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1张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桐城派先驱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安徽桐城人。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答赵少宰书》),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己卯行书小题序》)他铺石开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

  奠基者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他树起“义法”说的大旗。“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方苞取来论文,“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合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分开来说,“义”指文章的内容,“若古文则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答申谦居书》),以儒家经典为宗旨,而他自谓“学行继程朱之后”,故具有明显的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法”指文章的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文辞等。两者关系是义决定法,而法则体现义。他讲文章作法,或侧重于“虚实详略之权度”,或追求“首尾开合,顺逆断续”之“脉络”,或提倡用语“体要”和简洁,偏重文法,但他认为“义”即在其中,这是“法以义起而不可易者”。(《史记评语》)他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沈廷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记其语:“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徘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中俳巧语”,使古文用语典雅、古朴、简约,显然适应清统治者“清真古雅”的衡文要求,并给古文建立更严格的具有束缚性的规范。由于与制举之文相通,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所以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方苞的古文选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开桐城派风气。读史札记和杂说,如《汉文帝论》、《辕马说》等简洁严整,无枝蔓芜杂之病。游记如《游雁荡记》,赠序如《送刘函三序》,碑铭如《先母行略》、《兄百川墓志铭》、《田间先生墓表》等,详略有致,具有法随义变的特点。《狱中杂记》以其亲身经历,揭露狱中种种奸弊、秽污、酷虐,事繁而细,条理分明,文字准确。最著名的《左忠毅公逸事》描绘左光斗形象,笔简语洁,史可法入狱相会一段,凛然正气,尤为感人:

  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目光如炬,怒目:“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刘大櫆(1698~1779)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他还认识到“行文自另是一事”,“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从而对“行文之道”的“神”、“气”、“音节”等要素给予重视,突破“言有序”的范围。他所说的“神”、“气”是作者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二者比较,“神”是首要的,居于支配地位,“气”是贯穿文章的气势韵味,“神为主,气辅之”。为了使“神”、“气”易于掌握而不至于无可捉摸,又提出因声求气说,由字句以求音节,再由音节以求声气,音节是行文的关键,诵读能体会文章的“神”、“气”,这就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和方法,也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桐城文论发展上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其文章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以“雄奇恣睢,铿锵绚烂”(吴定《刘海峰先生墓志铭》)称胜。游记文如《游晋祠记》、《游大慧寺记》、《游万柳堂记》等借景抒情,讽世刺时,近于雄肆奇诡,姚鼐评为“有奇气,实似昌黎”。(《海泊三集序》评语)《书荆轲传后》、《送姚姬传南归序》、《息争》等可看出其文章的音节之美。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充任四库馆纂修官,后辞官告归,先后主讲于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四十多年。他壮大了古文的声势,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首先,他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让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天赋与学力相济,“义法”外增加考证,以求三者的统一和兼长,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文章的目的。其次,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描绘两者鲜明的特色,提出“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协合以为体”,追求刚柔相济,避免陷入“一有一绝无”的片面和极端,接触到文学审美风格的实质问题,对后世影响甚大。最后,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层次虽低但比较具体,精寓于粗,相互依存,从学习角度,由“粗”把握“精”,待融贯其“精”后再遗弃可见的“粗”的部分,摆脱“文之粗”的束缚,匠心独运,就使古文进入最高境地,细密和完善了刘大櫆因声求气说。他还纂辑《古文辞类纂》,以13类体裁选辑七百馀篇自战国、秦汉、唐宋八大家到归有光、桐城派方苞、刘大櫆的古文,以为示范,确立古代散文发展的“正宗”文统,被桐城古文家奉为圭臬,影响甚广。

  姚鼐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他生活于“乾嘉盛世”,坐而论道,雍容俯仰,晚年以授徒为业,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他没有方苞的遭遇,也没有刘大櫆的不平,但学习传统眼界宽,对古文艺术体会深,散文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要高。《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等文,虽寓考据于辞章,却文法考究,内容紥实,语言凝练简洁,刻画生动,颇有文采,如《登泰山记》,写日出一段: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游媚笔泉记》雅洁清畅而富有声色,《李斯论》笔法严谨兼婉转有序,《袁随园君墓志铭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复鲁絜非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能形成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姚门之后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梅曾亮在姚鼐后“最为大师”,方东树继续鼓吹“义法”理论,使桐城派声势更甚,许多“文宗桐城者”并非都是桐城人,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我国文学史所少见。

  桐城派分支是阳湖派,代表人物恽敬(1757~1817)和张惠言均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等,比“正统”古文要恣肆不拘,富有词采。桐城派馀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盛,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到“桐城嫡派”的严复、林纾,他们翻译西方著作的业绩,未能挽救桐城派古文的颓势,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结束了该派的历史命运。

  不傍桐城门户、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袁枚写散文,也写骈文,议论、碑记、书序、尺牍,几无体不备。大都感情真挚,生动清新,富有个性,甚至放言无惮,敢于冲决传统观念,显示出不凡的胆识。论说文《郭巨论》、《策秀才文五道》等,立意精辟,写得气势逼人而具有雄辩的说服力量。《随园记》表达顺适自然和抒张天性的人生观,《所好轩记》揭示自己种种平凡的情欲,毫无讳饰,看似不用气力,却文气完足,富有灵性和才气。记传如《书鲁亮侪》、《厨者王小余传》等,剪裁精心,细节生动,于事中见人,鲜明突出。祭诔文最有抒情色彩,可称美文。如《祭程元衡文》、《韩甥哀词》等,尤其《祭妹文》,于琐事回忆里寄托兄妹手足深情,凄恻悲噎,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同是祭文中的名作。郑燮的家书和题跋浅白如话,趣味横生,《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谈家常琐细事,全用口语,《靳秋田索画》无拘无束,随意而谈,都让人耳目一新。沈复(1763~?)自传体笔记式散文《浮生六记》,前三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叙与妻子陈芸的感情生活和悲惨遭遇,文字细腻,不假雕饰,自有一股感人魅力。陈寅恪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元白诗笺证稿》)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收集南明史料所写碑铭传记如《梨州先生神道碑文》、《亭林先生神道表》、《梅花岭记》等,还有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钱大昕《弈喻》也是优秀之作,都冲破桐城派一统天下,表现抒张人情和显现个性的努力。

:1通城黄袍山旅游攻略

1黄陂孝昌交界处的滑石村

2王佳禾到木兰湖的黄陂火塔线

3木兰岛全岛

4从洪安七里到河南省新县

5崇阳、铜山、桐城幕府山、黄袍山、黄龙山、九宫山。

6江夏五里界梁紫湖畔

7忻州道观河附近

8忻州将军山

9安徽鹞落坪一带,英山桃花开。

10英山桃花冲罗田九子河,南武当,天堂湖沿岸。

2通城县黄龙山旅游景点

通城县又名,汉为夏郡,故简称涓。它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咸宁、岳阳、九江金三角的中心交汇点。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国道、越九铁路交叉过境;著名景点包括华中第一瀑布白水岩瀑布、被称为江南药店、黄龙山、九宫山、黄袍山等。通城县是茶叶之乡、猪祭之乡、建筑之乡、云母之乡、砂布王国之乡、天然药库之乡、鄂南明珠之乡。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幕府山北麓,县名来源于水路相连,地势平坦,直通五常城三省通衢的隽逸,有40万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儿女。涓水镇,因母亲河、涓水穿城而过而得名,是通城县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流中心。

3通城县黄袍山攻略

咸宁市通城县汤湖镇黄袍山

4通城黄袍山门票多少钱

桐城隶属咸宁市桐城县,位于幕府山北麓,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东与江西修水相连,南与湖南平江相连,西与西南与湖南临湘、岳阳相连,北与本省崇阳相连。唐天宝初年(742年),今县治以沂水镇命名为西山镇,元和五年(810年)、熙宁五年(1072年)在宋神宗北部改称桐城镇。桐城镇正式升格为县,至今已914年。革命年代,通城县是湘鄂赣边区的老根据地之一。建国之初民国时期,从1949年到1951年,通城县是大冶的一个特殊区域。1952年,大冶区撤销,不归孝感区管辖。1958年通城县、崇阳县改为武汉市。1962年通城县恢复后,仍属孝感专区。1965年后,归还咸宁地区。通城县总面积1172平方公里,县政府驻涓水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水稻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90%,其中双季稻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其次是红薯、小麦和豆类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药材、苎麻等。全县现有水面面积1064万亩,其中池塘、水库264万亩,耕地面积193万亩,占可耕地面积的937%。禁牧面积107万亩,其中有林地87万亩,年末封山育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489%。全县有木材17万平方米,毛竹450万株,被农业部定为全国薪炭林基地县。该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石煤、大理石、钡矿、长石、云母、瓷土、六柱、钽铌等。土特产主要是茶叶、茶籽、蚕茧。俘虏两头乌通城猪是湖北省的优良猪种,以其早熟、易育肥、肉质细嫩、内外率高等特点而闻名。希望对你有用!

5通城黄龙山攻略

是湖北南部的一个小镇和山城,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它西南200公里

7麻城市龟峰山,

8武汉黄陂区木兰山,

9恩施大峡谷连接群山,

10孝感市双峰山

6通城黄袍山的景点简介

通城县,又名隽逸,隶属于湖北省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桐城十大必游景点分别是:桐城县云溪漂流景区、中国古瑶第一村、桐城黄龙山景区、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无名英雄墓、西山旅游区、瑶鼓山景区。

7通城黄龙山旅游攻略

1、制定战略

刘邦称帝后,问群臣为何得天下。高和王玲都称赞他很慷慨。刘邦道说:老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卵巢。镇,爱抚百姓,给饷和饲料,没有办法提供粮食。我不如小何;甚至百万人会赢得战斗,赢得进攻。我不如韩信。我认为我可以任命张亮、萧何和韩信,这样我就可以赢得世界。

2从黄袍山隐退

相传,汉朝的张亮帮助刘邦平定天下,于是他去寻找他的老师黄石公居住的桐城县的张石山。张亮隐居在距离张世大约50公里的黄袍山。张亮建造了梁山道观并成立了法贵书院不远处的道观教当地的孩子识字。

法贵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果谷,法贵书院古石碑犹存。为了纪念张亮,黄袍山人修建了一座桥和一座石墓。

在明朝,一位皇帝参观了这座山,并写道你知我知纪念汉朝的知识分子阶段。古代的牌匾阙志德吃现在高挂在侧厅的鲁直迪,通城县黄袍山锅黄庭坚故居。

3黑暗

张亮派刘邦去见包忠。四面环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头顶只有栈道,没有其他道路可供行人通行。张亮观察了一下地形,建议刘邦在汉军之后把入蜀的栈道全部烧掉,表示无意顾及东方,以此消灭项羽怀疑和提防其他人的攻击。

这样你就可以趁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然后大展宏图。刘邦进入汉中后,下大力气休整。同年八月,韩信大将刘避开的正面防御,乘机溜进来从老路来看,王勇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张寒、王赛、司马欣和翟王栋从侧面,一举平定三秦,夺取关中宝地。

稍微定下三秦,刘邦就能靠着富庶的关中地区与项羽一争天下。A明亮的燃烧和一个黑暗穿越张和韩携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4张亮与道教

张亮得到了黄石公的一本书,读完之后,他能够顺应形势,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亮也用这个来修复他的身体,可以炼气,消除颗粒,使自己变得轻盈和有羽毛。与齐、董、先生,还有,他们是云和云的朋友。后解于世,葬龙首。红军起义,有人送了他的墓,他看到黄石枕就化掉了,但是他的尸形衣服没找到,就弄了一篇《素书》,几章《兵略》。

相传张亮升仙后,是太玄童子,经常从太上老君到太清。第八世孙张道陵也得道。据《巢县志》,潮县白云山有一个卵巢洞。相传是张亮掘谷隐居之地,后人设祠,岁时焚香。另外,陈县天赐观是祭祀的场所,而宋代美国政府和政府被称为徐灵真人。

5黄石公给了张亮一封信

我没有我不认为老人已经在这里等他了。老人大怒,对张亮说:你同意老人为什么迟到。回去吧。五天后早点来!又过了五天,在约定的日子,当公鸡啼叫时,张亮来到了桥上。没想到,老人先在桥上等他。

这一次,老人生气地斥责张亮:你为什么又迟到了?以后一定要早点来。五天后,张亮半夜来到桥上。过了一会儿,他看见老人来了。这一次,老人高兴地说;应该是这样!然后他拿出一本书,对张亮说:如果你熟悉这本书,你就可以帮助皇帝,十年后你就会成功。十三年再来看我,我就是古城山脚下的黄石。

天亮后,张亮拿出他的书,看到是《广太公兵法》。从那以后,张亮就没日没夜地研究这本书,俯视天下大事,后来成了一个智囊团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军事战略。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光武在大泽乡起义,起兵反秦。从那以后,各地的叛乱势力风起云涌。

张亮也聚集了100多人,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后来,因为我感到孤独,我不能我站不住脚,所以我带领群众去鞠婧避难。在路上遇到了率领下邳地区起义军的刘邦。两人一见钟情,张亮多次以《太公兵法》分说刘邦。刘邦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经常采用张亮的建议。于是张亮改变了去鞠婧避难的计划,决定追随刘邦。

8湖北通城黄袍山好玩吗

源头距洞庭湖2544公里,终点与洞庭湖相连。

汨罗江是南洞庭湖湖滨地区最大的河流,主要流经湖南省平江县和湘阴(今汨罗市,县级)东部,发源于江西修水黄龙山李树国,平江县境内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汨罗江沿岸较大的镇有韩场镇(平江县)、归义镇(汨罗市)、长寿镇。平江县因回水而得名,汨罗市也因回水而得名。汨罗江上游为平江秀水至长寿镇,中游为长寿镇至平江黄岐,下游为黄岐。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自尽。

汨罗江属于洞庭湖水系。发源于李树国,湖北平江县、通城县、江西修水县交界处的黄龙山(修水县),流经修水县白石桥;从龙门大桥进入平江县城,向西南流经长寿、嘉义、仙冲、大桥,转向西北,流经忠县坪、横茶、沃金,再转向西南,流经平江城关、浯口、青冲、黄岐段。至新城,进入汨罗市,流经长乐街、新城、汨罗、鱼雷石山至南洞庭湖以北。全长2544公里,其中平江县境内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汨罗江流域西临洞庭湖,东、北依幕府山、黄龙山和辛强河流域,南依李安运山和老道河流域。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平均宽37公里。流域总面积5543平方公里,其中平江县4053平方公里,汨罗市965平方公里。流域地势东、南、北高,西低,平均坡度为046%,从山地到丘陵再到洞庭湖平原落差为2498m。长寿街上游、黄岐中游和下游。流量长度超过5公里的支流有86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16条。

说到安徽这个地方,大家所熟知的文化就是淮河文化吧?当然了,全国每个省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历史文化的城市。至于安徽的历史文化,一共有七座城市。这七座城市都是能够代表安徽历史文化的,全都是值得一去的,不知道大家去过几个呢?

1、亳州市

亳州一名取自商朝的国都亳,不过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叫做谯城或谯郡,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正式叫做亳州,迄今不过一千四百余年。很多朋友对亳州的了解是从曹操开始的,曹操的故里就在亳州,现在亳州城区还有曹操祖父曹腾墓、曹操父亲曹嵩墓以及其他曹操家族成员的墓葬以及曹操运兵道。

亳州不但是曹操的故里,还是东汉时期神医华佗的故里,现在的华祖庵就是纪念华佗的祠堂。亳州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花戏楼、尉迟寺遗址、曹氏家族墓群、曹操运兵道、蒙城万佛塔、古井贡酒酿造遗址、南京巷钱庄和薛阁塔等共八处。亳州主要景点有花戏楼、南京巷钱庄、曹操运兵道、华祖庵、天静宫等。

2、歙县

尽管现在只是一个县级城市,但是历史上的歙县却闻名全国,古徽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在歙县,歙县还是徽商、徽菜、徽剧、徽州建筑、徽墨和歙砚等徽文化的发源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歙县是安徽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所在。

歙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2处,“古建三绝”中的古牌坊、古祠堂和古民居在歙县随处可见,比较知名的有棠樾石牌坊群、许国石坊、许村古建筑群、郑氏宗祠、棠樾古民居等。歙县的主要景点有徽州古城、鲍家花园、新安江山水画廊、棠樾牌坊群、南谯楼、忠烈祠坊、郑氏宗祠、竹山书院等。

3、寿县

寿县是楚国最后一座国都所在地,古称寿春、寿阳,曾经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凡是去过寿县的人无不感慨,这的确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历经千年历史沧桑的宋代古城墙、郁郁葱葱的唐代千年银杏树、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孔庙、千年古刹报恩寺、为保护古城免受洪水侵袭的月坝、中国豆腐的发源地八公山等等无不彰显着这座古城的历史之悠久。

寿县境内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将近1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分别是古城墙、寿县孔庙、淮南王刘安墓、清真寺、寿春城遗址和安丰塘。寿县的主要景点有古城墙、孔庙、八公山森林公园、报恩寺、清真寺、寿县博物馆等。

4、安庆市

在合肥成为安徽首府前,安庆一直是安徽的首府。从南宋嘉定年间建城开始,安庆一直都是南方的一处重要军事重镇。而在更早的东周时期,境内就出现了方国古皖国,安徽省的简称“皖”也由此而来。安庆人杰地灵,历史上很多文人都出自安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方苞、刘大櫆、姚鼐、方东树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戏剧《黄梅戏》的发源地也在安庆。安庆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6处,其中比较为大众所熟知的包括白崖寨、振风塔、世太史第、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等。安庆的主要景点有振风塔、世太史第、安庆天主堂、南关清真寺等。

5、绩溪县

和歙县一样,历史上的绩溪县也是古歙州、古徽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隶属于宣城市。绩溪之名始于唐代永泰年间,一千二百多年来一直没有更名。绩溪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龙川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上庄古建筑群、徽杭古道绩溪段、绩溪文庙等5处12项。绩溪县的主要景点有中国龙川景区、千年仁里景区、徽杭古道、绩溪博物馆、绩溪文庙等。

6、黟县

黟县和歙县、绩溪县一样,是中国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提起黟县这个名字或许很多朋友比较陌生,但是提起黟县境内的两个旅游景区西递和宏村,想必很多喜欢旅游的朋友就比较熟悉了,这两处最知名的皖南古村落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就位于黟县境内。

黟县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有三处,分别是西递古建筑群、宏村古建筑群和南屏古建筑群。西递古建筑群包括1座明代民居建筑和122座清代民居建筑,宏村古建筑群包括103座明清建筑和34座民国时期建筑,南屏古建筑群包括300余座明清古建筑。

7、桐城市

桐城市是安庆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因西周时期境内有桐国而得名,古称同安。桐城文风昌盛,在历史上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也是中国文化气息最浓厚的一个地方,所以有“文都”的美誉。中国清代文坛上有一个最大的散文流派叫桐城派,其中的成员都是出自桐城,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和姚鼐被后人尊为桐城派的“四祖”。

除了文学,桐城境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古迹和古建筑,据相关资料介绍,桐城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500余处,其中地面文物130余处,桐城文庙、张廷玉墓、桐乡书院旧址、文和园等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城的主要景点有桐城文庙、孔城老街、六尺巷、姚元之旧馆、桐城古城区等

戴钧衡(18141855),字存庄,号蓉洲。安徽桐城人。幼年聪颖嗜学,稍长,泛读百家,撰文赋诗,颇显才气。“予年二十,学古文,爱乡先生耕南刘氏作,揣摩私效。”(《味经山馆文钞自序》)年二十三,结交许吾田,攻考证学,务为汇古数典之文。其时,自编的《蓉州初稿》,刻印传赠,以致毛生甫生,梅曾亮,姚莹等人,惊为异才。年二十七,从游邑人方植之先生,“始知所作皆非”。(《味经山馆文钞自序》)于是以乡先辈姚鼐编的《古文辞类》为宗,“求之宋五子书,以明其理;求之经,以裕其学;求之史,以广其识。”道光二十九年(1849),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次年及咸丰二年(1852),先后两次入都,参加会试不第。其间结识了曾国藩、邵懿辰、鲁一同、杨彝珍、吴敏树等名流,并得到他们的指教和赏识,深得作文要领,成为桐城派中期代表作家之一。太平军攻克桐城后,避居临淮,抑郁得疾,呕血而卒,时年四十有三。曾国藩念其故旧,“送戴存庄之侄银五十两,为存庄葬事之用。”(《曾国藩全集日记》并亲题墓碑,文曰“大清举人戴君存庄之墓。”

戴钧衡虽然年仅四十多岁就去世,但留下的作品很能体现出他的创作思想,显示其文学价值。他关爱民生,倡捐助学,募赈灾民,体现出桐城派作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民分忧,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钧衡自幼读书,不甘为无用之学。每以人心世道为忧,寂居田野,凡一省一郡一县利弊,有所见闻,辄作文以言得失。父师恐遭时忌,辄命取稿焚之。及入都,私怀欲言者,更非一事。既念事无难易,得人则成。国无安危,得人则治。”(《味经山馆文钞》卷三《上罗椒生先生书》)诤诤之言,令人感动。他关心教育,颇有心得,除在桐乡书院广为施教外,也向罗椒生进言己见。他告诫友人:“每至一省预饬各教官详察诸生平日学行,贤者,加考语,不肖者,条劣迹以闻,临试时访闻属实,分别奖励、斥革。教官不留心人才与考语劣迹不实者,即行参罢扰贡。拔贡一以采访品学为先,不以时文小楷为尚。”(《同上》)只有做到因材选用,才能让那些“登仕版者,无不先留心于经世之学矣!”

(《同上》)才能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戴钧衡饱读桐城派大家方苞、刘大、姚鼐等人作品,且长时间师事方东树,继承并弘扬桐城派文学创作思想,受到时人的赞赏和后人的肯定。曾国藩评价他说:“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之后进,义无所让也。”(《欧阳生文集序》)近人刘声木评价他:“师事方东树最久,受古文法,锐志文学,精力绝人,求之宋五子书,以明其理;求之经,以裕其学;求之史,以广其识。诗文经学,卓然可表见于世,犹自谓其文理不能征诸实,神不能运于空,气不能浑于内,味不能馀于外,自以生方苞、刘大、姚鼐之乡,不敢不以古文自任。”(《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清史列传》本传谓其:“所为文,以才气胜。其始尚才华,继好伦理及事之有关实用者。后遭丧乱,益喜为感时论事,表彰忠义节烈之文。”张舜徽先生则称:“钧衡之才之学,不逮方、姚,又远甚。其文辞亦气弱不能自振。虽欲从方东树之后,以卫道自任,亦何足以肩斯文之重,徒衍为空论而已。”(《清人文集别录味经山馆文钞》),由于他在世的时间短,创作经历和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散文创作上的贡献肯定无法与方、姚大家比肩,但他留下了许多作品,且很有史料、文学价值,他在桐城派发展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著有《味经山馆文钞》四卷、《味经山馆文续钞》三卷、《味经山馆诗钞》六卷、《味经山馆计续钞》四卷、《公车日记》二卷、《尺牍》二卷、《书法补商》一七卷、《书传纂疑》六卷等。

此外,戴钧衡为保存桐城派大家作品,光大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影响,做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工作,如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戴名世被杀,清廷文网严密的情况下,搜集戴名世散佚作品,汇编成《潜虚先生文集》,为后人研究戴名世及桐城派提供了珍贵的传世资料。他还会同苏元重订《望溪文集》,与桐城派重要作家方宗诚共同选编《桐城文录》,与邑友文汉光选编《古桐乡诗选》。通过他的努力,使许多珍贵的先贤作品得以存世流传,后来刊刻成集。这些既体现了他对桐城派先辈作家创立的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反映了他对乡贤文献作品的保存传世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清道光年间,桐城的东乡、南乡、西乡相继建立书院。道光二十年(1840),孔城当地诸生文聚奎、戴钧衡、程恩绶等人积极奔走,倡仪筹建书院。因孔城汉属桐乡而称书院为桐乡书院。

筹建之初,推举廪生十数人任董事,筹得资金大钱9000串零9820文,构建房屋5幢,购买田产十数处。有识之事,对创办桐乡书院倾力支持,解囊相助,当时北乡人吴祜臣就是典型代表,“里人议建桐乡书院,君之尊甫捐钱三十万,君以为歉,固请加十万焉。”(《味经山馆文钞》卷四)道光二十一年秋,正式招生开课。书院的办学宗旨为振文风、广教化,“馆同集雅,风云开科第之基。”书院的日常事务由数名董事负责管理。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四书五经、诗词律赋和人伦纲常。书院制度严密,程序井然,赏罚分明,措施有力。用大课、小课、散题课等办法检测教学效果,评定学生成绩,分出高、低、优劣等次。书院规定每年大课两次(春秋各一次),春课定于农历2月15日,秋课定于农历9月15日。一般情况是在开课前半个月,由书院董事禀请县令亲临察视,或提请县令开课前二日发题纸封固加印,届时当堂拆封。考试内容有明确规定,即四书文一篇,试贴诗一首,律赋一首,经解一首。童生、生监文场各别。参加考试的每人给茶点两道。交卷时,每名生童发席资七折银一钱。董事在书院门外张贴成绩揭晓日期,生童可以按时到书院查阅课卷,知晓等次。试卷由专人评阅,阅完后,由县令或有名望的乡贤甄定甲、乙。对那些成绩优异者,奖励16000文钱,超等生监和童生成绩前10名者所作诗文,由书院汇编刊刻。

书院内考试除大课之外,还设小课和散题课。小课次数多寡不定,其试卷请县学老师,或乡中贤达评定等次,对优异者的奖赏依照大课标准减半。散题课除农历正月、腊月及有春秋大课三个月外,每月举行一次。由于地广道远,交通不便,生童难以月月集中应试,书院即采取灵活办法,设点分散考试,每月初一命题,分送各路聚所(通常20里设一聚所作为临时考点,一般多设在清静的禅林中),每月25日集中收阅。成绩位居前列者,奖给纸笔,屡居前列者,在大课时另提面试,确是真才,从重奖赏。每逢乡试之年,停小课,增设决科一名。决科开考前一日,生监各自到书院报名,第二天清晨进院应试。试题预先请县令拟定,采用“弥封”、“坐号”、“浮票”等措施严加管理,试日当堂开拆,以防舞弊现象出现。考试内容与大小课同。考试完毕,试卷密封送请县令甄别甲、乙,或请乡中贤达来书院评定等次。成绩前10名者发给奖金:第一名奖纹银1两;二、三名奖纹银8钱;四、五名奖纹银6钱;六至十名各奖纹银4钱。书院开课结束,诸生自行散去。愿意住院肄业者,须自备膏火。若生员在课考中3次超等,童生3次进前10名的,每月补贴膏火纹银5钱,以资奖励。

书院还规定,生监参加乡试,补助试资,每人每科最多资助30000文。3年一次乡试,其间书院大课5次,凡未能完全参加书院大课的,按缺课次数扣减。所有资助款额,由董事亲赴金陵发给参加考试的生监。如遇恩科之年,补助试资多寡,视书院当年经费收入情况而定。

桐乡书院创办不到三年,生徒广泛,成绩卓著,盛名远播。至道光三十年,戴钧衡等人为彰显书院事功,在京城请通政大夫罗衍撰写《桐乡书院记》,文曰:

曩岁丁未,予督学安徽桐城,训导马国宾以新刊《桐乡书院课艺》进。阅其文,雅正有法,观其序例,知训导所以教士者,务根祗而崇正学,欣然誉之。既复以《桐乡书院志》进,请为之记,诺之而未暇以为。庚戍春,门下士戴生钧衡来都,复以为请。生即创建桐乡书院人也。公馀阅志,知桐乡为桐城治北一隅之地,烟火数万家,而其人乃能好义兴学,崇礼道,培风化。任其事者,矢以实心,不数年,而文教蒸蒸斐然可观,如是乡校之有益于人才,非明验哉!今天下府、州、厅、县,盖莫不有书院矣,课士者,但以时文帖体诗赋,而以经史课者,百不二、三见焉。课经史者,又第搜罗笺注,否臧人物,求能与诸生讲明圣贤之道,考镜治乱之本,实践返己之修,以务成明体达用之学,则千不二、三闻焉。桐城向多儒者,望溪、姬传诸先生流风未远,今又得贤训导为之师,宜乎其教士。与士之所以学者,与世俗异也。吾又观志载,戴生《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四议,知生务正学自勉以勉乡人者,与训导意合。予犹恐知此义者,独训导与戴生或戴生同志一、二人已耳。游斯校者,未必能人人信从而慕悦之也。乃为言以张之。书授戴生,归语训导,坚持此意,以导斯乡之士也。

道光三十年四月顺德罗衍记

从碑记文中可以看出,罗衍对桐城的文化教育十分了解,同时,对桐乡书院也寄予厚望。此后若干年,桐乡书院为县北及周边地区培养了许多人才,在当时盛名远播。咸丰三年(1853),遭兵燹,书院被破坏。同治六年(1867),里人买程姓屋宇,改作书院,课士如先前一样。随着新学的兴起,在科举制度废除的次年,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桐乡书院被改建为公立桐乡高等小学堂。桐乡书院有数十年的办学历程,培养了一大批乡里才俊,在桐城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尚存桐乡书院朝阳楼匾额及《桐乡书院记》碑刻。桐乡书院朝阳楼已被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城市主要旅游景点

市 区 桐城文庙(桐城派陈列馆、桐城博物馆、严凤英陈列馆)、六尺巷、宰相府、懿德流芳牌坊、东大街古建筑群、南大街古建筑群、告春及轩、凤仪里、潇洒园、讲学园、桐中校园、惜抱轩、半山阁、渡江战役指挥所、左公祠、姚莹故居、吴越故居、紫来桥、净土莲社、古灵泉、仙姑井、芹菜田、等。

城 郊 披雪瀑、西山公园、望湖亭、祈雨亭、一笠庵、石门冲、投子山、投子寺、投子晓钟、赵州桥、卓锡泉、盛仪墓表石刻等。

龙 眠 龙眠山风景区、龙门、颂嘉湖(境主庙水库)、碾玉峡、绕云梯冲、璎珞崖、媚笔泉、观音崖、双溪草堂、别峰庵、椒子崖、玉龙峡、赐金园、文和园、相国桥、龙眠山庄、大龙井瀑布、黄草寨、姚莹墓等。

白 马 白马寺等

孔 城 孔城老街、桐乡书院、藻青山、箱石山、沙子岗、桐梓晴岚、孔城暮雪、荻埠归帆、十里柳堤、白兔湖、戴名世墓、戴钧衡墓等。

高 桥 南山桥、白兔湖等

兴 店 金牛湖(东风水库)、马尾松人工林等

大 关 古洞岩、硖石关等。

卅 铺 龙头山、双忠墓等

吕 亭 鲁王墩、鲁王河、鲁肃读书亭、半天山居、望曹尖、试剑岭、洞宾泉、谷林寺、双龙水库等。

中 义 老关岭、杨头茶园等

黄 铺 城西湖(牯牛背水库)、程芳朝墓、檀香崖等

唐 湾 百丈崖、二姑洞、三芝庵、椒岩古民居等

大 塘 桐舒古隘口、民主县政府旧址等

陶 冲 王屋寺塔墓群、三道岩等。

青 草 大沙河、青草老街、钓鱼寺(潜山)、太平庵、梅城寺等。

挂车河 挂车山、桃花洞、挂车河、水库大坝等

老 梅 老梅树街、银杏林等

范 岗 山考山老尖、朱邑墓等

金 神 金神墩、施从云墓、六儿城遗址等

嬉子湖 松山、落凤窝、嬉子墩、嬉子湖、余珊墓等

香 铺 马家宕、赵汝墩圩等

新 渡 人形河、挂车河、柏年河等

双 港 大横山、练潭老街、练潭秋月、妲妃台、吴鳌墓等。

罗 岭 小龙山风景区、严凤英故居、菜子湖、岱赛湖、梅溪寺、海潮寺、海潮 庵、大王庙、罗岭老街、龙氏祠堂、金家祠堂、铁砚山房(怀宁)等。

鲟 鱼 枞川夜雨、长江、沿江滩涂等

清朝的王士禛在《将至桐城》里提到了安徽桐城的龙眠山。诗中讲的是,诗人王士禛在罢官归故里的途中,刚刚翻过桐城与舒城交界的北峡关,看到了太阳西斜,枫林如火。他偶然又看见桐城西北部的龙眠山,于是幻想自己是否也能像龙眠居士一样,隐居于此,终日过着把酒吟诗的日子,了却余生。

桐城龙眠山形如卧龙,盘桓与桐城之中,山中树木葱茏,无限风光,目不暇接。桐城龙眠河由山涧而出,抱山而行,沿河岸处,名胜古迹极多,灿若明珠,光彩夺目。因在此隐居的名人大家极多,所以桐城龙眠山在清朝乃至现代的文人墨客的眼中地位极高。

文人墨客无一不心神向往,期盼有一天到龙眠山畅快一游。龙眠山就位于安徽桐城,这座小城诞生了3000名博士20名院士,被称为“文都” 。

如此桐城,人才辈出

桐城,是安徽省的辖县级市,它古称“桐国”,原因为周朝时,其地适宜种植油桐,素享誉“文都”美名。桐城有座状元桥,清朝,数百名进士从这座桥上走过,当官入仕。桐城派的吴汝纶,因其博古通今,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桐城历史悠久,风景秀美,只因过于不图虚名,才没有被广为人知。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的最大的散文流派,曾国藩曾在序中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此,桐城派诞生,因其文论高深,著述广博,所以从康熙一直到清末,桐城派风靡全国,享誉海外。桐城作为江淮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文化是桐城的最有特质的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

桐城派的文章多是宣传一些儒家思想,例如程朱理学。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迁入此地,尊儒重教之风鼎盛,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民间传言。

1902年,江淮大地诞生了一所新式学堂,不仅学生们享有外籍教师,拥有英语、体育等课程,还可以男女同校。这样的创新,诞生了不少的杰出人士,其中朱光潜就是出自这所新式教育学堂,这所学堂的名字叫做桐城中学。

如今,我国桐城籍院士有近20人,桐城也被称之为“院士之乡”。用“文章满天下,冠盖满京华”这样的诗句,被用来形容桐城一点也不为过。

游六尺巷,品桐城美

来桐城,必不可少的,就是游六尺巷。六尺巷并非是多么豪华气派,只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谦让、宽容、明礼的传统美德。走在六尺巷,感受着来自100多年前的古人的胸襟与度量,心里是佩服和自豪。

六尺巷位于桐城一隅,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康熙年间。六尺巷之所以叫六尺巷,是因为从清朝年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礼部尚书。他的老家的老宅与官宦吴家为邻,两家宅子中间隔着一条3尺宽的小巷,供两家人来回行走方便。直到一天,吴家要求将这三尺宽的巷子据为己有,供自家院落使用。张家不同意,两家因此失了和气,告到官府那里去。

官府的县官考虑到两家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下决断。张英的家人写了一封信送到京城张英那里去,请求张英出面解决问题。张英看到信后,提笔写了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意在告诫家人,谦让邻里。家人看了信后,懂得了其中的含义,便按照张英说的,又让了三尺给吴家。吴家见张家主动谦让,羞愧难当,也把原来的三尺让了出来。就这样,两家中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因此得名“六尺巷”。

小小的六尺巷,代表的不仅仅是张吴两家之间的礼让之谊,更是整个桐城崇文重教的风气体现。宽容礼让,是一种美德,从古至今,薪火相传。2016年的春晚,主持人向全国观众讲了“六尺巷”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是历史上谦让邻里的最好的故事典范,倡导人们宽容待人,以德服人。

桐城文化,历史悠长

桐城除了六尺巷、龙眠山,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下面由小编挑选几个介绍一下吧。孔城老街在桐城市孔城镇境内,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在清朝的时候,孔城老街的作用主要是作为连接长江地区的码头。2019年,孔城老街被国家授予4A级景区。整个孔城老街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极富特色,有青砖灰瓦,飞檐翘脚,木雕花窗,好一个怡人的江南水乡。

文庙,又称为孔子庙,顾名思义,就是纪念孔子的地方。庄严气派的文庙用它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百年之繁华与崇文明礼之风气。走在市广场的文庙旁,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庙历经风雨洗礼的百年沧桑,和与现代文化交融的日新月异的文化变革,更加仰叹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悠久,和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紫来桥,横跨于龙眠河两岸,名字寓意为“紫气东来”之意。紫气东来,是吉祥如意的征兆,古代官员官服大多为紫色。取名“紫来桥”,也为桐城这座城市带来了吉祥的兆头,从清朝的桐城派的诞生和兴旺到现在的各领域人才济济,走出的近3000名博士和20名院士,无一不暗示了桐城的人杰地灵。

美丽桐城,值得拥有

再繁华的城市、再优越的生活,都离不开人间烟火。想象一下,古色古香的小城里,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伴着学生们放学回家的嬉笑声,吃上一口桐城的家乡菜,你那颗再浮躁的心都变的平静起来了,仿佛功名利禄与自己无关,置身于灵魂的净土当中。

夹一箸水芹菜炒肉,回甘的味道,久久在唇齿间荡漾;喝上一口桐城小花,清凉解渴,生津提神;躺在自家院落里的藤椅上,看着落日余晖,一种慵懒闲适的滋味慢慢涌上心头。轻摇蒲扇,倒也颇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

桐城,一座人杰地灵的古城,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一座崇文明理的文化之都。如果你有时间,有机会,一定要来桐城走一走,感受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绝对让你乐不思蜀,不虚此行。

桐城派从他的产生到衰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时间为乾隆年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代表人物是姚鼐,以及其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提出出了桐城派的旗号,阐述了方苞、刘大櫆以及姚鼐之间理论继承关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姚鼐中、晚年先后主讲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四十余年,传授古文法,培养写作人才。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编《古文辞类纂》。世人称为古文读本最精赅之书。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风气始遍及全国,形成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姚氏门下以上元梅曾亮、管同和桐城方东树、姚莹影响较大,世称“姚门四杰”。其次桐城刘开、新城陈用光、娄县姚椿、宝山毛岳生等亦在高足之列。弟子再传弟子,以致南北诸省,皆有桐城派传人,形成了一个声势颇大的古文流派。

桐城派是在姚鼐手中壮大的。除了自己的古文实践和为桐城派提出理论主张,姚鼐还将更多的心血花在桐城派古文的提倡上。这主要包括《古文辞类纂》的编纂和他四十余年讲学生涯。 时间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曾国藩及“曾门四大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补遗载桐城派作奉1200余人(其中女士2人,日本人2人),其中多数为桐城派末流作家。文章与世变相同。曾氏自称私淑姚鼐,世称:“湘乡派”,实为桐城派的变体。曾国藩弟子以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名重,有“曾门四大弟子”之称。张、吴立教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师事张氏的主要有荣城孙葆田,南通张謇等;师事吴氏的主要有冀州赵衡,南宫李刚己等。同时师事张、吴二氏的有武强贺涛,通州范当世,新城王晋卿,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不在弟子之列而膺服于桐城派的有侯官严复、林纾、陈衍、吴宗祺等,时称“侯官派”,实为桐城派末期又一支流。 继曾国藩“四大弟子”之后,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但此时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坚持程、朱道统的桐城派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兼之末流作家拘泥桐城“义法”,索之一字一句,抱残守缺,以为格律,有悖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以致于逐渐消沉衰亡。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一时期,大多数桐城派作家都能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他们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政治活动和创作活动中都有所反映。方东树的《病榻罪言》、梅曾亮的《与陆立夫书》、王拯的《王刚节公家传跋尾》、鲁一同的《关忠节公家传》等文章以及姚莹、张裕钊、马其昶等人部分作品多抒发了爱国情怀,或表现了悲壮之志。姚莹还身体力行,在台湾兵备道任上坚持抗英,且屡战屡胜。他有关记载战事的散文,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此外,薛福成主张振兴工商经济,吴汝纶力倡创办新学,林纾、严复大量翻译西方名著,以求社会改良,也都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色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