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血中的血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中医气血中的血是什么?,第1张

中医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壮则可以帅血以运行,又是生血之力,血气旺则是气化之物质基础,只要气血充沛,血脉畅行,营卫调和,人体就可以“阴平阳秘”,百病可防,已病可愈。

这是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观点。朱震亨就曾说过:“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都,诸病生矣。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这个观点强调了气血郁滞在发病学上的重要地位。朱震享有气、血、湿、热、痰、食“六郁”之说,认为此六者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合而为害,但其关键则在于气郁。因此他治疗郁证,首重调理气机。

气血淤滞是导致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对补品的作用产生误解,片面追求和迷信补品能强身健体,坚持常年服用不懈。诚然,对于体质虚弱反生很多不良反应。对此,清代医家王孟英早就提出告诫,他针对当时“不知疗病,但欲补虚,举国若狂”的局面,大声疾呼“一味蛮补,愈阂气机,重者即危,轻者成锢”,极力反对滥用补剂,时至今日,也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中医气血养生保健的方法十分丰富,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1饮食调养。平时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都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2加强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听音乐,欣赏幽默剧,可使精神振奋、排解忧愁。

3配合穴道按摩更有效。

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交会处,用另一只大拇指按压30秒后松开,重复5次。

足三里——膝盖正下缘约4根手指、胫骨凹陷处,利用食指弯曲的骨节来按压,至少3分钟。

风池穴——后头颅骨下缘,在颈椎中线与耳后中间的凹陷处,用大拇指按压至少3分钟。

气血是气和血的总称,也叫血气

1)存在于体内并在人体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理物质叫做正气或精血,防御身体入侵因子的物质叫做卫气,帮助吸收营养的物质叫做营气,与精神活动有关的物质叫做神气等,所以气的种类繁多,作用也多样化。

2)气的作用还包括保持体温,提供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促进血液循环,物质的运输,维持身体和外部环境的统一性,调节血液、汗、小便,把物质转变为多种物质等。

3)血指血液和血液所具有的营养作用,血来自人体摄入的食物,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不停地循环,给脏器和组织供应营养,维持人体正常功能。

4)血液循环也取决于气的力量,如果气不足血液循环也不畅,引起各种疾病,气的作用也要通过血来表现,所以气和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5)经络学说是在中医学基础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因为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是密不可分的,离开经络学说就不能研究中医学。同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过程中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离不开此学说。

6)中医学中不论哪个科目都能涉及到经络学说,特别是针灸,是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的,所以首先要彻底学会经络学说。

中医自身有完整的诊断理论和治疗方法,其中用到很多专用术语,因中医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这些术语如果直接按现代汉语理解会有很大混淆,这些混淆阻碍了中医思维方式的形成,导致中医在医理上无法被现代人接受和正确理解。要学习中医,必须区分这些混淆,这里暂只讨论中医时几个术语:气血、瘀血、气滞血瘀。

一、气血

中医理论中,经络是密布全身的“能量管道”网,与血管相随,经络里“走”的是“气”即“精气”(“能量”),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心脏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动的动力,而血液对身体的滋养是靠经络内之“气”推动的,正常情况气与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气所依,气兮血所附”。又“血为气母”,“气”(“能量”)又来源于血液,血液为“气”提供营养、补充消耗。“气”在五脏里存储并分别归属不同的特性(经脉的五行特性),由五脏统领并由经络疏布、推送到全身发挥各自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正常情况下,血液是“气”的载体,“气血”指血液和“气”共同对人体的滋养能力的统称,故中医在诊断、治疗、养生保健里都是称“气血”。西医没有气血这个词,只有物质上的有形“血液”,因为西医里没有中医“气”的概念。

二、淤血

在现代汉语里,“瘀”同“淤”,淤血,在西医里指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经脉或毛细血管内形成经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比如受外力侵害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渗形成的淤青、器官内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肺淤血和肝脏淤血等等。淤血的后果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常见后果有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淤血性硬化等,严重时导致脏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在中医理论里,瘀血完全是另一种含义: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积或流动受阻,中医的瘀血特指“离经之血”(可理解为“游离”于经脉之外的血),即与血液与经脉分离的状态。如果局部血液里没有经脉提供“气”,血液对身体就没有滋养作用(提供养分和排除废物),成为“无用之血”,就是“瘀血”。“瘀血”在体表或器官上看不见但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如中医指明某些地方发生“瘀血”,必定形成隐患或已经引起身体的病变,假如用现代仪器检测甚至解剖观察,并不会有血液循环的明显问题,也没有血管破裂。中医的“瘀血”概念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而经络理论则提供了诊断和治疗方法,即使隐患已经变成疾病,也是如此。

“瘀血”产生的原因是经脉(或经脉里的“气”)出了问题,即“经脉不通”造成的(所谓“不通”是指经脉里没“气”或“气”太弱)。人体的疾病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与经脉密不可分,故中医里有“学医不明经脉,开口动手便是错”之说。

三、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中医里的病理状态的描述。“气滞”指经脉里“气”运行不畅,“气”缺乏或堆积;“血瘀”指“气滞”的趋势导致的结果,即形成“瘀血”。

外力或外伤引起的血液淤积即淤血也会导致“气滞”,血液是“气”的载体,有形的血液循环受阻自然也会引起“气滞”。不太重的外伤导致的“气滞”是暂时的,人体会自动用堆积的“气”去“冲击”受损处,重新恢复受损的功能。比如外伤引起血管破裂或断裂,“气”受阻堆积,在经脉和“气”的作用下会逐渐自动重建局部血管的循环,同时带走渗出血管的“无用之血”,外伤也自然慢慢恢复。对外伤“淤血”,中医用活血药物加快消除。

四、症状自检

气滞血瘀的自检

1、觉得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

2、脸色苍白或比较黯淡。

3、经常性心悸、胸闷,或阵发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气。

4、出现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

5、肢体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发热。

6、女性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逐渐增多,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7、男性少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质紫或有瘀点。

8、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细。

9、常常急躁易怒,患者遇事不能冷静,经常会着急生气。

偏重于气滞

胸闷喜叹息,两胁、胃、腹胀痛,嗳气,咽部如有异物梗阻,性格内向,忧郁寡欢,心胸狭窄,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乳房和小腹胀痛,舌色暗,脉弦等。

偏重于血瘀

口唇爪甲紫暗,皮肤青紫斑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或触及肿块,面部色素沉着,眼圈黑,黄褐斑、女性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青紫斑点,舌下静脉郁血,脉涩等。

五、如何缓解?

如果是“气滞”导致的“瘀血”,要自动恢复就比较困难,必须先解决“气滞”才会解除“瘀血”。“气滞”的原因很多,可能由外部“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外邪”)造成,也可能是“外邪”引动“内邪”或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内邪”造成。“气滞”可能使“气”绕道形成局部“瘀血”,或就此形成“气团”(“能量”非正常聚集),并阻碍了经脉其他位置“气”的运行。

“气滞”造成“血瘀”后,人体在一定程度上由经脉的五行生克动力去修复“瘀血”或维持人体的基本运转,可能暂时没有形成严重的疾病(其实更多是自身没有发现或没有在意),但隐患已存,时间长了就形成局部病变。“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人体一定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比如“亚健康”或者局部功能障碍,长期“瘀血”会直接形成局部严重疾病或经过经脉的五行传导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反过来说如果疾病已久,必定有“瘀血”,即“久病必瘀,瘀久必病”。所以要及早发现和解除“瘀血”,达到治小病而免大病。

要解决“瘀血”,中医俗称“打通经脉”,即指将经络与血再次“连接”起来,使“气有所依,血有所附”,“气血”带去养分带走废物,恢复局部功能正常。“连接”的实质是引导经络和“气”回归本位,方法是中医六法:砭、针、灸、药、按跷、导引,就是通常说的中医的治疗手段。

早期的“瘀血”,即还没形成严重疾病时,可以自己用简单的方法解除,比如根据经络理论按揉穴位、刮痧、拔罐和一些养生锻炼方法等,主动调动人体的“气血”,去修复已经形成的“瘀血”,解除不适症状,即使对已经形成的疾病,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去缓解症状和治疗。

平时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

例如: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肝理气解郁药物,如香橼、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等。

气滞血淤饮食禁忌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1 关于调理气血诗句

关于调理气血诗句 1关于健康的诗句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惜精养生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精神养生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嗜欲使人气*,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2有哪些关于健康的诗句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

―――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谚语 嗜欲使人气*,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

―――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

3关于中药的句子

谈到中草药,我想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应该是一碗黑不溜秋的,散发着一股股难以名状的古怪草药味的,喝下去时可以让舌头苦上好一阵子的不明液体。然而就是有着这样可怖名声的中药——哪怕它曾经也是我所避犹不及的——如今却成了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至为珍贵的记忆。

常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是三宝之首,能补气血、生津液,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东北的长白山区,就是人参的家乡。在那儿,千百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人参的绚丽多彩的故事,这里说的是一个有关人参姑娘的故事。

4关于补肾的诗句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5有哪些关于健康的诗句

1、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

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2、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

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4、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

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气、血、津、液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无一不是以气、血、津、液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为基础的,所以它们的生成、输布、转化和代谢,不仅关系到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而且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健康与否,因此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中,气的含义涉及的范围较广泛,比如把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叫散“真气”。把代表各脏腑的功能之气分别称为“肺气”、“肾气”、“脾气”“心气”、“肝气”等等。把自然界中有益于人体的气候,叫做“六气”,有害于人体的气候叫做“六*之气”,“疫气”等等。所以中医学里气的含义较多。但就人体内部的“气”而言,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营养作用的一种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均属此类。

二是指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均属此类。

因此“气”不仅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时表现。

对人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之根本也”。气的分类及各自的生理功能都不相同,但总括起来它们的共同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气的推动作用 :

人的机体在气的推动下,使营养物质得以输布到全身的脏腑、经络及各个组织、器官,使它们得到濡润和充养,从而产生和维持它们各自的正常生理活动。气的推动作用,还能够改善血液的功能,促进血液的流通以营养机体。气的推动作用,还可使津液得以正常的输布和排泄。总之,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输布等方面的激发和推动的依赖者。如果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就容易导致人的发育减慢、生殖能力低下或早衰等病症。

(2) 气的温煦作用 :

人体是恒温的,但是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还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调节。因为气属阳,有温煦的作用。临床中出现畏寒、怯冷、四肢不温的患者,就是由于气的温煦作用失调造成的,所以有“气主煦之”的说法。

(3) 气的防御作用 :

气有密固肌表和卫外的作用,因此气一方面具有防御外邪侵袭机体的功能,另一方面还有抗拒外邪的功能。《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说明了气有防御的作用。如果气不足,那防御的功能就会减弱则邪气容易侵入人体。一旦邪气侵入人体,正气不足则无力抗击邪气,以驱邪于体外,那邪气就会传入体内,而使病情加重。

(4) 气的固摄作用 :

气能够固摄体内的血液、汗液、尿液及精液等物质,以保障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如果气的固摄能力减弱,就会导致血液的循行不按常道而出现各种出血的病症。也会导致汗液和尿液的排泄没有节制,而出现汗出过多或尿频、尿崩的病症。还会导致精液不固藏,而出现遗精、滑泄的病症。气的固摄作用与气的推动作用共同维系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5) 气的气化作用 :

什么是“气化”呢“气化”是指把人体内的一种物质,分化为多种物质,或把多种物质合成一种物质,或把一种物质变为另一种物质,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过程。如水谷之气,经过脏腑的作用转化为营气、卫气、宗气。真气转化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水液在代谢中的水化为气、气化为水的过程。以及精血互化、血化为气等等,都是“气化”的表现。所以气化有两个含义。 其一 是指精、气、津、血之间的相互化生,如精化为气,气化则精生等即指此而言。 其二 ,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的“气化”二字就是指膀胱的排尿功能而言。因此人们每日摄取的食物,变化成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离不开气化作用的。有了气化作用,才有人体的血液循环、水液循环、呼吸循环、消化、吸收等新陈代谢的作用。才有人体的视、听、言。行等机体活动的外在表现。故气化作用为脏腑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体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同时脏腑的功能活动也是气化作用的表现。

气的运动是以升、降、出、入为主要的运动形式,无论是脏腑、组织还是经脉等气的运动都存在着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所以有“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说法。

升、降则是指气机的上、下运动形式而言。它是脏腑气机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比如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之气的升降是人体元气的升降运动。肝气主升,肺主清肃,肝肺之气的升降是人体气血的升降运动。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之气的升降是人体清浊的升降运动。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交于心,心肾的升降是人体水火的升降运动等等。由于脏腑中气机的升降运动,使人体产生了生长、发育、衰亡的不同生命阶段。

出、入是指气机向内和向外的运动形式而言。是维持人体代谢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比如肺的呼吸、皮肤出汗是气的出入的运动。胃的受纳水谷、大肠的排泄粪便,膀胱的排尿是水谷的出入运动。这些代谢的出入运动,使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能够得到补充,废物能够排出体外,达到体内各种物质相对平衡的状态,生命的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如果有“入”无“出”,那代谢的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而郁于体内变为邪气,危及人的健康。如果育“出”无“入”,那机体得不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补充,从而导致生命活动的停止。所以气机的出入运动和气机的升降运动一样,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

气指流动着的、微小难见的、在人体内无休止的无处不到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是指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能力。由于气的来源不同,其分布、功能不同,因此它们的名称也不同。比如聚于上焦胸中的叫“宗气”。聚于中焦的叫“中气”。聚于下焦的叫“元气”或叫“真气”。宜发到肌表腠理的叫“卫气”。运行在脉中的叫“营气”等。现将它们的生成及功能活动分述如下。

“元气”就是真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又名为“原气”。元气是怎样生成的呢它主要是由先天之精生化而来的,但是它又要依靠后天之气给以不断的补养。元气后天的补养,是由肺吸入的清气,脾胃腐熟、输布的水谷精微之气,下归于肾与肾中的精气相结合,再经过肾阳的蒸化作用而形成“元气”,用以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的不断消耗。所以有“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说法。元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激发和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及经脉的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因为元气根于肾,它通过三焦内而敷布脏腑,外而敷布肌肤媵理,所以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另外,元气也是人体内诸气的慨括。如元气在心,就叫做心气。元气在肝,就叫做肝气等。故元气充盛则脏腑强壮,身体健壮而无病。元气不足则脏腑衰弱,体虚而多病。总之,元气是诸气的根本,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种气

“宗”有“主”的意思。它积于胸中,也叫大气,是贯注于全身之气的起点。宗气是怎样生成的呢它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的精微之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生成的。宗气的功能有三个方面。其一,宗气能够推动肺的呼吸,所以它和呼吸及声音的情况有关。宗气足则呼吸正常,声音洪亮。宗气不足则呼吸短气,声音低微。其二,宗气能够贯通心脉而推动血液的运行,以营养全身。所以宗气足,血液的循行也正常宗气虚弱,血脉的运行就容易出现凝滞的情况。其三,宗气下走气街、归之于肾,是人体出生后的元气形成的主要物质。因为宗气积于胸中,尚未向下归于肾者即是胸中的宗气。宗气下归于肾就形成元气。放宗气充盛则元气的补养就剂足。宗气虚弱则元气的补养就不足,那就会导致元气虚的病塞。总之,宗气主呼吸,行血脉并有形成元气的作用。在左乳下,其动应手处是宗气之脉,也即是心尖搏动处。如果此处搏动异常,例如搏动应衣,则是宗气外泄的反映。搏动绝而不至,则人就要死亡。由此而知,宗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极为重要。

“营”和“荣”相通。有“营养”、“营运”的意思。营气是指能够围绕着全身运行的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是怎样生成的呢它是中焦的脾胃生成的。饮食入于胃中,经过胃的腐熟,脾的消化、吸收,把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化为精气,其中最精纯的部分就是营气。营气行于经脉之中,它的功能有两个方面。其一,营气有化生血液的作用。营气注入血脉之中,变化成为赤色的血液。故营气是化生血液的组成部分,而且与血同行于经脉之中,是营养全身的宝贵物质。其二,营气循行于人体的十二经脉之中,昼夜不息地周流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上下、表里都能得到它的营养。营气充足则血的化生充盈,全身各部也都能够得到营养的补充。如果营气不足,不仅会造成血虚的情况,而且五脏六腑也得不到必需的营养,则会出现各种虚弱的病症。

“”有“捍卫”和“抵抗”的意思。卫气是指能够达于体表,起到保卫体表,保卫内脏作用的气。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它是怎样生成的呢它是由中焦吸收的水谷悍气,先入于下焦得肾阳的蒸化而生成的,所以卫气生成于下焦。但是它又必须依赖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它的输布又必须依赖于肺气的宣发。故卫气是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宣发于上焦的一种水谷精气。卫气是水谷精气中的悍气,它的热力勇猛,脉管约束不住它的运行,所以它行于脉外。由于卫气向外而布散在体表的分肉、肌肤之间,向内而散于胸腹、肋膜之处,遍及全身,因此它的功能表现在对内温养五脏六腑。对外捍卫体表、抵抗外邪。并起到润泽、充实皮肤,温养肌腠、滑利分肉的作用。同时还能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以适应外界气侯的变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所《灵枢·本藏篇》有“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的说法。卫气充足则人体的腠理致密,抵抗外邪的能力就强。卫气不足则人体的腠理疏松,抗病的能力就低,最常见的外感风寒证就是卫气不足造成的。

近年来,通过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卫虚外感病人免疫功能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lgG、IgM的均值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卫气不足也会导致出汗的异常。那卫气和营气的关系是什么呢卫气和营气都是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生成的。但营气是脾运化后的水谷精微之气形成的,此气热力柔和,故行于脉中,属阴。卫气是水谷的悍气,此气热力强,行动勇猛即熛疾滑利,故行于脉外,届阳。二者虽然循行途径不同,但在肺部相会。所以卫气和营气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营卫二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中医气血中的血是什么?

中医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壮则可以帅血以运行,又是生血之力,血气旺则是气化之物质基础,只要气血充沛,血脉畅行,营卫调和,人体就可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