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第1张

先秦到中国明朝和清朝的时期,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具有很大的特色,其中包含了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

先秦的优伶主要在贵族们饮宴时歌舞助兴,有时模仿一些人的言谈举止,以博得在场人的开怀大笑。早期的优伶乐舞机构在商代出现,当时称为“瞽宗”。在那里专职乐舞人员实施乐舞管理,传授乐舞。

汉代的优伶机构称为乐府,专门负责收集民间乐曲,从事撰写歌词、演出乐舞的工作。其突出的特点是雇佣一些文人墨客,专门编写故事剧本,供优伶们在宫廷、贵族需要的时候演出。

唐代 的参军戏是优伶歌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唐代演参军戏的名角很多,如黄幡绰、李仙鹤等还因此受到皇上的宠爱。

南戏,北宋时期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因此有称作“永嘉杂剧”。初期的南戏剧情简单,只需要三四个演员,多用小曲演唱。南戏的角色主要是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演唱的形式既有独唱、接唱,又有合唱,非常灵活。

杂居是元代北方地区的一种兼有歌舞、对白而且能表演故事的短剧。每本四折,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四折戏中,演员要用不同的宫调演唱。其中男主角叫正末,女的称正旦,配角有外末、冲末、外旦、净等。

明清的传奇起源于唐代的传奇文学。明清的传奇指的则是取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篇戏曲。清代还出现了上百种的地方戏。其中著名的有昆曲、余姚腔、海盐腔、戈阳腔、乱弹腔、秦腔、楚腔、三簧腔、柳子腔、滩腔、弦索腔等。各种地方唱腔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回顾我国戏曲产生、发展的历史,也就等于回顾了优伶走过的历程。优伶(后来称戏曲演员)从最初专供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逐渐下移,成为下层民众娱乐身心的艺术表演者。这也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扩展资料:

生行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

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

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

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花部”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丑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

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

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

—中国戏曲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 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先秦到中国明朝和清朝的时期,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具有很大的特色,其中包含了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先秦的优伶主要在贵族们饮宴时歌舞助兴,有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