最后肺部形成痰栓而切除。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绝对不是打压孩子的正气,掩盖症状。而是应该增加孩子的正气,或者是提供能量,让孩子能够通过咳嗽把邪气、痰湿排出去,排干净。 那么,咳嗽它自动反射就会停止,也就是说真正治好了。所以,咳嗽都有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给身体一点时间。

我们要清楚这个咳嗽的机理、原理,我们就懂得了如何去下手治疗,并懂得如何去评判我们是不是把咳嗽治好了,一定要记住不要盲目止咳,要找到原因去处理,咳嗽本身被压制下去不咳嗽了并不代表病治好了。

咳嗽并不可怕

可怕是我们用错误的方式,

掩盖了这个症状……

3

咳嗽看痰选方法

01刚感冒时白色的痰——来杯苏叶

与感冒同时出现的 咳嗽痰多半是白色的,鼻涕是清的 。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有些会觉得一吹风就头痛,尤其是后背膀胱经循行的路线附近和脖子的后半部分会痛。

这时最好来杯苏叶水。取苏叶3克,入锅;加入两杯水,大火煮;煮沸后改小火,煮三分钟后关火,再闷七八分钟就可以饮用了。如果咳嗽较重,还可以加一点橘红一起煮。

最好先吃点东西再服用,如果空腹服用,元气不足,无法发汗,功效不明显。

02**或黄绿色的痰——来点鲜竹沥

如果出现 发烧、流黄鼻涕、咳**甚至是黄绿色的痰,咳嗽声音明显变深 ,感觉是从胸腔里面发出来的,且有很多像气泡破裂一般的“嘶嘶”声时,可以试试服用鲜竹沥。

鲜竹沥是竹子的汁液,有条件的话可以自己制作。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把两端的竹节砍去,然后劈开,架起来,用火烧烤竹竿的中间部位,竹子的两端会有液汁流出,这个汁液,就是竹沥。

不能自行制作也可以去药店买鲜竹沥的中药制品。另外,该药虽祛痰效果不错,但如果此时出现明显的肺内感染,应尽快就医。

03少痰但黏稠——来碗川贝炖

有些时候,在咳嗽快好时出现 咳嗽没痰或少痰,但很黏稠,往往是干咳。

这时候你可以做份川贝炖梨,能有效缓和喉咙不适。取川贝粉3克,梨一个;梨洗净削皮,从顶部的三分之一处切开,将核掏空成一个梨盅;在梨盅内放入川贝粉和适量冰糖,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放入蒸锅内隔水蒸30分钟左右,拿出放温,吃梨喝汤。

04感冒快好时的白色痰——试试止咳散泡

如果痰少了或变回白色,鼻涕也变清了,还稍微有点鼻塞,偶尔咳嗽几声, 那此时可以试试用下面这个止咳散泡脚。

取荆芥3克、陈皮6克、桔梗6克、白前6克、紫菀6克、甘草6克(这是5岁以上的量,小儿酌减),熬水开锅十分钟即可。将药汁兑入温水泡脚,一天两次,一次十五分钟,连续泡2~3天即可。此方一定在孩子感冒痊愈时使用,若仍感冒则不可用。

05咳嗽刚好时——补脾用山药水

咳嗽逐渐痊愈时需要补脾健胃,推荐喝山药水。选取山药30克(此为5岁以上的量,小儿酌减),熬水代茶饮,连服两三天。

若如厕时大便干燥严重,煮山药水时加入6克杏仁同煮,因为杏仁可通气利便。注意山药是干品,不是菜市场里面的山药。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版本著录错误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2237的《遗安堂诗文集四卷》,清王连瑛撰,清康熙五十五年王氏治古堂刻本。《征求意见稿》著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