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有多少个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6收藏

凉山州有多少个县,第1张

凉山州有1个县级市、15个县、1个自治县。

分别是西昌市、美姑县、宁南县、雷波县、冕宁县、德昌县、金阳县、越西县、盐源县、甘洛县、会东县、布拖县、昭觉县、喜德县、会理县、普格县、木里藏族自治县。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西连甘孜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

凉山州气候

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除尼日河四季较分明外,其它地方以平均气温划分季节,四季不明显,海拔较高地区无夏,南部海拔较低地区无冬。四季虽不明显,但干湿季节却显著。大致是11~4月为干季,5~10月为湿季。

干湿季特征显著不同。干季气候特点是降水稀少,温差不大,阳光充足,气候暖和。湿季气候特点是温凉湿润、多阴雨。湿季的明显特征是多雨,故习惯上称湿季为雨季。凉山州以安宁河谷为中轴,由中南向西北和东北逐渐升高的山地及众多高大山体,造就区域地域上和整体地域上完整的垂直气候带谱,层次分明,有规律地再现水平方向上各种气候带的更替形式。

凉山自古就是四川通往祖国西南边疆的要道。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在凉山设立过郡、州、司、府;等地方政权。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10月1日,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并入凉山自治州,自治州首府原为凉山州昭觉县(国家级贫困县),凉山彝族自治州与西昌市合并后,首府为西昌市(汉区)。木里是藏族自治县。 区号:0834 邮政编码:615000 位置: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 人口:2010年全州总人口47894万多人,少数民族人口为25326万人,占总人口的5288%; 汉族占总人口4712%。彝族23663,约占4941%,此外还有藏、回、苗、蒙古、僳僳等十多个民族。 行政区划: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辖西昌市、木里、盐源、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冕宁、越西、甘洛、美姑、雷波17个县市,其中木里县为藏族自治县。自治州东部的昭觉、布托、美姑、喜德、越西、甘洛、金阳、普格等县为彝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其余县市为以彝汉混居为主。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州府所在地西昌市是凉山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海拔1500米,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西昌市的夜月格外明亮,素有“月城”之雅称,是世界闻名的航天城。

景观

泸沽湖、螺髻山、西昌古城、邛海大风顶自然保护区、雷波马湖风景区、会理古城、彝海、灵山寺。

凉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是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地。高科技卫星发射基地、浩瀚的邛海、青幽的泸山、神奇的土林、神秘的泸沽湖、秀丽的螺髻山、幽深的马湖以及普格的温泉瀑布、美姑的大风顶熊猫自然保护区、甘洛的“魔沟”等自然景观让人心旷神怡;昭觉的博石瓦黑古岩刻画、木里大寺、彝海结盟遗址及全国独一无二的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则令人神往;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制、彝族传统的“火把节”以及独具特色的祭事盛典、婚丧嫁娶、民族服饰、民间歌舞等民族风情又使人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凉山州的名小吃

射觉策普

彝族风味菜,意为“撒盐的肉块”。由于这种吃法是将肉切成块状煮食,而四川汉语方言称“块”为“砣”,因而得此汉语名称__这就是有名的“砣砣肉”。

砣砣肉

采用牛、羊、猪肉和鸡肉或野兽肉等制成,其中最常用的是羊肉和猪肉。而狸则以食用小乳猪为特有习惯。彝族同胞认为,尚未发育成熟的仔猪是最圣洁的,用圣洁的仔猪待客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仔猪肉嫩而不绵,香而不腻。做法是将砣砣肉采用牛、羊、猪肉和鸡肉或野兽肉等制成,其中最常用的是羊肉和猪肉。而狸则以食用小乳猪为特有习惯。。做法是将仔猪宰杀后放置火上一边烤一边把毛皮刮除干净,烤黄洗净后再开膛,然后再将肉切成小于拳头的“砣砣肉”放入冷水锅里用猛火煮,肉汤沫散尽则肉熟,此时捞起放佐料簸匀入味后食用。主要佐有盐、辣椒粉、花椒粉以及当地特有的“木枯”(汉语叫“木姜子”)粉。由于这种“木枯”具有独特的天然味精作用,因而砣砣肉中放入少许,吃来则清脆鲜香,回味无比。

烤小猪

彝族风味菜。选用20__30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猪,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具体吃法可将小猪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将整个烤猪放在一个大盘内,另放几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后各人拿刀,自割自吃。烤小猪肉外脆里嫩,酥香可口,味道鲜美无比。

猪肠血米

盐源县泸沽湖畔的纳日人杀猪后在猪的大小肠内装上半熟米、血、盐、猪油、花椒、五香等混合物,有的则装荞麦、燕麦等,卷成圈后再煮熟,以此赠送家族亲朋。食用时切成片,用猪油炸后,下酒下苦茶,味道更鲜美。

猪膘肉

盐源县泸沽湖畔的纳日人都喜欢制作猪膘肉,猪膘的多少,象征着财产的多少和富裕程序。猪膘肉的制作方法是将猪宰杀剔骨后,缝制成琵琶状,内用盐、花椒、香料等腌制而成。一般在冬季腌制。制成后可放数年而不腐,久藏者尚可作药用,肉味清香,肥而不腻,胜过火腿味,是宴上的佳品。猪膘肉下牛头饭,独具风味。

苏里玛·咣当酒

“苏里玛”又名“日几”或“克日”,是盐源县泸沽湖畔纳日人家家户户待客必备的饮料酒,其味清香甜酸爽口,似啤酒又胜过啤酒。酒精含量10度左右,呈浅**,内丰富的11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等各种营养物质。酿制方法是将青稞、大麦、小麦、荞麦、稗子、玉米、谷子等多种粮食混匀,在大铁锅内煮熟,烤干,底层带锅粑味,然后盛于簸箕内放凉,再与纳日妇女自采自制的酒药混匀,装入蔑制的发醇器“日卡”内,待有酒味散发时,再盛入酒坛内密封,10日左右便可启封,掺进“女儿洞”流出的泉水,稍候用打通的“则的”(弯竹管)吸出酒叶,盛于坛内即可饮用,置多日其味不变。

咣光酒

又名“克日”或“安儿寄”,也是泸沽湖畔纳日人常饮和待客的饮料酒,其酒精含量30度左右,清澈透明,芳香四溢,多饮不醉。

香肚

将猪肚拉个小口转搓妥清洗干净,装入拌了盐、花椒面、辣椒面、木姜花、大蒜的砣砣肉紧,装好将口子缝合,在缝口上用肠片粘好密封,置爱风烟熏处熏干后只要不漏气,放得越久味越香。用一个没打开过的香肚招待客人,可抵杀只羊。煮香肚一般连汤舀在库助(汤盆)里边捞边吃,香肚味鲜美嫩爽,香气四溢,香肚汤浓白如奶。

芝衣

又称“泡水酒”“咂酒”“杆杆酒”,是彝族人民喜庆节日时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别具风味的水酒。这种酒亦采用玉米、高粱和荞子酿制成而,制作方法是将原料粗磨之后,加水蒸熟,然后倒出,凉于簸箕内,待温度适当后抖以荞壳,并加酒曲搅拌,在簸箕内封闭发酵。经过30几个小时后就可放入木桶或坛子之内,并用泥土将桶口封死放置起来,泡水酒就会逐渐酿成。半小月时间即可开封启用,放上两、三个月后启用酒味更佳。开用时,加足冷开水,再放上一、两个小时就可饮用。饮用时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来饮酒,这种酒是彝族独具特色的美酒,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酸菜汤

凉山彝族汤菜中最有特色的是酸菜汤。酸菜汤清煮或烧油汤都可。酸菜汤消暑解渴清热,还可减肥;煮洋芋酸菜汤放盐、辣椒、花椒、木姜根粉味道清淡酸辣鲜。肉汤里(除羊肉汤可以不放酸菜)放酸菜可解油腻。煮鲜肉汤时放鲜酸菜味更鲜。

建昌板鸭

用西昌当地的一种家禽腌制而成,因体大、个肥(每只活鸭通常都在6-10斤以上)、味美而得名。建昌板鸭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色鲜味美,营养丰富。尤其是鸭肝,一付即可达400克以上,无论是蒸是炒是腌制,均是不可多见的宴上佳肴,向有“一宝蒸肝九室香”之说,故又有“大肝鸭”之美名。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

总人口47304万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全州辖1市16县。

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平均气温l7℃,堪称四季如春。

1952年,凉山建州时不叫彝族自治州,叫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  

因为当时的凉山地区属西昌专区,而西昌专区属西康省,所以从专区划出的凉山地区,行政上仍属于西康省管辖。

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并入四川省后才改属四川省。

  

凉山这个名称怎么来的呢?

清代的时候,人们觉得凉山气温低,是个很寒冷的地方。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宁远府志》里说,凉山以“群峰嵯峨,四时多寒”得名。

解放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布”字与古“濮”字有关,凉山古时有“濮人”,彝族称之为“濮苏乌吾”,即后来称之“僰人”的少数民族居住。而彝族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汉语意为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

凉山远古时是一片森林,因此说凉山很多地名都与林木有关,如金阳县有个地方叫灯厂,却与灯无关,也不是厂子。它的原名是墩场,墩是木墩,四川方言叫直径盈尺的方形原木为墩子,即木墩。

墩场是墩子(原木)的集散地,各地砍伐的原木多运到这里来集中,然后顺金沙江,漂流至长江下游,再转运各地使用,墩场之名缘此。

昭觉的四开,是彝语地名,是彝族以杉木劈成木瓦板的地方而得名。这些都说明古时凉山遍山都是森林,以此得名“斯普古火”。在准备建凉山彝族自治区时,当时西昌第一任地委书记梁文英曾广泛征求各方特别是凉山彝族的意见,是用凉山?还是“斯普古火”?最后根据多数人意见,还是用的“凉山”这个词,这就是凉山得名由来。

 

至于“彝”字也有来历,彝族自称“诺苏”,解放前汉族称为“夷族”,或其他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夷”字从字形字义上,是“一”、“人”、“弓”三字组成,反映彝族人民古时在森林中以狩猎为生,但夷字却带贬鄙之意,是古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贬称,如东夷、南夷、西南夷等。

清时称外国人也称作外夷,西夷,要是向西方学习了,就是师夷之长。

1950年,党和国家***接见彝族代表团的时候,是否可以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彝”字有丝有米,即有吃有穿,是富裕的生活。对此,代表团的成员都举双手赞同。

于是,中共西昌地委于1950年11月1日正式下达文件,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通知中并说,把“倮倮沟”(昭觉县境内)改为“解放沟”;把“平夷堡”改为“平等堡”;“锁夷桥”改为“解放桥”;“蛮子岗”改为“解放岗”(都在越西县境内)。自此,夷族就正式改称为彝族,这是党的民族友爱、民族平等政策的有力体现。

  1955年4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53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这里,自治区是指省一级,自治州是指专区一级,因此把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州有多少个县

凉山州有1个县级市、15个县、1个自治县。分别是西昌市、美姑县、宁南县、雷波县、冕宁县、德昌县、金阳县、越西县、盐源县、甘洛县、会东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