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大小字颁行后使用了近300年与汉文在辽国内并用对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契丹大小字颁行后使用了近300年与汉文在辽国内并用对吗,第1张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八部之后即皇帝位,成为契丹国的开国皇帝。契丹立国之后曾经以“契丹”和“辽”为双国号,这个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国家在中原地区四分五裂之时崛起,很快就成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他们除了有超高的“武力值”之外,还向中原文明学习,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并已汉字文蓝本创造了专属于本国的契丹文。之所以说契丹文“专属于”契丹国,是因为他们曾经把契丹文视为国家机密,甚至只允许契丹贵族使用,并严禁将以契丹文书写的只言片语流传出境,于是就出现了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契丹文随着契丹民族一起消逝,成为至今无人能破解的“死亡文字”。

契丹造字

曾被使用三百多年的契丹文现在为何成了无人能破解的“死亡文字”

打开新浪新闻

两宋时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文化与经济的巅峰期,而辉煌灿烂的中原文明也对周边的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一个独立的体系,与极力复杂化的西夏文不同,契丹文重在将汉字简化,甚至有些字看起来比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还要简单。在契丹建国之后不久,即太祖神册五年(公元920年)耶律阿保机便命令大臣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五年春正月乙丑,始制契丹大字)。

大小之分

曾被使用三百多年的契丹文现在为何成了无人能破解的“死亡文字”

打开新浪新闻

契丹文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耶律阿保机在最初下令颁行契丹大字五年之后,他的弟弟耶律迭剌又创造了契丹小字。这两种文字在整个契丹历史上都是并行使用的,其中契丹小字多和汉字一起用于契丹的诏书等正式场合。

曾被使用三百多年的契丹文现在为何成了无人能破解的“死亡文字”

打开新浪新闻

两种文字的最大区别就在与契丹小字虽然也是采用了汉字的基本笔划,但它是表音文字——耶律迭剌在发明的过程中参考了回鹘文的体制,用汉字的书写方式表达契丹语的发音。据目前学者的统计,契丹大字大约有三千多字,契丹小字的表音符号大约有四百五十个以上。

限制使用

曾被使用三百多年的契丹文现在为何成了无人能破解的“死亡文字”

大家知道,契丹立国之后曾经扶植多个政权以对抗中原王朝,比如后晋和北汉,后来还将后晋吞并,并长期占据燕云十六州。契丹国内有大量的汉人,他们虽然也是契丹的子民,却不被允许使用契丹文,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身在北方的汉人非常之多,他们密集地聚居在燕云十六州附近并且自幼学习汉族的语言和文化,而契丹立国之前也曾经长期使用汉字,所以在后晋故地推广契丹文比较困难。第二、契丹贵族本身也将契丹文限制在上层阶级中使用,后来还曾经下令严禁将以契丹文书写的只言片语流传到国外。故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契丹文基本上只有墓志铭和印章。

文化消亡

曾被使用三百多年的契丹文现在为何成了无人能破解的“死亡文字”

打开新浪新闻

在限制推广的情况下,契丹文是随着辽国的灭亡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急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宋朝廷和不满压迫而起兵抗辽的金国达成“海上之盟”并一起出兵将立国已经二百一十年的辽国消灭。在灭国的同时,辽国贵族将大量珍贵的契丹文献销毁,而金国在创造了本民族的女真文之后,又在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废除了已经使用接近三百年的契丹文,随着公元1218年西辽的灭亡,契丹文就真正成为了没有人使用的文字。

而现在,八百年已经过去了,虽然不断地有契丹石刻出土,但是契丹文的破译却始终困难重重,甚至没有人能够翻译任意一句完整的契丹文。曾经辉煌的契丹文化,也只能通过周边民族的历史记载来了解,这也真的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文化只有不断地被推广、被传播才能保证其生命力。

讯,2%2C%22backId%22%3A%22%22%2C%22browser%22%3A%22Chrome%22%7D&skipAd=0&backUrl=%257B%2522needBackConfig%2522%253A%25221%2522%257D&ustat=__271583349_1669777059_073413500&opid=16709298357913582479

一、评判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 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二、各种古籍善本的市场价格    

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三、古籍善本的几种作伪手法。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它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籍善本作伪的手法有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收藏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籍,并可请专家一起鉴定,应注意去伪取真,才能真正做到所购古籍物有所值。

       “安史之乱”以后,军阀混战,北方民族崛起,五代就有沙陀族建立后唐和后汉,继而是契丹人建立辽朝,党项人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朝,蒙古人东西征战势不可当。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制定了防止割据、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守内虚外的国策,军队的战斗力严重削弱。面对北方诸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袭,宋朝统治者穷于应付,屡屡败北,不断妥协退让,议和苟安,更无暇关心境内其他民族,仅以笼络、羁縻怀柔政策,以求无事,从而缓解其北部军事压力。面对北方强邻的严重威胁,宋人的民族历史观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宋人强调“夷夏大防”,以“正统论”来区分大宋与北方诸强邻的历史地位,在所撰史书中,更竭尽对历史上和现存民族政权的鄙视和批评。 

         宋朝时“夷夏”对立的情况前所未有,学界的正统史观更趋强烈。宋正统史观的始作俑者欧阳修连撰七篇文章,阐述其“正统论”,说“君子大居正”,“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欧阳修还将这些思想实践在他的史学著作中,其所撰《新五代史》在以主要篇幅撰成梁唐晋汉周之纪传考(即志)之后,将十国列为世家,以《四夷附录二》三卷居于全书之末,序云:“呜呼,夷狄居处饮食,随水草寒暑徙迁,有君长部号而无世族、文字记别,至于弦弓毒矢,强弱相并,国地大小,兴灭不常,是皆乌足以考述哉!惟其服叛去来,能为中国利害者,此不可以不知也。自古夷狄之于中国,有道未必服,无道未必不来,盖自因其衰盛。

        虽尝置之治外,而羁縻制驭恩威之际,不可失也。其得之未必为利,失之有足为患,可不慎哉!作《四夷附录》。”以附录第一、第二两篇记契丹辽自耶律阿保机至其孙耶律璟的历史,系以梁唐晋汉周之年号,称“阿保机僣号”,“十四州之俗,至今陷于夷狄”。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的“褒贬义例”的史家书法和正统史观。其后,学者对正统观多有讨论,司马光言:“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夏(或作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僣伪哉!”这是在讨论三国史时所说,但在其撰至五代之契丹辽的历史时,却不得不面对现实,以五代诸朝正统,不系契丹辽的年号,称契丹王、帝为“契丹主”,屡以“契丹入寇”、“犯塞”为词,皆显其此时仍认契丹辽为非正统政权。

        苏轼也有“正统论”多篇。苏东坡门人陈师道亦撰写了《正统论》,训统为一,以为统者,一天下而君之者也。 靖康元年(1126)底,金军第二次南下,开封沦陷。次年四月,徽、钦二宗及后妃、皇族、大臣三千多人被俘虏北去,北宋灭亡。南渡后的宋朝,对金人的夷氐胡虏身份一再强调,国仇家恨的悲痛,伴随着对“夷氐猾夏”的激愤,正统论更成为学术思想之大宗。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自序开篇即言:“呜呼!靖康之祸,古未有也。夷氐为中国患久矣。昔在虞周,犹不免有苗、玁狁之征。汉唐以来,如冒顿之围平城,佛狸之临瓜步,颉利之盟渭上,此其甚者。又其甚者屠各陷洛,耶律入汴而已。是皆乘草昧凌迟之时,未闻以全治盛际遭此易且酷也。”

契丹大小字颁行后使用了近300年与汉文在辽国内并用对吗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八部之后即皇帝位,成为契丹国的开国皇帝。契丹立国之后曾经以“契丹”和“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