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老子、曾子)的时间排列顺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孔子、孟子、老子、曾子)的时间排列顺序?,第1张

老子,孔子,曾子,孟子。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扩展资料

代表思想

1、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刘伯温、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

2、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老子

-孔子

-曾子

-孟子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指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和《诗》、《书》、《易》称为“九经”,后来又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至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十三经”。 史:指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等。 子: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韩非子》等。 集:指汇集一个作者或几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 “经、史、子、集”各自还有其所隶属的若干子目。 附: 经、史、子、集和古籍分类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国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四部内容简介 《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44类67个子目编排图书的。现在就此书的体例,把经史子集四部简介如下: 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古乐、文字等方面书籍,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儒家经典了"十三经"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主要是各种体式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等。纪传体,了"二十四史"为代表,它们都是官修的正史;……杂史,如《朝野佥载》。史部还包括地理著作、政书、目录书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围广,收书也比较复杂,有哲学书,也包括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军事、艺术、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笔记小说和类书。子部中也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书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等及其有关书籍。 集部,收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称别集,多人著作合编一起的集子称为总集。别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韩愈的《韩昌黎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全唐诗》等。文学评论,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集部以文学书为主,但又不限于文学书。

春秋,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三朝北盟汇编,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小说=演绎但小说≠历史。

九州年代顺序:燹、晁、贲、胤、燮、晟(后燮)、端、征……

你也喜欢九州小说啊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30 19:40 燹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具体情况不详,存续约350年。 今何在《冰下王朝》可能是在燹朝,也可能是在更早的时间。

  晁存续约540年,是九州信史的开始。晁高帝将全部领土分为九个州,这是这个世界被称为“九州”的由来。晁朝末期,由于云望运河开凿引起海水倒灌,原本连在一起的九州大陆被内海分隔为东陆、西陆和北陆。斩鞍《朱颜记》、《青蘅传》故事发生在晁朝初期。

  贲存续约400年。 塔巴塔巴《天河水》、《公主列传》 ,莫雨笙《星命如玄》发生在贲朝。最早尾指银戒《海潮三十年》也是发生在贲朝,后来改了……

  胤存续约770年。胤朝帝姓为白姓,开国皇帝为胤始帝白胤。大角《白雀神龟》故事发生在胤朝中晚期,江南《缥缈录》,斩鞍《旅人》,今何在《羽传说》,大角《风起云落》故事发生在胤末。

  燮存续约120年。燮朝帝姓为姬姓,开国皇帝为羽烈王姬野。传说中的江南《捭阖录》发生在燮末。 《缥缈录》也是讲燮朝的故事。

  晟存续约300年。晟朝帝姓亦为姬姓,开国皇帝为姬野的后人姬云烈(因姬野将皇位传给其弟姬昌夜,所以燮朝皇位是由昌夜一支继承的,至姬云烈,姬野一支重新夺回帝位),故晟亦称“后燮”。天平《锁河山》故事发生在晟末。

  端存续约300年。端朝帝姓为牧云,开国皇帝为端太祖牧云雄疆。楚惜刀《天光云影》发生在端朝中后期,今何在《海上牧云记》讲的也是端朝的故事。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30 19:42 徵存续时间超过600年。徵朝帝姓为褚姓,开国皇帝为褚荆。萧如瑟《斛珠夫人》、《缬罗》、《庞歌染尼》故事发生在徵中后期。

  上面打错了 —_—!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31 16:29 再补充完善一下:按纪元顺序

  太阳纪

  太阳代表光明、生长和秩序。

  第一个千年:这是生命形成发展的纪元。

  创世之初,九州陆地相连,为一片完整的原始古大陆,中央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并有大湖,名为蓝琼。六种智慧生灵:夸父、羽、河络、人、鲛,魅在大陆和海洋中漫游,他们蒙昧初开,向着周遭世界做着小心翼翼的探索。

  星流500年左右,人族开始畜养牛马猪鸡羊狗等动物。

  星流600年左右,河络开始畜养巨鼠和地獾等动物。

  星流700年左右,人族开始栽植各种农作物。鲛人逐渐摸清了南浩瀚洋洋流的规律,开始了数千年随洋流迁徙的生活。

  总的来说,太阳纪是创造和生长的一纪,辽阔的荒野将各族隔绝开来,各自藩息。

 

  裂章纪

  裂章是代表金属、分析和决定。在这个纪元,金属被广泛应用。由于星辰的轮替,气候开始变冷,地面大多数山脉被雪所覆盖,地面上也多处常年积雪。大湖蓝琼开始冰冻,被称为蓝琼冰原。

  星流1000年左右,河络开始使用金属。

  星流1200年左右,河络的金工逐渐发达,更多的地下矿脉被发掘。同时由于寒冷,河络也向地下发展,开始凭借天然地下峡谷空洞建造地下城。首位阿洛卡接受神启,开创河络的真神信仰。

  星流1300年左右,夸父用巨石建立起了第一个夸父文明——巨岩文明。同时,羽人村落日益壮大,逐渐形成了星罗密布的小城邦。

  星流1800年左右,河络的金属武器流传入雷州人族聚居地。燹部族借此优势,开始了统一部族之路。

  星流1900年左右,燹部族统一人类势力范围,被称为燹王朝。

  裂章纪始于金属的发现,终于金属武器的首次大规模应用,然而裂章纪的人族内战相对于九州数千年纷飞不息的战火,只是海啸前的碎波。

  明月纪

  明月代表爱情、生育,整个九州经历了唯一一次大一统,技术高速进步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后人把这个大发展的时代称为被明月祝福的纪元。

  星流2100年左右,人类进入中州和中州北部西部的中央丰饶盆地,燹王朝大发展。

  星流2200年左右,燹军北上,羽族国家变迁。部分羽人向宁州移民。

  星流2500年左右,夸父各部会盟,推举产生大酋长。夸父的活动范围扩大。

  星流2600年左右,河络营造无诺峰神殿,开始撰写“北邙古卷”。 燹军穿过晋北走廊向越州进发,与河络发生激战。

  星流2700年左右,夸父南下,在中央冰原带遭到燹王朝反击。燹乘胜追击,进入瀚州一带。

  星流2800年左右,人族仍取得战役胜利,但燹王战死,燹朝军队的一名将军趁机窃取了政权,建立了晁王朝。

  晁高帝元年五月,举行星瀚大典,划分天下九州为澜州、越州、殇州、瀚州、宁州、云州、雷州、中州、宛州。九州之称由此而来。

  尽管明月纪是一个充满了战乱和纷争的年代,但明月的祝福依然充盈着九州的各个角落,在河络的协助之下,晁皇朝制造了大量的大型工程、生产机械,其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木石奇迹,生产力水平不断攀升,这个空前强大的帝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影响力达到了九州历史的顶峰。

  印池纪

  印池代表水、思考和冥想。气候渐暖,覆盖大陆广大地区的冰原雪水融化,大洪水出现。以融化的蓝琼冰原为中心,水汇集成极广阔的大泽。

  星流3300年左右,地层变动加剧。人类发源地的雷州强烈地震,瘟疫继起,人类不得不放弃雷州,雷州逐渐变成荒芜人烟的蛮荒之地。

  星流3400年左右,气候作用下,洪水渐涨,在九州中心形成地中海,海水也有所上涨。晁王朝以为可以将洪水引入大海,驱役数十万河络族在宛雷边境修建长渠,河络族生怨。

  星流3500年左右,海平面已经高于九州内陆水面。修建运河的河络叛乱,掘开运河最后出口,南浩瀚洋之水倒灌入九州,在中部平原与大泽相汇形成广阔大海。后称为地中三海。海中鲛人顺着云望海峡深入九州内海。晁王朝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期夸父族凿开地火之眼,在北陆形成冰火地海,地中三海出现西北连接浩瀚洋的海峡。

  星流3600年左右,海水的压力引起宁州巨大地震,撕裂宁澜二州,宁州海峡出现。

  星流3700年左右,贲王朝在晁王朝废墟上建立,势力范围只有东陆中州一带。被隔离在北方大陆瀚州游牧人类部族渐发展出不同于东陆的独立文化,建立大小数十个部族,被统称为蛮。

  星流3800年左右,贲王朝与羽族争夺澜州。羽人退回宁州。

  星流3900年左右,羽人的航海技术日趋成熟,进行了首次环绕东陆的航行。

  星流4000年左右,河络完成首次统一,开始离开地下王国,在宛州内陆建造辉煌的城市群。这在河络历史上被称为“叛离真神的迁徙”。

  郁非纪

  郁非代表火、雄心与志向,这是一个被冲突和争斗笼罩的纪元。

  星流4100年左右,夸父族生存环境在冰火地海形成后逐渐恶劣,为夺取生存资源,蛮族和夸父的争斗开始。

  星流4300年左右,人族贲王朝内乱。

  星流4400年左右,羽族运用鹤雪团在澜州发动对人族的袭击,并且扶持海盗掠劫人族商船,海盗在潍海兴起。羽人占领澜州三分之二以上。

  星流4500年左右,夸父大酋长率部击溃蛮族。蛮族创立了“库里格大会”,库里格的意思是“都坐下”,在这个大会上不论大小部落的人,都可以坐着开会,没有尊卑的区别。逊王成为了草原上第一位大君。

  星流4600年左右,胤王朝建立。

  星流4700年左右,人族突然撕破和平条约向澜州羽人发动突袭,羽人损失惨重,势力逐步退出澜州。

  星流4800年左右,胤王朝突袭宛、越州的河洛,打破了维持近八百年的和平。毫无防范的河络遭遇到了大屠杀。幸存部落的河洛向雷眼山雁返湖方向突围。重新退居山区地下,而胤军亦无力进攻。

  星流4900年左右,一支河络掘通雷眼山脉中的地脉,形成一座不时喷发的活火山,这支河络因此灭绝。

  填盍纪

  填盍代表谨慎、细致、周密。在这个纪元中,九州日渐繁荣,各族贸易增多。商贾们的身影始终隐藏在填盍纪金碧辉煌的历史之下,暗中拨动着历史的算筹。

  星流5000年左右,胤王朝达到顶峰。人类向宛州不断移民,宛州商会成立并不断扩充实力,逐渐形成宛州十城的格局。

  星流5200年左右,胤王朝风炎皇帝两次北伐,但都无功而返,王权衰落的隐患从此种下。乱世时代开始。

  星流5380年左右,人类与河洛签订北邙之盟,河络重新与人类交往。

  星流5400年左右,出身下唐的姬野统一中州,建立燮朝,乱世结束。九州进入另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时代。

  星流5500年左右,商业更加繁荣,宛州被开发将近三分之一。

  星流5800年左右,晟朝建立。

  寰化纪

  寰化代表游荡和偏离。这是个混乱不断的时代,各个种族之间的战争重起。这也是个大发现的时代,前仆后继的冒险者向外进发,去探索未知领域,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前所未有地多了起来。

  星流6011年,端朝建立。牧云氏族和穆如氏族共治天下。晟朝皇族逃入了皇城地下的迷宫之中,把“后晟”在地下维续了三百余年。

  星流6300年,牧云和穆如氏族三百年的盟约破裂。天下大乱,端朝灭亡。东陆分崩成数十个小国邦。星辰下坠,引力使海水上涨,吞没了大地。天启沉没。鲛族顺着倒灌的河流入侵大陆,同时也促进了陆地种族造船术和航海术的大发展。

  星流6400年,羽人广泛播种巨年,巨大的年木遮天蔽日,高耸如云,树荫可遮蔽方圆数百里的土地。河洛则掘通了连络各个地下王国的通道。鲛人向南探索大洋之极。

  星流6500年,经历二百年的乱世后,一个新的徽王朝在东陆崛起。不久一队来自西陆的商船到达泉明港,引起震动。西陆人向徽王朝贡,自称为三百年前流落云州的端朝“海遗民”后代。徽王朝与海遗民缔结外交关系。

  星流6700年,徽王朝与北陆蛮人多有战争,北陆王夺罕统一瀚北,兴建王都庞歌染尼。蛮人与夸父族联合,向北探索世界之极。

  暗月纪

  星流7000年——未知

  星流7999年——未知

  谷玄纪

  谷玄代表黑暗、终结、秩序的流失。

  星流8000年,这是九州缥缈时代的最后一个纪年,也是最华丽的历史时期。星辰力学的大发展使得各种族的科技文明突飞猛进,出现了钢铁的羽翼、机械的丛林和浮空的城市,生活富足有序,各种族尽情享受终章前的狂欢。

  星流8900年左右,高帝国逐渐吞并了散布于九州的其余十几个国家,最终成为横跨三陆的霸主。

  星流8997年,谷玄无限接近大地,将所有的星空渲染成黑夜。毁灭到来……

  原始与无序的宏伟力量苏醒。一颗接一颗,星辰坠落到大地上,伴随着惊天动地的震撼,伴随着毁灭一切的冲击。在这最后的波动中,有意识的种子被埋藏下来。它蕴含了上一个世界里的精华。当世界毁灭的混沌逐渐澄静,这颗种子便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度萌芽。等待着新世界的再次诞生。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1、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

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

2、史:史书,即正史。

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3、子:先秦百家著作。

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4、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扩展资料:

“经史子集”属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

《宋书》出自宋朝,是宋代文献学家苏辙根据古籍整理而成,全书共分为十部,包括《宋史》、《明史》、《史记》、《司马迁志》等。《宋史》的第二部“宗室本纪”中有关祖宗十八代的记录。

望采纳

一、奴隶社会

1、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2、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 (今山西临汾) 唐帝尧

3、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济) 虞帝舜

4、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5、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6、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7、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 约前1300年-约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阳)商王汤 商(殷)王盘庚

8、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1)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2)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①——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②——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

9、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10、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11、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12、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13、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14、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15、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16、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1)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2)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3)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17、晋朝:265年-420年

(1)西晋:265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2)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18、十六国:304年-420年

19、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②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③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④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2)北朝:386年-589年

①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②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③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④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北齐文宣帝高洋

⑤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21、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23、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武周武后武则天

24、五代:907年-960年

(1)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梁太祖朱温

(2)后唐:923年-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

(3)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4)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5)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25、十国:907年-979年

26、辽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27、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太祖赵匡胤

(2)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赵构

(3)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4)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5)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28、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29、明朝: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1)后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辽宁沈阳) 后金(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大顺:1644年-1644年京师 (今北京市) 闯王李自成

30、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31、中华帝国: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宪帝袁世凯

32、伪满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长春)康德帝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皇朝更替顺序背诵: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参考资料:

_中国历史朝代

(孔子、孟子、老子、曾子)的时间排列顺序?

老子,孔子,曾子,孟子。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