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风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痒风的病因病机 5 痒风的症状 6 痒风的诊断 7 痒风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血热风盛 7111 症状 7112 辨证分析 7113 治法 7114 方药治疗 712 湿热蕴结 7121 症状 7122 辨证分析 7123 治法 7124 方药治疗 713 瘀血阻滞 714 血虚风燥 7141 症状 7142 辨证分析 7143 治法 7144 方药治疗 72 外治法 8 痒风患者日常保健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痒风的穴位 2 治疗痒风的方剂 3 治疗痒风的中成药 4 痒风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痒风 1 拼音
yǎng fēng
2 英文参考pruritus
3 概述痒风为病名[1]。又称风瘙痒。为一种全身瘙痒性皮肤病[1]。类似皮肤瘙痒症[1]。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
风瘙痒(wind itching;pruritus cutanea)为病名[2]。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等。是指以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为主要表现的感觉异常性皮肤疾病[3]。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 、 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本病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风瘙痒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3]。
痒风类似皮肤瘙痒症[1]。
4 痒风的病因病机痒风由风、湿、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所致;或血虚肝旺,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得[1]。
风瘙痒因受风邪引起[2]。
风瘙痒因表虚卫气不固,复感风邪,郁阻肌肤而成[2]。
风瘙痒因禀性不耐,血热内蕴,外邪侵袭,致血热生风而痒;或因病久、年老体弱,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袭,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而痒;或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炙博、醇酒油腻,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日久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佛郁于肌肤而发;或由情志内伤,五志化火,血热内蕴,化热动风而成。
5 痒风的症状《诸病源候论》卷二:“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风瘙痒患者起病突然,遍身发痒,游走不定,甚则剧痒难忍,搔后出现抓痕、血痂[2]。
痒风患者皮肤无原发疹[1]。遍身瘙痒,夜间尤甚,常搔抓至皮破津血[1]。由于过度频繁搔抓,皮肤可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1]。常因瘙痒而致夜寐不安、纳差、精神不振[1]。
6 痒风的诊断瘙痒为风瘙痒的主要症状,瘙痒为阵发性,白天轻,夜间重,亦因饮酒、情绪变化、受热、搔抓、摩擦后发作或加重。无原发性皮损,由于连续反复搔抓,可引起抓痕、表皮剥脱和血痂,日久皮肤可出现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以及湿疹样变。
患者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影响食欲。
发生在秋末及冬季,因气温骤冷所诱发者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称冬季风瘙痒,一般春暖可愈;
发于夏季,由温热所诱发者,称夏季风瘙痒,入冬则轻。
7 痒风的治疗痒风治宜祛风清热利湿,养血平肝[1]。可内服消风散或当归饮子加减[1]。外用地肤子、苍耳叶、浮萍等煎汤温浴[1]。
风瘙痒治宜祛风养血润燥[2]。可内服当归饮子,或针刺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隔日一次,十日为一疗程[2]。
71 辨证治疗 711 血热风盛风瘙痒·血热风盛证(wind itchingwith pattern of blood heat and wind excessiveness)是指血热风盛,外灼肌肤,以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渴,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风瘙痒证候[3]。
7111 症状青年患者多见,病属新起,症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于结;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7112 辨证分析风热外袭,或血热生风,风盛阻于肌肤,故皮肤瘙痒剧烈;因于热邪,故遇热痒甚;血热生风则皮肤抓破后有血痂;热扰心神则心烦;热邪伤津,津不上承而口干,肠道津亏则大便于结;热移小肠则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7113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
7114 方药治疗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血热甚者,加丹皮、紫草以凉血清热;风盛者,加全蝎、防风以祛风止痒。
712 湿热蕴结风瘙痒·湿热蕴结证(wind itchingwith dampnessheat amas ent pattern)是指湿热蕴结,侵犯肌肤,以瘙痒不止,抓破流津,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纳谷不香,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为常见症的风瘙痒证候[3]。
7121 症状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7122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于肌肤,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故见皮肤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肝胆实热则口苦口干,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7123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7124 方药治疗龙胆泻肝汤加减。
713 瘀血阻滞风瘙痒·瘀血阻滞证(wind itchingwith pattern of static blood obstruction and stagnation)是指瘀血阻滞于皮肤,以皮肤瘙痒经年不愈,入夜加重,得冷或遇热皆加剧,肤色紫暗,抓痕、血痂色乌紫,多见于腰围、臀部、足背等受挤压部位,伴面色晦暗,口唇色紫,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为常见症的风瘙痒证候[3]。
714 血虚风燥风瘙痒·血虚风燥证(wind itching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肤干燥瘙痒,抓痕遍体,皮肤肥厚,迭起细薄鳞屑,或呈苔藓样变,伴面色无华,头昏目眩,心悸失眠,夜寐不安,或大便燥结,舌质淡,苔薄,脉细或弱为常见症的风瘙痒证候[3]。
7141 症状以老年人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7142 辨证分析年老气血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皆可致血虚肝旺,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瘙痒;病程较长,反复搔抓,故抓破后血痕累累;血虚肝旺则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为血虚肝旺之象。
7143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7144 方药治疗地黄饮子、当归饮子加减。体虚年老者,重用黄芪、党参以补气;瘙痒甚者,加全蝎、地骨皮以止痒;皮肤肥厚脱屑者,加阿胶、丹参以养血活血。
72 外治法周身皮肤瘙痒者,可选用百部酊、苦参酒外搽,每天数次。
皮损有湿疹样变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4—5次;苔藓样变者,用黄柏霜外涂,每天3次。
各型皮肤瘙痒,可用药浴或熏洗、熏蒸疗法。如苦参片、白鲜皮、百部、蛇床子、地肤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水作全身熏浴,或矿泉浴等。
皮肤干燥发痒者,可外用各种润肤膏薄搽。
8 痒风患者日常保健1.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忌饮酒,多食蔬菜、水果。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搔抓、摩擦或热水烫洗,忌用堿性强的肥皂洗澡。
3.内衣要柔软宽松,宜穿棉织品,不宜穿毛织品。
9最近更新
医学著作:《伤科汇篡》
医方著作:《时方歌括》
舌诊著作:《伤寒舌鉴》
伤寒著作:《伤寒心法要诀》
养生专著:《寿世青编》
伤寒著作:《伤寒直格》
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图——《导引图》
医家著作:《邵兰荪医案》
综合性医书:《时方妙用》
综合医著:《苏沈良方》
内科虚损类医书:《慎柔五书》
妇科医书《沈氏女科辑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阴痒的病因病机 5 阴痒的症状 6 阴痒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611 肝经湿热 612 阴虚血燥 62 外治法 63 方论 64 针灸治疗 641 体针 6411 方一 6412 方二 642 耳针 7 参见风瘙痒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阴痒病的穴位 2 治疗阴痒病的方剂 3 治疗阴痒病的中成药 4 阴痒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阴痒病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阴痒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阴痒 已经自动替换为 阴痒病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yīn yǎng bìng
2 英文参考pruritus vulva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阴痒病(pruritus vulvae[1][2])为病名[3]。是指以女性外阴及 瘙痒,甚则痒痛难忍,或伴带下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甚则波及 周围,痒痛难忍,坐卧不宁。出《肘后备急方》卷五。阴痒病又称阴门瘙痒[4]、阴门痒[3]。
4 阴痒病的病因病机阴痒病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3]。
阴痒病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注于下焦;或忧思郁怒,肝郁生热,挟湿下注;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所致;或年老体弱,肝肾阴虚,精血亏耗,血虚生风化燥,而致外阴干涩作痒[4]。临床以湿热为患为多见[4]。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症主要与 的滴虫、霉菌感染,外 的干燥、皮炎、湿疹、白斑,某些化学性 及精神因素等有关[4]。
《妇人良方大全》:“夫妇人阴痒病者,是虫蚀所为。三虫在于肠胃之间,因脏虚,三虫动作,蚀于阴内。其虫作热,微则为痒,重者乃痛也。”
5 阴痒病的症状症见外 或 内瘙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3]。不断的搔抓可引起溃破、红肿、渗液,甚至生疮溃烂,称为“阴蚀”[4]。转为慢性后外阴皮肤可增厚变硬[4]。
湿热下注者常伴见带下量多,色黄味臭[4]。
阴虚血燥者多为老年妇女[4]。
6 阴痒病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611 肝经湿热阴痒病·肝经湿热证(pruritus vulva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Liver Channel[1])是指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损伤任带,以 瘙痒难忍,坐卧不安,或灼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样,或呈泡沫米泔样,质稠秽臭,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阴痒病证候[5]。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见阴蚀条),或用龙胆泻肝汤[3]。
612 阴虚血燥阴痒病·阴虚血燥证(pruritus vulvae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blood dryness[1])是指精血不足,外阴失养,化燥生风,以 干灼瘙痒,日久不愈,夜间尤甚,白带少,色黄,甚则呈血样,自觉 干燥,甚至外阴萎缩或局部皮肤变折皲裂,口干咽燥,头晕眼花,心悸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为常见症的阴痒病证候[5]。
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3]。
62 外治法虫疾感染及瘙痒重症可配合药物及中药煎水局部熏洗[4]。
局部可用蛇床子、川椒、枯矾、苦参、百部、生艾叶、杏仁,水煎熏洗[3]。
《妇人良方大全》主张内服龙胆泻肝丸、逍遥散,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杀其虫[3]。
63 方论《妇人良方大全》(妇人阴痒病方论第十六)治妇人阴痒病,大黄散:
大黄(微炒) 黄芩 黄 (炙,各一两) 赤芍药 玄参 丹参 山茱萸 蛇床子(各半两)上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二钱服。
《广济方》疗妇人阴痒病不止:
蚺蛇胆 雄黄 硫黄 朱砂 硝石 芜荑(各半两) 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日一易之,易时宜用猪椒根三、五两,水煮稍热,洗干拭内之效。
又方∶小蓟不拘多少,水煮作汤热洗,日三用之。
崔氏方疗阴痒病不可忍∶
杏仁烧作灰,承热绵裹内阴中,日二易之。
又方∶蒜煮汤洗之。一方用枸杞根。
又方∶野狼牙(二两,细锉) 蛇床子(三两),上以水三升,煮十沸,热洗。
又方∶取鸡肝,承热内阴中。如有虫,虫当尽下。
《古今录验》疗妇人阴痒病,如有虫状:
上取牛肝,切取三寸,内阴中。其虫尽入肝内,出之效。猪肝亦得。
《千金翼方》治妇人阴痒病脱,矾石散:
矾石为末,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64 针灸治疗 641 体针 6411 方一取中极、下髎、血海、三阴交、蠡沟等穴为主。湿热下注者加阴陵泉、百虫窠;奇痒难忍加曲骨、大敦;心烦少寐加少府[4]。
6412 方二可针刺阴廉、曲骨、三阴交[3]。
642 耳针取神门、肺、脾、肝、外生殖器、卵巢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4]。
7 参见风瘙痒风瘙痒(wind itching;pruritus cutanea)为病名[6]。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病等。是指以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为主要表现的感觉异常性皮肤疾病[7]。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 、 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本病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风瘙痒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7]。
详见风瘙痒条。
8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河间市),故又名刘河间。
他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刘完素的主要著作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不知道是否能在网上找到他的书籍原文。
痒风简介
本文2023-10-18 04:25: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