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如果百姓和皇帝同名会怎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6收藏

古代历史上如果百姓和皇帝同名会怎样?,第1张

在我国古代,百姓是不允许与统治者同名,如果有同名的现象发生,那么统治者会强行命令下面的臣民为之避讳,也就是臣民需要改成其他不同的名字。并且不止是要对当朝的统治者避讳,而是对已死君主七世以内者都要进行避讳,到了宋朝的时候,甚至规定七世以上的统治者名字仍然需要避讳。

当时百姓最为常见的避讳方法就是“改字法”,意思就是将自己名字中与统治者相同的字改用其他的字来代替。这种避讳的方法我们在阅读古籍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其实这也对我们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秦朝时期,由于秦始皇的名为“政”,所以为了避秦始皇的讳,当时的“正月”都会改为“端月”,在著名的睡虎地秦简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遇到的“正”字,都被改写成为了“端”字。

到了汉代,沿袭了秦代的避讳制度,在汉景帝的时候,为了避讳汉景帝刘启名字中的“启”字,百姓通常将“启”字改为“惊”,现在我们知道的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叫“惊蛰”,实际上原本在《左传》中这个节气的名字是“启蛰”,就是为了避讳,才改成了“惊蛰”。

东晋时期,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人们将“王昭君”的名字改为了“王明君”,《昭君曲》也就成为了《明君曲》。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嫦娥原本也不是叫这个名字,在《淮南子》及《史通采撰》中嫦娥的名字都被叫作是“姮娥”,后来到了宋朝,为了避宋真宗赵恒的讳,“姮娥”被迫改成了“嫦娥”。

除了“改字法”外,还有一种是“空字法”,就是将犯讳的字直接删除掉,但是如果与统治者完全重名的话,一般就不能用这种方法了,用得更多的还是“改字法”,总的来说,“改字法”就是古人避讳时候最常用的方法。

庶人:又称庶民,西周以后人们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称呼。西周时期,庶人是可以被上位者封赐恩赏的。他们的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期,庶人的地位在士族之下,工商奴隶之上。而到了秦汉之后,便被泛指没有官身的平民百姓。

布衣:就是平民的意思。古代富人穿丝绸,平民穿布衣,所以就称其为“布衣”。

黎民:平民,、众民的意思。“黎”通“骊”,黑色的意思。“黎民”因黑发而闻名,所以,一般泛指劳动人民。

百姓:曾是贵族的统称,后因地位逐渐下降,最后融入平民之中,后又称为平民的统称。

苍生:《晋书·王衍传》中曾写道“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者。”后世也经常用“苍生”来称呼民众。

白丁:白丁就是指没有功名的人,也是平民的称呼。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曾写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的就是平民的意思。

到了周朝取代商朝,再至春秋,宗法制和世袭制渐渐被破坏,土地私有制也在同时出现。原先的贵族渐渐没落,他们的后代便成为了一个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奴隶的尴尬阶层,而且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于是,他们便有了另外的称呼——黎民。“黎”字,《尔雅》解释为“众”,故“黎民”即众民之意,即是平民。还有一种说法即是:“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

黔首是战国时的秦国以及后来统一六国的秦朝对治下平民的称呼。黔本指黑色的意思,黔首即是黑头。为何秦国崇尚黑色服饰呢?原来当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曾对秦国预言:“秦之国运与周分合,周秦同源,合起西锤秦救周,始为诸侯,秦周分离,离五百年,大合于秦,合十七年,霸王出!”恰好,此时的秦国已经得到周朝起家的关中之地,而且秦国人也相信这个预言。同时古代盛行五行学说,秦朝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继周朝得到天下,理所应当就是水德,水在五行学说中乃是深渊无垠之色,故而是黑色,所以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且平民也以黑巾裹头,故而称其为黔首。

人们经常用“布衣蔬食”来形容其人生活俭朴,或用“布衣百姓”泛指芸芸众生,其中的“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因为在南北朝传入中国的棉花还未出现,而古代中国却盛产各种麻类,所以百姓用麻织布的居多。但是对比之下,富人吃喝不愁,故而追求奢华的丝绸衣物以区别身着布衣的平民。当然,为“布衣”一词的传播广泛做出最佳突出贡献的莫过于诸葛亮《出师表》的那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据历史记载,在我们早期的奴隶社会中,“百姓”最早是指贵族的,因为在我国的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才有姓,贵族才配拥有姓氏,而平民是没有资格有姓氏的。

《诗经·雅·天保》中就写到,“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官族姓也。”战国之前,“百姓”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在楚国时期,“百姓”就开始指所有的平民老百姓啦!

辞海中的解释就是这样的:“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按孔郑辞有详略,其义略同,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楚语观射父曰:“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鉴其是官,是为百姓”,郑说所本也。蔡传:“百姓,几内民庶也”,按阎氏若璩释地又云:“百姓义二;有指百官言者,书“百姓”与“黎民”对,礼大传“百姓”与“庶民”对是也;有指小民言者,不必夏代,亦始自唐虞之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是也。

在封建领土阶级中,人们会有贵贱之分,把人分为三教九流。至于一些下层人士压根就不配拥有姓名,也自然就不是 “百姓”中的一员。后来,社会制度逐渐要改变,民风逐渐开放,只要不跟皇家的姓氏冲突,任何人都可以有姓名,随之,“百姓”也就是普通大众的代名词啦!

古代历史上如果百姓和皇帝同名会怎样?

在我国古代,百姓是不允许与统治者同名,如果有同名的现象发生,那么统治者会强行命令下面的臣民为之避讳,也就是臣民需要改成其他不同的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