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现象与电现象在古籍中有哪些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磁现象与电现象在古籍中有哪些记载?,第1张

古代关于磁学的知识相当丰富。我们祖先对磁的认识,最初是从冶铁业开始的。古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磁学知识。

磁与电有本质上的联系。古代对于某些静电现象的记载,如摩擦起电、地光与极光的电磁现象等,这恰恰是和磁现象相并列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觉功绩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咸阳的宫室太小,不足以展现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仪,就在公元前212年,下令在王家园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落阿房宫。

相传当年秦始皇在建造阿房宫北阙门时,令能工巧匠们“累磁石为之”,故称“磁石门”。磁石门运用了“磁石召铁”的原理,类似现代的安全检查门。

磁石门的作用,一是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门时以磁石的吸铁性能使隐甲怀刃者不能通过;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神奇,使其惊恐却步,不敢有异心,也称“却胡门”。

磁石门的营造,反映了秦国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尚属首创,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创举。

其实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同磁打交道。人们在同磁石不断地接触中,逐渐了解到它的某些特性,并且利用这些特性来为人类服务。古人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磁铁矿,就是磁石。我国古籍中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是在《管子·地教篇》中:“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古代人把磁石的吸铁特性比作母子相恋,认为“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

因此,汉代初期,都是把“磁石”写成“慈石”。

对于磁石吸铁这一问题,宋代道士陈显微和道教学者俞琰曾经做了探讨,认为磁石所以吸铁,是有它们本身内部的原因,是由铁和磁石之间内在的“气”的联系决定的,是“神与气合”使然。

明代末期地理学家刘献廷在他的《广阳杂记》一书中也说道,磁石吸铁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隔碍潜通”的特性。刘献廷还把铁的磁屏蔽作用理解为“自然之理”。

这种力图用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现象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水平,也只能作出这样的解释。

磁石门

功能:平肝潜阳;安神镇惊;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主眩晕;目花;耳聋;耳鸣;惊悸;失眠,肾虚喘逆。

吸铁石就是挑选加工过的磁性比较强的磁石,本质上属于同一种矿物质,临床上都是用磁石,可能跟杂质较多,而杂志中也有相应药用成分有关。

现在用磁石比较出名的是古中医派的,取其重镇之意,用来治疗亡阳,格阳,阳气浮越等症。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磁石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磁石的功效与主治 11 磁石的用法用量 12 磁石的化学成分 13 磁石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性状 134 鉴别 135 含量测定 136 饮片 1361 炮制 13611 磁石 136111 鉴别、含量测定 13612 煅磁石 136121 含量测定 136122 鉴别 1362 性味与归经 1363 功能与主治 1364 用法与用量 1365 贮藏 137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磁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磁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磁石 1 拼音

cí shí

2 英文参考

mag [朗道汉英字典]

lodesto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A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a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agit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agit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agitum(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agit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磁石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氧化物类矿物尖晶石族磁铁矿,主要含四氧化三铁(Fe3O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Magitum(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magit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磁石的别名

吸铁石、戏铁石、灵磁石、活磁石[2]。

7 来源

磁石为氧化物类矿物尖晶石族磁铁矿,主要含四氧化三铁(Fe3O4)[1]。

磁石为磁铁矿的矿石[2]。

8 产地

磁石产江苏、山东、辽宁、广东、安徽、河北等地[2]。

9 性味归经

磁石味咸,性寒;入肾、肝、肺经[2]。

10 磁石的功效与主治

磁石具有潜阳纳气,镇惊安神的功效,治眩晕,目昏,耳鸣,耳聋,虚喘,惊痫,怔忡,失眠[2]。

11 磁石的用法用量

煎服,9~30g,先煎[2]。

12 磁石的化学成分

磁石主成分为四氧化三铁,杂有锰、钙、氧化硅[2]。

13 磁石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磁石

Cishi

MAGNETITUM

132 来源

本品为氧化物类矿物尖晶石族磁铁矿,主含四氧化三铁(Fe3O4)。采挖后,除去杂石。

133 性状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略带方形,多具棱角。灰黑色或棕褐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体重,质坚硬,断面不整齐。具磁性。有土腥气,味淡。

134 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01g,加盐酸2ml,振摇,静置。上清液显铁盐的鉴别反应(附录Ⅳ)。

135 含量测定

取本品细粉约025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盐酸15ml与25%氟化钾溶液3ml,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滴加6%氯化亚锡溶液,不断摇动,待分解完全,瓶底仅留白色残渣时,取下,用少量水冲洗表面皿及瓶内壁,趁热滴加6%氯化亚锡溶液至显浅**(如氯化亚锡加过量,可滴加高锰酸钾试液至显浅**),加水100ml与25%钨酸钠溶液15滴,并滴加1%三氯化钛溶液至显蓝色,再小心滴加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至蓝色刚好褪尽,立即加硫酸-磷酸-水(2:3:5)10ml与二苯胺磺酸钠指示液5滴,用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滴定至溶液显稳定的蓝紫色,每1ml的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相当于5585mg的铁(Fe)。

本品含铁(Fe)不得少于500%。

136 饮片 1361 炮制 13611 磁石

除去杂质,砸碎。

本品为不规则的碎块。灰黑色或褐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质坚硬。具磁性。有土腥气,味淡。

136111 鉴别、含量测定

同药材。

13612 煅磁石

取净磁石块,照煅淬法(附录Ⅱ D)煅至红透,醋淬,碾成粗粉。

每100kg磁石,用醋30kg。

136121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铁(Fe)不得少于450%。

136122 鉴别

同药材。

1362 性味与归经

咸,寒。归肝、心、肾经。

1363 功能与主治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用于惊悸失眠,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肾虚气喘。

1364 用法与用量

9~30g,先煎。

1365 贮藏

置干燥处。

137 出处

  在古代,磁石已被用作一种天然药石,医治各种疾病。那么磁石具体都有哪些功效与作用。下面一起来看看磁石的功效与作用吧!

中药磁石的功效

 宁心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

 宁心安神,过去是镇心安神、重镇安神,除了一般的心神不宁,还用于神志失常的癫狂或癫痫做辅助药,它兼有平肝潜阳的功效,又是平肝阳的药,肝阳上亢往往引起心神不宁,阳浮而神动,阳浮就是肝阳上亢,所以对肝阳上亢的心神不宁更适合。它还略有一点滋养肝阴的作用,所以它兼顾了肝阳上亢本身就存在的肝肾阴虚的这个本质。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肝阳上亢是由肝肾阴虚引起的,一般都要配伍补阴的药,还可配伍清肝火的。从而名目,改善听、视力,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亏虚,听、视力下降,它滋养肝肾是一种倾向性,要配伍典型的滋养肝肾的药。过去还有纳气平喘,治疗肾不纳气,久咳虚喘,出气多进气少,但作用不明显。要火煅,醋淬增效。

 1镇惊安神,用于心神不宁、烦躁失眠、惊悸癫痫。磁石质重性降,入心经,有镇惊安神之功。其味咸入肾,又有益肾之效。常用于肾虚肝旺,肝火上扰心神所致之心神不宁、失眠、惊悸及癫痫等证。常与朱砂、神曲配伍,如磁朱丸。

 2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磁石入肝肾二经,既能平肝潜阳,又能益肾阴而敛浮阳,常与石决明、白芍、生地等同用治疗阳亢眩晕之证。

 3聪耳明目,用于肝肾亏虚,耳鸣、耳聋、目暗等。磁石能养肾益精、聪耳明目,常用治肝肾亏虚所致的视力、听力下降。治肾虚耳鸣、耳聋,多配伍熟地、山茱萸等补肾之品,如耳聋左慈丸;治肝肾不足,视物昏花,可以磁朱丸配合养肝补肾明目之品如女贞子、枸杞子等同用。现代临床以磁朱丸治疗白内障有效。

 4纳气平喘,用于肾虚作喘。磁石既能养肾,又可纳气,常与五味子、胡桃肉、代赭石等同用,治肾不纳气之虚喘。

 另外,磁石酒渍服,可治阳痿;研末外敷,又治金疮出血。

中药磁石的作用

 本品主含四氧化三铁(Fe3O4),有镇静作用,对缺铁性贫血有补血效果。

 1磁石主要为四氧化三铁(Fe3O4),其中FeO为31%,Fe2O3为69%;尚含砷、锰、铬、镉、钴、铜、镍、铅、锌、钛、钡、铝等微量元素。本品有镇静、抗惊厥的药理作用。因其含铁,故对缺铁性贫血有益。

 2磁石经火煅醋淬后,其砷含量不仅明显降低,且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明显增强,故以火煅醋淬后入药为佳。

 3传统认为本品有纳气平喘之效,常须与补肾纳气之品配伍以治肾虚喘促。但现今临床少用。

中药磁石的应用

 1用于心神不宁,癫狂等证。本品能宁心安神,又可潜纳浮阳,宜于阴虚阳亢致心神不宁,烦躁不安、惊悸、失眠者,可与白芍、地黄、酸枣仁等滋阴潜阳、养心安神之品配伍。若治痰浊蒙蔽心窍之癫狂,可作石菖蒲、牛黄化痰开窍,宁心安神药物的辅佐。

 2用于肝阳上亢证。本品有平肝潜阳之功,故肝阳上亢不论是否兼有心神不宁之证均可选用。若肝阳上亢而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失眠者,可与石决明、龙骨、牡蛎等平肝潜阳药物同用。

 3用于耳聋,目暗不明。本品有一定聪耳明目之效。治肝肾亏虚之耳鸣、耳聋者,须与五味子、山茱萸等补肾益肝之品配伍。治肝肾不足之目暗不明,视物模糊者,宜与菟丝子、枸杞子等补肝肾明目之品配伍。

磁石的药用选方

 1、治久患耳聋,养肾脏,强骨气:磁石一斤,猪肾一对。以水五升,煮磁石取二升,去磁石,投肾,调和以葱、豉、姜、椒作羹,空腹食之,作粥及入酒并得。

 2、补肝肾虚,止冷泪,散黑花:磁石一两,菖蒲、川乌、巴戟、黄芪、苁蓉、玄参各等分。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酒汤下,空心服。

 3、治子宫不收,名瘣疾,痛不可忍:慈石酒浸,煅、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卧时滑石汤下四十丸,次早用磁石散,米汤服二钱。

 4、治耳聋耳鸣,常如风水声:磁石半两,木通、菖蒲各半斤。上三味,以绢囊盛,用酒一斗浸,寒七日,暑三日,每饮三合,日再。

 5、治大肠虚冷脱肛:干蜗牛子一百枚,磁石二两。上药,以水一大盏,煎磁石五钱,至五分,去滓,调蜗牛末一钱服之,日三服。

 6、明目,益眼力:神曲四两,磁石二两,光明砂一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不禁。

 7、治诸般肿毒:吸铁石三钱,金银藤四两,黄丹八两,香油一斤。如常熬膏贴之。

 8、治阳不起:磁石五斤(研)。清酒三斗,渍二七日,一服三合,日夜一。

 9、治金疮肠出,欲入之:磁石、滑石各三两。为末,以白米饮调方寸匕服,日再服。

1 脑立清丸说明书

2 耳聋左慈丸说明书

3 磁石的使用方法

4 野生杜仲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5 龟板食用方法

6 养生长寿的经典中药方有哪些

磁铁矿,是指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属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多为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或具暗蓝靛色。条痕黑,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5。密度516~518g/cm3。具强磁性。性脆。无臭,无味。常产于岩浆岩、变质岩中。

海滨沙中也常存在。分布山东、河北、河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湖北、云南、广东、四川、山西、江苏、安徽。

矿物名。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3O4,晶体属等轴晶系的氧化物矿物,晶体常呈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完好单晶形呈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呈菱形十二面体时,菱形面上常有平行该晶面长对角线方向的条纹。集合体为致密块状或粒状。

颜色为铁黑色,条痕呈黑色,金属光泽或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摩氏硬度55-6,比重48-53。因为它具有强磁性,中国古代中国古籍中称为磁石,表征它具有磁性;此外尚有偩铁石、磁石、玄石等名称。含铁量为724%,是最重要的铁矿石。如矿石中含有害元素很少,可直接用于平炉炼钢。不少磁铁矿中还伴有钛、钒、铬等元素,冶炼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磁铁矿还是传统的中药材之一,中医认为有镇静安神的功效。磁铁矿晶体具反尖晶石型结构(见尖晶石)。单晶体常呈八面体也呈菱形十二面体,双晶常见集合体呈块状或粒状。铁黑色,半金属光泽,有时具八面体裂理。摩斯硬度55~65,比重52,具亚铁磁性,是矿物中磁性最强的能被永久磁铁所吸引。其中具有极磁性、能吸引铁针等物的称为极磁铁矿。又称为慈石、磁石、玄石。是矿物中磁性最强的,能被永久磁铁吸引,中国古代的指南针"司南"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制成的。氧化后变为赤铁矿或褐铁矿。 磁铁矿晶体常呈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是矿物中磁性最强的,能被永久磁铁吸引,氧化后变为赤铁矿或褐铁矿。

磁铁矿分布广,有多种成因。生于变质矿床和内生矿床中,岩浆成因矿床以瑞典基鲁纳为典型;火山作用有关的矿浆直接形成的以智利拉克铁矿为典型;接触变质形成的铁矿以中国大冶铁矿为典型;含铁沉积岩层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铁矿,品位低规模大,俄罗斯、北美、巴西、澳大利亚和中国辽宁鞍山等地都有大量产出。磁铁矿是炼铁的主要矿物原料,也是传统的中药材。

古代关于磁学的知识相当丰富。我们祖先对磁的认识,最初是从冶铁业开始的。古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磁学知识。磁与电有本质上的联系。古代对于某些静电现象的记载,如摩擦起电、地光与极光的电磁现象等,这恰恰是和磁现象相并列的。在我国古代,大约在春秋末期成书的《管子•地教篇》、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等,都曾记述了天然磁石及其吸铁现象,还记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针“司南”。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自觉功绩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咸阳的宫室太小,不足以展现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仪,就在公元前212年,下令在王家园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落阿房宫。

相传当年秦始皇在建造阿房宫北阙门时,令能工巧匠们“累磁石为之”,故称“磁石门”。磁石门运用了“磁石召铁”的原理,类似现代的安全检查门。

磁石门的作用,一是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门时以磁石的吸铁性能使隐甲怀刃者不能通过;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神奇,使其惊恐却步,不敢有异心,故也称“却胡门”。

磁石门的营造,反映了秦国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尚属首创,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创举。

其实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同磁打交道。人们在同磁石不断接触中,逐渐了解到它的某些特性,并且利用这些特性来为人类服务。

古人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磁铁矿,就是磁石。我国古籍中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是在《管子•地教篇》中:“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古代人把磁石的吸铁特性比作母子相恋,认为“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因此,汉代初期,都是把“磁石”写成“慈石”。对于磁石吸铁这一问题,宋代道士陈显微和道教学者俞琰曾经作过探讨,认为磁石所以吸铁,是有它们本身内部的原因,是由铁和磁石之间内在的“气”的联系决定的,是“神与气合”使然。

明代末期地理学家刘献廷在他的《广阳杂记》一书中也认为,磁石吸铁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隔碍潜通”的特性。刘献廷还把铁的磁屏蔽作用理解为“自然之理”。

这种力图用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现象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水平,也只能作出这样解释。

我国古代还把磁石吸铁性应用于生产上。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朱琰著的《A说》记有古代烧白瓷器的时候,用磁石过滤釉水中的铁屑。因为素瓷如果沾有铁屑,烧成后就会有黑斑。

磁石也应用于医疗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宋代的人用磁石吸铁作用来进行某种外科手术,如在眼里或口里吸收某些细小的铁质异物。这在现代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磁性疗法,对关节炎等疾病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我国关于地球磁场可以磁化铁物的记载,也见于一些著作中。如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卷8《指南说》的注中引滕揖的话:“铁条长而均者,悬之亦指南。”

磁偏角、磁倾角和地磁场的水平分量称作“地磁三要素”。欧洲人对磁偏角的发现是在哥伦布海上探险途中的1492年,磁倾角的发现还要晚一些。而我国对磁偏角、磁倾角的发现都要早得多。

北宋时期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所记述的制指南针法,是包含有一定的地磁学知识的。甚至有关磁倾角的知识也反映在这种磁化法中。既然指南针在磁化过程中要北端向下倾斜,这就隐含着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有个倾角的存在。

至今所发现的有关磁偏角的比较权威的文献记载,是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

沈括在磁学上的贡献有如下3点:一是给出了人工磁化方法,二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三是讨论了指南针的4种装置方法,为航海用指南针的制造奠定了基础。另外,沈括对大气中的光、电现象也进行了研究。

从后来的地磁学发展知道,磁偏角是随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同一地点的磁偏角大小又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这些变化是由于地磁极不断变动所致。

至南宋时期,磁偏角因地而异的情况有了更明确的记载,并且被应用到堪舆罗盘上。

至元明清时期,堪舆罗盘也都设有缝针,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制的罗盘的缝针方位也都不一致。这可以看成是我国古代关于偏角因时、地而变化的原始记录。

在物理学上,磁与电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我国古人把磁现象与静电现象联系在一起,并且统一地归结为“气”,是有意义的。后来人们对于静电吸力的观察更加深入了,发现了一些特别的情况。

比如三国时期,人们已经知道“琥珀不取腐芥”。“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绝缘性能很好,经过摩擦后就能吸引轻小物品。这个现象,汉代以来就为人们所熟知。

“腐芥”是指腐烂了的芥籽,必定满含水分,因而具有黏性,容易粘着别的物体上,难以吸动。

另外,腐芥上蒸发出水气使周围空气以及和它接触的桌面都潮湿,以致易于导电。当腐芥接近带电体,因感应而产生的电荷,容易为周围的潮湿空气传走,所以静电吸力一定很小。

可见“琥珀不取腐芥”不但是事实,而且是符合电学原理的,也是人们深入观察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所得到的一个结论。

古人认为,琥珀经过人手的摩擦,容易起电,才是真的琥珀。可见,古人已经知道以是否具有明显的静电性质,作为鉴别真假琥珀的标准,这是初步的电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摩擦起电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火星,并伴随轻微的声响。这种称为“电致发光”的现象,在古代也时有发现与记录。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这里记载了两个现象,一个是梳子和头发摩擦起电,另一个是外衣和不同原料的内衣摩擦起电。

古代的梳子,有漆木、骨质或角质的,它们和头发摩擦是很容易起电的;丝绸、毛皮之类的衣料,互相摩擦也容易起电。当天气干燥,摩擦强烈时,确实能有火星与声响。

当然这火星与声响是十分微弱的,古人能觉察到,说明十分仔细、认真。

古代观察到的电磁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除了雷电以外就是地光与极光。

我国古代关于地光的记载,以各地方志里为最多,例如:《成都志》记载,293年2月4日,成都发生地震之前,“有火光入地”;《正德实录》记载,1513年12月30日,四川“有火轮见空中,声如雷,次日戊戌地震”;《颍上县志》记载,1652年3月24日,安徽颍上地震发生时,“红光遍邑”等。

所有这些文字里的“火光”、“火轮”、“红光”等都是古人形容地光的名词。

上述这些记载是如此确切、生动,它们是科学史上极其珍贵的资料。它们的意义在于地光能够反映岩层的活动,和地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有助于临震预报。

极光分为北极光和南极光。我国地处北半球,故只能看到北极光。高纬度地区看到极光的机会比较多,但在中低纬度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不过亮度要弱得多。

一般认为极光的原因在于:太阳发射出来的无数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它们沿着地球磁力线降落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空层,并以高速钻入大气层,这些带电粒子跟大气中的分子、原子碰撞,致使大气处于电离并发光,这就是极光。

各种原子发出不同的色光,所以极光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一般为黄绿色,但也有白色、红色、蓝色、灰紫色,或者兼而有之。

我国古代关于极光的记载很早。远在几千年前传说的黄帝时期曾出现过“大电光绕北斗枢星”。

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记录了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50年的一次极光:“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描述了极光的时刻、方位和光色,是我国最早而翔实的极光记载,比西方早了600多年。我国古代关于极光的记载是很丰富的。当时没有极光的名称,而是根据各种极光现象的形状、大小、动静、变化、颜色等分别加以称谓。

这种分类命名法,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可见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极光是研究日地关系的一项重要课题,它跟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古代记载下来的极光史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太阳活动、地磁、电离层等变动的规律,还可以探讨古地磁极位置的变迁过程。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 汉以前人们把磁石写做“慈石”,是慈爱石头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铁,那么是否还可以吸引其他金属呢?我们的先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磁石不仅不能吸引金、银、铜等金属,也不能吸引砖瓦之类的物品。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磁石只能吸引铁,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现在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 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他们很清楚。 第一个描述了磁偏角的是沈括。他在《梦溪笔谈》里描述了他对磁的探究,描述了磁偏角。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利用磁,先后制成了司南、指南鱼、指南针。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的典型是郑和下西洋。指南针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磁现象与电现象在古籍中有哪些记载?

古代关于磁学的知识相当丰富。我们祖先对磁的认识,最初是从冶铁业开始的。古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磁学知识。磁与电有本质上的联系。古代对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